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单核细胞膜CD14表达预测重症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研究
1
作者 包金英 付轩 李静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8-1483,1489,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表达预测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连云港市东方医院诊治的重症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22例设为合并感染组,127例重症COPD患者设为COPD组,选取同...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表达预测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连云港市东方医院诊治的重症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22例设为合并感染组,127例重症COPD患者设为COPD组,选取同期6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随访30 d,将合并感染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16)和存活组(n=106)。比较对照组、COPD组和合并感染组患者膜CD14(mCD14)相关参数。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确诊后第1、3、5、7、14天mCD14相关参数的动态变化。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重症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0 d后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CD14阳性率(CD14%)、CD14平均荧光强度(CD14MFI)和CD14指数(CD14IND)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CD14IND水平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和合并感染组患者CD14%、CD14MFI和CD14IND均明显降低;与COPD组相比,合并感染组患者CD14%、CD14MFI和CD14IND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在整个监测过程中mCD14表达稳步上升,死亡组患者mCD14表达均处在较低水平波动。COPD分级、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_(1)/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CD14%、CD14MFI、CD14IND均是重症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CD14%、CD14MFI和CD14IND与重症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率、COPD分级呈负相关,与FEV_(1)%pred和FEV_(1)/FVC均呈正相关(P<0.001)。以CD14IND≤74.36为临界值,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1.22%、95.51%。高风险组患者30 d生存率为68.42%(26/38),明显低于低风险组的95.24%(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0.067,P=0.002)。结论:mCD14相关参数有望成为重症COPD合并肺部感染预后死亡预测的标志物,其中CD14IN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CD14%和CD14MF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COPD 肺部感染 单核细胞cd14 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上PD-1的表达对ARDS患儿呼吸支持治疗临床转归的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冬梅 王来栓 应海燕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09-2613,2622,共6页
目的:探讨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对呼吸支持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三二〇一医院新生儿科130例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对呼吸支持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三二〇一医院新生儿科130例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治疗28 d后,根据患儿存活状态,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上PD-1水平,分析影响患儿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及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上PD-1水平预测患儿死亡的价值。结果:死亡组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比例和PD-1平均荧光浓度(MFI)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低白蛋白血症、出生5 min的Apgar评分、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数PD-1表达均属于ARDS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预测患儿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698~0.855,P=0.000),预测死亡的截断值为0.105%,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1.96%和55.67%。T细胞上PD-1预测患儿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CI:0.674~0.838,P=0.000),预测死亡的截断值为114 MFI,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0.45%和58.23%。结论:CD14^(+)CD277^(+)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上PD-1水平与ARDS新生儿的预后有关,其水平较高,表明预后不佳,死亡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cd14^(+) ^cd277^(+) 单核-巨噬细胞 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败血症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宏向 李秋环 +3 位作者 张纪芸 孙念政 郑楠 许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 ,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中IL 6 ,IL 10和TNF α水平 ,用Bactec 912 0细菌培养系统进行血...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 ,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中IL 6 ,IL 10和TNF α水平 ,用Bactec 912 0细菌培养系统进行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组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 ,IL 6 ,TNF 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组和非败血症组 (P <0 0 1) ,而IL 10水平则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和非败血症组 (P <0 0 1) ;非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与其IL 6 ,TNF 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与IL 10呈负相关 (P <0 0 1) ;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随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 ,病情危重时则持续高表达。