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联双β-环糊精对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的手性识别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郝雅琼 王立旭 +4 位作者 马立军 吴玉清 刘俊秋 罗贵民 杨光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0-924,共5页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L/mol,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高于2-SeCD(KD/KL=2.61).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此外,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且2-TeCD强于2-Se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4-(1-芘基)]丁酰-D/L-苯丙 碲桥联双β-环糊精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用于L-苯丙氨酸的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测定
2
作者 张宏芳 陶福芳 郑建斌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4-396,共3页
在0.2mol·L^-1NaOH底液中,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0.38V处产生一可逆峰,阴极支的峰高随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结物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β-环糊精的示波特性,建立了L-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二次微分简易... 在0.2mol·L^-1NaOH底液中,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0.38V处产生一可逆峰,阴极支的峰高随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结物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β-环糊精的示波特性,建立了L-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的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试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图上的峰高与L-苯丙氨酸浓度在2.5×10^-6~4.5×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为1.0×10^-6mol·L^-1。对于8.0×10mol·L^-1L-苯丙氨酸5次测定的RSD为3.1%,平均回收率为100.0%。测得β-环糊精与L-苯丙氨酸形成 包结物的包结比为1:1,包结常数为1.9×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波伏安法 药物分析 β-环糊精 L-苯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对苯丙氨酸解氨酶反应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赵健身 杨顺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7-33,共7页
在含有较高浓度底物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CA)和氨反应介质中,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EC4.3.1.5)催化反应的影响。加入适量β-CD可以克服高浓度CA对PAL活性的抑制作... 在含有较高浓度底物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CA)和氨反应介质中,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EC4.3.1.5)催化反应的影响。加入适量β-CD可以克服高浓度CA对PAL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产物L-苯丙氨酸(L-phe)的产量。β-CD最适用量随CA浓度升高而增加,其摩尔数量约为CA用量的1/12—1/4。CA浓度范围为100—200mmol/L时,对β-CD有效浓度范围为6—50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 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法研究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苯丙氨酸的包和过程
4
作者 曹宁军 伦世仪 +2 位作者 陶冠军 丁绍东 祝耀初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0-35,共6页
本文采用~1H和^(13)C核磁共振方法,依据化学位移的改变量,系统地研究了β-环糊精及其琥珀酰化衍生物对苯丙氨酸的包和能力以及包和过程运动状态。结果表明苯丙氨酸以苯基为前导经β-环糊精二级羟基口与其发生包和反应;琥珀酰化不但提高... 本文采用~1H和^(13)C核磁共振方法,依据化学位移的改变量,系统地研究了β-环糊精及其琥珀酰化衍生物对苯丙氨酸的包和能力以及包和过程运动状态。结果表明苯丙氨酸以苯基为前导经β-环糊精二级羟基口与其发生包和反应;琥珀酰化不但提高β-环糊精对苯丙氨酸的结合能力,而且完全改变了包和过程的结合方式,使得苯丙氨酸以α碳为前导经二级羟基口与β-环糊精产生包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苯丙 包和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解吸行为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黄磊 王光辉 +1 位作者 于荣 邓南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8-263,共6页
为改善β-环糊精的水溶性,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得到水溶性极好的甘氨酸-β-环糊精,研究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值、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温度、不同环糊精类型对蒽解... 为改善β-环糊精的水溶性,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得到水溶性极好的甘氨酸-β-环糊精,研究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值、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温度、不同环糊精类型对蒽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效果增强显著,其50 g/L时对蒽的增溶倍数可以达到20多倍,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解吸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和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有利于蒽的解吸,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解吸要好于α-环糊精和β-环糊精,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污染土壤的解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式。该静态解吸研究可以为蒽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增溶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冬氨酸-β-环糊精对土壤中芴和镉的分配行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兰 胡苏杭 +1 位作者 章绍康 王光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60,共5页
