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IP6模式下渭河流域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1
作者 占杨英 汤军 +3 位作者 高贤君 杨元维 范桂英 邓莉婷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100,共14页
渭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研究流域未来气候状况将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利用渭河流域的27个气象站资料(1979-2014年),并结合NCEP的再分析数据,构建了SDSM的降尺度模型,应用于No... 渭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研究流域未来气候状况将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利用渭河流域的27个气象站资料(1979-2014年),并结合NCEP的再分析数据,构建了SDSM的降尺度模型,应用于NorESM2-MM、CanESM5、MPI-ESM1-2-HR等CMIP6多模式集合的3种不同情景(SSP1-2.6、SSP2-4.5和SSP5-8.5),预测该流域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模拟结果表明,SDSM模型在对渭河流域气温的模拟上表现出色,但对降水的模拟效果稍显不足;渭河流域未来气温将持续升高,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渭河流域未来降水量增多,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渭河流域气温升高与降水量增大的幅度均为SSP5-8.5> SSP2-4.5> SSP1-2.6。渭河流域未来气温呈现“冷-暖”交替变化,而未来降水量则呈现“丰-枯”交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SDSM模型 cmip6多模式集合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适用性评估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波 孟宪红 +4 位作者 杨显玉 邓明珊 赵林 李照国 尚伦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8,共14页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为生态、水文和气候等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预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然而,目前的气候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在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地区。本文利用Detrended分位数映射(Detrended Quantile Mapping,DQM)...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为生态、水文和气候等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预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然而,目前的气候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在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地区。本文利用Detrended分位数映射(Detrended Quantile Mapping,DQM)与Delta分位数映射(Quantile Delta Mapping,QDM)方法,基于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在青藏高原模拟效果较好的8个模式进行校正并对校正前后模式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校正方法均订正了模式的模拟偏差,且两种方法对于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订正效果较为一致。基于QDM偏差校正后的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青藏高原未来(21世纪前期:2015-2057年;21世纪后期:2058-2100年)的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大气干燥度以及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预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加剧,其中青藏高原东南部增强最为显著,极端高温事件随辐射强迫的增加而增强;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在高排放情景下(SSP370和SSP585)21世纪后期基本不出现。未来,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和饱和水汽压差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的增加并不足以减缓大气干旱。其中,夏季大气干燥度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为全年的1.3~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模式 偏差校正 青藏高原 极端气候事件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黄河源区未来径流情势预估
3
作者 三梅英 贾升策 +7 位作者 杨程 刘靖 余忠全 方伟 尚嘉楠 明波 郭怿 程龙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7期71-77,I0007,共8页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关系到流域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而气候变化加剧了未来径流情势的不确定性。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源区未来径流情势预估,对保障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CMIP6气候模式数据...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关系到流域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而气候变化加剧了未来径流情势的不确定性。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源区未来径流情势预估,对保障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CMIP6气候模式数据作为驱动数据,采用分期组合预测方法建立基于滚动策略的中长期径流分期预测组合模型,预测黄河源区唐乃亥站和玛曲站2024—2100年在9种气候模式和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逐月径流量,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森林模型预测不同置信度水平下的未来径流概率区间,分析未来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通过计算预测区间覆盖率和预测区间平均带宽,发现预测区间覆盖率在0.80以上,预测区间平均带宽为100~200,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和清晰度较高,预测结果准确度较高;②黄河源区唐乃亥站和玛曲站未来径流整体均呈减少趋势,且唐乃亥站的未来径流减少速率大于玛曲站,夏秋两季的未来径流减少幅度高于春季,冬季变化幅度不足4%;③将基于9种气候模式的径流预测结果取平均值,在SSP126、SSP370、SSP585路径下,2024—2100年唐乃亥站和玛曲站径流减少速率分别为13.9×10^(6)、38.8×10^(6)、49.8×10^(6) m^(3)/a,玛曲站径流减少速率分别为6.9×10^(6)、26.8×10^(6)、36.3×10^(6) m^(3)/a,可以说随着碳排放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径流减少速率不断加快,未来径流的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气候模式 径流 未来情势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的北冰洋波弗特流涡历史和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变化的模拟分析
