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度适应性起沙机制在CMA-CUACE/Dust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春红 饶晓琴 +6 位作者 盛黎 张健 陆建燕 林建 胡江凯 张碧辉 徐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0-413,共14页
沙尘暴是影响我国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针对中国气象局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MA-CUACE/Dust(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Unifie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for Dust)的沙尘质量浓度在中亚高估、蒙古北部低估、在我国消散... 沙尘暴是影响我国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针对中国气象局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MA-CUACE/Dust(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Unifie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for Dust)的沙尘质量浓度在中亚高估、蒙古北部低估、在我国消散过快以及极端沙尘暴预报峰值偏低等问题,应用与模式格距匹配的尺度适应性起沙机制并更新风蚀资料库对模式进行改进。对2021年3月13—17日东亚最强沙尘暴个例和2023年3—5月与业务运行环境一致的连续预报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式(CMA-CUACE/Dust V1.5)有效改善了上述不足,极端沙尘暴过程传输至我国后的沙尘质量浓度峰值与观测接近。连续预报试验TS(threat score)评分显示:CMA-CUACE/Dust V1.5预报一致性和连续性较好,1~5 d不同时效预报TS评分明显高于改进前和韩国模式ADAM(the Asian Dust Aerosol Model),漏报率明显降低,对2023年5次沙尘过程的4次预报TS评分高于0.3,部分过程超过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数值预报 cma-cuace/dust V1.5 尺度适应性 起沙机制 风蚀资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sic theory of dust explosion of energetic materials: A review
2
作者 Mengli Yin Chunyan Wang +4 位作者 Haoyang Guo Yuhuai Shi Shengnan Shi Wenhui Wang Xiong C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6期48-66,共19页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itro groups, the dust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nergetic materials may potentially lead to dust explosion even under low-oxygen or anaerobic conditions.Considering th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itro groups, the dust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nergetic materials may potentially lead to dust explosion even under low-oxygen or anaerobic conditions.Considering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energetic materials, dust explosion can cause serious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ust expl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etic materials and the mechanism of dust explosion.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among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ust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l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In addition to experimental studies,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another important tool. However, it is subjected to certain limitations. Moreover, it is essential but challenging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addition, given the safety hazards posed by dust explosion, explosion suppression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or research. Depending on the medium used, there are different forms of suppression, including powder explosion suppression, water spray explosion suppression, inert gas explosion suppression, porous material explosion suppression, and vacuum chamber explosion suppression. As for the selection of explosion suppression agent, consideration must be give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 Furthermore, the above research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discussing