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纪琳珊 李长亮 +2 位作者 贾红芬 李云萍 李荣波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48-51,共4页
褐飞虱是对水稻危害性最大的害虫之一,极大地威胁了水稻生产,其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就是选育抗虫品种和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机制。文章简述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并对现有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褐飞虱的科学防治提供... 褐飞虱是对水稻危害性最大的害虫之一,极大地威胁了水稻生产,其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就是选育抗虫品种和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机制。文章简述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并对现有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褐飞虱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性机制 抗虫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飞灰催化生物质气化的产气特性及其调控机制
2
作者 王洋 莫子鸣 +2 位作者 杨子毅 何峣 刁玉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针对现有生物质气化工艺效率不高、产氢量较低等问题,利用预处理改性后的垃圾焚烧飞灰作为催化剂,在线分析催化气化过程的气体逸出规律,并考察催化剂处理方式、气化反应温度、蒸汽添加量(注入蒸汽/生物质质量比,m(S)/m(B))3个反应参数... 针对现有生物质气化工艺效率不高、产氢量较低等问题,利用预处理改性后的垃圾焚烧飞灰作为催化剂,在线分析催化气化过程的气体逸出规律,并考察催化剂处理方式、气化反应温度、蒸汽添加量(注入蒸汽/生物质质量比,m(S)/m(B))3个反应参数对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工艺相比,加入洗涤-煅烧预处理的改性飞灰,在常温常压下,生物质气化的冷气效率(η_(CG))、合成气产率、产气中H_(2)占比、H_(2)/CO摩尔比分别提高136%、143%、195%和269%;当气化反应温度由700℃升至800℃时,合成气的氢实际产率和H_(2)/CO摩尔比分别提高142%和167%。m(S)/m(B)增加对初始阶段H_(2)释放峰没有明显影响,但通过吸附CO_(2)强化水煤气变换反应促进了5~25 min时间段的H_(2)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生物质 蒸汽气化 富氢合成气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晓亮 田锡天 +2 位作者 黄利江 张振明 高强 《航空制造技术》 2007年第11期86-89,共4页
研究了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架次的以工艺组件为核心的MBOM管理、AO/FO动态图形工艺设计界面的实现、以AO为核心的飞机装配工艺规划、基于FO的飞机零件制造管理。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已在生产中实际应用。
关键词 机制 cappframework飞机制 造工艺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克隆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4
作者 董萌 施龙清 +5 位作者 连玲 吴春珠 解振兴 张居念 刘倩 姜照伟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2期58-64,共7页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期面临褐飞虱的严重危害。综述了水稻褐飞虱抗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抗虫机制、代谢物与信号传导机制、抗虫品种培育的技术创新以及生态防控策略等。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实践经验,提出整合分子育...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期面临褐飞虱的严重危害。综述了水稻褐飞虱抗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抗虫机制、代谢物与信号传导机制、抗虫品种培育的技术创新以及生态防控策略等。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实践经验,提出整合分子育种、生态调控与精准施药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解析水稻抗褐飞虱机制并创新防控技术,是实现水稻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依赖的关键路径。未来研究需聚焦水稻抗虫基因的挖掘与高效利用、代谢调控网络的深度解析及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开发,提高水稻抗虫能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环境,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虫分子机制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相关蛋白研究
5
作者 张海康 董长江 《种子科技》 2025年第5期187-190,218,共5页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特别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该害虫不仅会直接啃食水稻植株,还会传播病毒,导致水稻严重减产。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相关蛋白,识别其功能...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特别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该害虫不仅会直接啃食水稻植株,还会传播病毒,导致水稻严重减产。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相关蛋白,识别其功能及机制,对于推广抗虫品种、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对水稻抗褐飞虱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发现,水稻体内的抗虫蛋白主要包括类香豆素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许多转录因子等。这些蛋白在水稻遭受褐飞虱侵袭时,会迅速表达,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基于此,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稻抗褐飞虱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抗褐飞虱相关蛋白的调控机制,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褐 蛋白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江和江淮区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2
6
作者 冼晓青 翟保平 +3 位作者 张孝羲 张谷丰 刘志林 施保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8-587,共10页
