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7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鸡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日粮低蛋白水平及氨基酸平衡模式研究
1
作者 邵丽玮 赵前程 +7 位作者 任智彬 王珏 杨博文 冯志华 郝艳霜 李树鹏 李茜 赵国先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9-37,共9页
试验旨在研究蛋鸡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低蛋白日粮的可行性并确定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及氨基酸平衡模式。选取400日龄的海兰褐蛋鸡50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饲喂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日粮,Ⅰ组(对照组)粗蛋白... 试验旨在研究蛋鸡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低蛋白日粮的可行性并确定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及氨基酸平衡模式。选取400日龄的海兰褐蛋鸡50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饲喂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日粮,Ⅰ组(对照组)粗蛋白水平为15.5%,Ⅱ、Ⅲ、Ⅳ组粗蛋白水平降至14.0%并分别平衡蛋氨酸(Met)+赖氨酸(Lys)、Met+Lys+苏氨酸(Thr)和Met+Lys+Thr+色氨酸(Trp),Ⅴ、Ⅵ、Ⅶ组粗蛋白水平降至12.5%并分别平衡Met+Lys、Met+Lys+Thr和Met+Lys+Thr+Trp。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表明:①日粮粗蛋白水平显著影响产蛋率和料蛋比(P<0.05);氨基酸平衡模式显著影响产蛋率(P<0.05);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交互对产蛋率、料蛋比影响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Ⅴ、Ⅵ组产蛋率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增加(P<0.05);Ⅱ、Ⅲ、Ⅳ、Ⅶ组生产性能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②日粮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均显著影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P<0.05),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Ⅲ、Ⅳ、Ⅶ组显著提高(P<0.05),Ⅱ、Ⅴ、Ⅵ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日粮粗蛋白水平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尿酸含量(P<0.05);氨基酸平衡模式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日粮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交互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尿酸含量影响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Ⅴ、Ⅵ组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Ⅵ组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Ⅲ、Ⅳ、Ⅴ、Ⅵ、Ⅶ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日粮粗蛋白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模式对粪中吲哚、粪臭素、氨气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其他6组吲哚、粪臭素及氨气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⑤Ⅱ、Ⅲ、Ⅳ组利润均高于Ⅰ组,且Ⅲ组经济效益最好。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玉米-豆粕-棉粕-菜籽粕型低蛋白日粮具有可行性,平衡Met+Lys+Thr可使日粮粗蛋白水平降至14.0%(比正常水平降低1.5%),氨基酸平衡模式为Lys∶Met∶Thr∶Trp=100∶47∶7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 玉米 豆粕 棉粕 菜籽粕 低蛋白日粮 氨基酸平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州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最佳模式研究
2
作者 赵向阳 李慧华 +2 位作者 侯佳蓝 全雯珺 刘军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3期7-11,19,共6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基于传统间(套)作创新发展而来,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有效解决了大豆与玉米争地的矛盾。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稳定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索出适合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基于传统间(套)作创新发展而来,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有效解决了大豆与玉米争地的矛盾。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稳定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索出适合江苏泰州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最佳模式,设置8个种植模式开展了大田试验,对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抗性、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行玉米套作6行大豆(玉米株行距为15 cm×50 cm、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大豆株行距10 cm×50 cm,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模式玉米和大豆产量较高,分别为6 106.90、1 248.00 kg/hm^(2);纯收益最高,为23 105.70元/hm^(2),较纯作玉米和纯作大豆分别增加4 245.90、9 380.7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农艺性状 产量 效益 江苏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地区大田双膜糯玉米栽培模式研究
