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F模式的排他性依据和造山型银矿实例:东秦岭铁炉坪银矿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36
1
作者 陈衍景 隋颖慧 Franco PIRAJNO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1-568,共18页
河南熊耳山区的铁炉坪银矿定位于高级变质基底中的NE向断裂带中,是熊耳山脉状造山型金、银、铅锌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作用包括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脉3类矿物组合。早阶段成 矿温度大约为... 河南熊耳山区的铁炉坪银矿定位于高级变质基底中的NE向断裂带中,是熊耳山脉状造山型金、银、铅锌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作用包括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脉3类矿物组合。早阶段成 矿温度大约为373℃左右,成矿流体δD=-90‰,δ^(13)C_(co_2)=2.0‰,δ^(18)O=9‰,来源较深;晚阶段流体温度<203℃,δD=70‰,δ^(13)C_(co_2)=-1.3‰,δ^(18)O=-2‰,属于浅源大气降水热液;中阶段流体均一温度210~249℃,δD=-109‰,δ^(13)C_(co_2)=0.1‰,δ^(18)O=2‰,是深源与浅源流体的混合。对比讨论表明,熊耳山区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熊耳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的三者之一或它们的混合物,均无法提供具有早阶段流体D-O-c同位素组成(高δ^(18)O和δ^(13)C,低δD)的成矿流体,表明早阶段流体来自栾川群和管道口群的碳酸盐-页岩-硅质岩建造的变质脱水作用。矿石硫同位素组成较低,铅同位素比值较高,同样不可能来自熊耳山的主要地质体,更不可能来自其下伏的地幔和下地壳,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应主要来自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尽管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地层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尚待补充,铁炉坪银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似乎只能借助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才能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炉坪造山型银矿 稳定同位素 秦岭造山带 cmf模式 排他性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耳地体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碳氧同位素组成:CMF模式的证据 被引量:24
2
作者 祁进平 张静 唐国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65-1372,共8页
前人运用 CMF 模式(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推断熊耳地体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其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官道口群和栾川群)的陆内俯冲变质脱水作用,并推测该套地层富放射成因铅和锶,δ^(13)C 和δ^(18)O 值较高。为检验该... 前人运用 CMF 模式(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推断熊耳地体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其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官道口群和栾川群)的陆内俯冲变质脱水作用,并推测该套地层富放射成因铅和锶,δ^(13)C 和δ^(18)O 值较高。为检验该推论和 CMF 模式正确与否,作者对该套地层开展了研究,本文报道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13件岩石样品δ^(18)O 值变化于9.1‰~16.7‰,平均13.3‰;4件δ^(13)C_(CaCO_3)值为-2.8‰~0.8‰,平均-0.9‰,计算表明,该套地层在320~373℃(熊耳地体多数矿床早阶段成矿温度范围)变质脱水所形成流体的δ^(18)O值为2.6‰~14.6‰,与推测结果一致,覆盖了熊耳地体已有早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值(5.1‰~12.6‰),计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变质流体的δ^(13)C_(CO_2)随介于-0.7‰~4‰,也与熊耳地体成矿流体的δ^(13)C_(CO_2)值(-2.1‰~4‰,成矿早阶段一般δ^(13)C_(CO_2)>0)一致。如此以来,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前人的推论和 CMF 模式的科学性与实用性,CMF 模式可以用于指导熊耳地体或类似构造环境的矿床勘查和地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耳地体 脉状金/银矿床 同位素 中晚元古代地层 cm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小秦岭金矿田大湖金-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40
3
作者 倪智勇 李诺 +2 位作者 管申进 张辉 薛良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058-2068,共11页
河南灵宝大湖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属典型的断控脉状矿床。成矿过程经历3个阶段:早阶段为黄铁矿—石英脉,遭受变形、破碎,应形成于挤压或压剪过程;中阶段为细粒的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网脉,贯入到早阶段黄铁矿或石英矿物的裂隙(... 河南灵宝大湖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属典型的断控脉状矿床。成矿过程经历3个阶段:早阶段为黄铁矿—石英脉,遭受变形、破碎,应形成于挤压或压剪过程;中阶段为细粒的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网脉,贯入到早阶段黄铁矿或石英矿物的裂隙(可呈共轭状),应形成于剪切环境;晚阶段石英—碳酸盐细脉具梳状构造,充填于张性或张扭性裂隙。即,流体成矿作用发生在赋矿断裂由挤压或压扭转向伸展或张扭性的过程中。早阶段只发育 CO_2-H_2O 型流体包裹体;中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复杂,有纯 CO_2型、CO_2-H_2O 型、H_2O-NaCl 型和含子晶包裹体,指示流体沸腾作用强烈;而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早、中、晚3个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400~500℃、290~470℃、220~260℃;估计的早、中阶段流体的最低捕获压力分别为138~331MPa和78~237MPa,对应于成矿深度分别为13.8km~11.0km和7.8km~8.0km。因此,成矿流体具中-高温、中-深成、低盐度、富 CO_2的特征,与中-深成造山型矿床一致。大湖金-钼矿床的成矿流体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可利用 CMF 模式进行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造山型钼矿床 cmf模式 大湖金-钼矿床 小秦岭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银洞沟造山型银矿床碳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45
4
