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调控机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
作者 徐昊 李若鹏 +2 位作者 杨培霞 刘安敏 白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0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还原自由能,深入研究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中心电子结构和吸附行为的调控机理,明确不同卤族轴向原子与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发现,引入Br作为轴向配位原子可以有效优化Fe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适当降低Fe中心对OH*中间体的吸附强度,促进OH*解吸反应顺利进行。与Fe-N_(4)/C模型相比,Fe-N_(4)-Br/C模型具有更低的决速步骤(即OH*解吸)反应能垒。因此预测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策略能够改善Fe-N_(4)位点的氧还原本征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Fe-N_(4)位点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N_(4)掺杂石墨烯CO氧化催化活性的密度泛函研究
2
作者 袁利 郑灵丹 +1 位作者 周慧颖 徐先燕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2,共6页
鉴于镁卟啉所呈现的催化活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考察了MgN_(4)结构掺杂石墨烯的CO氧化催化活性.研究发现MgN_(4)掺杂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O_(2)优先吸附在金属活性位点且不易解离.其CO氧化以Eley-Rideal(ER)机理实现,决速步能垒仅... 鉴于镁卟啉所呈现的催化活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考察了MgN_(4)结构掺杂石墨烯的CO氧化催化活性.研究发现MgN_(4)掺杂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O_(2)优先吸附在金属活性位点且不易解离.其CO氧化以Eley-Rideal(ER)机理实现,决速步能垒仅为0.67 eV,与FeC_(3)、AlN_(4)掺杂石墨烯具有相当的催化活性.MgN_(4)掺杂石墨烯有望是一种具有潜在CO氧化催化活性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N_(4)掺杂石墨烯 CO氧化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H2+H2→Fe+CH4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建华 胡常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4-280,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UB3LYP方法在6-311+G(2d,2p)水平上研究了五重态和三重态的FeCH2与H2反应的机理,在UB3LYP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用耦合簇理论方法UCCSD(T)在相同水平下对各驻点进行了单点能校正.结果表明,该反应在三重态和五重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UB3LYP方法在6-311+G(2d,2p)水平上研究了五重态和三重态的FeCH2与H2反应的机理,在UB3LYP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用耦合簇理论方法UCCSD(T)在相同水平下对各驻点进行了单点能校正.结果表明,该反应在三重态和五重态上的势能面非常相似,存在两个过渡态(TS1、TS2)和两个中间体(M1、M2).反应的第一步是产生分子复合物(H2)FeCH2,其能量分别比反应物低16.6(五重态)和20.3kJ/mol(三重态);第二步是H2的加成形成HFeCH3中间体,第三步是CH4的消除反应.其中CH4的消除为整个反应的速控步骤.H-H键的活化在五重态上是不可逆的,反应将最终形成五重态产物,整个反应可放出能量300.6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h2 H2 ch4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H_2+H_2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建华 胡武洪 张福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7-823,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UB3LYP方法在6-311+G(2d,2p)水平上研究了四重态和二重态的CoCH_2与H_2反应的机理,在UB3LYP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用耦合簇理论方法UCCSD(T)在相同水平下对各驻点进行了单点能校正.结果表明,该反应在二重态和四重...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UB3LYP方法在6-311+G(2d,2p)水平上研究了四重态和二重态的CoCH_2与H_2反应的机理,在UB3LYP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用耦合簇理论方法UCCSD(T)在相同水平下对各驻点进行了单点能校正.结果表明,该反应在二重态和四重态上的势能面非常相似,存在两个过渡态(TS1、TS2)和两个中间体(M1、M2),反应的第一步是产生分子复合物(H_2)CoCH_2,其能量分别比反应物低66.6(四重态)和42.4 kJ/mol(二重态),第二步是H_2的加成形成HCoCH_3中间体,第三步是CH_4的消除反应.其中CH_4的消除为整个反应的速控步骤.反应在二重态和四重态势能面上存在四个交叉点,整个反应在二重态势能面和四重态势能面上交替进行.H-H键的活化在四重态上是不可逆的,反应将最终形成四重态产物,整个反应可放出能量222.9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h2 H2 ch4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Cr_2O_4(100)表面的吸附 被引量:2
5