3
作者 罗建华 吾斯曼·依马尔尼牙孜 +1 位作者 古海尼沙·赛帕尔 沙力木古力·艾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1期140-142,共3页
以吐鲁番地区大田糯玉米优质品种早白2017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双膜、地膜栽培模式,筛选出适宜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玉米高产早熟栽培模式。通过田间温度、湿度、生长势、需水量、产量、果实商品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等性状对比,总结出本地... 以吐鲁番地区大田糯玉米优质品种早白2017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双膜、地膜栽培模式,筛选出适宜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玉米高产早熟栽培模式。通过田间温度、湿度、生长势、需水量、产量、果实商品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等性状对比,总结出本地春季大田糯玉米早熟、高产、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田栽培模式 吐鲁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ZmIMP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昭阳 殷宇航 +3 位作者 刘钰 高璇 宋希云 赵美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输入蛋白α(IMPα)是细胞质中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进入细胞核的重要运输蛋白,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玉米IMPα基因进行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盐胁迫下ZmIMPα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的相对表达量,... 输入蛋白α(IMPα)是细胞质中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进入细胞核的重要运输蛋白,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玉米IMPα基因进行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盐胁迫下ZmIMPα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并进一步构建其原核过表达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通过分析菌株在盐胁迫下的生长情况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玉米中鉴定出7个IMPα基因共15个转录本,其编码蛋白序列长度为297~625 aa,分子量32.5~64.0 kDa,等电点3.95~7.27,均定位在细胞质中,有10个蛋白还同时定位在细胞核中。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除Zm00001eb001150_T001外,其余ZmIMPα可分为3个亚家族,与拟南芥的IMPα蛋白相似性较高。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IMPα家族属于SRP1超家族,启动子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含有激素响应元件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响应元件,可能在植物生长和响应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作用。盐胁迫下ZmIMPα基因在耐盐玉米材料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在盐敏感材料中表达量显著下降。原核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与空载菌株相比,含有重组质粒pET28a-ZmIMPα的菌株在0.6 mol/L和0.8 mol/L NaCl胁迫下的生长都受到了抑制,且受抑制程度随NaCl浓度上升而增大,推测ZmIMPα基因可能在玉米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呈负调控模式。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输入蛋白家族基因在植物抗逆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IMPα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盐胁迫 原核表达载体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萌发期耐盐性评价及其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5
作者 赵绍赓 刘晓强 +4 位作者 王玉玺 徐佳睿 邓馨 郑军 王红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为评价不同玉米材料萌发期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探讨不同类群杂交模式下玉米杂交种材料萌发期耐盐性,本研究采用160 mmol/L的NaCl溶液对152份玉米自交系和303份杂交种进行盐胁迫处理,同时以蒸馏水培养为对照,通过培养皿纸床培养法进行萌... 为评价不同玉米材料萌发期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探讨不同类群杂交模式下玉米杂交种材料萌发期耐盐性,本研究采用160 mmol/L的NaCl溶液对152份玉米自交系和303份杂交种进行盐胁迫处理,同时以蒸馏水培养为对照,通过培养皿纸床培养法进行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结果显示,盐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材料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采用萌发期耐盐率,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自交系和杂交种材料分别划分5个耐盐级别:Ⅰ级(高耐,自交系4份、杂交种17份)、Ⅱ级(耐,自交系19份、杂交种58份)、Ⅲ级(中耐,自交系47份、杂交种120份)、Ⅳ级(敏感,自交系33份、杂交种71份)和Ⅴ级(高敏,自交系49份、杂交种37份)。根据同源传递片段(IBD,identity-bydescent)分析结果,将146份自交系材料划分为8个类群,不同类群自交系材料耐盐性表现为欧洲母本群>混合血缘群>自330群>PB群>兰卡斯特群>塘四平头群>PA群>瑞德群。杂交种材料根据父母本材料类群的不同划分为23个杂交模式,其中欧洲母本群×PB群为萌发期对盐胁迫耐受性的最优杂种优势模式。进一步筛选得到4份高耐盐自交系材料和17份高耐盐杂交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杂交种 萌发期 耐盐性 杂种优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原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实践研究
