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轧制工艺对MR T-2.5镀锡基板C原子固溶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玉 刘炜丽 +1 位作者 曹晓晖 王守晶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55-58,共4页
利用低频扭摆测量内耗以及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研究MR T-2.5镀锡基板在轧制过程中,因轧制工艺的先后及工艺本身的性质引起的C原子在MR T-2.5中的存在状态及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四个相互延续工艺状态下,热轧后钢板中的C原子全部固... 利用低频扭摆测量内耗以及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研究MR T-2.5镀锡基板在轧制过程中,因轧制工艺的先后及工艺本身的性质引起的C原子在MR T-2.5中的存在状态及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四个相互延续工艺状态下,热轧后钢板中的C原子全部固溶于铁素体晶格间隙;冷轧后C原子主要集中在位错周围形成Cottrel气团钉扎位错;退火过程位错周围C原子发生脱溶沉淀,形成Fe3C析出于晶界处;平整加剧C原子的脱溶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ek峰 内耗 c原子 固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和Si原子小颗粒的研究
2
作者 高兴球 张开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9-102,共4页
近年来,人们对原子小集团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想知道,包含少量原子的小颗粒的结构性质,如相稳定性、单衡晶格常数、每个原子的结合能等如何随小颗粒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小颗粒包含多少原子时才能反映整... 近年来,人们对原子小集团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想知道,包含少量原子的小颗粒的结构性质,如相稳定性、单衡晶格常数、每个原子的结合能等如何随小颗粒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小颗粒包含多少原子时才能反映整个晶体的性质?关于金属原子小颗粒问题已有了一些研究,如美国的B.K.Rao 的工作.本文采用电荷自洽推广的Hückel 方法和集团模型,对C,Si 原子小颗粒特性进行探讨,根据能量极小的原则,确定具有一定原子数的最佳几何构型、晶格常数、结合能等,并与国外有关工作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原子 原子小颗粒 几何构型 Si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Cα原子接触数的数字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宁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年第4期91-93,共3页
Cα是蛋白质分子中的重要原子,是蛋白质折叠和设计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根据α-氨基酸和Cα原子的理化特性,引入接触数的概念,从数字特征方面研究蛋白质中Cα原子空间拓扑结构。主要利用结构规律统计与计算机模拟手段,对1653个蛋白质... Cα是蛋白质分子中的重要原子,是蛋白质折叠和设计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根据α-氨基酸和Cα原子的理化特性,引入接触数的概念,从数字特征方面研究蛋白质中Cα原子空间拓扑结构。主要利用结构规律统计与计算机模拟手段,对1653个蛋白质PDB进行了处理分析,对Cα原子数目所占比例、Cα原子平均接触数、接触数变化率进行了讨论。最后以1EXS为例加以说明,其中多于65%的Cα原子间距大于3个原子单位,平均接触数变化率在4-10之间波动较大,且Cα原子分布不均匀。本文是关于生物、统计学科结合的研究,在数字表征、数据挖掘层面上,分析了Cα原子,为人工组合蛋白质提供了数字支持;同时也对氨基酸理化特性指出了以Cα原子为基准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cα原子 平均接触数 数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硅烷制备近化学计量SiC纤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国建 吴义伯 +1 位作者 刘春佳 罗学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05期243-247,共5页
综述了聚碳硅烷制备近化学计量比SiC纤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H2在PCS纤维裂解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比较了纯H2气氛、分阶段不同气氛、全过程H2/Ar混合气氛条件下得到的SiC纤维的组成和性能变化规律。纯H2气氛800℃以上保温4h,可得到近化学计... 综述了聚碳硅烷制备近化学计量比SiC纤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H2在PCS纤维裂解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比较了纯H2气氛、分阶段不同气氛、全过程H2/Ar混合气氛条件下得到的SiC纤维的组成和性能变化规律。纯H2气氛800℃以上保温4h,可得到近化学计量比SiC纤维;分阶段气氛下,气氛转换温度为800℃,烧结至1300℃保温1h,可得到近化学计量比SiC纤维;混合气氛下,氢气浓度为60%左右,烧结至1300℃保温1h,可得到近化学计量比SiC纤维。在这些气氛条件下得到的近化学计量比SiC纤维,烧结后的高温力学性能均优于非化学计量比SiC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纤维 化学计量 c/Si原子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氧原子比空间的富氧燃烧火焰结构及碳黑初生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正东 陈晓冰 娄春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6-281,共6页
针对富氧C_2H_4/O_2/N_2和C_2H_4/O_2/CO_2对冲火焰,采用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碳氧原子比(C/O)空间下分析了火焰结构和碳黑颗粒初生以及CO_2代替空气中的N_2对碳黑初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_2/N2和O_2/CO_2气氛下,随着化... 针对富氧C_2H_4/O_2/N_2和C_2H_4/O_2/CO_2对冲火焰,采用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碳氧原子比(C/O)空间下分析了火焰结构和碳黑颗粒初生以及CO_2代替空气中的N_2对碳黑初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_2/N2和O_2/CO_2气氛下,随着化学计量混合分数(Zst)的增加,C/O空间下对冲火焰的火焰面位置不变,对应的C/O_原子比值分别为0.50、0.53.在C/O_空间下,两种气氛下,随着Zst的增加火焰中C_6H_6出现的位置不变,C/O原子比值都为0.47左右.当用CO_2代替空气中的N_2时,火焰温度降低,同时使CO_+OH■CO_2+H的逆反应增强,导致火焰中的C_2H_2、H的摩尔分数减少,OH的摩尔分数增加,抑制碳黑的初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冲火焰 富氧燃烧 c/O原子比空间 碳黑初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吸附于Fe(100)表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陶敏龙 谭晓超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9-356,共8页