结论 :新生儿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 表达水平仅在败血症时显著增高 ,并随病情而变化 ,因此 ,它可能对败血症具有诊断意义 ,与败血症的预后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新生儿 流式细胞 单核细胞 ^cd14^+/cd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的水平及其对LPS和IL-15刺激的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孟雪 甘华 +1 位作者 沈清 汤为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的比例及脂多糖(LPS)联合白细胞介素15(IL-15)对其的影响,以了解炎症性免疫反应在T2DM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对28例T2DM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CD1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的比例及脂多糖(LPS)联合白细胞介素15(IL-15)对其的影响,以了解炎症性免疫反应在T2DM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对28例T2DM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CD16+单核细胞的比例,并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LPS和IL-15干预4 h,收集PBMC和培养上清。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BMC内STAT5和p-STAT5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p-STAT5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IL-6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其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ELISA法检测LPS和IL-15干预后细胞培养上清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结果:T2DM组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与血清CRP和IL-6水平呈正相关(r=0.394,P<0.05和r=0.741,P<0.01),与25(OH)D3浓度呈负相关(r=0.409,P<0.01),且25(OH)D3水平与CRP和IL-6水平均呈负相关(r=-0.479和r=-0.774,均P<0.01),LPS联合IL-15刺激后PBMC的p-STAT5蛋白表达水平和PBMC培养上清IL-6、MCP-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T2DM患者p-STAT5的表达存在激活现象。结论:T2DM患者体内存在单核细胞功能紊乱,这种功能紊乱可能与活性维生素D3不足有关,二者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体内免疫炎症反应并与微炎症互为因果,从而导致了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5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cd14+cd16+单核细胞 脂多糖类 细胞介素15 STAT5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表达率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文强 苏磊 +3 位作者 刘志锋 邱俊铭 郭振辉 霍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51-2253,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别。同时按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布将患者分为HLA-DR≥40%(A组)、21%~39%(B组)、HLA-DR≤20%(C组),比较3组间临床预后的差别。结果:感染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25.6±9.2)%,比非感染组的(61.3±18.2)%明显减少(P<0.05)。B、C两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与A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以C组延长更为显著(P<0.01),B、C两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A、B、C3组在感染率和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判断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特别是针对高危或可疑感染的术后患者,动态的CD14+单核细胞HLA-DR监测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HLA-DR抗原 单核细胞 抗原 cd14+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周熙琳 梁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3-426,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42例老年CHF患者(CHF组:NYHAⅡ级18例,NYHAⅢ级18例,NYHAⅣ级6例)和25名健康老年人(对照...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42例老年CHF患者(CHF组:NYHAⅡ级18例,NYHAⅢ级18例,NYHAⅣ级6例)和25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血清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F组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CHF组中,与NYHAⅡ级患者比较,NYHAⅣ级患者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血清CRP水平及LVEDD均显著增高,而LVEF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F组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血清CR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37,r=0.45,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56,r=-0.33,P<0.05)。结论·老年CHF患者的病情加重与炎症有关,在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单核细胞功能异常。外周血CD14^(dim)CD16^+单核细胞和血清CRP水平有望成为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再分层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cd14dimcd16+单核细胞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美菊 王加伟 +4 位作者 孙闻嘉 吴新宇 薛静 吴华香 杜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目的:分析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LILRA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7年2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53例和21名该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 目的:分析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LILRA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7年2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53例和21名该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亚群LILRA3表达,并分析其与R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0. 01)。LILRA3表达与RA患者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 280、0. 371、0. 341,P <0. 05或P <0. 01),但与年龄、病程、Sharp评分、C反应蛋白、血常规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 0. 05)。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患者LILRA3的表达率高于阴性患者(均P <0. 05)。以28处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 5. 1分作为疾病活动度分组的依据,高疾病活动度组LILRA3表达率较中低疾病活动度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血液 关节炎 类风湿/病理学 单核细胞/免疫学 抗原 cd14/生物合成 细胞/免疫学 免疫球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古霉素A对CD14^+单核细胞活化及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洋 堵培 +2 位作者 高珂琴 杨爽 贾素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8期867-873,共7页