作者 徐香兰 陈文凯 +2 位作者 王霞 陆春海 李奕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75-1381,共7页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在CuCr2O4(100)表面4个可能吸附位的顶位吸附。结果表明:表面铜(Cu)和铬(Cr)为活性吸附位,吸附能分别为98.1kJ·mol-1和92.9kJ·mol-1。对活性吸附位Cu位和Cr位考虑了NO以N端和O端2种吸附取向的吸附,发...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在CuCr2O4(100)表面4个可能吸附位的顶位吸附。结果表明:表面铜(Cu)和铬(Cr)为活性吸附位,吸附能分别为98.1kJ·mol-1和92.9kJ·mol-1。对活性吸附位Cu位和Cr位考虑了NO以N端和O端2种吸附取向的吸附,发现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O端吸附为简单的物理吸附。在2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红移。Mulliken布居分析表明,N端吸附时NO分子失去电子;对NO吸附前后的态密度分析可知,对Cu位和Cr位N端吸附NO的2π轨道得到电子。本文并进一步讨论了NO分子在CuCr2O4(100)表面Cu位和Cr位的成键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O 吸附 尖晶石型氧化物CuCr2O4 (100)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O_4表面吸附CH_2O_2机理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帅 赵志曼 +2 位作者 杜晨溪 刘子瑜 郜峰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64-2470,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优化了CaSO4(100),(010)和(110)晶面结构,计算了晶面与CH2O2反应吸附能,得出(010)晶面能量最低,吸附最为稳定,发生了化学吸附。通过对CH2O2吸附方式的假设和计算,发现最佳吸附方式为CH2O2分子C=O结构中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优化了CaSO4(100),(010)和(110)晶面结构,计算了晶面与CH2O2反应吸附能,得出(010)晶面能量最低,吸附最为稳定,发生了化学吸附。通过对CH2O2吸附方式的假设和计算,发现最佳吸附方式为CH2O2分子C=O结构中的氧原子被晶面(010)上的钙原子的垂直吸附,且为化学吸附。吸附机理主要表现为CH2O2中羧基的O原子的2p轨道和H原子1s轨道中的电子向晶体表面(010)上Ca原子的3d轨道发生了转移,从而形成杂化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CASO4 ch2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N,N-二乙氨基-3-羟基苯并黄酮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的溶剂极性效应——实验和理论研究
7
作者 姜羊林 陈明卿 +4 位作者 梁民 尧奕歌 张燕 王鹏 张建平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4,共9页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光化学反应,通常发生在具有分子内氢键的发色团中。3-羟基黄酮类衍生物(3-HFs)由于其广泛的天然来源和对环境极度敏感的荧光发光特性而备受关注。与3-HFs相比,4′-N,N-二乙氨基-3-羟基...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光化学反应,通常发生在具有分子内氢键的发色团中。3-羟基黄酮类衍生物(3-HFs)由于其广泛的天然来源和对环境极度敏感的荧光发光特性而备受关注。与3-HFs相比,4′-N,N-二乙氨基-3-羟基黄酮(D-HBF)具有扩展的共轭体系和大幅红移的吸收特性,而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具有ESIPT特性,它可以用作环境极性敏感的生物荧光探针。本研究通过采用多种光谱和理论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D-HBF在极性不同的三种非质子型溶剂(环己烷、乙醚和四氢呋喃)中的ESIPT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三种溶剂中均能观测到D-HBF的ESIPT典型双发射峰,而这些峰的相对比率受溶剂极性的调控。荧光动力学分析揭示,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激发态中正向和反向的质子转移反应速率都降低,同时反向质子转移变得更占优势。该研究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比较了三种溶剂中D-HBF的基态和激发态分子内氢键的键长和键角参数,确定了ESIPT反应是激发态分子内氢键增强机制。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溶剂极性会导致处于S1态的D-HBF分子的3-羟基伸缩振动红外吸收频率向高波数移动,这证明了相应的N^(*)态的分子内氢键减弱。此外,电子密度分析显示,引入在4′-位的强给电子官能团(4′-N,N-二乙氨基)使得D-HBF在激发态下具有典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最后,势能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在激发态下质子转移更容易发生,而溶剂极性增加会导致更高的质子转移势垒,从而阻碍了相应的ESIPT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分析进一步表明,溶剂极性增加使激发态快速质子转移更倾向于向N^(*)态移动。这项研究为D-HBF类衍生物作为环境极性敏感的生物探针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N N-二乙氨基-3-羟基苯并黄酮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密度泛函理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溶剂极性效应 荧光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O-4型木质素二聚体热解历程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晓燕 陆强 +2 位作者 董晓晨 胡斌 董长青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6,共7页
为了解木质素的热解机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含有C_α位羰基的β-O-4型木质素二聚体模型化合物(3-羟基-1-(4-羟基苯基)-2-苯氧基-1-丙酮)的热解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C_α位上的羰基... 为了解木质素的热解机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含有C_α位羰基的β-O-4型木质素二聚体模型化合物(3-羟基-1-(4-羟基苯基)-2-苯氧基-1-丙酮)的热解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C_α位上的羰基取代基可大大降低C_β—O的键解离能,提高C_α—C_β的键解离能,使得C_β—O的键解离能比C_α—C_β低91.5 k J/mol,因此该二聚体主要通过C_β—O键均裂的方式发生热解反应,其主要酚类热解产物是苯酚和4-羟基苯甲醛,次要产物是4-羟基苯乙酮,生成4-羟基苯甲醛的动力学最优路径是R7-a,其反应能垒为236.6 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β-O-4型二聚体 热解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下晶体5-硝胺基-3,4-二硝基吡唑肼结构转变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国政 范荣荣 +4 位作者 颜熹琳 唐维 唐明峰 贾建峰 武海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2-298,共7页
