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单孔腹腔镜肝病灶切除联合胆囊切除1例报道
1
作者 王开宇 郭天宇 刘也夫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6-278,共3页
报道1例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经脐单孔腹腔镜行肝病灶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患者的诊疗经过,旨在为临床上多部位病灶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三维重建技术 单孔腹腔镜 胆囊结石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重建技术联合肺段切除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文彬 杨兵 王鑫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1-477,共7页
目的 分析三维(3D)重建技术联合解剖性肺段切除(S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1月~2024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胸腔镜下SA术(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SA... 目的 分析三维(3D)重建技术联合解剖性肺段切除(S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1月~2024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胸腔镜下SA术(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SA-VATS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1例行3D重建技术联合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3D组,观察至术后1个月。统计SA-VATS组和3D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SA-VATS组和3D组术前及术后7 d血清肿瘤标志物、炎性因子水平、血气指标,术前及术后1个月肺功能。结果 3D组手术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90α、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与术前比较,降低,3D组低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清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术前比较,升高,但3D组低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均改善,3D组优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1个月肺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降低,但3D组高于SA-VATS组(P<0.05)。术后住院期间,3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SA-VATS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低于SA-VATS组。结论 3D重建技术联合SA治疗NSCLC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同时降低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其血气指标及肺功能,且可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三维重建技术 解剖性肺段切除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铭桂 琚俊 刘厚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35,共9页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重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对蔬菜进行精准株型预估与表型物理数据的重建,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无损检测,从而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重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对蔬菜进行精准株型预估与表型物理数据的重建,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无损检测,从而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植物领域基于机器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首先从主动式三维重建方面,研究了结构光法、三维激光扫描法和飞行时间法等方法。其次,在被动式三维重建方面,探讨了单目视觉法、双目视觉法和多目视觉法等技术。最后,研究了深度学习三维重建方法,即采用端对端深度学习的方式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对上述方法的现有研究案例和相互之间的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蔬菜三维重建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此外,文章还总结了三维重建技术在蔬菜领域未来发展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国内技术现状,提出了在蔬菜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三维重建技术 蔬菜 无损检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胸腔镜治疗婴儿复杂解剖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君如 刀娅 +6 位作者 杨仕武 王舒钰 代如涛 张熙晨 胡玉磊 马永钰 吴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6-848,共3页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BC)是胚胎时期气管、支气管树或肺芽异常发育导致的先天性支气管囊性变,属于前肠畸形的一种。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纵隔型、肺内型和异位型,其中纵隔型最常见。随着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胸腔镜手术已成...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BC)是胚胎时期气管、支气管树或肺芽异常发育导致的先天性支气管囊性变,属于前肠畸形的一种。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纵隔型、肺内型和异位型,其中纵隔型最常见。随着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胸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小儿纵隔肿瘤的首选方法。常规腔镜手术仅能依据CT提供的二维图像,在术者脑海中构建肿瘤与周围的关系,制定手术计划,受个人经验的主观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源性囊肿 腔镜技术 支气管树 三维重建技术 胚胎时期 胸腔镜手术 囊性变 二维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技术指导腔镜乳腺癌保乳并转移背阔肌瓣重建乳房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普生 王立坤 +5 位作者 罗云峰 史福军 何琳赟 曾成炳 张宇 方驰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1-1135,1142,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技术在腔镜乳腺癌保乳并一期转移背阔肌瓣乳房重建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临床30例志愿要求行背阔肌瓣转移重建乳房的患者纳入实验组,术前采集256排螺旋CT动脉期、静脉期的DICOM数据,导入自...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技术在腔镜乳腺癌保乳并一期转移背阔肌瓣乳房重建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临床30例志愿要求行背阔肌瓣转移重建乳房的患者纳入实验组,术前采集256排螺旋CT动脉期、静脉期的DICOM数据,导入自主研发的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患者CTA图像中的乳房、乳腺肿瘤、背阔肌及胸背动脉等进行分割及三维重建,再导入三维可视化手术平台中进行手术研究,指导临床腔镜乳腺癌保乳并一期转移背阔肌瓣乳房重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进行美学评价。