the future progress in studying dust explosion of energetic materials, with nano dust and the constraint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as the focal 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etic dust explo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FD simulation Explosion mechanism Explosion suppression Nano du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fla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eely propagating flames in magnesium hydride dust clouds 被引量:3
3
作者 Qiwei Zhang Yangfan Cheng +2 位作者 Beibei Zhang Danyi Li Zhaowu S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71-483,共13页
The flame propagation processes of MgH_(2)dust clouds with fou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recorded by a high-speed camera.The dynamic flam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MgH_(2)dust clouds were reconstructed by the... The flame propagation processes of MgH_(2)dust clouds with fou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recorded by a high-speed camera.The dynamic flam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MgH_(2)dust clouds were reconstructed by the two-color pyrometer technique,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lid combustion residues were analyz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flame propagation velocities of 23μm,40μm,60μm and 103μm MgH_(2)dust clouds in the stable propagation stage were 3.7 m/s,2.8 m/s,2.1 m/s and 0.9 m/s,respectively.The dust clouds with smaller particle sizes had faster flame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stronger oscillation intensity,and their flam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were more even an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s were smaller.The flame structures of MgH_(2)dust cloud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particle sinking velocity,and the combustion processes were accompanied by micro-explosion of particles.The falling velocities of 23μm and 40μm MgH_(2)particles were 2.24 cm/s and 6.71 cm/s,respectively.While the falling velocities of 60μm and 103μm MgH_(2)particles were as high as 15.07 cm/s and 44.42 cm/s,respectively,leading to a more rapid downward development and irregular shape of the flame.Furthermore,th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MgH_(2)dust.The combustion of H_(2)enhanced the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gH_(2)dust,resulting in a much higher explosion power than the pure Mg dust.The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ustion residues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MgH_(2)dust indicated that the combustion control mechanism of MgH_(2)dust flame was mainly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hydride dust Flame combustion mechanism Particle size dust explosion Two-color pyro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掘进工作面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浩 金瑞雯 +1 位作者 高科 马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66-2676,共11页