6
作者 庞伟强 李金章 +3 位作者 雷智刚 张吉宁 冯定邦 郭志龙 《河北农业》 2025年第4期75-77,共3页
为了能科学地筛选出适宜镇原县开展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恰当模式,特意选用了玉源7879这一玉米品种以及齐黄34大豆品种,并且把单纯种植玉米和单纯种植大豆当作对照,设置了“2+2”模式、“3+2”模式、“4+2”模式、“4+4”模式、“6+... 为了能科学地筛选出适宜镇原县开展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恰当模式,特意选用了玉源7879这一玉米品种以及齐黄34大豆品种,并且把单纯种植玉米和单纯种植大豆当作对照,设置了“2+2”模式、“3+2”模式、“4+2”模式、“4+4”模式、“6+4”模式、单独种植玉米、单独种植大豆总共7个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针对不同模式之下大豆、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展开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显示,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当中,玉米的株高、秃尖情况、穗行数、行粒数以及百粒重等方面比单独种植玉米的情况更具优势;而大豆的株高、底荚高度、单株粒数以及百粒重等方面比单独种植大豆要稍弱一些;并且大豆、玉米的产量均是低于单独种植时的产量。从综合效益的角度来考量的话,其呈现出“4+4”模式优于“3+2”模式,“3+2”模式优于“6+4”模式,“6+4”模式优于“2+2”模式,“2+2”模式优于单独种植玉米,单独种植玉米优于“4+2”模式,“4+2”模式又优于单独种植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适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安定区的优化筛选研究
7
作者 续博 杨爱 +3 位作者 雷艳红 魏亚雯 李继明 陈小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80-183,共4页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于其他模式,其玉米株高、茎粗、LAI、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大豆株高、分枝数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安定区可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荐“3+2”模式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模式 研究 安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白斑病菌侵染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响应模式分析
8
作者 夏茹 陈泽辉 +5 位作者 祝云芳 李永鹏 谭洋 陈通通 赵玳琳 田山君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4-1565,共12页
【目的】探究玉米(Zea mays L.)白斑病对玉米叶片光合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GSH-Px)在白斑病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玉米在白斑病菌胁迫下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个不同白斑... 【目的】探究玉米(Zea mays L.)白斑病对玉米叶片光合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GSH-Px)在白斑病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玉米在白斑病菌胁迫下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个不同白斑病抗性玉米自交系(高抗ZHL908、高感QB2816)抽雄吐丝期进行人工接种白斑病病原菌试验,设无菌蒸馏水接种(CK)和病原菌接种(T)2个处理,于接种后0、48、72和168 h进行光合相关性状分析,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ZmGSH-Px基因家族6个成员(GPX1、GPX2、GPX3、GPX4、GPX6和GPX7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白斑病菌侵染导致玉米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最大荧光(F_(m))、潜在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明显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GSH含量、CAT和POD活性明显上升。高抗自交系和高感自交系感病叶片的GSH含量和POD活性对白斑病菌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分别在接种后72和48 h出现更明显的响应。白斑病菌侵染72 h后,2个自交系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较CK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病原菌后,6个基因呈现不同的响应模式,GPX1、GPX3、GPX4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表达峰出现时间大体一致;GPX2、GPX6和GPX7基因在2个自交系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2个自交系中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各项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P_(n)、C_(i)和NPQ分别与2个自交系中不同的基因有较高的相关系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6个基因分别分布在玉米的6条染色体上,并且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结论】白斑病导致玉米的光合性能受损,高感自交系较高抗自交系更早表现损伤现象,相关ROS清除酶和小分子抗氧化剂也更早做出响应,推测GSH和POD在玉米对白斑病的抗性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ZmGSH-Px基因家族6个成员对白斑病菌胁迫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推测GPX1、GPX3、GPX4基因是玉米系统性获得白斑病抗性的参与基因,GPX2、GPX6、GPX7基因是玉米特异性抗病性的参与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白斑病 生理响应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 表达模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耕种模式对玉米物质积累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赟虹 王艳群 +3 位作者 石佳玉 付鑫 张树明 彭正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58,共8页