对照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18例在我院行腔镜背阔肌瓣乳房重建患者(术前未应用三维可视技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月乳房的美学评价等数据。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三维可视技术能准确反映其乳房及肿瘤、背阔肌及胸背血管等解剖结构及其三维毗邻关系。30例患者手术顺利,中位手术时间为226 min(205~253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95 m L(73~132 m L)。乳房美学评价,22例优,6例良,2例一般。对照组18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283 min(256~313 min),中位出血量为107 m L(79~147 m L)。乳房美学评价,10例优,4例良,4例一般。结论三维可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背阔肌形态及胸背动脉走行,可计算乳房体积及背阔肌体积,指导背阔肌切取范围,避免误伤背阔肌瓣蒂部血管,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乳房重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视技术 乳腺癌 转移背阔肌瓣 乳房一期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重建技术在产后盆腔动脉血管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何艳红 王志坚 +4 位作者 余艳红 钟梅 徐乙凯 刘萍 陈淑滢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3-875,共3页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技术(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的方法,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6例阴道分娩后疑为胎盘植入的产妇,经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采集数据,利用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网。结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获得了...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技术(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的方法,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6例阴道分娩后疑为胎盘植入的产妇,经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采集数据,利用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网。结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获得了良好的VRT立体图像。构建的6例患者血管图像均能观察到髂血管及其分支:髂总动脉6支;髂动脉分支11支(1支由于胎盘血管丛的遮挡不易观察而除外),其中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臀上动脉及臀下动脉均可见;阴部内动脉10支;子宫动脉6支;闭孔动脉2支;髂腰动脉2支。结论:VRT构建的产后盆腔动脉血管三维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以清楚显示盆腔血管的大部分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重建技术 CT血管成像 盆腔动脉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设计骶髂关节骨折固定导航模板 被引量:11
7
作者 佟矿 张元智 +1 位作者 金丹 俞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0-882,共3页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骶髂关节骨折固定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骶髂关节骨折患者骨盆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12.0软件,...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骶髂关节骨折固定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骶髂关节骨折患者骨盆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12.0软件,设计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最佳固定方向,提取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学形态,建立与髂后上棘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孔道成定位模板。结果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结论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分析构建的微创、定位导航模板可以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定位、定向提供有利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三维重建 逆向工程 骶髂关节骨折 导航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外伤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华 徐洲 +2 位作者 陈东 汪涛 石润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13-1314,共2页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外伤畸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8例鼻外伤畸形患者中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骨三维图像,予以术前评估、分型及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评价疗效改善情况。结果CT三维图像能直观和客观地显示骨锥段畸形程...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外伤畸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8例鼻外伤畸形患者中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骨三维图像,予以术前评估、分型及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评价疗效改善情况。结果CT三维图像能直观和客观地显示骨锥段畸形程度和状况。18例患者的疗效评价为:治愈7例(38.9%),有效8例(44.4%),无效3例(16.7%)。总有效率为83.3%。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外伤畸形手术中有助于设计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外伤畸形 鼻骨骨折 CT三维重建技术 CT三维图像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选择及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高明 刘庆余 +2 位作者 陈建宇 杨泽宏 林笑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颈椎(C3~C7)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56例颈椎(C3~C7)进行模拟椎弓根内固定术,并对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进行测量,包括理想螺钉的长度、直径、螺钉的偏角(外偏角)及... 目的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颈椎(C3~C7)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56例颈椎(C3~C7)进行模拟椎弓根内固定术,并对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进行测量,包括理想螺钉的长度、直径、螺钉的偏角(外偏角)及矢状角。结果C3~C7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长度分别为(28.2±1.9)、(27.9±2.1)、(29.7±2.0)、(30.8±2.3)、(30.6±2.4)mm;直径分别为(4.3±0.8)、(4.5±0.8)、(4.9±0.8)、(5.4±0.9)、(6.2±0.9)mm;外偏角分别为(48±4)°、(50±5)°、(48±4)°、(43±4)°、(36±3)°;矢状角分别为(9±5)°、(6±4)°、(1±3)°、(-1±4)°、(-1±3)°。结论C3~C7椎弓根的形态变异范围较大,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椎弓根内固定术,可测量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并进行评估,对术中置入螺钉的角度和形态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颈椎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 被引量:8