为降低井下掘进机在掘进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改善井下空气质量,结合粉尘运移模拟仿真及现场实测的方法,通过对鸡东煤矿-600左6D回风巷掘进期间长压短抽除尘系统的性能分析,对不同抽压风筒位置、不同风量配置条件下的掘进工作面粉尘控... 为降低井下掘进机在掘进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改善井下空气质量,结合粉尘运移模拟仿真及现场实测的方法,通过对鸡东煤矿-600左6D回风巷掘进期间长压短抽除尘系统的性能分析,对不同抽压风筒位置、不同风量配置条件下的掘进工作面粉尘控制效果进行了有序研究。结果表明,在抽风筒距掘进迎头3 m、压风筒距迎头8 m、压风量为612 m^(3)/min和压抽比为1.6时除尘效果达到最佳。通过模拟仿真优化后的巷道,掘进面迎头粉尘质量浓度为25.47 mg/m^(3),距迎头57 m处粉尘质量浓度为34.72 mg/m^(3),现场实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优化方案,掘进面迎头粉尘质量浓度为28 mg/m^(3),距迎头57 m处粉尘质量浓度为35 mg/m^(3),实际除尘效率达到94.5%。优化后的除尘系统显著改善了工作面环境质量,为井下掘进工作面粉尘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长压短抽 除尘系统 数值模拟 除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密封原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曾群锋 邓作炜 +1 位作者 张俊锋 贾谦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磁流体密封技术已在气体和真空条件下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对液体密封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磁流体密封具有众多优点,如“零”泄漏、绿色环保、使用寿命长和可靠稳定等。综述磁流体在真空、气体、液体和防尘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密封特性、... 磁流体密封技术已在气体和真空条件下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对液体密封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磁流体密封具有众多优点,如“零”泄漏、绿色环保、使用寿命长和可靠稳定等。综述磁流体在真空、气体、液体和防尘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密封特性、液-液界面稳定性、仿真分析和结构设计等。分析磁流体密封技术研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展望磁流体密封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磁流体密封技术有望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例如高性能磁流体材料研究、智能磁控系统设计、集成模块化设计等,为密封领域带来更多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密封 密封结构设计 磁性颗粒 真空密封 防尘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参数对污染土分选过程粉尘浓度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范成洲 刘振兴 +2 位作者 李艳霞 闭永懂 李世国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745,共8页
基于放射性实时测量判据的机械分选是海量放射性污染土减容的一种高效方法,但分选过程中的放射性粉尘控制需要重点关注。探究关键起尘环节,掌握其起尘规律是开展粉尘控制的前提。本文设计搭建了可模拟污染土机械分选中散料关键运动过程... 基于放射性实时测量判据的机械分选是海量放射性污染土减容的一种高效方法,但分选过程中的放射性粉尘控制需要重点关注。探究关键起尘环节,掌握其起尘规律是开展粉尘控制的前提。本文设计搭建了可模拟污染土机械分选中散料关键运动过程的实验台,以某放射性污染场地中的典型级配砂土为例开展了模拟分选实验,旨在确定机械结构参数和机械运动参数变化对粉尘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初步建立了定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开机后经过约60 s~80 s,整体粉尘浓度达到最大值;停机后约130 s,系统整体粉尘浓度下降到与环境持平;砂土运动各阶段按对整体起尘特性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为:脱离分料漏斗冲击进入料箱过程、从振动筛下料自由落体至传送带上的过程、从传送带末端平抛至分料漏斗内的过程、在传送带上水平输运过程;粉尘浓度随下料高度、平抛速度、平抛高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进料速度的增大而增长趋于平缓,随分料漏斗摆动速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该研究结果可为抑尘系统结构及参数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污染土 分选 机械参数 粉尘浓度 起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溜井卸矿冲击气流与诱导粉尘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常德强 孙照宾 +3 位作者 赫伟东 林秀丽 王俊杰 柳静献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174,共10页
溜井卸矿过程中高速冲击气流诱导的粉尘扩散是金属矿山井下作业环境污染与职业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系统梳理了溜井卸矿冲击气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粉尘的协同运动规律,总结了密闭控尘、泄压井分压、喷雾降尘、通风除尘、泡沫降尘与除尘... 溜井卸矿过程中高速冲击气流诱导的粉尘扩散是金属矿山井下作业环境污染与职业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系统梳理了溜井卸矿冲击气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粉尘的协同运动规律,总结了密闭控尘、泄压井分压、喷雾降尘、通风除尘、泡沫降尘与除尘器除尘6类主流控尘技术的原理及适用性。研究表明,现有技术虽能有效缓解粉尘污染,但由于溜井结构限制,部分降尘手段应用困难,存在风流控制措施有限、喷嘴可靠性低、除尘器能耗高、设备维护频繁及风流与粉尘协同控制不足等瓶颈问题;尤其缺乏对气流—粉尘耦合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针对当前瓶颈问题,提出了深化多因素耦合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优化溜井断面尺寸与支岔溜井角度、长度,开发高效气流控制技术,研发符合溜井卸矿产尘特征的降尘技术与装备,以及构建“气流卸放—封闭隔离—粉尘净化”多元协同控制体系等未来研究方向。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有望进一步提升溜井粉尘控制水平,为矿山作业人员创造更健康、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溜井 冲击风流 诱导粉尘 协同控制 降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冲击分离效能的多因素影响机制研究