4
作者 杨瀚韬 白学志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304,共20页
基于43套CMIP6模式资料和Ocean Reanalysis System 5(ORAS5)同化数据,本文探讨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波弗特流涡在历史时期(1979—2014年)和未来SSP1-2.6和SSP5-8.5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CMIP6的多个模... 基于43套CMIP6模式资料和Ocean Reanalysis System 5(ORAS5)同化数据,本文探讨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波弗特流涡在历史时期(1979—2014年)和未来SSP1-2.6和SSP5-8.5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CMIP6的多个模式及多模式平均都低估了流涡的强度,且对流涡强度变化趋势的模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35套CMIP6模式资料中有45%的模式资料能够较好地再现ORAS5同化数据所显示的上升趋势。在未来SSP1-2.6和SSP5-8.5两种排放情景下,波弗特流涡强度都将呈上升趋势,但在21世纪后期,后者的强度会低于前者且这种差异将随时间增大;海冰密集度和海平面气压呈显著正相关、均持续下降,但后者的下降趋势较前者更明显。对流涡增强的成因分析表明,SSP1-2.6排放情景下,流涡的增强主要与海冰密集度的下降有关,而SSP5-8.5排放情景下,流涡的弱增强则主要与海冰显著减少导致的波弗特高压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模式 SSP1-2.6 SSP5-8.5 波弗特流涡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式集合的内陆河径流模拟及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梁文翔 骆震 +4 位作者 陈伏龙 王统霞 安杰 龙爱华 何朝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0-461,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冰川融雪为主要补给来源的内陆河径流序列发生了明显变化,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内陆河流域径流变化对区域水灾害防治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分解模拟优化重构模型与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冰川融雪为主要补给来源的内陆河径流序列发生了明显变化,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内陆河流域径流变化对区域水灾害防治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分解模拟优化重构模型与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8种GCMs数据耦合,预测分析玛纳斯河流域2024—2030年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径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Model.VLE模型在径流模拟阶段R^(2)>0.86且TPE<0.28,其模拟误差最小、稳定性最优;历史时期GCMs数据经过空间降尺度、偏差矫正和Model.VLE模型耦合的径流模拟效果最优,能够为径流预测提供可靠结果;玛纳斯河流域未来(2024—2030年)径流来水偏丰较历史时期(2000—2014年)有显著增加趋势,未来年径流变化与未来气温和降水相关,3种气候情景下未来(2024—2030年)径流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测 cmip6模式 气候变化 内陆河 偏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平均降水的模拟评估与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季玉枝 杨小玲 +2 位作者 周波涛 徐昕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16,共16页
青藏高原降水对区域气候和水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及趋势变化十分必要.以1995-2014年青藏高原观测降水为基准态,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0个模式对青藏高原年和季节平均降水... 青藏高原降水对区域气候和水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及趋势变化十分必要.以1995-2014年青藏高原观测降水为基准态,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0个模式对青藏高原年和季节平均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模式模拟仍存在湿偏差,平均降水偏差达到1.3 mm·d^(-1).而且对于冬季模拟降水,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模式标准差在3 mm·d^(-1)以上.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和SSP2-4.5情景下,基于20个模式的模式集合(AMME)与择优选取的五个模式组成的集合(BMME)对中期(2045-2065年)和长期(2081-2100年)平均降水的未来预估,整体上青藏高原未来降水将有所增加,SSP5-8.5情景增幅大于SSP2-4.5,长期降水增幅大于中期.中期降水变化与长期分布一致,除了冬季和秋季南部地区、夏季东部地区表现为降水减少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全年和季节平均降水量的增加.BMME预估全年和季节平均降水增幅往往大于AMME.未来年平均降水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春季降水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模式 青藏高原 平均降水 模式评估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模式模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强迫对全球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川 赵天保 +1 位作者 张京朋 陶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91,共15页