为解决因传统浅耕施肥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保水蓄水能力变差、养分效率偏低、作物产量不高等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法,设置了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1)、粉垄+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2)、深松全层施肥精播(T3)、深松两肥异位分层... 为解决因传统浅耕施肥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保水蓄水能力变差、养分效率偏低、作物产量不高等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法,设置了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1)、粉垄+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2)、深松全层施肥精播(T3)、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精播(T4)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机械化耕种模式对玉米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利用、籽粒产量、肥料效率、土壤水分和紧实度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的20 cm以下土壤紧实度压强小于T2和T1处理;前者的土壤紧实度压强峰值在30 cm左右较T1降低11.2%~15.5%。T3和T4全生育期0~10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T1,尤其是3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增幅更大。各耕作方式下的玉米拔节-抽雄吐丝期是植株氮、磷、钾吸收积累最多的时期,抽雄吐丝-灌浆期是干物质积累增幅最大的时期。与T1和T2比,T4的植株N、P、K、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8.5%~20.8%、9.8%~19.4%、4.9%~12.1%、8.3%~26.5%,T4和T3之间差异不显著。与T1-T3比,T4的籽粒产量和NPK肥料偏生产力增加4.9%~14.5%,增收920~2259 yuan/hm^(2)。说明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4)处理深松打破土壤坚实犁底层,降低紧实度,提高土壤渗透性和储水能力,促进玉米吸收和利用养分,提高肥料效率,增加籽粒产量,是一种优化的耕种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种模式 玉米 干物质积累量 养分积累量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鄂继芳 杨树青 +2 位作者 张万锋 陈希 谷秋莹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6,共9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碱化程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西辽河平原开展为期2a不同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田间试验。设置常规耕作(CK)、深翻耕作(DT)、粉垄耕作(ST)、深翻+秸秆还田耕作(DST)、粉垄+秸秆还田耕作(SST)... 为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碱化程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西辽河平原开展为期2a不同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田间试验。设置常规耕作(CK)、深翻耕作(DT)、粉垄耕作(ST)、深翻+秸秆还田耕作(DST)、粉垄+秸秆还田耕作(SST)5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结构和玉米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常规耕作CK处理,其他耕作处理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R0.25)75.9%~334.7%,显著降低微团聚体(<0.25 mm)含量6.1%~24.8%(P <0.05),有效改善苏打盐碱地土壤结构稳定性;耕作层(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高于玉米根层(>20~40 cm)和心土层(>40~60 cm),耕作层以DST处理最大,提高了85.1%,玉米根层以SST处理最大,提高了104.7%,心土层以SST处理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4%~48.9%(P <0.05);土壤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玉米收获后CK处理土壤SAR与背景值无显著差异(P> 0.05),土壤碱化风险大,其他处理SAR降幅为0.4%~10.3%,可缓解土壤钠质化,以DST处理效果较好。4种处理2a玉米平均增产37.8%~65.7%,水分利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平均提高46.7%~91.7%(P <0.05),以DST处理效果最好。玉米产量与耕作层R0.25、根层MWD呈正显著相关(P <0.05),与10~20 cm土层的SAR呈负显著相关(P <0.05);WUE与耕作层R0.25和MWD呈正显著相关(P <0.05),与根层SAR呈负显著相关(P <0.05)。综上,建议深翻+秸秆还田为苏打盐碱地适宜的耕作模式,可实现改善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结构稳定性、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苏打盐碱土 结构稳定性 产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志斌 孙喆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1期209-211,共3页
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量持续增加,而自给率不足,亟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然而,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扩大大豆生产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合理配置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布局,... 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量持续增加,而自给率不足,亟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然而,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扩大大豆生产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合理配置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布局,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目标。以江苏盐城地区为例,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实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筛选 被引量:1