8
作者 于海明 程煜 +3 位作者 程卫民 王玉环 董慧 徐荣萧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3,共8页
为了有效解决煤矿呼吸粉尘分离效率低的问题,基于Euler-Lagrange方法建立了描述虚拟冲击分离器内部风流-粉尘耦合运移的数学模型。采用精准3D打印技术实现了分离器三维结构实体化,并进行分离效能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分离效率... 为了有效解决煤矿呼吸粉尘分离效率低的问题,基于Euler-Lagrange方法建立了描述虚拟冲击分离器内部风流-粉尘耦合运移的数学模型。采用精准3D打印技术实现了分离器三维结构实体化,并进行分离效能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分离效率最大偏差为6.32%。进而分析了粉尘密度、弱流比及采样流量多种影响因素对分离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随着粉尘粒径的增加,各粒径点的分离效能曲线均呈现下降趋势,密度为1 610 kg/m~3的分离效能曲线相对最接近BMRC曲线;弱流比模拟组中,在1/16~1/10范围内的弱流比条件下可获得最佳分离效能,同时发现采样流量控制在1.8~4.5 L/min之间时,可有效减少采样流量对各粒径分离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虚拟冲击分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监测 呼吸性粉尘 虚拟冲击 分离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老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云鹏 李浩义 +3 位作者 李乐 尹晓萱 吴欣玥 周松松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4-877,共14页
该文基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应用需求,制备得到一种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首先搭建人工加速光老化、盐雾老化、高温老化、高低温老化实验平台,开展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的老化实验,并进行薄膜的耐老化性能分析。然后搭建光伏板... 该文基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应用需求,制备得到一种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首先搭建人工加速光老化、盐雾老化、高温老化、高低温老化实验平台,开展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的老化实验,并进行薄膜的耐老化性能分析。然后搭建光伏板静电除尘实验平台,对该薄膜在静电除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老化和高低温老化对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结构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较小,而经过2 000 h光老化和盐雾老化后,薄膜方阻分别上升至未老化时的14.6倍和28.7倍。盐雾老化造成部分导电薄膜从基底上脱落,使得静电除尘率由未老化时的98.35%下降至81.76%,而其他三种类型的老化不会对静电除尘效果造成明显影响。最后采用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的品质因数和应用寿命。研究结果对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在以光伏玻璃外表面为代表的室外应用场景下的有效使用和寿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透明导电薄膜 人工加速老化 静电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的综掘面粉尘浓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和堂 谭江龙 +3 位作者 杨天龙 刘焱 王辉 杨景皓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针对现有的粉尘监测预警技术存在数据延迟高、信息融合差和预测精度低等缺陷,利用杭来湾煤矿30202综掘面粉尘监测数据集,集成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混合算法框架,构建了多变量特征耦合的粉尘浓度预测模型。基于偏差—方差均衡准则对预测模... 针对现有的粉尘监测预警技术存在数据延迟高、信息融合差和预测精度低等缺陷,利用杭来湾煤矿30202综掘面粉尘监测数据集,集成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混合算法框架,构建了多变量特征耦合的粉尘浓度预测模型。基于偏差—方差均衡准则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超参数优化,并采用均方误差(MSE)与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双指标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①机器学习算法的MSE普遍低于深度学习算法,其局部准确性优于深度学习算法,MAPE和整体稳定性则相反,XGBoost和Bi-RNN分别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中预测结果局部准确性和整体稳定性最优的。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混合集成模型较基学习器平均MSE降低了23.86、11.82、24.84;机器学习模型的MAPE提高了0.42个百分点,其余2种模型的MAPE分别降低了0.83、1.08个百分点,混合集成模型兼具机器学习局部准确率高和深度学习整体稳定性强的特点,整体预测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矿山智能精准高效降尘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浓度预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面外喷雾三相耦合降尘规律分析
11
作者 于海明 王培贝 +1 位作者 叶宇希 程卫民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1-213,共13页
