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刘鹏 胡广录 +1 位作者 陶虎 周成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5,共11页
【目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是反映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水平的关键指标。固沙植物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在抑制荒漠化和维持绿洲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C、N、P化... 【目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是反映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水平的关键指标。固沙植物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在抑制荒漠化和维持绿洲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探究其养分含量变化规律,可为维持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稳定性和今后的防风固沙工程实践提供科学方案和必要参考。【方法】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梭梭、泡泡刺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测定固沙植物根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的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指标,分析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3种典型固沙植物根区SOC含量均在60~80cm土层出现峰值,STN、STP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表层土壤;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STN和STP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研究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梭梭根区的土壤养分含量较其他两种植物更高;3种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各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总体表现为梭梭>泡泡刺>沙拐枣。【结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泡泡刺和沙拐枣根区土壤C、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梭梭的保肥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性较其他两种植物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物 c、n、p含量 土壤保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面源流失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与生态拦截沟渠工程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匿春 马友华 张震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7期234-236,241,共4页
综合生态拦截沟渠内土壤、水体、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中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行分析,阐明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对改变农田排水的化学计量学属性、消减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控制藻类水华... 综合生态拦截沟渠内土壤、水体、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中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行分析,阐明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对改变农田排水的化学计量学属性、消减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控制藻类水华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生态拦截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拦截沟渠c、n、p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 富营养化 藻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五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魏希杰 王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第4期60-65,36,共7页
为了弄清近五年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64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统计了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和机构分布状况,以及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 为了弄清近五年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64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统计了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和机构分布状况,以及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五年来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在作者、机构分布的特点,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的热点变化及未来趋势。该研究结果能了解我国近五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为同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五年 c、n、p 生态化学计量学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主要优势种叶片C、N、P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桂萍 田青 +3 位作者 李宗杰 宋玲玲 张守昊 曹雪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6,143,共9页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的C、N、P元素含量特征,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方法】以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23种主要优势种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C、N、P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23种植物叶片C、N、...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的C、N、P元素含量特征,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方法】以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23种主要优势种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C、N、P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23种植物叶片C、N、P含量范围分别为383.68~628.29、10.87~41.91、0.83~3.23 mg/g,C/N、C/P、N/P范围为10.48~41.09、143.50~538.72、5.34~22.76,其中C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46%,C/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15%.乔灌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特征表现为乔木的C/N>灌木,而其他几个指标均小于灌木.相关性分析表明,23种植物叶片中C、N、P计量参数间有7对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乔木植物有5对,灌木有6对,说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其中,N-C/N、P-C/P在两个尺度上相关性一致,都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这两组相关性是较为稳定的.【结论】研究区木本植物叶片C含量较低且最稳定,N、P含量较高,变异较大,但养分利用效率较低(C/N和C/P较低).