量化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定量贡献是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提高气候变化预测和预估水平的重要科学基础.本文基于最新的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历史归因模拟试验(DAMIP),检测了人为因素(ANT)和自... 量化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定量贡献是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提高气候变化预测和预估水平的重要科学基础.本文基于最新的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历史归因模拟试验(DAMIP),检测了人为因素(ANT)和自然因素(NAT)对近百年(1915—2014年)全球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的影响,归因了温室气体(GHG)、气溶胶(AA)、土地利用(LU)等不同人为因素对全球地表气温长期变化的相对贡献及南北半球差异.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陆地实际增温约为1.1℃(0.8℃~1.3℃),对南北半球的贡献则分别约为0.7℃和1.2℃;全球大多数区域人为排放GHG和AA的显著作用在1960—1980年期间就能够被检测到,其中北半球AA的冷却作用要超前于GHG的增温效应;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是调制大多数区域气温年代际(10~30年)及多年代际变率(30~60年)的主导因子,而人为和自然外强迫在全球地表气温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约为5%~20%,但二者在北半球尤其在东亚和欧洲中高纬度地区地表气温多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可达50%.人为因素强迫可使近50年(1965—2014)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风险概率增加3倍,其中北半球发生风险要高于南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模式 多尺度气温变化 人类活动 检测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干旱模拟能力评估与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赖雨曈 徐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7-2177,共21页
基于CN05.1观测格点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模拟数据,本文全面评估了CMIP6模式对自校准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的模拟能力,并选取7个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的集合平均结果,在SSP1-2.6、SSP2-4.5、SSP5-8.5三种温室气... 基于CN05.1观测格点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模拟数据,本文全面评估了CMIP6模式对自校准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的模拟能力,并选取7个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的集合平均结果,在SSP1-2.6、SSP2-4.5、SSP5-8.5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估21世纪中国地区自校准帕尔默干旱指数、径流和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CMIP6未来预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CMIP6对中国地区自校准帕尔默干旱指数的模拟能力仍有待提高,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性能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但在时间趋势、振幅等方面仍有不足;自校准帕尔默干旱指数的时间趋势在低、中排放情景下略微升高,趋势值分别为0.03(10 a)^(-1)和0.01(10 a)^(-1),在高排放情景下则呈下降趋势[-0.05(10 a)^(-1)]。土壤湿度随时间呈降低趋势,SSP5-8.5情景下地表土壤湿度和整层土壤湿度降低趋势分别为-0.30%(10 a)^(-1)和-0.26%(10 a)^(-1),而地表径流和径流总量则随时间增加,趋势值分别为1.76%(10 a)^(-1)和3.13%(10 a)^(-1)。在空间分布上,21世纪末,中国地区年平均自校准帕尔默干旱指数普遍随排放情景升高而降低,土壤湿度变化大致呈“北高南低”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降低最为明显,且地表土壤湿度变化幅度更大。径流在大部分地区均呈升高趋势,且升高幅度与区域随排放情景增大,只有西北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呈降低趋势。21世纪各变量变化的概率密度曲线大多随排放情景升高而变宽,其未来变化极端性将增强,变化更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干旱 cmip6模式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模式对长江流域四川段的未来降水变化预估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俣霏 韩玉国 +1 位作者 孙明东 韩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8-294,共7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气象时空变化,合理预估气候变化的未来趋势,可为区域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流域四川段作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4年实测站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偏差订正后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 [目的]了解和掌握气象时空变化,合理预估气候变化的未来趋势,可为区域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流域四川段作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4年实测站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偏差订正后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情景齐全的GCM预估3个未来假定气候情景模式(SSP1-2.6,SSP2-4.5,SSP5-8.5),分析了区域内降水气候变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气候模式模拟长江流域四川段降水量的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月尺度>季尺度>年尺度。(2)对气候模式进行校正和评估后,数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分位数映射法对气候模型数据的校正是很有效的。(3)相对于基准期(1980—2014年),研究区域未来降水量在3种情景下均高于历史时期,表现为SSP5-8.5>SSP2-4.5>SSP1-2.6。(4)降水量增加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北部,呈现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格局。[结论]气候模式对研究区未来降水变化的预估结果为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程度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模式 气候变化 统计降尺度Delta 长江流域四川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评估结果对未来青藏高原降水多情景预估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博渊 胡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2,共14页