由于矿井掘进技术逐渐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导致综掘面的粉尘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为了研究综掘面外喷雾系统在不同排布方式下的降尘规律,基于气相(风流)-固相(粉尘)-液相(雾滴)三相耦合方法,对不同喷嘴排布方案下雾滴与粉尘扩散规律进行... 由于矿井掘进技术逐渐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导致综掘面的粉尘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为了研究综掘面外喷雾系统在不同排布方式下的降尘规律,基于气相(风流)-固相(粉尘)-液相(雾滴)三相耦合方法,对不同喷嘴排布方案下雾滴与粉尘扩散规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喷雾压力的前提下,随着喷嘴数量的增加,截割头周围的风流受雾滴的影响加剧,但巷道整体风流场结构受雾滴的影响较小。巷道压风侧雾滴在巷道顶板区域聚集,抽风侧因轴向和径向风流的碰撞作用而使雾滴集中在截割面区域与抽风口间,雾滴粒径在风幕区域明显减小;巷道截割面粉尘质量浓度分布受喷嘴布置方案影响较大,随着喷雾数量增加,巷道截割面顶部和压风侧区域的粉尘聚集现象逐渐减弱,雾滴对粉尘控制作用逐渐增强,巷道呼吸道高度粉尘质量浓度在6~8个喷嘴时粉尘污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当喷嘴布置方案在6个喷嘴以下时,雾滴对截割面覆盖效果不足,粉尘控制效果较差,呼吸道高度雾滴质量浓度较小,当喷嘴布置方案达到6个喷嘴时,巷道呼吸道高度粉尘污染控制效果不足。当喷嘴排布方案为7个喷嘴时,巷道整体雾滴覆盖效果最佳,巷道抽风侧区域截割面最高粉尘质量浓度为38.5 mg/m^(3),沿程粉尘质量浓度均低于20.0 mg/m^(3),呼吸道高度粉尘质量浓度低于15.0 mg/m^(3),雾滴对巷道整体覆盖效果最佳,大幅的降低了巷道的粉尘污染,为综掘面外喷雾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外喷雾 粉尘污染 喷雾降尘 喷嘴排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架间超声速喷雾降尘技术研究与应用
12
作者 荆德吉 赵勇 +3 位作者 胡俭 蒋卓 任帅帅 刘鸿威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53-3863,共11页
煤矿综采工作面架间移架及采煤机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严重影响作业环境与矿工健康。利用COMSOL数值模拟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了王家岭煤矿12304综采工作面的风流、粉尘与雾滴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喷头向下倾斜45°时,雾... 煤矿综采工作面架间移架及采煤机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严重影响作业环境与矿工健康。利用COMSOL数值模拟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了王家岭煤矿12304综采工作面的风流、粉尘与雾滴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喷头向下倾斜45°时,雾化覆盖范围最优,可有效抑制粉尘扩散。在实验室测试中,对常用的雾化装置进行了优选,自研超声速抗风喷头表现出显著提升的抗风性(风阻保持距离达2.8 m,较传统喷头提升55%~133%)、优异的雾化特性(形成3.5 m×2.7 m的连续雾幕,雾滴粒径分布均匀)及更低的耗水量(减少7%~14%)。结合优化的45°向下倾角布置,在王家岭煤矿现场应用实现了91.32%的全尘降尘效率和86.59%的吸尘降尘效率,显著改善了作业环境,并在多处煤矿综采工作面应用此技术。该研究为煤矿综采工作面粉尘污染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喷雾降尘 数值模拟 雾化试验 煤矿降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粉尘运移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田卫 马睿浩 +2 位作者 关小杰 高明哲 谭啸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8,共8页
为探究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过程中产尘工序与环境流体对粉尘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工序及背景风速作用下施工区域内部的粉尘运移特性。通过分析大量粉尘数据,明确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主要工序的尘源特征类型... 为探究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过程中产尘工序与环境流体对粉尘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工序及背景风速作用下施工区域内部的粉尘运移特性。通过分析大量粉尘数据,明确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主要工序的尘源特征类型;选取具有典型旧工业建筑特征的某待改造工业厂房,开展打磨和铲运2类工序的现场试验;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5种入口风速与2种产尘工序下的粉尘质量浓度分布,明确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空间粉尘易聚集区。结果表明:打磨工序最高粉尘质量浓度超限倍数为54倍,铲运工序最高粉尘质量浓度超限倍数为37倍;入口风速的改变会影响施工区域内粉尘的主要影响区分布,同时,会改变粉尘质量浓度在施工区域内达到动态平衡的进程;产尘工序的改变会对粉尘质量浓度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特定工序的工作强度进行增强则会导致其下游粉尘质量浓度同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再生 施工粉尘 运移特性 数值模拟 粉尘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尘抑制剂抗风性能评价指标及应用
14
作者 韩方伟 许满萍 +4 位作者 李伟 朱霖玲 马亮 王佳 范思萌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1,共7页