乔灌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特征虽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明显.两个不同尺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且N-C/N、P-C/P较为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带 乔灌植物 c、n、p含量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长序榆C、N、P养分含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洪琮浩 洪震 +2 位作者 雷小华 汪俊峰 闫道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192,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氮添加,模拟氮沉降对濒危植物长序榆碳、氮、磷养分积累及其之间的计量关系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在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保护该极小种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精确定量对1年生长序榆实生...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氮添加,模拟氮沉降对濒危植物长序榆碳、氮、磷养分积累及其之间的计量关系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在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保护该极小种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精确定量对1年生长序榆实生苗施加不同浓度的氮素,分析施氮后长序榆根、茎、叶中总碳、氮和磷的积累及其之间的计量关系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高氮量(N:262.3 mg·L-1)添加后,显著降低长序榆叶生物量,对根茎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低氮(N:52.46 mg·L-1)和高氮均会提高根中总碳含量,但显著降低叶中总碳含量。高氮处理下,根茎叶中的总氮含量显著提高,总磷含量则会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降低。低氮和高氮处理均会降低植株中的C∶N值,C∶P和N∶P均表现在高氮处理下最高。低氮和高氮处理均会提高根、茎中可溶性多糖和淀粉含量。高氮处理显著降低叶中可溶性多糖和淀粉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在根和茎中先降低后升高,在叶中为先升高后降低。高氮处理导致Pn、Gs、Tr、WUE和Ls不同程度下降,Ci表现上升。【结论】高氮处理长序榆,提高了叶片N含量,抑制叶片的光合性能,降低碳物质积累,加剧磷素限制,由此提高其濒危的风险。同时,更多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长序榆根中积累,以应对高氮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序榆 氮添加 c、n、p养分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不同粒级中C、N、P、K的分配及N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4
6
作者 王岩 沈其荣 杨振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4,共10页
本试验首先把7种采自不同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物理分级,然后测定了土壤C、N、P、K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同时还进行了不同粒级中N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粒级中C、N含量和分布均随土壤颗粒的加粗而逐渐下降,而C/N比... 本试验首先把7种采自不同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物理分级,然后测定了土壤C、N、P、K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同时还进行了不同粒级中N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粒级中C、N含量和分布均随土壤颗粒的加粗而逐渐下降,而C/N比则与此相反。在<2μm粒级中N的有效性最高,随着土壤颗粒粒径的加粗有效性逐渐降低。在酸性土壤中P主要分布在较细的粒级中,而在石灰性土壤中则主要分布在较粗粒级中。土壤交换”性钾和缓效性钾主要分布在<50μm粒级中,表明该组分中K是作物吸收K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级 分配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雍容 黄石德 +1 位作者 高伟 林捷 《防护林科技》 2021年第3期1-3,共3页
以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优势植物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层,草本层植被N和P含显著大于灌木层。... 以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优势植物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层,草本层植被N和P含显著大于灌木层。灌木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含量差异不显著,叶的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叶的P含量显著高于干和根。草本层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仅N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该群落灌木层优势植物的N、P利用效率较草本层优势植物高,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生长受P元素限制。灌木层优势植物的干及草本层地下部分N、P利用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 林下植被 c含量 n含量 p含量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区引进燕麦品种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浩 张燕 +3 位作者 贾志锋 何克燕 王佳豪 魏小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0-168,共9页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株...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株C、N、P含量分别为322.30~333.97、17.42~75.62、2.74~5.42 mg·g^(-1),燕麦根C、N、P含量分别为298.42~317.92、11.47~73.71、2.82~3.42 mg·g^(-1),燕麦茎C、N、P含量分别为311.25~338.86、10.15~75.16、2.44~5.06 mg·g^(-1),燕麦叶C、N、P含量分别为330.80~372.47、30.64~113.80、2.59~8.65 mg·g^(-1);各器官间C、N、P含量表现为叶>茎>根。此外,燕麦各器官C、N、P含量的积累过程具有一定季节特征,C含量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小,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而N和P含量的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大,其在拔节期~抽穗期均高于开花期~乳熟期。燕麦各器官C∶N、C∶P和N∶P分别为4.42~24.44、70.72~124.56和6.56~17.28,其中C∶N、C∶P在开花期~乳熟期均高于拔节期~抽穗期;N∶P则规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c n p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育时期 分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土壤可溶性C、N和P的影响 被引量:41