通过β-环糊精与天冬氨酸的反应合成了水溶性极好的天冬氨酸-β-环糊精(ACD)。运用分子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别研究了ACD对芴的包结作用和对镉(Cd)的配位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土壤对ACD的吸附行为以及ACD对土壤中芴和Cd的... 通过β-环糊精与天冬氨酸的反应合成了水溶性极好的天冬氨酸-β-环糊精(ACD)。运用分子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别研究了ACD对芴的包结作用和对镉(Cd)的配位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土壤对ACD的吸附行为以及ACD对土壤中芴和Cd的分配行为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ACD具有β-环糊精的空腔结构和天冬氨酸的羧基和氨基,具有比β-环糊精更好的水溶性,土壤对其的最大吸附量为21.49 mg/g;在40g/L的ACD作用下,土壤中芴和Cd的分配系数(K_d)分别降到了2.19、3.56L/kg。因此,ACD通过对芴等有机物发生包结作用,对Cd等重金属发生配位作用使污染物从土壤固相中解吸,溶解到液相中,从而起到土壤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环糊精 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β-环糊精对土壤中铅的增溶、解吸行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罗姣 王光辉 于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4-689,共6页
为改善β-环糊精(β-CD)的水溶性及对重金属的配位能力,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合成水溶性极好并能跟重金属形成配位作用的甘氨酸-β-环糊精(GCD),研究了GCD对铅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离子强度、... 为改善β-环糊精(β-CD)的水溶性及对重金属的配位能力,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合成水溶性极好并能跟重金属形成配位作用的甘氨酸-β-环糊精(GCD),研究了GCD对铅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离子强度、有机质和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对铅的解吸影响。结果表明,GCD对碳酸铅的增溶效果显著,当其浓度为30g.L-1时,水溶液中铅离子浓度可接近7000mg.L-1。GCD对铅解吸能力随着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H值的升高、离子强度的增加和GCD初始浓度增加有利于铅的解吸。GCD对铅污染土壤的解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式,该静态解吸研究可以为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增溶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冯钰锜 达世禄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4-228,共5页
β -环糊精键合硅胶经对甲苯磺酰化后 ,与甘氨酸反应得到甘氨酸衍生化β -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 GCDS)。考察了 GCDS对位置异构体、丹磺酰化氨基酸异构体、苯丙酸类药物等的分离性能 ,研究了流动相中甲醇浓度、p
关键词 键合硅胶固定相 β-环糊精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转移催化剂-β-环糊精催化下苯基甘氨酸选择性合成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成合 袁德其 谢如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6-49,共4页
在相转移催化剂(PTC)和β-环糊精(β-CD)混合催化剂存在下,由苯甲醛、氯仿、氢氧化钾和氨水一锅合成了苯基甘氨酸,不同类型 PTC-β-CD 均有较好的催化作用,且比单独的 PTC 或β-CD 有更显著的催化效果.
关键词 苯基甘 β-环糊精 相转移催化剂 选择性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β-环糊精对菲的增溶、解吸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磊 王光辉 +1 位作者 于荣 邓南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7,33,共6页
为改善β-环糊精的水溶性,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得到水溶性极好的甘氨酸-β-环糊精,研究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菲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温度、不同环糊精类型对菲解吸... 为改善β-环糊精的水溶性,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得到水溶性极好的甘氨酸-β-环糊精,研究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菲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温度、不同环糊精类型对菲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β-环糊精对菲的增溶效果显著,其初始质量浓度为30 g/L时,对菲的增溶倍数可以达到近30倍;甘氨酸-β-环糊精对菲的解吸随pH的升高而降低;升高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和温度有利于菲的解吸;甘氨酸-β-环糊精对菲的解吸好于α-环糊精和β-环糊精,甘氨酸-β-环糊精对菲污染土壤的解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该静态解吸研究可以为菲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甘-环糊精增溶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β-环糊精对西玛津和镉的毒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银 罗姣 王光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2,共4页
为了评估甘氨酸-β-环糊精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毒理影响,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分别进行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斜生栅藻和甘氨酸-β-环糊精存在时西玛津、镉对斜生栅藻的毒理试验。结果表明,甘氨酸-β-环糊精对斜生栅藻无... 为了评估甘氨酸-β-环糊精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毒理影响,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分别进行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斜生栅藻和甘氨酸-β-环糊精存在时西玛津、镉对斜生栅藻的毒理试验。结果表明,甘氨酸-β-环糊精对斜生栅藻无明显毒性;西玛津、镉、西玛津-镉对斜生栅藻有较大毒性作用,且随着其投加量的增加,其抑制率明显升高;在西玛津、镉以及西玛津-镉溶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甘氨酸-β-环糊精后,其对斜生栅藻的抑制率明显下降,且随着甘氨酸-β-环糊精投加量的增加,其对西玛津、镉和西玛津-镉的毒性抑制效果越好。甘氨酸-β-环糊精对西玛津和镉的毒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西玛津 毒性 斜生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赖氨酸-β-环糊精/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志伟 申贵隽 谷灵燕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5年第1期70-74,共5页