为准确有效评估矿尘抑制剂的抗风性能,采用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风损率、平均抑尘率及临界有效质量3个评价参数,通过控制风速、吹蚀时间、吹蚀角度以及抑尘剂喷洒质量开展煤样风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纯水和抑尘剂的单位... 为准确有效评估矿尘抑制剂的抗风性能,采用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风损率、平均抑尘率及临界有效质量3个评价参数,通过控制风速、吹蚀时间、吹蚀角度以及抑尘剂喷洒质量开展煤样风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纯水和抑尘剂的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风损率呈上升趋势,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抑尘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随吹蚀时间延长,纯水和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风损率呈上升趋势,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抑尘率呈缓慢下降趋势;随着吹蚀角度的增加,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风损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60°时达到最低,单位质量抑尘剂平均抑尘率先上升后下降;当抑尘剂喷洒质量达到临界有效质量时,抑尘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尘剂 抗风性能 平均风损率 平均抑尘率 临界有效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用铝及铝硅合金粉尘的爆炸特性
15
作者 赵江平 张舒淇 +1 位作者 钟兴润 于凯楠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80,共11页
为探究常用增材制造用铝及铝硅合金粉尘的爆炸特性,采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对Al、Al-12Si和Al-20Si等3种样品进行密闭空间内的爆炸实验,测试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爆炸参数的变化,采用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样品的热氧化特性。结果表... 为探究常用增材制造用铝及铝硅合金粉尘的爆炸特性,采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对Al、Al-12Si和Al-20Si等3种样品进行密闭空间内的爆炸实验,测试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爆炸参数的变化,采用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样品的热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合金中硅含量的增加,爆炸下限升高,最大爆炸压力及爆炸峰值温度下降,氧化过程的放热量减少,氧化速率减慢;Al、Al-12Si和Al-20Si达到最大爆炸压力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0、750和900 g/m^(3);当点火能量增加时,铝硅合金的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增幅低于铝粉;环境温度变化对样品爆炸下限的影响小于粒径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爆炸产物的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铝硅合金的爆炸机理,发现爆炸是由颗粒受热汽化形成的气态铝和气态硅组成的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燃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粉尘 粉尘爆炸 爆炸温度 爆炸下限 环境温度 最大爆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裂隙粗糙度和开度对注水渗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刚 陈雪畅 +2 位作者 陈昊 隆清明 刘义鑫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1,共10页
【目的】煤层注水是矿井除尘、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关键技术措施,而裂隙粗糙度、开度等形态特征对煤层注水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方法】借助砂纸和聚酰亚胺高温胶带制备了含有不同粗糙度和开度裂隙的煤样,利用激光光谱共... 【目的】煤层注水是矿井除尘、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关键技术措施,而裂隙粗糙度、开度等形态特征对煤层注水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方法】借助砂纸和聚酰亚胺高温胶带制备了含有不同粗糙度和开度裂隙的煤样,利用激光光谱共聚焦显微镜精准计算裂隙粗糙度参数,测试裂隙煤样渗流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表面高度偏差Ha、表面最大高度Hz和三维形貌分形维数Ds可以作为表征煤剖面粗糙程度的参数。煤体渗流量随Ha、Hz和Ds的升高呈指数降低趋势,随着剖面粗糙度从4.69提高到18.43,裂隙内的渗流量最高下降84.42%。裂隙开度在60~90μm时其粗糙度对渗流的阻碍效果达到最高,此后粗糙单元阻碍效果开始减弱,裂隙开度在渗流过程占据主导作用。煤体渗流量随裂隙开度的升高呈指数升高的趋势,裂隙开度由30μm提高到150μm,裂隙渗流量最高可增大355.88倍。通过对裂隙开度和粗糙度与渗流量关系的深入探究,明确了两者在煤层注水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强调在煤层注水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裂隙形态特征,依据不同的裂隙开度和粗糙度情况合理选择注水方式,以实现煤层注水效果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开度 裂隙粗糙度 裂隙粗糙度表征 渗流量 矿井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巷仿真模型建立及多断面喷雾降尘技术
17
作者 荆德吉 阚琦笙 +3 位作者 刘鸿威 戴明颖 刘绍航 刘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6-105,共10页
