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志立 刘树根 +3 位作者 雍自权 赵锡奎 田作基 宋鸿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作用 c-俯冲 造山运动 内陆盆地 边缘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被引量:143
2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3 位作者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系统 耦合关系 龙门山造山带 中国西部 沉积盆地 动力学模式 c-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 被引量:33
3
作者 罗志立 刘树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8-407,共10页
“前陆盆地”一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被许多学者广泛引用,在空间上有“泛前陆盆地化”,在地史演化中有“扩大化”,名词术语引用上有“复杂化”的倾向,因而引起同行的关注。本文从文献中追踪前陆盆地原命名者的涵义和沿革,正... “前陆盆地”一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被许多学者广泛引用,在空间上有“泛前陆盆地化”,在地史演化中有“扩大化”,名词术语引用上有“复杂化”的倾向,因而引起同行的关注。本文从文献中追踪前陆盆地原命名者的涵义和沿革,正确理解国外学者提出前陆盆地的特征及模式,再根据中国的实际地质特征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对比,结果发现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特殊性大于国外所称的前陆盆地的共同性。因而认为在中国中西部直接引用“前陆盆地”一词不当。建议采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foreland basin)一词(简称C-型前陆盆地),以示有中国地质特色的前陆盆地,为今后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和指导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还讨论了中国石油构造学发展中,值得反思的3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石油构造学 前陆盆地 陆内俯型前陆盆地 A-型俯冲 c-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