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阳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在一百多年党史发展中,伟大建党精神的谱写和传承,引领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依然要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各族人民汇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中,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宣传主体,丰富教育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2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宰制与超越:智能推荐场域中中国国家认同构建的审思
3
作者 王鑫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交织共演中,智能推荐以数字引擎与数字宰制的双重面向,影响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智能推荐场域中,个性化算力、场景体验和社群关系联结的增强构成技术赋能,提升用户与国家的“粘性”。同时,这一场域也裹挟着时间剥削与...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交织共演中,智能推荐以数字引擎与数字宰制的双重面向,影响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智能推荐场域中,个性化算力、场景体验和社群关系联结的增强构成技术赋能,提升用户与国家的“粘性”。同时,这一场域也裹挟着时间剥削与过度数字化遮蔽主体性而弱化国家身份认同;平台资本借助符码隐喻与数字景观构建权力展演的“幻象”而消解国家力量权威;社群传播的分众圈层引发价值认同冲突而弥散国家共识基础等宰制风险。为有效规训智能推荐的算法技术,引领算法“善治”,需要构建“主体—技术—价值”的系统性风险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新时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数智”之路,实现智能推荐场域中中国国家认同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认同 推荐算法 数字宰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4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华侨农场社区言语共同体实践路径研究
5
作者 王国旭 左荣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1,共10页
构建言语共同体是多语族群实现身份认同和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云南13个华侨农(林)场社区属于多语社区,多语既是存在形态,也是身份认同的标签,主要表现为向标准靠拢的普通话、具有群体特点的云南方言、当地人不使用的祖语和侨居国语言... 构建言语共同体是多语族群实现身份认同和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云南13个华侨农(林)场社区属于多语社区,多语既是存在形态,也是身份认同的标签,主要表现为向标准靠拢的普通话、具有群体特点的云南方言、当地人不使用的祖语和侨居国语言。其中,祖语(白话或客家话等)在归侨侨眷的家庭语言使用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及正式场合中使用普通话和云南方言,且表现出对国家通用语言认可度高于云南方言,后者情感性评价明显高于功能性评价。侨民侨眷经历了从以融入为目的到发展为目的的语言调适,当下应在宏观政策上指引鼓励侨眷充分利用亲缘人脉关系,进一步重视东南亚国家通用语种的培训和提升,积极对外拓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言语共同体 华侨农场 语言调适 身份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6
作者 曹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看,浸润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从价值逻辑来看,体现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导向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通 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政治话语建构到国家能力形成
7
作者 李海龙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5,共10页
政治话语在理解社会活动和公共生活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政治话语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概念不仅是各类公共事业“建设强国”话... 政治话语在理解社会活动和公共生活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政治话语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概念不仅是各类公共事业“建设强国”话语的延伸,也赋予了高等教育发展以深刻的政治意义。高等教育的目标、价值及内涵的构建决定了其能有效转化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然而,政治话语在现代国家中的指向尚不明确,是否能体现最高权力机构的意志并为公共事业提供合法性仍有待验证。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学术层面和政策表达中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解读在语义、词性、语境及实践取向等方面均存在认知模糊。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互为促进关系,政治话语实践不仅要明确国家发展目标,还应摆脱以“强国研究”替代“建设实践”的符号思维,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行动激发建设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政治话语构建 国家能力 政治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职业互嵌型社区研究
8
作者 徐黎丽 麦迪乃·麦麦提力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互嵌式社区是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S社区由14个单位制大院和4个商品房小区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以职业为基础的居住格局、以市场为基础的生活互嵌、以邻里—街道—... 互嵌式社区是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S社区由14个单位制大院和4个商品房小区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以职业为基础的居住格局、以市场为基础的生活互嵌、以邻里—街道—小区—社区圏层为基础的职业互嵌型社区。其中原因,与疏勒县位于沙漠边缘绿洲和丝路要冲的地理位置、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各族人口在此定居并外延,以及社会分工背景下的行业细化密切相关。这一互嵌式社区对当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全方位互嵌式社区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S社区 职业互嵌型社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限理论视域下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于广西三江花炮节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赵芳 刘楚琛 谢雄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节庆体育本身的仪式性,体现了各族人民在节庆体育中的个体实践与精神观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环。该研究在阈限理论视域下,结合课题组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对广西三江花炮节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与提炼,探索节庆体育铸牢中... 节庆体育本身的仪式性,体现了各族人民在节庆体育中的个体实践与精神观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环。该研究在阈限理论视域下,结合课题组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对广西三江花炮节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与提炼,探索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花炮节过程产生了一个阈限空间,为当地各族人民提供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场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冲突得以缓解和消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保障。在此过程中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是通过群体认同、集体记忆以及仪式互动三个层面,共建集体认同与共同体意识实现的。但目前仍存在着民族文化传播有效性不强、节庆体育参与形式单一与阈限空间效果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可以尝试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传播,增强节庆体育阈限中的效果;发展节庆体育的多种参与模式,扩大民族集体记忆的参与者群体;利用交往交流交融的阈限空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三条优化路径,实现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庆体育 三江花炮节 阈限理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中华文化认同的现代化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景珊 严新明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形态向数字文化形态的嬗变。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文化共享与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形态向数字文化形态的嬗变。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文化共享与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需加强文化认同主体的共建与共享,夯实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创新文化认同的多样实践,拓展文化认同的深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本、堵点与破解——基于集体记忆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宣廷 吉灿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0,共8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重塑集体记忆是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空间。传统体育文化集体记忆虽然通过增强主体动力、雕筑标识形象、创造精神食粮,厚积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厚重资本;但在构筑过程中,由于面临记忆主体骤减遗失、记忆内容模糊虚泛、记忆过程疏离松散等问题,导致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被削弱,文化认同塑造的客观维系受阻,以及文化认同形式的实施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基于“谁来记忆”“记忆什么”及“如何记忆”的逻辑主线构建破解路径:以系统性保护激活记忆人群意愿,激发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以符号化标识提质记忆内容载体,释放文化认同塑成的客体空间;以现代化叙事凝聚记忆手段合力,创设文化认同形成的交融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改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强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学界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改的研究,从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发展到重视语言权的保护,再发展到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作用,形成了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发展的修法共识。从国家认同语境看,《国家通用... 