目的:研究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对CD14^+单核细胞活化状态及Toll样受体4(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20nmol/L浓度TSA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RT-q PCR方法检测TLR4及下游炎症... 目的:研究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对CD14^+单核细胞活化状态及Toll样受体4(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20nmol/L浓度TSA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RT-q PCR方法检测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量,以Ch IP-q PCR方法检测TLR4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变化,以Transwell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能力,以细胞黏附力实验检测单核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TSA刺激能够增加CD14^+单核细胞的趋化和黏附能力,上调CD14^+单核细胞中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TNF-α、MCP-1和IL-6的表达,提高TLR4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结论:TSA能够诱导CD14^+单核细胞活化,提高TLR4启动子区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促进TLR4信号通路基因过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古霉素A ^cd14^+单核细胞 组蛋白乙酰化 TLR4信号通路 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D4^+TCR四聚体-流式分析和细胞爬片法检测分析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
9
作者 吴荣顺 赖小敏 +2 位作者 谢丹 方毅敏 张扣兴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CD4+TCR四聚体-流式分析和细胞爬片法检测分析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四聚体对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外周血进行染色,流式检测四聚体阳性CD14+细胞的百分率,以非结核呼吸道感染患者(非结核呼吸... 目的探讨CD4+TCR四聚体-流式分析和细胞爬片法检测分析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四聚体对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外周血进行染色,流式检测四聚体阳性CD14+细胞的百分率,以非结核呼吸道感染患者(非结核呼吸道感染组)外周血及脐带血标本(脐带血组)作为研究对照。将肺结核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制作成细胞爬片,用四聚体-细胞爬片法原位染色,激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爬片中四聚体与结核抗原双染阳性及四聚体与CD14双染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应用CD4+Vα21-J39/Vβ29-D1-J2 TCR四聚体检测肺结核组、非结核呼吸道感染组和脐带血组的四聚体阳性CD14+细胞百分率中位数分别为1.32%、0.50%和0.26%,而CD4+Vα21-J39/Vβ29-D2-J2 TCR四聚体则分别为1.05%、0.49%和0.19%。肺结核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细胞爬片法可观察到肺结核组四聚体与CD14双染阳性及四聚体与结核抗原双染阳性的细胞,而对照组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CD4+TCR四聚体技术,结合细胞流式和细胞爬片原位染色方法,能在体外敏感地检测出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其在结核感染者体内的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cd4^+ TCR四聚体 ^cd14^+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 CD16^+单核细胞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飞 顾再研 +1 位作者 丁韧烨 沈文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42-2043,2047,共3页
目的:观察川崎病及细菌感染患儿单核细胞CD14+ CD16+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川崎病和细菌感染患儿外周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的表达水平。结果:川崎病和细菌感染患儿的CD14+ CD16+单核细胞百分数和绝... 目的:观察川崎病及细菌感染患儿单核细胞CD14+ CD16+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川崎病和细菌感染患儿外周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的表达水平。结果:川崎病和细菌感染患儿的CD14+ CD16+单核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在急性期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经有效治疗病情好转后又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川崎病短期内复发的或细菌感染治疗未彻底的患儿CD14+ CD16+单核细胞表达持续增高。结论:川崎病和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患儿CD14+ CD16+单核细胞表达增高,而且在病程中的改变与临床疾病的恢复或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抗原 cd14 抗原 cd16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100例患者肿瘤组织CD14^+和CD8^+/CD28^+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书奎 王自正 +2 位作者 夏伟 傅雷 翁慎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2-443,共2页
关键词 乳腺癌 ^cd14^+ ^cd8^+/cd28^+细胞 肿瘤组织 检测 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物首次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反映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含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常英军 赵翔宇 +1 位作者 霍明瑞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46-150,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移植物 外周血采集物 ^cd34^+细胞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CD68^+单核细胞体外的分选及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 被引量:8
13
作者 曾润铭 金大地 张忠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5-588,共4页