青藏高原作为气候敏感区域,其降水对东亚水文循环和气候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其变化的研究十分重要。降水是全球水文循环的重要变量,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气候系统之一,为了探究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模拟能力以及探究在新... 青藏高原作为气候敏感区域,其降水对东亚水文循环和气候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其变化的研究十分重要。降水是全球水文循环的重要变量,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气候系统之一,为了探究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模拟能力以及探究在新模式、新情景下未来降水可能变化,本文使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最新的31个气候模式逐月降水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所提供的CN05.1降水观测数据集,评估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模拟能力,并择优选择模式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P)进行高原未来降水预估。结果表明:1995-2014年青藏高原观测降水分布模态特征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并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模式可以模拟出降水分布和季节性趋势但几乎都有高估降水的现象,多模式平均降水高出观测102%;总体上CMIP6最新模式对于青藏高原降水模拟能力较差,模式相对于观测的平均相对偏差指数为102%,说明大部分模式表现不理想,定量分析所有模式后选出EC-Earth3-Veg-LR,MPI-ESM1-2-LR,EC-Earth3-Veg,MRI-ESM2-0为模拟较优模式,可大致反映出青藏高原的降水特性;气候模式在SSP1-2.6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增长最慢,SSP5-8.5增长最快;从辐射强迫较弱情景SSP1-2.6到较强情景SSP5-8.5,近期(2021-2040年)高原降水增幅在各情景下难发现较大差别,但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2100年)有明显增长,说明碳排放强度对近期影响较小而对长期影响大;未来降水增幅主要发生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从季节性来看夏季增幅最大,其次是春季、秋季,增幅最小的是冬季,因此应当注重青藏高原未来夏季和春季的降水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mip6模式 评估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川渝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未来预估
11
作者 姚颖 李谢辉 +1 位作者 王磊 李红英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3-960,共18页
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和全球变暖使得川渝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呈现频发强发态势。这种变化不仅会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还会显著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并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科学和准确地分析川渝地区过... 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和全球变暖使得川渝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呈现频发强发态势。这种变化不仅会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还会显著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并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科学和准确地分析川渝地区过去和未来暴雨洪涝的灾害风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优选的川渝地区50个气象站点日值降水数据、5个CMIP6模式降水数据、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人口和经济格点数据,以及DEM和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等,首先通过泰勒图、定量化指标S和标准化距平序列评估了5个CMIP6单模式、5个模式的等权重集合EWA-5(Equal Weighted Agggation)和不同权重集合UEWA-5(Un-Equal Weighted Agggation)对所选5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模拟性能,然后通过构建基于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度的综合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基准期(1995-2014年)和未来近期(2025-2044年)和远期(2045-2064年)三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的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不同时段的风险评估、未来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EC-Earth3模式模拟的5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效果最好,R95p、RX1day、RX5day指数模拟和观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90,0.77,整体UEWA-5的模拟性能优于EWA-5。(2)基准期5个极端降水指数在四川中部为高值区,四川东部和重庆次之,川西地区为低值区;5个极端降水指数在1998年都呈现最大值,其中一年中单日最大降水量RX1day达86 mm,降水强度SDII指数值为11.3 mm·d^(-1)。(3)未来两个时期,5个极端降水指数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脆弱性和辐射强迫等级越高,极端降水指数值越大。对比两个时期,远期各极端降水指数值更大,特别是R95p均值为846.8 mm,比近期增加了169.2 mm。(4)历史时期,暴雨洪涝灾害较高的综合风险区位于四川中部和重庆市中心,未来两个时期在四川中部的高和中高风险区范围将扩大,中等风险区范围将缩小,川西高原中低风险区范围也将减少,四川南部和川渝东部的风险等级将分别降为中低和低风险区。对比未来两个时期,四川中部的中高和中等风险区范围将扩大,重庆西南部在远期将变为中等风险区,其余区域基本维持原风险等级,而随着社会脆弱性和辐射强迫的升高,川渝地区的灾害风险等级变化不明显,特别是川西高原和四川东北部的灾害风险等级变化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减少川渝地区灾害风险,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科学决策和防范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灾害风险 cmip6模式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 极端降水指数 川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降水和气温两种降尺度模型研究——以黄河兰州以上为例