9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3 位作者 谢祖彬 张雅丽 刘刚 曾青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7,共6页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土壤表层可溶性C含量增加,土壤5~15 cm的可溶性C含量倾向于降低,增加...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土壤表层可溶性C含量增加,土壤5~15 cm的可溶性C含量倾向于降低,增加N肥施用(常规N处理)更易于使土壤可溶性C含量降低.CO2浓度升高使水稻土壤中的可溶性N含量降低,在低N处理和土壤表层降低幅度较大,N肥施用仍有提高的余地.CO2浓度升高使水稻成熟期土壤可溶性P含量增加,但是常规N处理下会降低水稻生长前期和土壤表层的可溶性P,增加N肥施用有利于水稻对P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水稻土 可溶性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下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土壤可溶性C、N和P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3 位作者 谢祖彬 张雅丽 曾青 刘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4-289,共6页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小麦季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使土壤可溶性C在小麦前期和0~5 cm土层降低,成熟期增加,对水稻和小麦不同轮作季...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小麦季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使土壤可溶性C在小麦前期和0~5 cm土层降低,成熟期增加,对水稻和小麦不同轮作季土壤可溶性C的影响不同.在低N和常规N处理下,高CO2使小麦分蘖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分别增加17.2%和18.9%,在其他生长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降低9.8%~63.0%,拔节期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63.0%和50.4%,土层0~5 cm降低幅度>5~15 cm土层;小麦季和水稻季一样需要增加N肥施用量.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土壤可溶性P的含量,其中低N处理增加幅度高于常规N处理,研究表明小麦生长不会受到P养分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麦季 土壤可溶性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C/N、C/P和DO质量浓度对SBBR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秀红 王丹 李秀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6-114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C/N(质量比)、C/P(质量比)、DO质量浓度对附着生长稳定床及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的影响,考察不同运行条件净化效果,并得出最佳反应工况条件.方法试验采用人工配水,通过在SBBR反应器中投加聚丙烯悬浮填...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C/N(质量比)、C/P(质量比)、DO质量浓度对附着生长稳定床及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的影响,考察不同运行条件净化效果,并得出最佳反应工况条件.方法试验采用人工配水,通过在SBBR反应器中投加聚丙烯悬浮填料,分别考察在温度为10℃、15℃、20℃、25℃、30℃、35℃,C/N(质量比)为3、3.5、4、4.7、5.6、6.5、7、8.5、10、12、12.7、13.7、15.5、20,C/P(质量比)为25.2、31.5、37.6、42.3、45、50.8、55.4、62.5、67.3、74.2和DO质量浓度为1 mg/L、2 mg/L、2.5 mg/L、3 mg/L、3.5 mg/L、4 mg/L、4.5 mg/L、5 mg/L、6 mg/L、7 mg/L、8mg/L下SBBR工艺对COD、TN、TP的处理效果.结果 SBBR反应器在温度范围在20~30℃,C/N(质量比)在4.7~13.7,C/P(质量比)〉42,DO质量浓度在3.5 mg/L左右时的运行效果良好,COD平均去除率为94.44%,TN的平均去除率为64.49%,TP平均去除率为89.99%.结论在最佳反应工况条件下,采用SBBR工艺,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BR工艺 温度 c/n(质量比) c/p(质量比) 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法测量pn结杂质浓度分布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波 史衍丽 徐静 《红外》 CAS 2006年第10期5-10,共6页
全面地介绍了pn结C-V测量法的基本原理、测试设备及条件。利用pn结反向偏压时的电容特性推导了有效杂质浓度随深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及突变结和线性缓变结的1/(C2)-V和1/(C3)-V关系图。应用该原理计算、分析了IN5401整流二极管pn结的特性... 全面地介绍了pn结C-V测量法的基本原理、测试设备及条件。利用pn结反向偏压时的电容特性推导了有效杂质浓度随深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及突变结和线性缓变结的1/(C2)-V和1/(C3)-V关系图。应用该原理计算、分析了IN5401整流二极管pn结的特性及杂质浓度的纵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测量法 杂质浓度分布 pn 势垒电容 离子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图C_m∪P_(n-1)^+的优美性
13
作者 梁志和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40-44,共5页
图Cm ∪P+n- 1 是圈Cm 与P+n- 1 的不交并。本文证明了当①m = 4k,n ≥k + 2;②m = 4k + 1,4k - 1 ≤n ≤10k- 7;③m = 4k+ 2,n ≥4k + 1;④m = 4k + 3,4k+ 2≤n ... 图Cm ∪P+n- 1 是圈Cm 与P+n- 1 的不交并。本文证明了当①m = 4k,n ≥k + 2;②m = 4k + 1,4k - 1 ≤n ≤10k- 7;③m = 4k+ 2,n ≥4k + 1;④m = 4k + 3,4k+ 2≤n ≤10k- 2 时,图Cm ∪P+n- 1 是优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美标号 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量及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被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朱湾湾 王攀 +3 位作者 樊瑾 牛玉斌 余海龙 黄菊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44,共12页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N添加(0和5 g·m^-2·yr^-1)及其交互作用的野外试验,初步分析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有机C、全N和N∶P。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适量增加降水量刺激了多数植物生长,提高了群落多样性。过量增加降水量导致猪毛蒿种群生物量急增,且N添加对降水量效应有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群落多样性;土壤含水量、全N、有机C和N∶P与种群生物量关系较为密切,土壤含水量、有机C、C∶P和C∶N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意味着降水量会通过调控土壤水分有效性,改变土壤与植物之间N和P的满足程度,从而对植物生长策略和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短期N添加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小。因此,还需通过长期的原位试验,对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交互作用下土壤C∶N∶P计量平衡与植物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n沉降增加 植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N/SiN-p异质结的电学性质研究
15
作者 陈光华 邓金祥 +3 位作者 宋雪梅 李茂登 于春娜 冯贞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3-486,共4页
用射频溅射系统成功制备出 c BN/ Si N-p异质结 ,并系统研究了其电学性质。掺硫 (S)的 n型 c-BN薄膜用 1 3 .5 6MHz射频溅射系统沉积在 P型 Si(1 0 0 ) (8~ 1 5 Ω·cm)衬底上 ,靶材为 h-BN靶 (纯度达 99.99% )。溅射气体为氩气和... 用射频溅射系统成功制备出 c BN/ Si N-p异质结 ,并系统研究了其电学性质。掺硫 (S)的 n型 c-BN薄膜用 1 3 .5 6MHz射频溅射系统沉积在 P型 Si(1 0 0 ) (8~ 1 5 Ω·cm)衬底上 ,靶材为 h-BN靶 (纯度达 99.99% )。溅射气体为氩气和氮气混合而成 ,固态硫 (S)通过加热蒸发混入工作气体 ,改变硫的加热温度可改变硫的掺杂剂量。为了测量异质结的电学性质 ,用真空蒸镀法在异质结表面蒸镀了 1 .5 mm× 2 .0 mm的铝电极。实验结果表明 ,c BN/ Si N-p异质结的 I-V曲线具有明显的整流特性 ,其正向导电特性的拟合结果表明异质结的电流输运符合安德森理论 ,c BN/ Si N-p异质结的 C-V曲线也和理想异质结的 C-V特性非常接近。得到的 c BN/ Si N-p异质结的自建势为 4.71 V,c-BN薄膜层中的施主浓度为 6.5 0× 1 0 1 4/ 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方氮化硼/硅n-p异质结 伏-安特性 电容-电压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土壤C∶N∶P比对早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祥祥 李梦琦 +4 位作者 何兴东 尤万学 余殿 张彩华 陈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249,共8页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比与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流动、半固定沙地的沙柳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而分布于半固定、固定沙地的油蒿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这说明沙地植物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大的同时,枯枝落叶增多,土壤C、N、P显著增多,较大的土壤C∶N比与N∶P比与不断增大的物种多样性有趋同变化,因此,土壤的C∶N∶P比能够影响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植物群落 土壤cnp 物种多样性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及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乃瑞 胡玉福 +8 位作者 舒向阳 曾建 张祥林 申屠瑜程 何佳 程琪 李杰 李智 余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共12页