本文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清洁Fe(100)表面及C吸附于Fe(100)表面三种结构:p(2×2)、c(2×2)及p(2×1).清洁Fe(001)表面只有弛豫,没有重构.吸附C原子的Fe表面体系,最稳定位置为四重空位,空位吸附的C原子实际上与F... 本文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清洁Fe(100)表面及C吸附于Fe(100)表面三种结构:p(2×2)、c(2×2)及p(2×1).清洁Fe(001)表面只有弛豫,没有重构.吸附C原子的Fe表面体系,最稳定位置为四重空位,空位吸附的C原子实际上与Fe成五重键,这与实验相符.通过对c(2×2)表面结构的电子态密度计算,发现C原子的s、p态与表面Fe原子的d、p及s态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成键的主要作用为C2p态与Fe3 d_(x^2-y^2)、3d_(xy)态的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100)表面 c原子吸附 结构弛豫 电子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核磁共振方法表征重质油结构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丽庆 黄少凯 +3 位作者 田松柏 周建 高秀枝 王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8-1044,共7页
采用700 MHz高场核磁谱仪建立了由核磁共振波谱(NMR)获取重质油H、C原子分布与结构参数的分子结构表征方法。以减压馏分油(VGO)和减压渣油(VR)为研究对象,对13 C-NMR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了1 H-NMR和13 C-NMR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结... 采用700 MHz高场核磁谱仪建立了由核磁共振波谱(NMR)获取重质油H、C原子分布与结构参数的分子结构表征方法。以减压馏分油(VGO)和减压渣油(VR)为研究对象,对13 C-NMR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了1 H-NMR和13 C-NMR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较优的13 C-NMR实验条件是样品质量分数为10.0%、30°脉冲倾倒角下的延迟时间为5.0s;1 H-NMR和13 C-NMR实验的6次重复实验的实验标准差分别为0.86%、1.36%,1 H-NMR和13 C-NMR实验测定重质油中H、C原子分布的准确性误差均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核磁共振 碳核磁共振 减压渣油 分子结构 H、c原子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动力煤生产利用低碳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文辉 李全生 陈为高 《能源科技》 2022年第1期6-11,共6页
在"双碳"目标下,国家逐步压减煤炭高碳能源减污降碳的新形势对煤炭产品质量、生产模式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出新要求,煤炭生产利用产业链不仅要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且要减少CO_(2)排放量,因此,清洁燃煤电厂厂用动力煤除了灰分... 在"双碳"目标下,国家逐步压减煤炭高碳能源减污降碳的新形势对煤炭产品质量、生产模式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出新要求,煤炭生产利用产业链不仅要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且要减少CO_(2)排放量,因此,清洁燃煤电厂厂用动力煤除了灰分、硫份等指标外,H/C原子比是评价动力煤性质的重要指标,由于褐煤等低变质程度煤H/C原子比高,在获得同样热量的情况下,CO_(2)排放量少,有助于燃煤电厂减少CO_(2)排放。初步测算,若燃烧褐煤达到天然气的CO_(2)排放水平,脱除42%的CO_(2)即可。在未来清洁燃煤电厂中,褐煤等低变质程度煤将是"双碳"目标下的优质动力煤,但由于褐煤水分含量高、发热量低的特性限制了其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建设"利用电厂的余热对褐煤进行干燥脱水提质加工的煤电一体化"新模式,提高褐煤品质和发电效率,降低煤炭生产利用成本,为燃煤电厂实施CO_(2)捕集封存拓展足够的成本空间,使清洁燃煤电厂污染物和CO_(2)排放达到或低于天然气电厂水平,实现低碳化,充分发挥清洁煤电在"双碳"目标下的"兜底"和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使清洁煤电成为碳中和后我国清洁能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中和 H/c原子 褐煤 煤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原料的可裂化性能研究
9
作者 祁兴国 吴宇 +1 位作者 谢圣利 王忠 《中外能源》 CAS 2013年第8期86-90,共5页
大连石化自渣油加氢装置开工以来,四催化原料主要以加氢渣油作为催化重料,再调合一些二蒸馏馏分油、酮苯蜡下油以及加裂尾油,其中加氢渣油约占80%。催化原料的变化,也造成产品分布的变化,主要是油浆产率明显增加,液化气产率有所下降。... 大连石化自渣油加氢装置开工以来,四催化原料主要以加氢渣油作为催化重料,再调合一些二蒸馏馏分油、酮苯蜡下油以及加裂尾油,其中加氢渣油约占80%。催化原料的变化,也造成产品分布的变化,主要是油浆产率明显增加,液化气产率有所下降。采集并分析了6个样品的一般性质、化学组成及平均结构参数,一般性质包括密度、黏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残炭、馏程;化学组成包括元素组成(C、H、S、N)、微量金属元素组成(Ni、V、Ca等)和四组分族组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平均结构参数如fA(芳碳率)、fN(环烷碳率)、fP(开链饱和碳率)、RT(总环数)、RA(芳环数)、RN(环烷环数)、HAU/CA(缩合度参数)和σ(芳香环系周边氢的取代率),通过实验装置评价了不同催化原料的反应性能,并与工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液化气收率、重油收率、总轻油收率及总液体收率等关键指标与原料芳碳率及H/C原子比几乎均呈线性关系;芳碳率及H/C原子比的差异是导致催化原料可裂化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原料 可裂化性能 芳碳率 H c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