对DL-赖氨酸-β-环糊精/碳纳米管修饰金电极的制备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DL-赖氨酸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以及DL-赖氨酸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还原特性,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DL-赖... 对DL-赖氨酸-β-环糊精/碳纳米管修饰金电极的制备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DL-赖氨酸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以及DL-赖氨酸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还原特性,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DL-赖氨酸具有显著的催化还原和选择作用.在pH=5.6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还原峰电流与DL-赖氨酸浓度在5~1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0.1 mg/L.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药剂中DL-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多壁碳纳米管 修饰电极 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苄氧羰基苯丙氨酸环糊精衍生物键合硅胶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与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立权 丁广辉 +2 位作者 马宁 耿利娜 罗爱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9-752,共4页
在β-环糊精6位羟基上导入苄氧羰基(CBZ)保护苯丙氨酸,并将该衍生物与硅胶键合制备了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采用莫氏颜色试验、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了环糊精衍生物和键合固定相.以苯和萘为测试物评价了键合固定相色... 在β-环糊精6位羟基上导入苄氧羰基(CBZ)保护苯丙氨酸,并将该衍生物与硅胶键合制备了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采用莫氏颜色试验、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了环糊精衍生物和键合固定相.以苯和萘为测试物评价了键合固定相色谱柱的效能.使用该色谱柱实现了硝基苯酚和氨基苯酚位置异构体的分离.盐酸克伦特罗和5,6-氧-异丙叉基-3-硫-己酸-1,4-内酯的手性异构体也获得一定程度的拆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z-l-苯丙氨酸-β-环糊精 高效液相色谱 键合硅胶 手性固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氨酸衍生β-环糊精色谱柱的制备及色谱性能研究
14
作者 耿利娜 李琰 +3 位作者 庞宇 于爽 孙立权 罗爱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22-1026,共5页
以本实验室合成的新型丝氨酸衍生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匀浆法装填高效液相色谱柱,对装填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良好的色谱柱效和装柱重现性.考察了衍生β-CD色谱柱分离位置异构体及手性化合物,并与未衍生β-CD色谱... 以本实验室合成的新型丝氨酸衍生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匀浆法装填高效液相色谱柱,对装填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良好的色谱柱效和装柱重现性.考察了衍生β-CD色谱柱分离位置异构体及手性化合物,并与未衍生β-CD色谱柱进行比较,讨论分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丝氨酸衍生β-环糊精对位置异构体以及含有苯环且具有极性基团的手性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分离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制柱工艺 衍生β-环糊精 异构体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β-环糊精同时解吸去除复合污染土壤中氰草津和镉的研究
15
作者 王光辉 胡苏杭 黄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3期12854-12858,共5页
在β-环糊精(β-CD)的基础上,通过β-环糊精与半胱氨酸的反应获得一种新型的半胱氨酸-β-环糊精(CCD)。红外结果表明,CCD在保留β-CD原有空腔结构的同时还增加氨基、羧基及巯基,CCD能同时实现对氰草津的包结作用和镉的配位作用。增溶试... 在β-环糊精(β-CD)的基础上,通过β-环糊精与半胱氨酸的反应获得一种新型的半胱氨酸-β-环糊精(CCD)。红外结果表明,CCD在保留β-CD原有空腔结构的同时还增加氨基、羧基及巯基,CCD能同时实现对氰草津的包结作用和镉的配位作用。增溶试验研究表明,CCD对氰草津和碳酸镉有明显的增溶效应,10 g/L CCD对氰草津的增溶倍数可达21倍;碳酸镉的表观溶解度随着C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CD浓度为10 g/L时,水溶液中镉离子的浓度为599 mg/L。10 g/L CCD对复合污染土壤中氰草津和镉解吸去除率分别为81%和89%,解吸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规律,解吸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04 93和0.010 10 g/(mg·min)。pH的降低和CCD初始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复合污染土壤中氰草津和镉的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环糊精 氰草津 复合污染土壤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甲基化-β-环糊精为功能单体制备的L-色氨酸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丽仙 朱秀芳 +2 位作者 曾莉 曹秋娥 丁中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05-1311,共7页