作者 张静 杨艳 +3 位作者 胡海珠 王志光 李国平 李忠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33-2842,共10页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大型脉状银多金属矿床产于北秦岭造山带朱夏断裂北侧的二郎坪地体内,含矿围岩是二郎坪群火山岩-碎屑岩建造,矿体定位于断裂构造带内,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组构、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类型和分带等地质特征均与典型造...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大型脉状银多金属矿床产于北秦岭造山带朱夏断裂北侧的二郎坪地体内,含矿围岩是二郎坪群火山岩-碎屑岩建造,矿体定位于断裂构造带内,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组构、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类型和分带等地质特征均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一致,应属造山型银矿。矿床硫化物δ^(34)S介于+4.7~+8.1‰,高于有机物和岩浆岩。流体包裹体中CO_2的δ^(13)C介于-0.2~+0.9‰,与海相碳酸盐一致,高于其它所有地质体。矿石硫化物^(206)Pb/^(204)Pb=18.2026~18.4462,^(207)Pb/^(204)Pb=15.5835~15.7739,^(208)Pb/^(204)Pb=38.5478~39.0890,显示铀铅富集,钍铅微弱亏损。这些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夹杂沉积硫酸盐的碳酸盐-碎屑岩沉积建造是最为理想的物源,对比研究东秦岭北坡相关地质单元,认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来自二郎坪群和秦岭群,尤其是雁岭沟组合碳酸盐岩地层对于成矿流体和物质的贡献不可替代。中生代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秦岭群沿朱夏断裂向北陆内俯冲到二郎坪地体之下,并通过俯冲变质脱水而为银洞沟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成矿物质和流体。朱夏断裂北侧依次出现银洞沟银矿、许瑶沟金矿、松垛隐伏花岗岩基、栾川斑岩钼矿带,构造-成岩-成矿空间格局与CMF模式(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完全一致,证明了CMF模式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和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的有效性。银洞沟矿床的发现和研究结果证实了前人预测的朱夏断裂北侧"桑坪-米坪-许瑶沟铜金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化带"的客观存在,该带应作为银金多金属矿床勘查的重点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 造山型银矿 同位素地球化学 cmf模式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王坪西沟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 被引量:19
5
作者 姚军明 赵太平 +1 位作者 魏庆国 原振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113-2123,共11页
王坪西沟铅锌矿床隶属于东秦岭外方山钼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车村—鲁山断裂北侧。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系中,受断裂控制,呈脉状产出;矿石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组成;成矿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王坪西沟铅锌矿床隶属于东秦岭外方山钼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车村—鲁山断裂北侧。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系中,受断裂控制,呈脉状产出;矿石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组成;成矿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组合、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为标志。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 CO_2-H_2O-NaCl±CaCl_2体系,石英或闪锌矿中可见 CO_2-H_2O 型、含子晶型和水溶液型三类包裹体,CO_2-H_2O 型包裹体集中在早阶段产出。早、中、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80~386℃、180~350℃和120~230℃,从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分别集中在3%~7%NaCl eqv.、3.55%~17.43% NaCl eqv.和3.06%~13.51%NaCl eqv.。含子晶型流体包裹体主要出现在中阶段,子晶为方解石,该阶段为成矿主要阶段,可见 CO_2-H_2O 型包裹体与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共存,均一温度相近,指示流体沸腾, 发生 CO_2的逃逸,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总之,王坪西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造山型矿床一致,成矿机理可由碰撞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CMF)模式所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坪西沟铅锌矿床 流体包裹体 造山型铅锌矿 东秦岭 cm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区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以夕卡岩型金矿为例 被引量:61
6
作者 陈衍景 陈华勇 +2 位作者 K.ZAW F.PIRAJNO 张增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7-83,共27页
系统总结了中国不同构造单元 70个夕卡岩型金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 ,其中 1个为超大型、1 9个大型和 2 4个中型矿床 ,总储量超过 1 0 0 0t,占全国探明储量的约 2 0 % ,表明夕卡岩型金矿是我国最重要金矿类型之一 ,值得今后地质研究和勘探... 系统总结了中国不同构造单元 70个夕卡岩型金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 ,其中 1个为超大型、1 9个大型和 2 4个中型矿床 ,总储量超过 1 0 0 0t,占全国探明储量的约 2 0 % ,表明夕卡岩型金矿是我国最重要金矿类型之一 ,值得今后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重视。通过编制中国夕卡岩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产于碰撞造山带、断裂岩浆带和活化克拉通边缘等 3类地区 ,所有夕卡岩型金矿集中区均受到显生宙陆陆碰撞的影响。通过对各成矿省夕卡岩型金矿和相关热液矿床及花岗岩类的同位素年龄统计 ,结合地质分析 ,发现中国夕卡岩型金矿的形成时间总晚于各成矿省最晚一次的洋盆闭合或陆陆碰撞的开始时间 ,约滞后 5 0Ma ,因此排除了它们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所致的岩浆弧背景的可能性 ;通过联系各成矿省地质构造演化与碰撞造山带 p T t轨迹 ,确定各成矿省成矿作用和花岗岩浆作用均爆发于陆陆碰撞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升温体制 ,而不是碰撞后。基于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和造山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卡岩型金矿 大规模成矿作用 碰撞造山作用 挤压-伸展转变期 cm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