目的建立高纯度人活性破骨细胞方法,用于对破骨细胞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在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选出CD68+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分选效能,体外在10-8 mol/L地塞米松及25 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培养条... 目的建立高纯度人活性破骨细胞方法,用于对破骨细胞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在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选出CD68+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分选效能,体外在10-8 mol/L地塞米松及25 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培养条件下用16 μg/L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诱导(s-RANKL)分化,用降钙素受体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及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骨片贴壁细胞及骨吸收陷窝。结果分选获得CD68+单核细胞纯度为(93.06±0.61)%(n=4),经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诱导后降钙素受体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有骨吸收陷窝形成。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68+细胞是破骨前体细胞,在RANKL在诱导下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cd68^ 单核细胞 分选 诱导分化 破骨细胞 免疫磁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围术期单核细胞CD14及脂多糖受体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宗全 陈新忠 +4 位作者 向道康 杜心灵 刘超 刘金平 陈家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围术期单核细胞脂多糖受体 (TLR4) 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患者28例, 分别于T1 (麻醉诱导前)、T2 (术后30 min)、T3 (术后6 h)、T4 (术后24 h)、T5 (术后48 h) 5时点抽取外周血2 ml, 淋巴...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围术期单核细胞脂多糖受体 (TLR4) 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患者28例, 分别于T1 (麻醉诱导前)、T2 (术后30 min)、T3 (术后6 h)、T4 (术后24 h)、T5 (术后48 h) 5时点抽取外周血2 ml, 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PBMC), PE 抗人 TLR4 单抗及 FITC 抗人 CD14 单抗标记, 流式细胞术 (FCM) 分析单核细胞膜上 TLR4、CD14 的表达变化; 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 6 (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 浓度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 体外循环 (CPB) 术后30 min单核细胞CD14、TLR4表达均下调; 术后6 h, 两者表达上调; 术后第1天, CD14 表达恢复正常, TLR4 表达继续上调, 于术后第 2 天达到高峰。术后 IL 6浓度持续增高, 于术后24 h达到高峰; TNF α于术后30 min出现高峰。结论 单核细胞 TLR4 及 CD14 介导了体外循环术后的炎症反应, TLR4受体水平的变化反映着CPB后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TLR4 cd14 单核细胞 表达 体外循环 脂多糖受体 变化 体表 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D4^(+)/CD8^(+)、D-二聚体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的关系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雨佳 李欣 +1 位作者 宋德利 王辰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CD4^(+)/CD8^(+)、D-二聚体(D-D)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EBV-HLH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该院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目的探究外周血CD4^(+)/CD8^(+)、D-二聚体(D-D)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EBV-HLH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该院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CD4^(+)/CD8^(+)、D-D水平,分析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D-D水平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比较外周血不同CD4^(+)/CD8^(+)、D-D水平EBV-HLH患者3个月内预后情况,评价外周血CD4^(+)/CD8^(+)、D-D水平对EBV-HLH死亡风险的影响,分析外周血CD4^(+)/CD8^(+)、D-D水平的交互关系。结果观察组外周血CD4^(+)/CD8^(+)低于对照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与EBV-DNA载量呈负相关(P<0.05),D-D水平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CD4^(+)/CD8^(+)高水平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低于低水平患者,D-D高水平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高于低水平患者(P<0.05);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低水平时,死亡风险是高水平的6.125倍;D-D高水平时,死亡风险是低水平的14.348倍,且CD4^(+)/CD8^(+)、D-D水平对该病患者死亡存在协同作用。结论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水平下降、D-D水平升高,且二者对该病患者死亡存在协同作用,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DNA ^cd4^(+)/cd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Exos对巨噬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16
作者 焦健 李能秀 +6 位作者 左雨霏 马忠梅 常意行 张石磊 孟庆玲 才学鹏 乔军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38-3747,共10页
【目的】分离感染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s,Exos),探究其对RAW264.7巨噬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揭示LM感染、胞内生存及免疫逃逸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目的】分离感染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s,Exos),探究其对RAW264.7巨噬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揭示LM感染、胞内生存及免疫逃逸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差异超速离心法结合分子排阻法提取感染LM后RAW264.7巨噬细胞外泌体(LM-Exo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仪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LM-Exo表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活力检测和ELISA等方法分析不同剂量LM-Exos对RAW264.7巨噬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LM-Exos具有双层膜结构类圆形的小囊泡,直径约为60~80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LM-Exos表面含有CD9、CD63、TSG101特异性标记蛋白。LM-Exos对RAW264.7巨噬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随着LM-Exos刺激时间延长,细胞形态由圆形逐渐分化为长梭形,并伸出不同形态的伪足。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LM-Exos刺激浓度的增加,IL-1β、IL-10、IL-6和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升高趋势。高浓度LM-Exos刺激后,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略有下降但抗LM EGD-e能力增强。与低浓度LM-Exos刺激相比,高浓度LM-Exos刺激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了CD8^(+)T淋巴细胞TNF-α和IL-10相对分泌水平,并诱导了CD8^(+)T细胞形态变化及凋亡水平升高。【结论】不同剂量的LM-Exos对RAW264.7巨噬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现出不同的调控作用。LM-Exos能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抗LM EGD-e能力,同时也能诱导CD8^(+)T淋巴细胞分化和凋亡。LM-Exos可以作为免疫激活剂,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高剂量的LM-Exos可能会通过诱导T细胞凋亡来减弱机体的免疫应答,进而实现LM免疫逃逸,这种双重作用可能是LM在感染过程中实现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外泌体 巨噬细胞 ^cd8^(+)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炎患者尿中sC5b-9水平及CD16^+单核巨噬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的表达