为筛选出有效的长期预测因子,对江苏通州和江苏淮安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其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量连续稳定显著相关的海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72.... 为筛选出有效的长期预测因子,对江苏通州和江苏淮安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其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量连续稳定显著相关的海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72.4%),在时间上主要分布在前两年和前一年(82.7%)。分别分析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当年4-8月上旬各旬降水量、平均温度、当年1-8月500hPa西太平洋副高月平均指数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并比较这三者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的异同。根据对两地的个例分析表明:前一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6月副高面积指数的变化,影响江苏通州当年6月下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通州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前两年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5月副高北界位置的变化,影响江苏淮安当年7月上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淮安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在此基础上,对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的可能机制提出“海温→大气环流(副高)→气候→褐飞虱前期迁入”的一般假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迁入 海温 遥相关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罗冰 谭秀成 +4 位作者 刘宏 李凌 夏吉文 邹娟 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409,共6页
对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深入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空间以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发育在滩体中上部,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结合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储层控制因素... 对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深入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空间以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发育在滩体中上部,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结合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认为,该区鲕滩储层为早期岩溶成因,早期大气淡水淋溶是针孔鲕粒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海底古地貌高地鲕粒滩为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早期孔、渗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决定了早期岩溶的强度,控制了储层发育程度。埋藏溶蚀和构造破裂对储层具有一定的优化改造作用,但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制 储层 鲕粒滩 仙关组 蜀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质资源抗灰飞虱评价及抗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段灿星 张世贤 +3 位作者 陈青 程治军 翟虎渠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5-430,共6页
通过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138份水稻种质进行了抗灰飞虱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灰飞虱具有不同程度抗性的材料25份,占总鉴定材料的18.1%,其中高抗种质2份,抗性种质9份,中抗材料14份,粳稻品种明显比籼稻感虫。对部分材料进行的排驱性、... 通过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138份水稻种质进行了抗灰飞虱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灰飞虱具有不同程度抗性的材料25份,占总鉴定材料的18.1%,其中高抗种质2份,抗性种质9份,中抗材料14份,粳稻品种明显比籼稻感虫。对部分材料进行的排驱性、抗生性试验及相关分析表明,RathuHeenati(RHT)、Mudgo、Kasalath和IR36对灰飞虱具有强的排驱性和抗生性,其抗性水平与这两种抗虫机制密切相关;道人桥、羊毛谷的抗生性强,但排驱性弱,其主要抗虫机制表现为抗生性;Dular、ASD7和密阳23对灰飞虱具有较强的排驱性和抗生性,表明排驱性和抗生性是这3个品种的重要抗性类型;DV85具有较强的排驱性,但抗生性较弱,窄叶青8号和鬼衣谷具有中等水平的抗生性和排驱性,推测这3个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害特性。中抗材料9311的抗性水平由中等排驱性和抗生性控制,V20A的抗性主要表现为排驱性,明恢63和扬粳9538的排驱性和抗生性均较弱,暗示其抗性机制主要是耐害性。上述具有强抗生性或排驱性的材料是理想的抗灰飞虱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质 抗性评价 抗性机制 排驱性 抗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的识别机制 被引量:22
9
作者 娄永根 程家安 +3 位作者 平霄飞 汤富彬 茹水江 杜孟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0-776,共7页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 ,各自的引诱比例 (头数 )分别为 5 7 5 0 ...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 ,各自的引诱比例 (头数 )分别为 5 7 5 0 % (2 3头 )和 4 2 5 0 % (17头 )。稻虱缨小蜂对 2种飞虱 4组材料 ,完整卵、磨碎卵、带卵叶鞘和若虫为害叶鞘的行为反应 ,除了在褐飞虱完整卵上的搜索时间极显著地长于在白背飞虱完整卵上的以外 ,其余的均不存在差异。挥发物捕集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成相非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稻飞虱利它素及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中的作用不明显。文中就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白背虱卵 识别机制 信息化合物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徐鹿 赵钧 +7 位作者 赵春青 徐德进 徐广春 许小龙 张亚楠 张月亮 韩召军 顾中言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溴氰菊酯 噻嗪酮 氟虫腈 抗性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富集机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冯冲 郭彤楼 +1 位作者 邹华耀 成晓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07-914,共8页
