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T-TPRK与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研究
1
作者 张欧阳 李彦 +3 位作者 杨华 闫海波 严泽宇 王保君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激光手术患者,按照术式不...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基质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激光手术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SPT-TPRK组(21例37眼)和FS-LASIK组(18例32眼),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VA)、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并计算切削偏差值,同时观察基质厚度变化,分析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切削偏差值的相关性。结果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U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SPT-TPRK组相比,FS-LASIK组患者术后1周UCVA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SPT-TPRK组相比,术后1周FS-LASIK组患者眼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术后各时间点实际基质切削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预测基质切削量相比,术后各时间点SPT-TPRK组患者角膜实际基质切削量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1个月FS-LASI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实际基质切削量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FS-LASI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实际基质切削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PT-TPRK组相比,术后1个月FS-LASIK组切削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3个月FS-LASIK组患者切削偏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与FS-LASIK组患者各组内各时间点基质厚度变化值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T-TPRK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基质厚度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后1周相比,FS-LASIK组患者术后1个月基质厚度变化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患者基质厚度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周,SPT-TPRK组患者预测基质切削量与切削偏差值呈正相关(P<0.05),术后1、3个月两者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FS-LASIK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两者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SPT-TPRK与FS-LASIK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良好效果;两种手术患者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FS-LASIK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较SPT-TPRK预测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脉冲技术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基质厚度 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组合模态可预测性的季节-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怡然 郑飞 杨若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组合模态(C-mode)是厄尔尼诺衰减期西北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通常可以形成水汽输送通道,导致我国南部地区降水增多并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在拉尼娜期间则情况相反。利用1981—2020年美国国家环境预...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组合模态(C-mode)是厄尔尼诺衰减期西北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通常可以形成水汽输送通道,导致我国南部地区降水增多并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在拉尼娜期间则情况相反。利用1981—2020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表面风场资料分析了C-mode可预测性的季节-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C-mode在2000年以后的可预测性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其变率减小、强度减弱、信噪比降低等。在季节尺度上,C-mode存在“秋季预报障碍”,这与信号的季节循环密切关联,当C-mode在秋季进入衰退期时,信号强度最弱、变率最小,因此其秋季的可预测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组合模态 c-mode可预测性 季节-年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可预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1 位作者 张盛峰 张小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25,共18页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1970年以来的全国M_(S)≥3.0地震目录,采用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年尺度的滑动时间步长,以南北地震带2016年以来发生的M_(S)≥6.0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检验为例,研究了不同空间范围的选取对PI方法地震预测效能的影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采用R值评分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检验方法。结果显示:①在其它计算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选取对PI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②利用R值评分和ROC检验方法对不同研究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时,区域内部地震活动性差异小的区域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地震活动性高的区域内发生的地震更容易被预测,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出现的异常更显著,而算法里的归一化过程会抑制地震活动性较低区域出现的异常,从而造成漏报;③对于具体的目标地震,震中附近的PI热点图像会经历演化,因此利用PI方法向前预测时要结合多个时间窗口进行综合预测;④不同于其它天然构造地震的热点演化趋势,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和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热点反复出现、消失,可能与人工活动有关;⑤滇西南地区、海原断裂中东部附近、小江断裂中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东北部地区存在持续出现的PI热点,这些区域为值得关注的M_(S)≥6.0地震发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PI)法 南北地震带 地震可预测性 强震预测 R 值评分 ROC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见期气候指数的干旱可预测性研究
