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缅甸蟒蛇腹鳞表面的摩擦机理及摩擦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占立 丁建宁 +2 位作者 杨继昌 范真 胡友耀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2-366,共5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缅甸蟒蛇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采用UMT-2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载荷及运动方向的腹鳞表面的宏观摩擦各向异性,建立了摩擦运动的接触模型,分析了腹鳞表面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由指状微突体和板...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缅甸蟒蛇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采用UMT-2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载荷及运动方向的腹鳞表面的宏观摩擦各向异性,建立了摩擦运动的接触模型,分析了腹鳞表面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由指状微突体和板结构部分周期排列而成,其结构可用9个特征参数定量描述;腹鳞表面摩擦力由分子作用力、表面微突体的犁沟力、楔形作用力以及材料弹性滞后共同引起;腹鳞表面的摩擦系数在0.07左右并与运动方向有关,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减小;后向运动及左、右侧向运动时摩擦系数基本相等,比前向运动时高33%左右;腹鳞表面微突体不同方向上倾斜角度的差异是引起摩擦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仿生制造摩擦各向异性表面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蛇 腹鳞 微观结构 摩擦系数 磨损机理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雅芳 曹婷 +4 位作者 刘建才 于萍 赵春萍 侯冠彧 张立岭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30,共8页
采用LA—PCR(10ngandaccuratePCR)、巢式PCR及TA克隆测序技术,首次获得缅甸蟒Pythonbivittat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21479)。分析结果表明:缅甸蟒线粒体全长17617bp,与其它多数蛇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相似,由13... 采用LA—PCR(10ngandaccuratePCR)、巢式PCR及TA克隆测序技术,首次获得缅甸蟒Pythonbivittat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21479)。分析结果表明:缅甸蟒线粒体全长17617bp,与其它多数蛇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相似,由13个蛋白编码区、2个rRNA、22个tRNA和双控区组成,基因间排列紧凑;与蟒属其它物种相比,缅甸蟒线粒体在氨基酸数目上存在增减现象;tRNA中tRNA—Cys长度最短,只有57bp,二氢尿嘧啶环无配对的茎区;缅甸蟒在两个控制区各存在3个相同的串联重复,可能是造成个体问相差87~89bp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线粒体基因组 氨基酸 控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与越南缅甸蟒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及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雅芳 侯冠彧 +3 位作者 于萍 赵春萍 曹婷 张立岭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期398-401,408,共5页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管理和繁育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濒危物种,有必要利用分子技术对地方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试验采用TA克隆双向测序方法对来自海南的37条缅甸蟒和来自越南的28条缅甸蟒部分控制区II序列进行了测定。结...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管理和繁育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濒危物种,有必要利用分子技术对地方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试验采用TA克隆双向测序方法对来自海南的37条缅甸蟒和来自越南的28条缅甸蟒部分控制区II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地理群体共分为2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77±0.025,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76±0.000 4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676,显示缅甸蟒整体遗传多样性不高;通过比较两群体遗传多样性,发现海南缅甸蟒的单倍型多样度要高于越南缅甸蟒,但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低于越南缅甸蟒;基于控制区构建ML树和Network网络分析显示,两群体均各自形成了明显的两大分支;通过计算得到两群体的固定指数(Fst)为0.201(P<0.001),显示海南缅甸蟒与越南缅甸蟒存在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 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段玉宝 王英树 +2 位作者 马建章 白素英 戎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缅甸蟒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2个缅甸蟒个体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78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8,8个微卫星位点呈现高度多态性;仅有3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缅甸蟒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2个缅甸蟒个体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78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8,8个微卫星位点呈现高度多态性;仅有3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缅甸蟒海南养殖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突变-漂移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部分位点杂合显著过剩,并未显著偏离突变-漂移平衡,近期没有经历过瓶颈效应,群体数量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养殖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味丰容对几种蛇类行为影响实验 被引量:8