为了全面揭示全球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92篇公开的文献资料,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氮沉降对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氮... 为了全面揭示全球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92篇公开的文献资料,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氮沉降对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氮沉降速率、试验周期和气候条件下各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7.1%)、有效氮(36.3%)、铵态氮(51.3%)、硝态氮(98.1%)和微生物量C∶P(53.6%),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H(-5.9%)、微生物量氮(-11.5%)和微生物量磷(-19.4%);随着氮沉降速率的提高,土壤全氮(4.1%)、土壤N∶P(10.6%)、可溶性有机氮(41.8%)、铵态氮(31.3%)和硝态氮(20.8%)的效应值均显著增加,而土壤pH(-5.8%)、微生物量碳(-13.2%)、微生物量氮(-11.5%)、微生物量磷(-18.0%)、微生物量C∶P(-26.5%)和微生物呼吸(-10.6%)的效应值显著降低;随着试验周期的增加,土壤铵态氮(22.8%)的效应值显著增加,而土壤pH(-2.5%)、微生物量碳(-12.2%)、微生物量氮(-21.4%)和微生物呼吸(-25.3%)的效应值显著降低。另外,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影响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而对土壤和微生物碳氮磷对氮沉降的响应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草地 碳氮磷化学计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9P2W15V3/C催化绿色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小华 任杰 +3 位作者 刘朝霞 谢宝华 徐常龙 严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5-369,共5页
以活性碳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H9P2W15V3/C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Uv-Vis、FT-IR表征。以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了磷钨钒杂多酸负载量、催化剂用量、醇酸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以活性碳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H9P2W15V3/C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Uv-Vis、FT-IR表征。以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了磷钨钒杂多酸负载量、催化剂用量、醇酸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杂多酸负载量为30%,催化剂用量8.7%(按反应体系总质量计算),醇酸摩尔比2∶1,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125℃,酯化率可达91.30%。催化重复使用5次,酯化率仍可达76.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9p2W15V3/c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对羟基苯甲酸 正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N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建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友鹏 李天娇 +2 位作者 王锋 张珊 兰丽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5-61,共7页
铁路时间同步网是铁路通信网中重要的支撑子网,该网络为铁路内部各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时间信息,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故障的快速准确定位,对其进行建模与性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铁路时间同步网的结构、通信过程以及所选用的网络... 铁路时间同步网是铁路通信网中重要的支撑子网,该网络为铁路内部各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时间信息,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故障的快速准确定位,对其进行建模与性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铁路时间同步网的结构、通信过程以及所选用的网络时间协议NTP,采用随机Petri网建立铁路时间同步网通信模型与故障处理模型,利用随机Petri网性能分析方法计算网络延时,进而计算得到同步周期与绝对守时准确度两个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TimeNET仿真工具对铁路时间同步网模型进行性能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分析结果表明,铁路时间同步网客户端与服务器具有较高的正确同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时间同步网 网络时间协议 随机pETRI网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土壤碳氮磷交互研究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洪猛 王慎强 +1 位作者 赵旭 汪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2-690,共9页
为探究土壤碳、氮、磷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对199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的775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被引文献、国家、机构、作者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土... 为探究土壤碳、氮、磷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对199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的775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被引文献、国家、机构、作者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土壤碳、氮、磷领域研究经历平稳期、缓慢增长期及快速增长期3个阶段,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壤碳、氮、磷领域在研究方向上经历了养分和产量管理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再到以微生物和土壤质量管理为主要方向的转变趋势;对农业中添加有机物质、生物质炭等部分替代化学肥料,降低农业碳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积极推进。中国在该领域发文数量最多,有力推动了土壤碳、氮、磷交互研究的发展,国际间合作交流密切;美国发文数量第二且中介中心性最高,在该领域影响力最强。目前,以土壤微生物过程耦合土壤碳、氮、磷计量比为主要的研究热点,研究分支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氮、磷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