4
作者 刘茜元 何海 +3 位作者 张璐 刘臻晨 何健 吴志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7,共6页
为了探索可靠的干旱过程预测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在识别历史干旱事件的基础上,提取干旱发生前期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因子,形成0~12个月不同预见期的气候指数,将其分为大气环流类、海温类和大气海温综合类3个类别,分别建立具有0~12... 为了探索可靠的干旱过程预测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在识别历史干旱事件的基础上,提取干旱发生前期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因子,形成0~12个月不同预见期的气候指数,将其分为大气环流类、海温类和大气海温综合类3个类别,分别建立具有0~12个月不同预见期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干旱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后预测验证,定量分析干旱前期不同预见期气候指数对季节干旱过程的可预测性。结果表明,0~12个月不同预见期内,干旱同期“大气环流”模型对1994年夏秋季干旱等级预测较好;预见期为0~9个月的“海温”组的模型能预测出2010~2011年冬春连旱的过程变化,且结果稳定;干旱前期9~12个月西太平洋暖池的热力状况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不同预见期的干旱预测模型中均占较大权重,且在3个月预见期的干旱预测模型中所占权重最大,可作为江苏省季节尺度气象干旱的可预测性来源。研究成果可为季节尺度的干旱预测和干旱灾害综合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干旱预测 大气环流指数 海温指数 预见期 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范可 杨洪卿 +1 位作者 田宝强 王路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5,共15页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过程的角度,开展其成因和可预测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1月北极涛动(AO)正位相异常偏强、类北太平洋涛动(NPO)负位相、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11月减9月)异常偏多和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气候背景有利于这次东北持续性大—暴雪事件的发生。其中,2013年11月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偏多,意味着季节性海冰生长量增加使得向大气中释放的潜热通量增加,气温偏高,有利于AO正位相加强并激发罗斯贝(Rossby)波列,使得阿留申低压减弱;同时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热带印度洋对流加强和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有利于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维持“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呈现类NPO负位相。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从北太平洋向东北地区持续输送水汽。第一次强降雪过程(17—20日)发生前5 d(12—16日)到降雪过程结束(20日),北大西洋涛动(NAO)维持正位相并且强度达到冬半年最强,由此激发持续东传Rossby波,使得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为持续性的南北向“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持续输送至东北地区。在2013年11月25日第二次强降雪过程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显著加强,东北低涡加深,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更为暖湿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地区,与北太平洋输送的水汽共同导致第二次强降雪过程的日降雪强度大。最后,利用CFSv2评估2013年11月异常气候背景的可预测性,结果表明CFSv2可提前1个月预测2013年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但对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对流异常、NAO以及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预测能力较弱。在次季节尺度上,ECMWF(CMA)能提前29(12)d和13(16)d合理预测出两次过程降雪量的空间分布,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合理再现NAO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逐日变化。因此未来还有待提升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水汽输送以及平流层极涡的次季节-季节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11月持续性大—暴雪 强降雪过程 季节性海冰生长量 中高纬环流 水汽输送 次季节-季节气候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盛夏中国东部极端降水月际演变成因及可预测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潇祎 范可 杨洪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56,共16页
2021年7—8月中国东部雨带演变特征与气候平均季风北推进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7月降水正异常中心位于江淮-华北地区,8月则南移至华中地区。2021年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偏多且存在月际差异主要与7(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北偏... 2021年7—8月中国东部雨带演变特征与气候平均季风北推进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7月降水正异常中心位于江淮-华北地区,8月则南移至华中地区。2021年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偏多且存在月际差异主要与7(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北偏东(偏南偏西)、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偏南)以及南亚高压持续东伸相关联。进一步研究表明,热带对流的活跃位置和北大西洋的增暖加强是影响其降水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2021年7月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活跃对应其热带海洋性大陆对流异常偏强,激发北传的类太平洋-日本(PJ)型遥相关波列,使得西太副高偏北偏东,有利于西北太平洋水汽在江淮-华北地区辐合,导致其降水偏多。8月,新发展MJO在热带印度洋上空对流异常持续偏强,加强局地经向环流,使得中国35°N以南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异常下沉运动,有利于西太副高南移西伸。此外,2021年8月北大西洋海温(SST)异常偏暖激发对流层高层向东南传播的Rossby波,有利于南亚高压加强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移。因此,8月降水中心南移至华中地区。CFSv2预测系统(6月起报)结果能预测7月江淮-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但预测的8月华中南部地区降水偏少与实况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够较好再现7月海洋性大陆热带对流活动影响江淮-华北地区降水的过程,但不能预测2021年8月热带印度洋对流活动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对华中地区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8月中国东部极端降水 月际演变和差异 CFSv2可预测性 环流异常 热带对流和MJO 北大西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交通数据序列动态可预测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16