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静水压0~160 GPa范围内5-硝胺基-3,4-二硝基吡唑肼(HNDP)的晶体结构、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晶体HNDP在静水压6,28和110 GPa时发生了3次结构转变:在6 GPa时,分子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相... 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静水压0~160 GPa范围内5-硝胺基-3,4-二硝基吡唑肼(HNDP)的晶体结构、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晶体HNDP在静水压6,28和110 GPa时发生了3次结构转变:在6 GPa时,分子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相对位置发生重排,N17—H23…N13氢键断裂;在28GPa时再次形成N17—H23…N13氢键;在110 GPa时,N17—H19共价键转变为氢键,形成N20—H22…O24共价键.带隙、键布居数以及原子电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强增加,晶体HNDP的金属性及离域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5-硝胺基-3 4-二硝基吡唑肼 高压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3-辛基噻吩二炔在TiO_2(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福兰 吴兴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7-932,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3-辛基噻吩二炔(简称P)的低聚合物P_n(n=1~5)的稳定性和化学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度增加,P_n的稳定性降低,化学活性增强.采用密...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3-辛基噻吩二炔(简称P)的低聚合物P_n(n=1~5)的稳定性和化学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度增加,P_n的稳定性降低,化学活性增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化合物P在TiO_2(100)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前后化合物P的Mulliken charge和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当P吸附在TiO_2(100)表面时,P向TiO_2(100)表面转移0.692 e电荷,前线轨道能隙变窄.通过吸附前后TiO_2(100)表面的能带和态密度分析表明:在TiO_2(100)表面吸附了化合物P后,能带向低能区移动,且TiO_2中价带和导带间的禁带消失.理论预测的结果与实验值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3-辛基噻吩二炔 TiO2(100)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化学活性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结构和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福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5-42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21种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活性和前线轨道.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能隙Eg大部分都在3.50-3.60 e V之间,其中在喹唑啉环3位上取代甲...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21种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活性和前线轨道.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能隙Eg大部分都在3.50-3.60 e V之间,其中在喹唑啉环3位上取代甲氧基苄基,或是在8位上取代甲基,化合物的能隙降低,而且甲氧基在苄基的间位比对位降低得更厉害.通过比较还发现,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对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 bacteria)的杀菌活性与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衍生物对水稻纹枯菌的杀菌活性相当,而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衍生物比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Botryospuaeria gregaria bacteria)杀菌活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 密度泛函理论 化学活性 前线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Ir_4 Cluster催化丙烯加氢反应势能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2
作者 耿彩云 李吉来 +2 位作者 孙广领 黄旭日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72-2375,共4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金属Ir4cluster催化丙烯Propene加氢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B3LYP理论水平下优化了反应通道上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各驻点物种的几何构型,构建了该反应的基态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Ir4cluster催...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金属Ir4cluster催化丙烯Propene加氢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B3LYP理论水平下优化了反应通道上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各驻点物种的几何构型,构建了该反应的基态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Ir4cluster催化丙烯加氢反应,主要通过3条反应通道(c,d和e)进行.主反应通道c是H1原子先经过中间体1加成到丙烯的边端C上形成中间体3,然后H2原子经过渡态TS3—5,中间体5和过渡态TS5-P加成到中间C上生成产物P.c通道无论从动力学角度还是热力学角度都是最有利的;反应通道d和e中的最高势垒和通道c上的相比差别不大,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是次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dft) 反应通道 Ir4 CLUSTER 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细胞色素P450 1A2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