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在川东北不同地区成藏要素基本相同,但是区域上天然气富集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揭示天然气的富集机制,通过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岩心和薄片观察资料、测井和岩屑录井资料等,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 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在川东北不同地区成藏要素基本相同,但是区域上天然气富集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揭示天然气的富集机制,通过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岩心和薄片观察资料、测井和岩屑录井资料等,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的来源、主力烃源岩生烃强度、储层性质与规模、天然气的保存条件、生烃演化史和油气藏的调整过程。研究表明:(1)川东北地区处于或邻近生烃中心,油气初次运移距离短;(2)礁滩岩性气藏相对独立,礁滩储层分布范围控制着古油藏的规模;(3)气藏上覆多套膏盐岩盖层,天然气保存条件好;(4)早期的古油藏经历高温已经全部裂解,形成现今的气藏;在构造作用控制下,天然气聚集成藏经历了古油藏的形成、古油藏裂解及古气藏的形成和现今气藏的形成3个阶段。对川东北天然气富集机制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寻找有利靶区,指导天然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机制 天然气 仙关组 长兴组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抗甲胺磷品系的交互抗性和抗性生化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泽文 韩召军 张玲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7-452,共6页
用甲胺磷筛选的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品系 (R) ,对甲胺磷的抗性达到 4 3 74倍 ,对马拉硫磷、二嗪磷、异丙威、仲丁威及醚菊酯都表现出一定的交互抗性 ,而对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交互抗性不显著。为了研究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和对其它药... 用甲胺磷筛选的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品系 (R) ,对甲胺磷的抗性达到 4 3 74倍 ,对马拉硫磷、二嗪磷、异丙威、仲丁威及醚菊酯都表现出一定的交互抗性 ,而对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交互抗性不显著。为了研究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和对其它药剂交互抗性产生的机制 ,进行了活体增效试验和离体生化实验。用 2 μg 头的增效剂预处理试虫的活体增效实验结果显示 ,在甲胺磷筛选品系 (R)中 ,TPP (triphenylphosphate ,磷酸三苯酯 )对甲胺磷的增效倍数达到 4 5 4 ,TPP对马拉硫磷、二嗪磷、仲丁威、异丙威都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 ,增效比分别为 2 76、 2 0 7、 2 17和 1 6 4 ;PBO (piperonylbutoxide,胡椒基丁醚 )对甲胺磷、马拉硫磷和醚菊酯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DEM (diethylmeteate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的增效作用不明显。研究离体情况下增效剂对三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发现 ,TPP对R品系酯酶活力抑制作用很强 (抑制率 6 9 0 4 % ) ,PBO对多功能氧化酶 (MF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 2 9 30 % ) ,而TPP和PBO在F品系和S品系中对酯酶和MFO的抑制作用都较小 ;DEM在三个品系中对谷胱甘肽 S 转移酶的抑制作用都很小。由此可见 ,酯酶在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中起最主要作用 ,在马拉硫磷、二嗪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甲胺磷品系 交互抗性 生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吸附汞动力学及其吸附机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晓航 刘红刚 +2 位作者 路建洲 滕阳 张锴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397-4409,共13页
在固定床吸附反应器内对两台300MW等级燃煤发电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煤粉锅炉飞灰样品进行气相零价汞吸附实验,通过改变实验工况研究温度、入口汞浓度和入口气体流量对飞灰汞吸附能力的影响。采用颗粒内扩散模型、准一阶和准二阶动力学... 在固定床吸附反应器内对两台300MW等级燃煤发电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煤粉锅炉飞灰样品进行气相零价汞吸附实验,通过改变实验工况研究温度、入口汞浓度和入口气体流量对飞灰汞吸附能力的影响。采用颗粒内扩散模型、准一阶和准二阶动力学模型、耶洛维奇(Elovich)模型对实验数据分别进行拟合,从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两种锅炉飞灰对气相零价汞吸附的影响机制以及两种锅炉飞灰与气相零价汞之间吸附动力学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汞吸附过程的穿透时间和平衡吸附量远大于煤粉锅炉飞灰。吸附温度为150℃时,两种锅炉飞灰对气相零价汞的平衡吸附量最大。由于外扩散阻力随气体入口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入口汞浓度的增加可提高传质推动力,飞灰对汞的吸附得以增强。动力学分析表明飞灰的零价汞吸附由外扩散、内扩散和表面化学吸附共同控制,其中表面化学吸附是该吸附过程中的控制步骤;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更适合于描述该吸附过程。相同实验条件下,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吸附过程拟合所得的颗粒内扩散系数、准一阶动力学常数和初始吸附速率均大于煤粉锅炉飞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动力学理论 动力学模型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4
作者 解再宏 苏品 廖晓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0期95-99,102,共6页
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周期、若虫种群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以及翅型分化的激素调节机制和遗传学基础。以期为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提... 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周期、若虫种群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以及翅型分化的激素调节机制和遗传学基础。以期为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型分化 机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瓯飞浅滩及其附近海域枯季悬沙输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创收 赵鑫 黄世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2,共7页
基于2013年4月瓯飞浅滩大范围海域的潮流和含沙量同步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悬沙从小潮至大潮的输运特征,探讨不同水动力因子对悬沙输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余流从小潮到大潮期间逐渐增加,河口区余流值最大,其次是北部岛屿区,南... 基于2013年4月瓯飞浅滩大范围海域的潮流和含沙量同步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悬沙从小潮至大潮的输运特征,探讨不同水动力因子对悬沙输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余流从小潮到大潮期间逐渐增加,河口区余流值最大,其次是北部岛屿区,南部海域最小。欧拉余流绝大部分方向向海,而斯托克斯余流方向向陆。单宽输水量以北部岛屿区最大,向陆输运,其次是瓯江口,向海输运,输沙量以大潮输移为主,其输沙强度和输沙方向在空间上差异明显。瓯江口和鳌江口、南部北部岛屿区和海域向海输运,而飞云江口和中部海域向陆输运。在各个输沙项中,河口区以平流输沙为主,而北部岛屿区、中部海域和南部海域以潮泵输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滩 机制分解法 水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的主要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和白云化机制 被引量:54