7
作者 姜桂艳 常安德 +3 位作者 牛世峰 丛玉良 程德明 王秋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19-1026,共8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交通数据序列短时多步预测的效果,提出了交通数据序列动态可预测性分析的思想,在设计了交通数据序列动态可预测性关联数据特征指标的基础上,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交通数据序列动态可预测性分析方法,运用某城市快速路主线... 为了进一步改善交通数据序列短时多步预测的效果,提出了交通数据序列动态可预测性分析的思想,在设计了交通数据序列动态可预测性关联数据特征指标的基础上,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交通数据序列动态可预测性分析方法,运用某城市快速路主线与匝道车辆检测器的实际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与不同固定预测步数条件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对交通数据序列的可预测性进行在线分析,在保持预测精度的情况下,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交通数据短时预测的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短时预测 可预测性分析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的年际变率和可预测性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会军 薛峰 毕训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217-222,共6页
该文研究了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格点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年际气候变率,一种试验采用多年平均的观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另一种试验是有年际变化的实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两种试验的年际变率分别记为V1和V2,其比值R(V2/V1... 该文研究了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格点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年际气候变率,一种试验采用多年平均的观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另一种试验是有年际变化的实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两种试验的年际变率分别记为V1和V2,其比值R(V2/V1)则可代表以实测海温为边界条件的模式可预测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试验的年际变率差异主要在热带区,V2一般大于V1,并且更接近实际变率;气温和高度场的可预测性在热带区较高,在热带以外区域通常较低,而且,高层的可预测性大于低层;降水的可预测性在全球都比较低,只在赤道某些区域略高.这一结果说明,改进年际气候预测的出路在于改进陆面过程的模拟和观测,而陆面过程中的初始异常(积雪、反照率、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等)也应考虑在动力预测系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率 可预测性 气候模式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可预测性的差分搜索盲信号分离算法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雷 张立毅 +2 位作者 郭艳菊 黄勇 梁静毅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125,共9页
针对基于仿生智能优化的盲信号分离算法计算量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差分搜索的盲信号分离算法。采用信号在时间上的可预测性度量作为目标函数,使用差分搜索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利用去相关消源方法从混合信号中去除每... 针对基于仿生智能优化的盲信号分离算法计算量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差分搜索的盲信号分离算法。采用信号在时间上的可预测性度量作为目标函数,使用差分搜索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利用去相关消源方法从混合信号中去除每次分离出的源信号成分,通过逐次分离最终实现对所有源信号的成功恢复。仿真实验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有效实现对混合信号的盲分离。与其他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保证了更高分离精度的同时,具有更低的运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信号分离 时间可预测性 差分搜索算法 消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数据的北京市居民活动规律性与可预测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洋 柴彦威 +2 位作者 杨家文 梁军辉 蓝建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1,共5页
随着交通规划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注重居民出行需求管理转变,非汇总层面的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PS、GSM等设备获取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也为居民活动特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基于个体历史活动时空间数据,把握居民活动... 随着交通规划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注重居民出行需求管理转变,非汇总层面的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PS、GSM等设备获取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也为居民活动特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基于个体历史活动时空间数据,把握居民活动规律性,进而实现对居民活动行为时空间预测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该文以北京市为案例,通过GPS对2012年北京居民的跟踪调查数据,基于信息熵算法和费诺不等式算法,探究居民个体活动行为的可预测性。研究表明:居民活动行为的可预测性与活动半径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活动半径在10km以内的居民移动行为可预测性普遍在92%以上;居民一日之内的活动行为可预测性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呈现双波谷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间活动 GPS数据 可预测性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交通流可预测性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中祥 王正武 况爱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首先运用状态空间重构和GP算法对不同观测尺度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的短期行为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小尺度下的交通流具有混沌特性 ,然后运用递归图和Kolmogorov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其可预测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