12
作者 孙小茜 王兴平 +3 位作者 赵阳 张译尹 邢子康 鞠琴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4,共12页
获取高分辨率气温和降水数据是流域气候变化及洪旱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基础工作。基于黄河兰州以上流域16个气象站实测气温、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数据,筛选最优网格及大气环流因子,建立统计降尺度模型(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SD... 获取高分辨率气温和降水数据是流域气候变化及洪旱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基础工作。基于黄河兰州以上流域16个气象站实测气温、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数据,筛选最优网格及大气环流因子,建立统计降尺度模型(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SDSM)及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降尺度模型,并利用站点实测数据进行精度评估。在此基础上,选用CMIP6中MRI-ESM2-0气候模式的优选大气环流因子进一步验证两种降尺度模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率定期(1971—2004年),基于筛选的NCEP再分析数据构建降尺度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优于SDSM模型,模拟日均气温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97,降水模拟在月尺度上纳什效率系数超过0.64。(2)验证期(2005—2014年)采用MRI-ESM2-0模式的优选大气环流因子,相对于SDSM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气温降尺度的绝对误差E_(A)≤0.5℃占比提升4.3%,E_(A)≥1.0℃占比降低9.1%,月降水量模拟E_(A)≤2.0 mm比例提升6.7%,E_(A)≥10.0 mm比例降低15.8%,且在降水充沛及稀少月份表现均优于SDSM模型。(3)总体而言,两种降尺度模型在黄河兰州以上流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日气温模拟效果优于降水,随机森林模型模拟精度相对更高。研究结果可为统计降尺度方法在区域上的选择和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尺度 cmip6气候模式 SDSM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黄河兰州以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偏差校正方法在青藏高原夏季CMIP6降水数据订正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雨萌 赵林 +3 位作者 李照国 王少影 马媛媛 孟宪红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8个模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并从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两方面评估了校正前后的CMIP6数据以及单个模式在1979-2...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8个模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并从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两方面评估了校正前后的CMIP6数据以及单个模式在1979-2014年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该校正方法高度依赖于用于偏差校正的ERA5再分析数据在研究区域的质量,尽管偏差校正后的青藏高原夏季平均降水的误差和误差率上有所改善,但在年际时间变化特征方面却不如偏差校正前的数据。大多数CMIP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1979-2014年青藏高原上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增的平均降水空间变化特征。偏差校正前的降水数据在高原上会出现显著的高估,误差率为60.4%,经过偏差校正后的数据相对观测数据误差降低,误差率为-13.9%,并且偏差校正后的数据与ERA5的平均误差仅为0.003 mm·d^(-1),与ERA5的空间相关性高达0.999。空间趋势方面,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在1979-2014年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只有东缘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偏差校正前后的数据都能够大致刻画出这一空间分布特征,然而,未经偏差校正的大多数单个CMIP6模式与ERA5的空间相关系数未超过0.5。与由独立观测降水数据的年际变化特征相比,偏差校正前的数据高估了高原上的降水量,而偏差校正后的数据相比观测结果则偏低。通过确定95%分位阈值选取了极端降水个例,其集合平均极端降水空间分布与年平均降水类似,也呈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部分CMIP6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这一特征,如MRI-ESM2-0(The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2.0)和ACCESSCM2(Australian Community Climate and Earth System Simulator Climate Model Version 2),与观测结果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和0.821。但偏差校正后的数据在空间相关性方面下降,由偏差校正前的0.861降为0.730,未能准确刻画高原极端降水阶梯式递增的特点。偏差校正后的极端降水数据误差分布与偏差校正前相似,偏低区域主要集中在高原南部腹地和东部。进一步的极端降水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观测结果与CMIP6降水数据均显示1979-2014年期间极端降水贡献率变化趋势不明显。单个CMIP6模式中,EC-Earth3-Veg(European Community Earth-Vegetation model version 3)和EC-Earth3(European Community Earth Model version 3)及CanESM5(The 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5)在多个统计评估指标上排名靠前,展示出较好的模拟能力;IPSL-CM6A-LR(Institut Pierre-Simon Laplace Climate Model 6A Low Resolution)在平均降水误差和极端降水的误差指标上表现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偏差校正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模拟能力评价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晶 罗毅 +3 位作者 李佳 李春轩 袁良 杨鲤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08,共10页