13
作者 易忠胜 叶廷文 +1 位作者 刘红艳 莫凌云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6,共8页
在B3LYP/6-31G*水平上采用高斯09全优化计算了50个P450 1A2抑制剂的量子化学参数,应用基于预测的模型变量选择方法(VSMP)选择描述子最佳子集,建立了最高轨道占有能(EHOMO)和分子体积(Vm)与萘、内酯衍生物及其他化合物对细胞色素氧化酶P4... 在B3LYP/6-31G*水平上采用高斯09全优化计算了50个P450 1A2抑制剂的量子化学参数,应用基于预测的模型变量选择方法(VSMP)选择描述子最佳子集,建立了最高轨道占有能(EHOMO)和分子体积(Vm)与萘、内酯衍生物及其他化合物对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1A2抑制剂的两变量线性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选的2个分子结构描述符与50个抑制剂的活性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07 0)和内部预测能力(留多法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0.751 7)。同时,将50个化合物分成奇数集和偶数集各自进行筛选建模,并彼此进行外部预测,对全部样本集、奇数集和偶数集样本模型进行了y-Randomization检验,结果表明描述符EHOMO和Vm建立的模型均非常稳定并具有很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1A2 抑制剂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 密度泛函理论(dft) VS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掺杂石墨烯负载的Pt_4和Pt_3Ni催化氧还原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4
作者 韩金玉 孙梦楠 +4 位作者 王华 祝新利 刘晓 葛庆峰 崔超男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7-452,共6页
为了降低燃料电池的高成本,必须寻找一种既能减小贵金属铂的担载量,又能进一步提高氧还原反应催化活性的新型合金催化剂.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了Pt_4和Pt_3Ni正四面体结构的金属团簇模型,选用氧掺杂石墨烯作为载体,四面体金属团簇以正... 为了降低燃料电池的高成本,必须寻找一种既能减小贵金属铂的担载量,又能进一步提高氧还原反应催化活性的新型合金催化剂.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了Pt_4和Pt_3Ni正四面体结构的金属团簇模型,选用氧掺杂石墨烯作为载体,四面体金属团簇以正金字塔形式稳定吸附在缺陷位正上方,在负载的金属团簇上进行氧分子的吸附和连续加氢模拟氧还原反应过程,并进行热力学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氧在Pt_4-OG和Pt_3Ni-OG上均以分子形式吸附并被活化,Pt_3Ni-OG对氧分子的活化作用更强;第1步加氢反应,在Pt_3Ni-OG上形成共吸附的OH*和O*时体系的能量比形成亚稳态的HOO*时低2.37,e V.热力学分析表明,氧还原反应在Pt_3Ni-OG上的主要反应路径为底位吸附路径;在Pt金属中引入Ni,使随后在吸附在Pt_3Ni-OG上的氧分子上发生的加氢反应所需的能量降低.同时Pt_3NiOG和Pt_4-OG催化氧还原反应的自由能计算结果也表明,Pt_3Ni-OG上氧还原反应中间体OH*的吸附作用减弱,进而后续形成H_2O*的反应所需的能量降低.这表明PtNi合金的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较Pt提高.本研究对氧还原反应高效电催化剂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氧掺杂石墨烯 负载的Pt4 负载的Pt3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_3S_(2^-)和Ga_4S_(3^-)团簇结构及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5
作者 董晨初 李大枝 +1 位作者 张士国 尚玲玲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和BP86方法,对Ga_3S_2^-团簇和Ga_4S_3^-团簇进行结构优化,并计算和分析了最稳定结构的成键性质及振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Ga_3S_2^-团簇和Ga_4S_3^-团簇的最稳定结构是由"Ga-S-Ga"结构单...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和BP86方法,对Ga_3S_2^-团簇和Ga_4S_3^-团簇进行结构优化,并计算和分析了最稳定结构的成键性质及振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Ga_3S_2^-团簇和Ga_4S_3^-团簇的最稳定结构是由"Ga-S-Ga"结构单元和处于端位的"Ga-S"结构单元组成的.键级分析表明上述两结构单元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分析红外振动光谱数据也发现在"Ga-S-Ga"单元和"Ga-S"单元处有红外强峰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_3S_2^- Ga_4S_3^- 结构 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4O_7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6
作者 王捷 杨和亭 +1 位作者 史祥燕 张丽鹏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4-1106,共3页