关键词 短期交通流 可预测性 分形 递归图 Kolmogorov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可预测性的分析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段安民 毛江玉 吴国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5,共8页
基于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副高脊附近的经向温度梯度能表征季节转换和季风爆发的物理本质这一事实,使用1980—1999年过渡季节期间(3~5月)逐日和月平均的NCEP/NCAR高空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对该温度梯度潜在的预报季风爆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基于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副高脊附近的经向温度梯度能表征季节转换和季风爆发的物理本质这一事实,使用1980—1999年过渡季节期间(3~5月)逐日和月平均的NCEP/NCAR高空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对该温度梯度潜在的预报季风爆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知初始时刻孟加拉湾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经向温度梯度的前提下,依据初始时刻的经向温度梯度和气候平均的经向增温率梯度,可以对孟加拉湾季风爆发的迟早做出定性预测。另外,由于孟加拉湾地区季风爆发日期与3月份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气温有显著相关,故前期高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的气温高低也是判断孟加拉湾季风爆发迟早的重要因子。对2000年和2001年孟加拉湾季风爆发迟早定性预测的结果表明,这两种预报方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 可预测性 温度梯度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强实时系统的可预测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毛羽刚 金士尧 +1 位作者 张拥军 胡华平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1-667,共7页
分布强实时系统在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预测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点.针对一种分布强实时系统原型,分析和评测了影响强实时系统可预测性的诸延迟因素.给出了一种实时操作系统各种开销的测试方法和结果,建立了分布环... 分布强实时系统在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预测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点.针对一种分布强实时系统原型,分析和评测了影响强实时系统可预测性的诸延迟因素.给出了一种实时操作系统各种开销的测试方法和结果,建立了分布环境下强实时任务响应时间和FDDI网络延迟上限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验结果说明所做工作的正确性,对于分布强实时系统的设计与时间正确性验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实时系统 可预测性 响应时间 实时操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资融券交易行为及其收益可预测性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俞红海 陈百助 +1 位作者 蒋振凯 钱仪绰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87,共16页
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的开通,不仅为中国市场投资者引入卖空机制,同时也为投机性交易者提供杠杆放大机制.不同于以往主要从制度变迁视角研究卖空机制,本文从微观行为视角,系统研究信用账户投资者融资融券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可预测性.基于201... 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的开通,不仅为中国市场投资者引入卖空机制,同时也为投机性交易者提供杠杆放大机制.不同于以往主要从制度变迁视角研究卖空机制,本文从微观行为视角,系统研究信用账户投资者融资融券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可预测性.基于2011年12月~2015年8月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信用账户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上涨后增加融资买入,而在股票价格下跌后提高融券卖出,即采取"追涨杀跌"的投资策略.进一步研究表明,融资交易能预测正的未来收益,而融券交易能预测负的未来收益.此外,融资交易提高了未来股价崩盘风险,融券交易则可以降低未来股价崩盘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市场投资者融资融券微观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并为进一步规范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资融券 交易行为 收益可预测性 股价崩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交叉口短时交通流可预测性分析及组合预测算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建闽 傅惠 许伦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4-197,232,共5页
文中首先根据交叉口交通流参数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对关联交叉口进行定义,给出关联交叉口短时交通流可预测分析的几个定量指标,以及交通流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在短时交通流时间序列的可预测分析基础上,选取一组... 文中首先根据交叉口交通流参数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对关联交叉口进行定义,给出关联交叉口短时交通流可预测分析的几个定量指标,以及交通流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在短时交通流时间序列的可预测分析基础上,选取一组预测模型并建立基于RBF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提出了关联交叉口短时交通流的组合预测算法;最后对实测短时交通流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方法相对于单项预测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交叉口 短时交通流 可预测性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股市有效性与可预测性并存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许涤龙 王珂英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2-4,共3页
选取上证日收盘价综合指数 (1997/ 0 1/ 0 2~ 2 0 0 1/ 0 5 / 30 )作为样本 ,对上海股市的有效性与可预测性分别建立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 :利用时间序列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游程模型对上海股市的弱有效性进行检验 ;建立 AR模型验证上海股... 选取上证日收盘价综合指数 (1997/ 0 1/ 0 2~ 2 0 0 1/ 0 5 / 30 )作为样本 ,对上海股市的有效性与可预测性分别建立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 :利用时间序列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游程模型对上海股市的弱有效性进行检验 ;建立 AR模型验证上海股市的可预测性。通过检验发现 ,上海股市既通过了弱有效性的检验 ,又通过了 AR模型的验证 ,即是一个可预测的弱式有效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票市场 有效性 可预测性 统计检验 上海 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似熵的风电功率可预测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茂 董骏城 齐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10-2718,共9页