为了治理煤矿运输巷粉尘污染问题,利用数值仿真软件,按照1∶1的比例建立棋盘井煤矿运输巷北大巷几何模型。首先,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粒子追踪模型,展开运输巷风流-粉尘耦合特征研究,并根据其特征提出同时治理转载点和运输巷的多断面... 为了治理煤矿运输巷粉尘污染问题,利用数值仿真软件,按照1∶1的比例建立棋盘井煤矿运输巷北大巷几何模型。首先,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粒子追踪模型,展开运输巷风流-粉尘耦合特征研究,并根据其特征提出同时治理转载点和运输巷的多断面喷雾降尘技术;然后,通过数值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新型降尘技术的有效性;最后,在棋盘井煤矿运输巷北大巷开展现场应用,验证该技术的实用性及高降尘特性。结果表明:运输巷内风流分布受胶带运转速度及牵引力影响产生诱导风流,整体平均风流速度约为0.6 m/s,而粉尘粒子受巷道风流裹挟扩散,粒径为25μm以下的粉尘悬浮在人行道处,而粒径为25μm以上的粉尘沉积在胶带表面和巷道底板上;新降尘技术可实现对转载点的完美覆盖,且主巷道内形成1道超音速雾幕,拦截并捕集转载点逃逸的粉尘。超音速喷雾的雾幕范围大,抗风性强,持续降尘效果显著。经棋盘井煤矿运输巷北大巷现场应用,全尘和呼尘的最高降尘效率分别达到80.12%和83.15%,验证了文中所提降尘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巷 转载点 多断面 喷雾降尘 粉尘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注水对煤矿灾害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
18
作者 王刚 黄启铭 +3 位作者 程卫民 于岩斌 王振洋 李木坤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国内外长期工程实践证实,煤层注水作为一种防控技术手段,能够从源头上有效治理煤尘、瓦斯及冲击地压等灾害,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注水引发的煤体润湿改性、孔裂隙结构演化及力学性能调控三... 国内外长期工程实践证实,煤层注水作为一种防控技术手段,能够从源头上有效治理煤尘、瓦斯及冲击地压等灾害,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注水引发的煤体润湿改性、孔裂隙结构演化及力学性能调控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煤层注水防治矿井灾害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煤层钻孔注水在压力驱动下渗流进入煤体孔裂隙网络,通过水膜包裹煤尘颗粒、降低煤体表面能等途径抑制粉化核形成,实现粉尘污染的源头防控;水力润湿作用促使煤体强度弱化并提升煤体塑性,配合水力致裂产生的区域卸压效应,显著改善煤层应力分布状态,从而有效预防煤层冲击地压灾害。同时,注入煤层内部的水分子通过竞争吸附置换煤体孔隙内的瓦斯,结合高压水力增透机制,显著强化煤层瓦斯的流动性,大幅提升煤层瓦斯抽采效率。尽管现有研究已从多角度阐明了注水防灾机理,但在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注水渗润的各向异性特征、水-煤-气-应力多场耦合动态响应机制,以及地质力学环境变异对注水效果的影响等方面仍需深入探索。这些关键问题的突破将为发展适应深部开采条件的煤层注水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推动煤矿灾害水力化防治水平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粉尘 冲击地压 煤与瓦斯突出 防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降雨驱动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动态更新策略研究
19
作者 刘卫东 吴锦华 +1 位作者 胡珊 闻海浪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623,共9页
提出一种考虑自然降雨对灰尘沉积的清洁效果及其对发电量影响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的动态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关联图法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光伏组件清洁及发电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降雨量和灰尘沉积的定量关系和考虑灰尘沉... 提出一种考虑自然降雨对灰尘沉积的清洁效果及其对发电量影响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的动态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关联图法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光伏组件清洁及发电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降雨量和灰尘沉积的定量关系和考虑灰尘沉积影响的发电量预测模型,再将其应用于动态更新或调整清洁周期。所提出方法应用于浙江省杭州市某光伏电站清洁策略的制定,结果表明清洁周期动态更新策略下的清洁总成本相较于不清洁时降低20.04%,相较于固定清洁周期方法降低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灰尘 降雨 发电量预测 清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卸料逸尘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孟文俊 王贝贝 张汉中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71,76,共5页
在开放环境中,针对抓斗卸料过程的粉尘逸出问题,对影响粉尘逸出量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9组实验,即不同的颗粒粒径、卸料高度、抓斗张开速度以及料斗类型进行CFD-DEM耦合仿真,分析得出长方体料斗卸料,抓斗... 在开放环境中,针对抓斗卸料过程的粉尘逸出问题,对影响粉尘逸出量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9组实验,即不同的颗粒粒径、卸料高度、抓斗张开速度以及料斗类型进行CFD-DEM耦合仿真,分析得出长方体料斗卸料,抓斗在开口平面下1m处卸料,颗粒粒径为40mm,抓斗张开速度为60deg/s时的逸尘量最小。并得到上述四个主要因素影响主次分别为:卸料高度、颗粒粒径、料斗类型、抓斗张开速度同时分析了各因素水平对逸尘量的影响趋势。该研究结果对有针对性采取降尘方法和措施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逸尘量 极差分析 抓斗卸料 CFD-DEM耦合 产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