利用理论计算方法设计高能量密度材料(HEDM)分子是目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C4O7团簇异构体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找到了C4O7团簇的27种稳定结构。以一个C4O7团簇分子分解为3个CO... 利用理论计算方法设计高能量密度材料(HEDM)分子是目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C4O7团簇异构体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找到了C4O7团簇的27种稳定结构。以一个C4O7团簇分子分解为3个CO2和一个CO计算,C4O7团簇分子的解离能在7.312×103~2.958×103kJ/kg之间,放出的能量较多,是用做高能量密度材料的潜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O7 团簇 B3LYP/6-31G(d) 密度泛函理论 高能密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T理论研究磷系极压抗磨剂的构性关系
17
作者 芮文琦 梁宇翔 +3 位作者 任强 唐红金 贺景坚 刘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6-835,共10页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评价分子的极压抗磨润滑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键解离能和分子化学活性进行研究。分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第一步解离能和全部解离能大小分别与热质量损失试验得到初始分解温度、0~50%热质量损失温度增加值规律一致;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能隙与极压抗磨润滑系数的大小顺序规律一致。依据DFT计算的键解离能和前线轨道能对磷系极压抗磨剂热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压抗磨剂 密度泛函理论(dft) 热稳定性 前线轨道理论 解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富勒烯C_(70)对偏二甲肼与NO_(2)的抽氢反应机制
18
作者 赵子航 慕晓刚 +1 位作者 王生辉 马海霞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4,I0004,共9页
为了探讨富勒烯(C_(70))作为催化剂用于偏二甲肼(UDMH)推进剂分解的可行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UDMH分子与C_(70)团簇分子的相互作用,分析了UDMH在C_(70)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分解路径,计算获得了UDMH在C_(70)存在时发生抽氢反应的... 为了探讨富勒烯(C_(70))作为催化剂用于偏二甲肼(UDMH)推进剂分解的可行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UDMH分子与C_(70)团簇分子的相互作用,分析了UDMH在C_(70)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分解路径,计算获得了UDMH在C_(70)存在时发生抽氢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热。结果表明,UDMH分子在C_(70)表面表现为两种吸附构型,主要发生物理吸附且吸附能较小,C_(70)分子的加入并未改变UDMH分解的初始和次级反应位点,在与NO_(2)抽氢反应时表现为在NH _(2)基团上依次发生。与纯UDMH分解相比,A、B两种吸附构型中UDMH分解初始基元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下降了19.4 kJ/mol、21.1 kJ/mol,反应热分别降低了24.2 kJ/mol和27 kJ/mol。因此,C_(70)对于UDMH分解的前两步反应具有催化能力,能够促进UDMH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富勒烯C_(70) 偏二甲肼 UDMH 密度泛函理论 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3-羟基-4-(2-苯并噻唑)苯基]脲的光谱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9
作者 崔颖娜 尹静梅 +1 位作者 贾颖萍 李慎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47-1654,共8页
利用实验观测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考察了新化合物N,N′-二-[3-羟基-4-(2-苯并噻唑)苯基]脲(4-DHBTU)的红外、核磁与紫外吸收光谱性质.与单体2-(4-氨基-2-羟苯基)苯并噻唑(4-AHBT)相比,4-DHBTU的实验紫外吸收强度显著增强,最大... 利用实验观测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考察了新化合物N,N′-二-[3-羟基-4-(2-苯并噻唑)苯基]脲(4-DHBTU)的红外、核磁与紫外吸收光谱性质.与单体2-(4-氨基-2-羟苯基)苯并噻唑(4-AHBT)相比,4-DHBTU的实验紫外吸收强度显著增强,最大吸收峰发生了明显红移,并呈现出双吸收峰特征.结合实验光谱数据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表明,4-DHBTU分子最稳定的基态异构体为cis-C11和trans-C11,而导致上述紫外光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4-DHBTU样品中cis-C11,trans-C11,cis-C22,trans-C22等多种异构体共存.此外,4-DHBTU与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间氢键作用使得核磁实验中4-DHBTU的15H、16H氢谱化学位移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3-羟基-4-(2-苯并噻唑)苯基]脲 紫外光谱 激发态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111),(110)和(001)表面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涛 温晓东 +3 位作者 任君 李永旺 王建国 霍春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对Fe3O4(111),(110)和(001)的表面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Fe3O4(111)表面有六种不同的终结形式,其中以四面体或八面体铁层终结的结构最稳定。对于(110)和(001)表面而言,分别有两种终结,且能量相近。计算结果与实验结...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对Fe3O4(111),(110)和(001)的表面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Fe3O4(111)表面有六种不同的终结形式,其中以四面体或八面体铁层终结的结构最稳定。对于(110)和(001)表面而言,分别有两种终结,且能量相近。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并且合理解释了实验结果的争议性和复杂性。表面自由能的计算表明,(111)表面在热力学上不如(110)和(001)表面稳定,它的形成应该是动力学控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结构 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