5
作者 毛杰 左智力 +2 位作者 杨小仪 程建 谢意 《野生动物》 2011年第5期270-272,共3页
2010年3月~11月,在成都动物园两爬馆饲养展出蛇类中选取了缅甸蟒、缅甸白蟒、加州王蛇和三色乳蛇等进行了不同气味丰容实验并对气味丰容前后蛇类自主活动行为进行观察比较。其中对缅甸白蟒和缅甸蟒均采用了兔子血、茶叶包进行气味丰容... 2010年3月~11月,在成都动物园两爬馆饲养展出蛇类中选取了缅甸蟒、缅甸白蟒、加州王蛇和三色乳蛇等进行了不同气味丰容实验并对气味丰容前后蛇类自主活动行为进行观察比较。其中对缅甸白蟒和缅甸蟒均采用了兔子血、茶叶包进行气味丰容;对加州王蛇和三色乳蛇均采用了小白鼠、茶叶包进行气味丰容。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定期采用不同气味对蛇类进行丰容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蛇类的自主活动情况,从而提高蛇类的观赏展示效果,也有利于改善蛇类的健康状况。气味丰容方案可以在其他蛇类的饲养展出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白蟒 缅甸蟒 加州王蛇 三色乳蛇 气味丰容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的人工饲养与繁殖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曼红 王木会 +1 位作者 陈艳霞 于洪贤 《野生动物》 2010年第6期319-322,共4页
缅甸蟒分布于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雨林地区,在我国云南等地也有分布,是典型的潮湿雨林性品种。缅甸蟒是我国国家Ⅰ级、CITES附录Ⅱ保护动物,由于缅甸蟒的蛇皮和蛇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 缅甸蟒分布于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雨林地区,在我国云南等地也有分布,是典型的潮湿雨林性品种。缅甸蟒是我国国家Ⅰ级、CITES附录Ⅱ保护动物,由于缅甸蟒的蛇皮和蛇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缅甸蟒性情温顺,体质强健,适于人工养殖。本文主要介绍了缅甸蟒的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养殖场的建设,繁殖习性,人工饲养与管理,越冬技术和疾病防治等,以期对我国蟒蛇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繁殖 人工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花纹蛇皮加工工艺研究
7
作者 张金伟 税科林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58,共6页
为保留蛇皮的天然色彩以加工高档蛇皮皮革,本研究以蟒蛇皮和菜花蛇蛇皮的组织学结构为基础,结合制革化学的相关理论,开发了本色蛇皮加工工艺。本论文从蛇皮组织学特性、工艺论证和工艺实践三方面阐述了本色蛇皮加工工艺的特点。本研究... 为保留蛇皮的天然色彩以加工高档蛇皮皮革,本研究以蟒蛇皮和菜花蛇蛇皮的组织学结构为基础,结合制革化学的相关理论,开发了本色蛇皮加工工艺。本论文从蛇皮组织学特性、工艺论证和工艺实践三方面阐述了本色蛇皮加工工艺的特点。本研究将为加工和生产尽可能保留有天然色彩和特征的蛇皮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色蛇皮皮革 蟒蛇皮 菜花蛇皮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眠新和异氟烷对蟒蛇的全麻效果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建才 曹婷 +3 位作者 于萍 张建省 刘雅芳 张立岭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0-233,共4页
本试验通过使用速眠新和异氟烷两种常用全身麻醉剂对缅甸蟒的麻醉效果进行了研究。对15条蟒蛇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0.1、0.2、0.4mL/kg)速眠新麻醉剂和对6条蟒蛇使用异氟烷吸入性麻醉后,进行麻醉效果的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动物2~4... 本试验通过使用速眠新和异氟烷两种常用全身麻醉剂对缅甸蟒的麻醉效果进行了研究。对15条蟒蛇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0.1、0.2、0.4mL/kg)速眠新麻醉剂和对6条蟒蛇使用异氟烷吸入性麻醉后,进行麻醉效果的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动物2~4倍的速眠新Ⅱ注射剂对蟒蛇的麻醉效果不明显;4%的异氟烷吸入性麻醉剂可用于蟒蛇的诱导麻醉,2.5%的异氟烷可用于蟒蛇的维持麻醉,其麻醉效果显著,具有诱导麻醉迅速、维持麻醉稳定、肌松作用好、安全性高、可控性强、苏醒快、副作用小等优点。结果显示,异氟烷吸入性麻醉剂可运用于蟒蛇的临床麻醉保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速眠新 异氟烷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对混养缅甸蟒个体来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樊翠平 段玉宝 +1 位作者 田秀华 白素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5-299,共5页
采用PCR技术首次用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种群作为实验样本,进行mt DNA COI基因序列扩增,得到28条mt 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428 bp,其中T、C、A和G的含量分别为29.8%、15.5%、27.9%和26.9%,A+T的含量(54.8%)高于C+G的含量(45.2%)。... 采用PCR技术首次用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种群作为实验样本,进行mt DNA COI基因序列扩增,得到28条mt 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428 bp,其中T、C、A和G的含量分别为29.8%、15.5%、27.9%和26.9%,A+T的含量(54.8%)高于C+G的含量(45.2%)。保守位点(C)占89.6%,变异位点(V)占9.6%,简约信息位点(Pi)占1.7%。根据个体系统发育进化树与群体间遗传距离重新判定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养殖种群的个体来源,并确定28条养殖个体中8条来自海南,20条来自越南。从遗传距离结果可以看出,缅甸蟒养殖群体与野生缅甸蟒相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个体来源 COI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例黄金蟒死亡病例的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馨媛 陈海良 +1 位作者 李胜 刘天龙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8-492,共5页