10
作者 洪洪 钱宇婷 +3 位作者 付磊 王武 李成辉 尹毅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0-874,共5页
目的:研究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 目的:研究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E组)24例和对照组(C组)20例。术前采集入组患者上气道CT数据,依据患者的CT三维重建图像及由此获得的参数计算完成对Shikani硬质纤维气管镜(后简称硬质镜)管芯塑型,随机分组后,根据患者所在组别分别选用相应的硬质镜插管,E组采用根据患者CT三维重建图像计算的角度塑型后的硬质镜,C组采用原始角度硬质镜,并记录首次插管成功率及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入室(Tb)、插管后即刻(T0)、插管后5 min内(T1~T5)7个时间点血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以及24 h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6%,C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7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C组。E组插管时间为(20.7±10.6)s,C组插管时间为(21.5±17.6)s,E组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操作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E组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在T0、T1、T2、T4、T5小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T三维重建技术图像计算的角度对硬质镜管芯塑型,对提高颈椎固定困难气道患者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技术 硬质纤维气管镜 颈椎固定 困难气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对扁平足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侯曼 郑秀瑗 +2 位作者 陈五洲 郭俊杰 蔡宇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9-52,共4页
利用MRI图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对足骨组织结构和外形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了43对足样本的跖骨角度、舟骨角度、足弓高度等15项指标,探讨扁平足的形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扁平足与正常足在多数指标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发现扁平... 利用MRI图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对足骨组织结构和外形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了43对足样本的跖骨角度、舟骨角度、足弓高度等15项指标,探讨扁平足的形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扁平足与正常足在多数指标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发现扁平足的产生大多是由于足距骨前方的舟骨、楔骨及跖骨畸形造成,且原因多样,为扁平足形态的分类和矫正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足 计算机 三维重建技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WW技术的医学断层图像三维重建 被引量:7
12
作者 宋志坚 亓文 +1 位作者 李文生 左焕琛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实现Internet上Web模式的医学断层图像三维重建及高精度显示。方法用超高速CT扫描获得人体器官二维图像,基于JavaApplet编程,采用体绘制法完成二维图像的三维重建与显示。结果在重建的三维图像上清晰显示... 目的实现Internet上Web模式的医学断层图像三维重建及高精度显示。方法用超高速CT扫描获得人体器官二维图像,基于JavaApplet编程,采用体绘制法完成二维图像的三维重建与显示。结果在重建的三维图像上清晰显示出了人体器官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心脏的整体形态及冠状动脉的走向;重建可在Internet上以Web模式跨平台运行,并且在三维图像上可进行手术模拟操作。结论①用JavaApplet实现基于Web的医学断层图像三维重建是可行的,并对三维图像的临床应用起推动作用;②通过三维重建显示人体器官的立体形态,尤其是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在临床上有很大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三维重建 CT 冠状动脉 WWW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重建,快速成型技术对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轶 吴增晖 +1 位作者 庞清江 袁欣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评价术前三维重建,快速成形技术对于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于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重建,根据CT扫描数据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1∶1模型,了解畸形椎体周围的解剖学形态,从而确... 目的:评价术前三维重建,快速成形技术对于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于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重建,根据CT扫描数据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1∶1模型,了解畸形椎体周围的解剖学形态,从而确定截骨平面,融合范围,并与术中的真实情况进行比较,并与15例无模型组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术前的三维重建、快速成型模型与术中所见的病椎周围的形态完全一致,模型组平均手术时间(7.4±3.5)h,平均出血量(1 525±325)ml,无模型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3.2)h,平均出血量为(1 736±421)ml,模型组与非模型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畸形矫正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患者,术前三维CT,快速成形的方法对于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 先天性脊柱侧凸 矫形 快速成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建新 袁燕文 +5 位作者 彭伟谦 唐煜欣 陈新岐 王毅钧 沈海平 李瑞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0-765,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D3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9年5月~2021年3月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检查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2例)。实验组术前...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D3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9年5月~2021年3月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检查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2例)。