12
作者 甄志华 裴广芬 +2 位作者 梁利娜 刘大伟 郭凯丰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4期113-114,共2页
为筛选出适合滦州地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开展相关试验。试验选用冀农802玉米品种与齐黄34大豆品种,设置3种种植模式,玉米与大豆的行数比例分别为2∶4、 4∶4和4∶6。经实打实收测产,3种模式下玉米折合亩产分别为423.3 kg、 52... 为筛选出适合滦州地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开展相关试验。试验选用冀农802玉米品种与齐黄34大豆品种,设置3种种植模式,玉米与大豆的行数比例分别为2∶4、 4∶4和4∶6。经实打实收测产,3种模式下玉米折合亩产分别为423.3 kg、 524.1 kg、 444.2 kg,大豆折合亩产分别为98.8 kg、 95.4kg、 141.7kg。对比滦州市前3年平作玉米平均亩产453.44 kg,玉米与大豆4∶4种植模式不仅使玉米亩增产70 kg,还能多收获一季大豆(大豆折合亩产95.4 kg/亩),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该模式在3种种植模式中最适宜滦州地区,可作为主要配比模式推广,助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模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群体效益的影响
13
作者 张亮 谢镕洲 +3 位作者 代希茜 孙淳皓 单丹丹 赵银月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16-20,共5页
适宜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筛选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采用玉米∶大豆2∶3、3∶4、3∶5、4∶6这4种间作模式,以大豆净作(SS)和玉米净作(MM)为对照,通过对大豆农艺性状、土地当量比(LER)、群体产量、产出效益等指标对大... 适宜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筛选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采用玉米∶大豆2∶3、3∶4、3∶5、4∶6这4种间作模式,以大豆净作(SS)和玉米净作(MM)为对照,通过对大豆农艺性状、土地当量比(LER)、群体产量、产出效益等指标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群体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下,农艺性状如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3∶5、4∶6模式较2∶3、3∶4模式更有优势;3∶5、4∶6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增产显著,3∶5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分别增产20.5%、24.7%,4∶6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分别增产13.1%、17.1%,3∶5、4∶6模式群体经济效益较好,3∶5、4∶6模式的相对产量损失(AYL)较高且大于1,说明2种处理方式相较于等面积的大豆或玉米净作能取得更高的产量;间作种植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净作,间作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系统产量,经济效益较大豆净作(SS)增加8.9%~24.6%,较玉米净作(MM)增加45.5%~66.5%。因此,玉米∶大豆3∶5、4∶6为最优配置,能有效提高群体效益,可在云南省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模式 农艺性状 群体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地区适宜玉米/大豆—油菜轮作模式的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14
作者 吉各子聪 苟才明 +2 位作者 张燕 陈波 邹成毅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5期27-30,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宜宾地区玉米/大豆—油菜轮作模式的油菜品种,对10个优质油菜品种开展了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叙油01、叙油05和叙油06这3个品种生育期适宜,产量高,抗倒伏性好,整齐度好,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优良,适合在宜宾地区与玉米/大... 为筛选出适宜宜宾地区玉米/大豆—油菜轮作模式的油菜品种,对10个优质油菜品种开展了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叙油01、叙油05和叙油06这3个品种生育期适宜,产量高,抗倒伏性好,整齐度好,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优良,适合在宜宾地区与玉米/大豆种植模式进行茬口衔接,此模式可有效利用耕地生产力,提高农业产出率,为保障植物油原料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油菜轮作模式 油菜 品种 性状 产量 四川宜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健 段馥梅 +3 位作者 高伟 白明涛 王鹏远 李晓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齐黄34、秦豆2018、宝豆6号和汾豆93植株较高,株型收敛,丰产性好,产量分别为2595.45、1946.55、2041.50、1884.45 kg/hm^(2);效益较高,群体产值分别为39611.06、35314.25、34200.99、35010.92元/hm^(2),可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产稳产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晓峰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5期140-143,共4页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豆生长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存在差异,但间作模式对作物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所有间作处理均导致玉米和大豆产量有所下降,其中玉米大豆2∶4行数配比的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优化 土地当量比 产量比较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模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光合、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17