学界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改的研究,从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发展到重视语言权的保护,再发展到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作用,形成了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发展的修法共识。从国家认同语境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改应从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入手,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法律上应该具有何种地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该如何学习和使用?对于某些特殊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是否应该有硬性要求?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该做什么?参考近年来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内容,建议:确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明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具体情形,规定国家机关、教育机构和其他公共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语言资质条件,配齐少数民族学校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师资和设备,真正让这部法律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良如 顾怡然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产业,助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弘扬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开展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文化的符号重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红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运用《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从... 运用《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从自然象征到文化象征、从传统文化到政治文化、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共同体的转换机制,在新时代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文化认同的载体和政治认同的纽带三重内涵。通过考察“石榴籽育人”工程、“石榴红家园”建设、“石榴云”融媒体平台等创新实践,揭示了石榴文化符号在教育领域、社区治理、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基于《周易》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重构不仅深化了对中国传统符号学理论的认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象征体系 石榴文化 符号重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外求”到“内索”:早期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性的生成路径(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15
作者 师梦瑶 张红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3,共7页
自20世纪20年代引进欧美动画起,中国动画便与外来动画结下不解之缘。文章聚焦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关键转型期,探讨外来影响与本土回应下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性的生成路径。研究发现,技术自主性的突破是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性建... 自20世纪20年代引进欧美动画起,中国动画便与外来动画结下不解之缘。文章聚焦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关键转型期,探讨外来影响与本土回应下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性的生成路径。研究发现,技术自主性的突破是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性建构的首要维度;战时语境触发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功能转型,使其从娱乐载体转化为政治动员工具;对“准”中国式活动漫画的探索,则将战时宣传需求与艺术自觉相融合,中国动画电影进一步实现了从工具属性向文化载体的飞跃;在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化探索中,中国动画电影最终完成了从中国元素到中国风格的民族身份构建。这一历史进程展现出“技术突围—功能转型—艺术自觉—身份建构”的演进逻辑,这亦是早期中国动画电影的自我建构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电影 主体性 民族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润疆:在场域内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播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天嘉 刘旭鑫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一般而言,文化共同体因其边界性与排他性等特征,会阻碍文化认同和交流传播。但在新疆地区,由“文化润疆”所传播的“中华文化”并不与“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参与而创造。因此,文... 一般而言,文化共同体因其边界性与排他性等特征,会阻碍文化认同和交流传播。但在新疆地区,由“文化润疆”所传播的“中华文化”并不与“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参与而创造。因此,文化润疆并不是“他者”有意识的、被动的文化传播,而是铸牢具有主体性、共同性、自觉性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传播 文化润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于甘肃天水伏羲文化的案例考察
17
作者 崔慧芳 金炳镐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撑。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自然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源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天水市凭借地域文化资源,开...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撑。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自然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源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天水市凭借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伏羲祭祀大典及其相关学术研讨会、民俗活动等,传承弘扬伏羲文化,并将其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积累出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华文化认同、价值引领及精神塑造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相结合等宝贵经验。这对新时代各地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天水 伏羲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探析
18
作者 李超民 周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4,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记忆,以民族国情教育塑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感知,以文化认同教育厚植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根脉,以政治认同教育引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政治方向。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面临着教师素养不足、教育资源受限、教育过程缺乏连贯性、支撑制度乏力等现实考验,需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素养、充实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完善支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中思政课教学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我视角分析中国古代如何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
作者 郑红 汪凤炎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看,认同中华文化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形成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大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条件。从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自我从小我...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看,认同中华文化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形成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大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条件。从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自我从小我向大我的发展过程。基于儒家自我的太极模型,个体若过度沉迷于小我,不识大体,就可能成为其拓展至大我的重要障碍。如何引导个体在适当时机突破自我认知局限,发展出具有更广阔空间的大我?从心理学视角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外,至少还有“形成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培育家国情怀法”和“提升人生境界法”等三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 小我 大我 儒家自我的太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原则与进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燕连福 杨进福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却高度契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激活目标来看,用马克思主...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却高度契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激活目标来看,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世界性、革命性、发展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和谐性、变通性,有助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在激活原则方面,需秉持指导论、挖掘论、赋新论、注入论、贯通论、聚变论和攀登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藏,赋予其时代内涵,促进二者精髓交融,实现理论创新突破,勇攀文化发展高峰。在激活路径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结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协和万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民为邦本”保障民生改善,借“仁者爱人”加强道德建设,靠“革故鼎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知行合一”统一主客观世界改造,凭“自强不息”激励个人奋斗发展。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激活 建设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