16
作者 黄思静 佟宏鹏 +4 位作者 刘丽红 胡作维 张雪花 郇金来 黄可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63-2372,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蕴藏有丰富的烃类资源,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白云岩是最主要的储层和产层,这使得飞仙关组白云岩成为人们近年来高度关注的对象。按照结构,我们可以将飞仙关组白云岩分为三种端元类型:微晶白云岩、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和结... 四川盆地东北部蕴藏有丰富的烃类资源,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白云岩是最主要的储层和产层,这使得飞仙关组白云岩成为人们近年来高度关注的对象。按照结构,我们可以将飞仙关组白云岩分为三种端元类型:微晶白云岩、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在一个向上变浅的剖面旋回中,这三种白云岩分别位于旋回的顶部、上部和中下部。微晶白云岩和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具有较高的锰含量和较低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白云化流体的δ^(18)O值(从白云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δ^(18)O值反演,以下同)介于大气水和海水之间,反映这类白云岩形成于有大气水参与的相对开放的沉积-成岩环境中,蒸发泵作用(对于微晶白云岩)和混合水作用(对于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结晶白云岩(表现为好储层)具有很低的锰含量和较高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白云化流体的δ^(18)O值显著高于早三叠世海水,表明这类白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埋藏成岩环境,白云化流体具较高的温度和盐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已有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这类白云岩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仙关组 结晶白云岩 主要类型 地球化学 特征和 机制 均一化温度 原始结构 包裹体 成岩环境 微晶 锰含量 流体 大气水 盆地东北部 早三叠世 形成机制 相对封闭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差异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小龙 徐德进 +1 位作者 顾中言 徐广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57-1661,共5页
为探明杀虫剂在褐飞虱和灰飞虱间的作用差异,在室内测定了噻嗪酮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速灭威、异丙威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同时比较了相同配比下噻嗪酮与速灭威、异丙威混配对两种飞虱的增效作用差异;并通过生化测定比较了杀虫剂单剂... 为探明杀虫剂在褐飞虱和灰飞虱间的作用差异,在室内测定了噻嗪酮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速灭威、异丙威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同时比较了相同配比下噻嗪酮与速灭威、异丙威混配对两种飞虱的增效作用差异;并通过生化测定比较了杀虫剂单剂及组合对两种飞虱体内AChE和GSTs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噻嗪酮、速灭威和异丙威对灰飞虱1L若虫的LC50分别是褐飞虱的2.30、5.60、1.61倍。噻嗪酮与速灭威、异丙威分别按2∶1、1∶4比例混配,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82.39和193.94,对灰飞虱的共毒系数仅为60.11和43.77。生化分析结果显示,杀虫剂单剂及组合在活体和离体条件下对褐飞虱的AChE的抑制率均高于灰飞虱,而GSTs的测定结果,未表现出一致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毒力 生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光博院士在中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幸福 张蕾 罗礼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共6页
迁飞害虫因其突发性、暴发性和异地虫源等特点常造成农作物损失。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上10种(类)害虫中就有8种(类)是迁飞性害虫。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我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迁飞害虫因其突发性、暴发性和异地虫源等特点常造成农作物损失。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上10种(类)害虫中就有8种(类)是迁飞性害虫。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我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包括:带领全国越冬调查协作组,首次提出我国黏虫越冬区划;首创黏虫大规模“标记-释放-回收”试验,揭示了季节性远距离南北往返迁飞规律;开启黏虫迁飞行为机制研究先河,发现黏虫迁飞与生殖生活史适应特征。李先生对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国内外其他迁飞害虫研究与治理,为迁飞害虫的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主要迁飞害虫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博 黏虫 越冬迁规律 行为机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稻区稻飞虱的成灾机制:一个假说 被引量:9
19
作者 翟保平 《灾害学》 CSCD 1995年第3期23-28,共6页
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从飞虱的飞行特性和北迁运载气流入手,以东亚大气低层环流为背景审视飞虱在有限时间内远迁北方致灾的成因机制,提出了以北上低空急流的时空变化与南方大发生虫源迁出期(区)相吻合、其前沿所至与... 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从飞虱的飞行特性和北迁运载气流入手,以东亚大气低层环流为背景审视飞虱在有限时间内远迁北方致灾的成因机制,提出了以北上低空急流的时空变化与南方大发生虫源迁出期(区)相吻合、其前沿所至与北方迁入区相一致作为北方稻虱成灾的启动因子的假说.并提出了验证该假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揭示北方稻虱成灾的奥秘,完善灾变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稻区 白背 成灾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云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红 周胜芳 李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7-170,共4页
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飞云江流域水质的现状及其受污染原因,指出建立飞云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同时,设计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并阐述了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所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云江流域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