为探究北京野生动物园2例黄金蟒(Python bivittatus)死亡的病因,通过大体剖检和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和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诊断,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2种革兰阴性短杆菌... 为探究北京野生动物园2例黄金蟒(Python bivittatus)死亡的病因,通过大体剖检和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和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诊断,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2种革兰阴性短杆菌,根据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比对,判定2菌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对8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氯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多黏菌素B完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粪产碱杆菌对阿奇霉素完全敏感。研究表明,2例黄金蟒的死亡是由于雌蛇难产后数枚卵在体内腐烂引起化脓性输卵管炎,进而导致化脓性肺炎,传染雄蛇;导致化脓性肺炎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继发粪产碱杆菌感染。体外药敏试验可为相似疾病的抗生素治疗提供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蟒 缅甸蟒 病理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在上海动物园人工繁殖成功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国麟 韩似钢 +1 位作者 陈志兵 李清 《野生动物》 2013年第1期37-39,45,共4页
缅甸蟒是重要的观赏动物,但是在高纬度地区人工饲养缅甸蟒成功例子较少。我们在上海动物园,模仿自然环境设计笼舍,以活鸡为主要饲料,试验研究在人工条件下缅甸蟒的饲养与繁殖。结果表明,缅甸蟒在28~32℃时(5~9月),食欲旺盛,活动频繁;... 缅甸蟒是重要的观赏动物,但是在高纬度地区人工饲养缅甸蟒成功例子较少。我们在上海动物园,模仿自然环境设计笼舍,以活鸡为主要饲料,试验研究在人工条件下缅甸蟒的饲养与繁殖。结果表明,缅甸蟒在28~32℃时(5~9月),食欲旺盛,活动频繁;温度低于23℃时(10月~翌年1月)就停止进食,减少活动;温度在20℃左右时,开始进入冬眠。交配可在水中和陆地发生,持续时间从35 min到180 min。每胎产卵39枚,产卵后雌蟒抱卵孵化,不断收缩身体以产生热量,卵的温度维持在31±1℃,湿度为(80±5)%时,孵化期为56 d左右。最终孵出30条幼蟒,孵化率为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饲养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种群动态及进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符明利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为了解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Python bivittatus)与坡鹿(Rucervus eldii)等野生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在2012—2021年对该保护区蟒实施监测,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蟒种群动态、进食动物种类、进食节律和进食生境进行研究,共记录到蟒实... 为了解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Python bivittatus)与坡鹿(Rucervus eldii)等野生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在2012—2021年对该保护区蟒实施监测,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蟒种群动态、进食动物种类、进食节律和进食生境进行研究,共记录到蟒实体133条,记录到蟒进食野生动物63件。研究表明:蟒种群数量因区内猎物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59条(44.36%)蟒位于鹅炸河管理站,25条(18.80%)位于公建坡管理站,48条(36.09%)位于罗鼓山管理站,1条(0.75%)位于英梅管理站。蟒捕食的野生动物包括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坡鹿、野猪(Sus scrofa)、海南兔(Lepus hainanus)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食频率分别为4.76%、90.47%、1.59%、1.59%和1.59%,其中坡鹿幼崽(84.12%)为蟒最主要的捕食对象。07:00—13:00和19:00—次日01:00是蟒进食高峰期(68.26%),01:00—07:00和13:00—19:00进食明显减少(31.74%)。蟒进食行为发生的主要生境为低平地热带草原(49.21%),其后依次为灌丛草地(25.40%)、有刺灌丛(15.87%)和人工草地(9.52%)。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蟒种群现状及进食特征,探讨蟒对坡鹿种群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 捕食行为 活动节律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蒲文渊 郑继平 +3 位作者 曾纪锋 杨诺 郭桂英 王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4-158,共5页
为探究缅甸蟒肺炎病因,本研究对海南文昌缅甸蟒养殖场的4条发病缅甸蟒进行了肺和心血组织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菌落及染色形态观察、生化、和16S rRNA分子鉴定,最后对各分离菌株进行了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全部分离株菌落及细胞形态特... 为探究缅甸蟒肺炎病因,本研究对海南文昌缅甸蟒养殖场的4条发病缅甸蟒进行了肺和心血组织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菌落及染色形态观察、生化、和16S rRNA分子鉴定,最后对各分离菌株进行了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全部分离株菌落及细胞形态特征一致,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糖醇发酵等生理生化特性与肠道沙门氏菌一致;根据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比对,发现分离菌株与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houtenae DSM 9221菌株同源性达到99%,可确定分离株全部为肠道沙门氏菌。通过23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显示,所分离菌株对氟罗沙星等12种抗生素完全敏感。本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文昌缅甸蟒肺炎病因为沙门氏菌感染,体外药敏实验可为该病的抗生素治疗提供使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肺炎 肠道沙门氏菌 分离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