首先提出风电功率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性概念,并利用近似熵和可预测系数对可预测性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近似熵和可预测系数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吉林省西部某风电场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几种典型预测方法下的计算结果... 首先提出风电功率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性概念,并利用近似熵和可预测系数对可预测性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近似熵和可预测系数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吉林省西部某风电场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几种典型预测方法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指标能有效表征风电功率的可预测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功率 可预测性 空间尺度 近似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频、可预测性及合理性对目标词首次注视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捷 刘志方 刘妮娜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1年第2期140-146,共7页
采用三项实验分别考察了目标词的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读者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目标词语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都有显著影响,但在首次注视时间上主效应不显著;(2)词频和可预测性不影响目标词的... 采用三项实验分别考察了目标词的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读者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目标词语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都有显著影响,但在首次注视时间上主效应不显著;(2)词频和可预测性不影响目标词的跳读率和再注视概率,而合理性对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产生显著的影响;(3)远注视点眼跳倾向于将首次注视位置着落于目标词的开端部位,而近注视点眼跳倾向于将首次注视着落于目标词的中央部位;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均不影响首次注视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 词频 可预测性 合理性 首次注视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LE与FS—LASIK对近视眼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比较 被引量:16
19
作者 徐雯 周跃华 +2 位作者 张丽 胡雅斌 王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2-536,共5页
背景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近视的矫治,其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也受到关注。目的分析和比较SMILE与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对中央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采用非随机... 背景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近视的矫治,其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也受到关注。目的分析和比较SMILE与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对中央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35例270眼,根据患者的选择分为SMILE组69例138眼和Fs—LASIK组66例132眼,组间患者人口基线特征匹配,分别接受SMILE和FS.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RTVueFD—OCT测量术眼中央角膜厚度值,观察指标包括术中角膜实际切削深度、切削误差和术眼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前与术后1周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值为实际切削深度,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间的偏差值为切削误差,比较2个组间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探讨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值之间的关系。结果SMILE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26、-1.405、-1.420,均P〉0.05)。SMILE组患者术后角膜实际切削深度为(76.96±15.27)μm,低于预测切削深度的(96.76±16.5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6,P〈0.01);FS—LASIK组术眼实际切削深度与预测切削深度分别为(77.92±18.69)μm和(77.42±15.6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4,P=0.547)。SMILE组术后切削误差量平均为(20.55±8.51)μm,大于FS—LASIK的(7.17±5.97)μm,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0,P〈0.01)。2个组术眼角膜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值问均呈线性正相关(r=0.799、0.867,均P〈0.01),SMILE组与FS—LASIK组术眼实际切削深度均随着预测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l,:3.892±0.749X和Y=3.443±0.957X。结论SMILE术中实际切削深度低于预测切削深度,而FS—LASIK术中2者无明显差异,FS—LASIK可预测性好于SM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手术 角膜基质/手术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中央角膜厚度 切削深度 可预测性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关键信息物理系统的时序可预测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曦 孙贝磊 +2 位作者 万波 陈香兰 周学海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490-493,共4页
安全关键的信息物理系统分为信息系统和被控的物理系统两个并发的子系统。其中信息系统具有分布式硬实时系统的特征,需要满足及时性和安全性要求,而时序可预测性是支持系统满足上述性质的关键。学术界对信息物理系统的时序可预测性的定... 安全关键的信息物理系统分为信息系统和被控的物理系统两个并发的子系统。其中信息系统具有分布式硬实时系统的特征,需要满足及时性和安全性要求,而时序可预测性是支持系统满足上述性质的关键。学术界对信息物理系统的时序可预测性的定义尚无统一认识。综述了信息物理系统的时序可预测性研究现状,总结提出了衡量系统可预测性的两个关键属性,包括时间可预测性和顺序可预测性。最后提出具有可预测性的信息物理系统的若干实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物理系统 时序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