气候模式是研究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气候模式结果是进行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78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观测数据,对最新公布的CMIP5的39个模式在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05年平均气温、... 气候模式是研究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气候模式结果是进行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78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观测数据,对最新公布的CMIP5的39个模式在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05年平均气温、降水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多个模式模拟年平均气温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39,夏、秋季节的相关系数好于春、冬季,年平均气温模拟大多偏低2℃以上,其中MIROC4h、CCSM4和CMCC-CM对年平均气温的模拟绝对误差较小。模拟的年、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很差,均不到0.1。年降水量模拟普遍偏高100 mm以上,其中CMCC-CM、CNRM-CM5和MRI-CGCM3对年降水量模拟绝对误差较小。年际变化趋势上,模拟的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和降水量增加趋势均比观测趋势要低,模拟的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偏低最明显,达-0.21℃/10 a,模拟夏季的降水量增加趋势偏低最明显,相对误差达-99%。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模拟效果整体上偏差较大,未来无论从物理过程还是模式算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气温 降水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ENSO现象的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芳 董敏 吴统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48,共19页
针对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17个海-气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的模拟结果,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和大气海平面气压变化的综合分析角度较详细评估了模式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模式基本上能模拟出E... 针对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17个海-气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的模拟结果,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和大气海平面气压变化的综合分析角度较详细评估了模式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模式基本上能模拟出ENSO现象的一些主要特征,包括热带太平洋海温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与海平面气压变化的关联、ENSO周期变化及锁相特征等,但不同模式的模拟结果仍然差异较大。(1)从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海温的偏差来看,多模式集合平均值与观测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0℃,但单个模式的误差相对要大一些。误差较小的为1.2—1.3℃,多数模式在1.6℃以下,但也有个别模式的误差超过2.0℃。(2)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来看,热带太平洋实测月平均海表温度距平和海平面气压距平的年际尺度变化第1模态主要表现为ENSO变化特征,第2模态反映的是海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只有少数几个CMIP5模式能够再现这种特征,多数模式所模拟的海温距平/海平面气压距平时空变化的第1、第2特征向量分布顺序与观测分析正好相反,ENSO变成了第2模态,趋势成了最主要的模态。尽管如此,所有模式都能模拟出南方涛动变化与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时空变化的密切关联,无论是作为第1还是第2特征模态,所有模式模拟的南方涛动与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时空变化都有密切相关。(3)谱分析结果表明,ENSO现象具有2—7年的周期,其中,4年的周期最明显。大多数模式模拟的ENSO周期在此范围内,但有些模式的主要周期偏短,为2年左右。个别模式的ENSO主要周期为11年,已超出2—7年的范围。(4)多数模式模拟的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的峰值出现在冬季(11—2月),与观测基本吻合。另有少数模式模拟的峰值出现在9—10月,比观测略提前。只有个别模式模拟的峰值出现在夏季,与观测相差太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ENSO 模拟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上海极端气温和降水的情景预估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蔚 穆海振 +1 位作者 梁卓然 刘校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9-281,共13页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以下简称CMIP5)28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和1981-2010年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评估了该28个气候模式对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以下简称CMIP5)28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和1981-2010年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评估了该28个气候模式对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上海2021-2030年极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变化趋势和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与观测值相比,模式对华东和上海年平均气温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方差偏低;对年总降水量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但方差以华东偏高、上海偏低为主;26个模式的气温变化趋势和12个模式的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相同。选出8个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与2001-2010年相比,2021-2030年上海冬天极端低温的出现日数(冷夜日数)呈减少趋势,不确定性最小;夏天暖夜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不确定性较小;其他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冷夜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强降水发生日数和强降水的强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不确定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模拟 极端事件 预估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朝晖 杨笑宇 +2 位作者 吴成来 王雨曦 陈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共25页