实验组术前行薄层增强CT检查后运用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指导实际手术,对照组术前只行常规增强CT检查,观察实验组术中探查血管变异、肿瘤动脉供血、肿瘤定位等情况与三维可视化重建模型符合率、根据三维模型术前拟定的结直肠癌D3根治术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符合率、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意外损伤比例、淋巴结清扫数量、肛门通气时间、并发症比例、术后住院时间、腹腔总引流量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手术耗时更短(P<0.05),在术中出血量、血管意外损伤比例、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肛门通气时间、并发症比例、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术前清晰显示结肠形态和走向、肿瘤位置、各主要血管的解剖与变异以及癌肿供血血管,与实际手术探查符合率100%,根据三维模型术前拟定的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符合率100%。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右半结肠癌的血管解剖和变异、以及肿瘤与供血动脉的关系,能更安全有效地从肿瘤学角度施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技术 腹腔镜 右半结肠癌 D3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核三维重建技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术后多巴胺代谢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辉华 常会民 +1 位作者 魏跃红 王大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杏仁核三维重建技术对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术后多巴胺(DA)代谢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杏仁核MRI二维图像指导手术)和研究组(杏仁核三维重建图像指导手术),测定分析... 目的:探讨杏仁核三维重建技术对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术后多巴胺(DA)代谢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杏仁核MRI二维图像指导手术)和研究组(杏仁核三维重建图像指导手术),测定分析两组手术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CSF)中DA和高香草酸(HVA)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DA及HVA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DA及HVA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仁核三维重建技术运用于立体定向手术有助于纠正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DA代谢的紊乱,为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 三维重建技术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崔志敏 童耀英 俞向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756-1758,共3页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重建 路径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韶辉 李严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5-427,共3页
三维重建最早应用于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是通过计算机对生物组织结构影像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定量测量的一种形态学研究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而且利用相关软件还能在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 三维重建最早应用于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是通过计算机对生物组织结构影像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定量测量的一种形态学研究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而且利用相关软件还能在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和生物力学分析。脊柱区结构复杂,较多重要的组织器官毗邻,且空间三维结构繁杂,因此脊柱手术对精确性要求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技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应用 生物组织结构 三维模型 影像处理 定量测量 三维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对发声状态下共鸣腔形态学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革临 张道行 +2 位作者 杨和钧 何青 马大庆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发声状态 共鸣腔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系统设计 被引量:13
19
作者 蔡艳 林迅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2-126,共5页
当前绝大多数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过程都是通过重建算法完成的,实现过程复杂,效率低下。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系统,对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将Visual C++与VTK作为系统设计... 当前绝大多数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过程都是通过重建算法完成的,实现过程复杂,效率低下。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系统,对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将Visual C++与VTK作为系统设计平台,对VTK进行可视化研究。给出激光多普勒图像三维重建系统功能框架图和硬件结构图。根据DICOM标准,通过C++语言与VTK在系统中设计FSL接口,依靠FSL接口实现激光多普勒图像数据的导入处理。介绍了Micro Blaze软核和FSL总线接口,分析了FSL总线接口的工作原理。通过中值滤波技术对激光多普勒图像进行预处理,对经预处理后的激光多普勒图像施行分割,利用尺度不变特征转换方法实现图像配准,采用面绘制技术对激光多普勒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重建效率和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激光多普勒图像 三维重建 图像分割 总线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估算再造手指整形皮瓣形状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凌宇 田光磊 王满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应用CT数据三维重建技术及CAD(computeraided design)技术,估算再造手指整形皮瓣的形状。方法复制20名健康成人正常右手拇、示、中、环指、右足第2趾的石膏模型,采集其三维CT数据并重建,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趾腹减凸术、趾狭窄膨隆术,... 目的应用CT数据三维重建技术及CAD(computeraided design)技术,估算再造手指整形皮瓣的形状。方法复制20名健康成人正常右手拇、示、中、环指、右足第2趾的石膏模型,采集其三维CT数据并重建,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趾腹减凸术、趾狭窄膨隆术,勾画出所需皮瓣形状。结果模拟趾狭窄膨隆术所需皮瓣形态大致分为两型:蟹爪型和十字型。模拟趾腹减凸术所需皮瓣也可分为两型:水滴型和椭圆型。同一患者的拇、示、中、环指的皮瓣基本属于同一型。结论本方法可较为直观地估算出第2趾与拇、手指指腹的形态差异,可以获得整形皮瓣的立体形状,皮瓣形状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为每一名患者个性化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技术 三维重建 外科皮瓣 第2足趾移植 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