以L-色氨酸(L-Trp)为模板分子,甲基化-β-环糊精(M-β-CD)为功能单体,优化印迹体系和聚合方法制备了12种印迹聚合物MIP1-12,采用SEM和N2吸附试验表征优化印迹聚合物的结构,通过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模型探讨其吸附特性,并结合... 以L-色氨酸(L-Trp)为模板分子,甲基化-β-环糊精(M-β-CD)为功能单体,优化印迹体系和聚合方法制备了12种印迹聚合物MIP1-12,采用SEM和N2吸附试验表征优化印迹聚合物的结构,通过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模型探讨其吸附特性,并结合HPLC分析聚合物对DL-Trp的手性拆分能力。结果表明:以纳米二氧化硅(nano-Si O2)为载体,采用表面聚合法制备的印迹聚合物MIP12具有最优的印迹效果。MIP12为孔径分布较为均匀的中孔材料,主要存在两类结合位点,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IP12表现出满意的手性拆分能力,对DL-Trp拆分因子为2.784;在由六种芳香族氨基酸构建的复杂体系中,MIP12也能特异性拆分色氨酸,拆分因子为1.830,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环糊精 L- 分子印迹 手性拆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冬氨酸-β-环糊精强化TiO_2-石墨烯光催化降解酸性红R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遥 李青 +2 位作者 徐朋飞 周仲魁 王光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7-502,507,共7页
利用Hummers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GR),并结合水热法制得TiO_2-GR,研究了天冬氨酸-β-环糊精(ACD)对TiO_2-GR光催化降解酸性红R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酸性红R初始浓度、pH和ACD浓度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ACD可以强化TiO_2-GR光催化... 利用Hummers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GR),并结合水热法制得TiO_2-GR,研究了天冬氨酸-β-环糊精(ACD)对TiO_2-GR光催化降解酸性红R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酸性红R初始浓度、pH和ACD浓度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ACD可以强化TiO_2-GR光催化降解酸性红R。pH为5、催化剂用量为1g/L、ACD质量浓度为100mg/L、氮气流量为6L/min时,60mg/L酸性红R经过20min光催化反应,降解率相比无ACD的情况可提高39百分点。酸性红R光催化降解率随酸性红R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随pH升高而降低。ACD在10~250mg/L时,随着ACD浓度的增加,光催化降解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ACD可以加快TiO_2-GR光催化降解酸性红R的反应速率,ACD-TiO_2-GR体系中,酸性红R动力学常数为3.0×10-3 mg/(L·min),是TiO_2-GR体系的1.4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石墨烯 天冬-环糊精 光催化 性红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掺杂碳点与β-环糊精复合材料对色氨酸手性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双燕 梁瑜 +2 位作者 王鲁敏 黄珊 肖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33-434,共2页
在化学、生物学中识别手性氨基酸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利用具有荧光的氮掺杂碳点与β-环糊精复合材料利用多种光谱法对色氨酸的手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氮掺杂的碳点与β-环糊精复合材料对色氨酸具有很好的手性识别能力,能将... 在化学、生物学中识别手性氨基酸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利用具有荧光的氮掺杂碳点与β-环糊精复合材料利用多种光谱法对色氨酸的手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氮掺杂的碳点与β-环糊精复合材料对色氨酸具有很好的手性识别能力,能将两者区分开。利用紫外、圆二色光谱法和荧光寿命法研究了对于D型与L型色氨酸的区分。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氮掺杂的碳点与β-环糊精复合材料能够识别手性的色氨酸分子,这个方法也为今后利用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识别手性氨基酸提供了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法 氮掺杂碳点 手性色 手性识别 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增敏荧光猝灭法对粮食样品中L-色氨酸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莹洁 徐素琴 +1 位作者 朱霞石 姜婕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62-1065,共4页
研究了Se(Ⅳ)-丁基罗丹明B与L-色氨酸结合物在β-环糊精(β-CD)介质中的荧光光谱行为。加入L-色氨酸可使Se(Ⅳ)-丁基罗丹明B体系发生荧光猝灭,β-CD的加入导致溶液中荧光猝灭值ΔIF增加,且L-色氨酸的质量浓度与ΔI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 研究了Se(Ⅳ)-丁基罗丹明B与L-色氨酸结合物在β-环糊精(β-CD)介质中的荧光光谱行为。加入L-色氨酸可使Se(Ⅳ)-丁基罗丹明B体系发生荧光猝灭,β-CD的加入导致溶液中荧光猝灭值ΔIF增加,且L-色氨酸的质量浓度与ΔI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荧光猝灭测定L-色氨酸的新方法。优化了实验条件,结果表明:β-CD对测定具有增敏作用,色氨酸的质量浓度在1.0~30.0m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IF=399.1ρ(mg/L)+258.9,相关系数r=0.9993,检出限为0.21mg/L。将方法用于粮食样品中L-色氨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 Se(Ⅳ) 丁基罗丹明B β-环糊精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喷雾质谱研究β-环糊精及全甲基-β-环糊精对α-苯基甘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秀苔 曹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84-287,共4页
利用电喷雾质谱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全甲基-β-环糊精(PM-β-CD)作为手性试剂对α-苯基甘氨酸的手性识别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气相条件下,β-CD及PM-β-CD都可以与α-苯基甘氨酸形成1∶1的复合物.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的环糊精对α-... 利用电喷雾质谱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全甲基-β-环糊精(PM-β-CD)作为手性试剂对α-苯基甘氨酸的手性识别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气相条件下,β-CD及PM-β-CD都可以与α-苯基甘氨酸形成1∶1的复合物.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的环糊精对α-苯基甘氨酸的识别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识别 α-苯基甘 环糊精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