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的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的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的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的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的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的总降水量。对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的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的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的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的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对不同强度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IST-ESM模式及其参与CMIP6的方案 被引量:10
18
作者 曹剑 马利斌 +2 位作者 李娟 王斌 王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570,共5页
近几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UIST)地球系统模拟中心致力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最新发展的第三版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NUIST-ESM v3)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边界层方案与对流参数化方案,调整了模式中云物理过程,改进了耦合物理... 近几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UIST)地球系统模拟中心致力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最新发展的第三版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NUIST-ESM v3)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边界层方案与对流参数化方案,调整了模式中云物理过程,改进了耦合物理过程和海冰反照率等过程。此版本作为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之一,注册了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以及ScenarioMIP、DAMIP、GMMIP、DCPP、PMIP、VolMIP和GeoMIP等7个比较子计划试验。目前DECK和Historical试验都已经完成,正将数据提交到ESGF数据发布平台。CMIP6模式比较子计划也将陆续完成并将发布数据,以供国内外学者下载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IST-ESM cmip6 cmip6模式比较子计划(MIPs)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模式的干旱内陆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14
19
作者 祁晓凡 李文鹏 +1 位作者 李海涛 刘宏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4年月值NCEP再分析资料与气象要素实测资料,建立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针对模型不足,提出一种补充逐...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4年月值NCEP再分析资料与气象要素实测资料,建立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针对模型不足,提出一种补充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经2006-2014年CMIP5中CNRM-CM5模式的区域适用性评价,选取适宜模型进行2016-2060年CNRM-CM5模式下的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主要结论为:(1)补充逐步回归模型的模拟效果总体要好于逐步回归模型,两模型对流域气温的模拟效果要好于降水。(2)降尺度模型的CNRMCM5模式适用性评价表明,RCP4.5与RCP8.5路径下,补充回归模型的适用性总体好于逐步回归模型。(3)两种路径下,黑河流域上中游未来年均降水量分别为324.94 mm、330.15 mm,未来流域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强。(4)两种路径下黑河流域中下游未来年均气温分别为10.25℃、1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统计降尺度 cmip5模式 气象要素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评述 被引量:258
20
作者 周天军 邹立维 陈晓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5-456,共12页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发起了新一轮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目的是回答当前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为实现WCRP“大挑战”计划所确立的科学目标提供数据支撑。文中回顾了CMIP的发展历程,介绍了CMIP6的组织思路,阐述了C...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发起了新一轮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目的是回答当前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为实现WCRP“大挑战”计划所确立的科学目标提供数据支撑。文中回顾了CMIP的发展历程,介绍了CMIP6的组织思路,阐述了CMIP6核心试验及23个模式比较子计划(MIPs)的科学关注点,总结了参与CMIP6的全球模式概况以及中国的贡献。最后,从继承性和创新性等角度对CMIP6进行了评述,指出了CMIP6组织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CMIP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WCRP大挑战计划 cmip6模式比较子计划(MIPs)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