17
作者 李宏向 林萍 +3 位作者 于洪英 张纪云 孙念政 杨剑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04-806,共3页
目的 :探讨肾炎患者补体激活时尿中活化单核巨噬细胞 (CD16 + Mo MΦ)膜辅因子蛋白 (MCP)、促衰变因子 (DAF)及同种限制因子 2 0 (HRF 2 0 )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34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CD16 + Mo MΦMCP、DAF和HRF 2 ... 目的 :探讨肾炎患者补体激活时尿中活化单核巨噬细胞 (CD16 + Mo MΦ)膜辅因子蛋白 (MCP)、促衰变因子 (DAF)及同种限制因子 2 0 (HRF 2 0 )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34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CD16 + Mo MΦMCP、DAF和HRF 2 0表达水平 ,采用ELISA法测定尿中可溶性C5b 9(sC5b 9)水平。结果 :MC病人尿中sC5b 9水平及CD16 + Mo MΦMCP、DAF、HRF 2 0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GS、MN及PGN病人尿中sC5b 9水平、CD16 + Mo MΦMCP、DAF、HRF 2 0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 ,且MCP、DAF、HRF 2 0表达水平与sC5b 9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肾小球肾炎补体激活时尿中CD16 + Mo MΦMCP、DAF、HRF 2 0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以保护浸润肾组织的CD16 + Mo MΦ不被激活的补体损伤。从而 ,CD16 + Mo MΦ产生促炎作用 ,参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炎 sC5b-9水平 ^cd16^+单核巨噬细胞 膜补体调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患者单核细胞CD11c CD14的表达
18
作者 田新瑞 刘卓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18,220,共2页
关键词 哮喘 单核细胞 cd11cd14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刺激来自人单核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在调节自体CD4^+CD25^+T细胞活性作用研究(英文)
19
作者 刘冀伟 川崎隆 +3 位作者 富山智香子 内藤真 吴丹西 马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67-1070,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是现今被认为最具潜能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应用不同方法在体内诱导细胞毒T细胞(CTL)来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已有报告。然而,在体内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可能仅限制在局部或系统抑制CTL产生和功能。为了检测LP... 树突状细胞(DC)是现今被认为最具潜能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应用不同方法在体内诱导细胞毒T细胞(CTL)来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已有报告。然而,在体内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可能仅限制在局部或系统抑制CTL产生和功能。为了检测LPS刺激人单核细胞的DC来抑制自体CD4+CD25+T细胞能力,使用HLAA2限制性p53264-272肽作为肿瘤抗原,用LPS(DCLPS+)或不用LPS(DCLPS-)产生的DC分别与自体T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显示:在DCLPS+活化的T细胞的CD4+CD25+T细胞群比DCLPS-活化的T细胞要低。这个结果提示,DCLPS+与CD4+CD25+T细胞群有关联,而且这种特性可能是由于T细胞对肿瘤相关抗原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S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cd4^+cd25^+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伟 张国香 +3 位作者 史文芝 董露 刘华 申徐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9-454,共6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标本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血标本检测所有患者全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绝对数(AMC)、淋巴细胞绝对数(AL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累及的淋巴...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标本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血标本检测所有患者全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绝对数(AMC)、淋巴细胞绝对数(AL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累及的淋巴结数目,骨髓受累(BMI)、Ann Arbor分期,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使用FLIPI和FLIPI-2进行预后分层,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4C)和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8C)。结果:Ann Arbor分期较高、Hb<120 g/L、LDH大于正常上限、累及淋巴结数目>4、累及骨髓者、高β2-MG水平、FLIPI评分和FLIPI-2评分较高者,其AMC水平亦较高(P<0.05)。不同因素分组的ACD4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MC≥0.89×10~9/L患者较AMC<0.89×10~9/L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短(P=0.010,0.002)。ACD4C>0.16×10~9/L患者较ACD4C≤0.16×10~9/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P=0.016,0.012)。低ACD4C和高AMC与较短的PFS和OS相关(P=0.013,0.020)。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26)、累及骨髓(P=0.017)、升高的LDH(P=0.001)、β2-MG(P=0.014)、FLIPI(P=0.004)和FLIPI-2评分(P=0.000)与较短的PFS相关。而较短时的OS与Hb(P=0.015)、升高的LDH(P=0.003)、β2-MG(P=0.045)、累及骨髓(P=0.016)和FLIPI-2评分(P=0.003)相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CD4C≤0.16×10~9/L是影响FL预后(PFS和OS)的因素(P<0.05)。结论:低ACD4C水平与F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ACD4C水平可作为判断FL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单核细胞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