作者 田艺心 朱金英 +5 位作者 李春燕 朱冠雄 高祺 王春雨 华方静 高凤菊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5-1785,共11页
为探明间作模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登海605和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间作模式处理:玉米2行//大豆4行(T2∶4)、玉米2行//大豆6行(T2∶6)、玉米3行//大豆4行(T3∶4)、玉米3行//大豆6行(T3∶6),以玉米单作(CKM)... 为探明间作模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登海605和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间作模式处理:玉米2行//大豆4行(T2∶4)、玉米2行//大豆6行(T2∶6)、玉米3行//大豆4行(T3∶4)、玉米3行//大豆6行(T3∶6),以玉米单作(CKM)和大豆单作(CKS)为对照,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产值、产量优势指标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2∶6、T2∶4、T3∶6模式下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单穗粒重及R1和R5期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等光合指标均优于T3∶4和CKM。间作大豆分枝、有效荚、单株粒数及R2和R6期叶片光合指标(Tr、Gs、Pn)均低于CKS,Ci均高于CKS,且T2∶6、T2∶4、T3∶6模式均优于T3∶4。T2∶6、T2∶4、T3∶6间作系统总产量和总产值高于T3∶4和CKM,总产量分别比CKM高8.22%、6.51%、5.91%,总产值分别比CKM高39.46%、31.55%、31.26%。各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值为1.32~1.51,间作优势(IA)值为3981.41~5460.26 kg·hm^(-2),实际产量损失(AFL)值为0.67~1.60,相对拥挤指数(K)值为6.69~11.82,均存在产量优势,尤以T2∶6、T2∶4、T3∶6模式表现较好。T2∶6模式下,大豆竞争比率(CR_(s))>1,玉米竞争比率(CR_(m))<1,玉米侵占力(A_(m))<0,大豆侵占力(A_(s))>0,大豆竞争能力强于玉米,其他模式下则以玉米竞争能力较强。综上,各间作模式不仅能优化高位作物玉米农艺性状,还可以有效减弱玉米对大豆的遮萌,提高作物光合性能,进而提高间作系统总产量和产值,以T2∶6模式表现最好,其次是T2∶4和T3∶6。本研究对鲁西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及发掘作物产量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间作模式 光合 产量优势 种间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ES-玉米模拟模式的数值试验及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怀亮 冯定原 +2 位作者 毛留喜 张雪芬 付祥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522-528,共7页
利用美国的CERES玉米模拟模式对河南省伊川县1992、1993年共6期玉米分期播种资料进行了模拟,对生育期和籽粒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好。经对播种密度、播种日期、播种深度与籽粒产量关系的数值试验,提出高产密度标准为8.2... 利用美国的CERES玉米模拟模式对河南省伊川县1992、1993年共6期玉米分期播种资料进行了模拟,对生育期和籽粒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好。经对播种密度、播种日期、播种深度与籽粒产量关系的数值试验,提出高产密度标准为8.25(高肥水田块可达9.75)株·m-2,最佳播期为5月31日~6月5日和最适播种深度为6cm左右。经对河南省南阳市大田玉米生长发育的模拟验证,平均相对误差率为5.6%,并可用理论计算的逐日太阳辐射代替实测太阳辐射进行生长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s-玉米模式 分期播种 数值试验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董福庆 张庆花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为探寻德州地区玉米种植适宜的施肥模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设置4个不同的施肥模式,比较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品质和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0%~20%,控释肥与尿素配施提升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特别是减氮20%时,经济效益最高... 为探寻德州地区玉米种植适宜的施肥模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设置4个不同的施肥模式,比较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品质和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0%~20%,控释肥与尿素配施提升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特别是减氮20%时,经济效益最高。总体来说,氮肥减施20%条件下,控释肥与尿素配施是德州地区玉米种植适宜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玉米 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陈桥勋 《种子科技》 2025年第3期36-38,共3页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来宾市武宣县某玉米种植示范基地为试验基地,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设置4个不同的施肥模式小组(CK组、施肥模式1组、施肥模式2组和施肥模式3组),各小组设置3个重复,记录玉米生长的物候期、干物...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来宾市武宣县某玉米种植示范基地为试验基地,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设置4个不同的施肥模式小组(CK组、施肥模式1组、施肥模式2组和施肥模式3组),各小组设置3个重复,记录玉米生长的物候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玉米产量。结果发现,施肥模式对玉米作物的物候期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有机无机混合肥+氮肥+缓控释肥+钾肥的施肥模式最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宣县 玉米 施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