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水热耦合迁移运动方程的非平衡态热力学推导
1
作者 杨亚玲 李光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13-15,共3页
应用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推导出土壤水热耦合迁移运动方程,并讨论了方程的物理含义。
关键词 方程 土壤 耦合迁移 平衡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区水热平衡规律及其耦合模拟研究》
2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区平衡规律及其耦合模拟研究》 书介 土壤输移 结构优化模式 荒漠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热和溶质耦合运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叶乐安 刘春平 邵明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8-92,共5页
总结和概括了国内外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土壤水和溶质耦合运移及土壤水、热和溶质耦合运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代表性成果 .Philip DeVries和DeVries的土壤热耦合运动方程与Taylor Cary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定律的线性流动方程是土壤水热耦合运... 总结和概括了国内外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土壤水和溶质耦合运移及土壤水、热和溶质耦合运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代表性成果 .Philip DeVries和DeVries的土壤热耦合运动方程与Taylor Cary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定律的线性流动方程是土壤水热耦合运移研究的两种主要理论 .土壤水和溶质迁移的数学模型 ,可分别由水分运动、溶质运移两个方程耦合组成 .Nassar关于土壤水、热和溶质耦合运移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土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土壤 溶质 耦合运移 耦合系统 数学模型 耦合运动方程 线性流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热固耦合下的双螺杆压缩机转子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军利 李托雷 +3 位作者 雷帅 任志贵 薛旭东 魏万行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3-170,共8页
针对双螺杆压缩机工作过程中转子的结构特性问题,综合考虑压缩机产生的压力场和温度场,对螺杆转子进行流热固耦合研究。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场和温度场,采用数值插值技术将其加载到转子的结构网格上,建立转子... 针对双螺杆压缩机工作过程中转子的结构特性问题,综合考虑压缩机产生的压力场和温度场,对螺杆转子进行流热固耦合研究。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场和温度场,采用数值插值技术将其加载到转子的结构网格上,建立转子的真实受力模型。进一步求解转子的静平衡方程得到转子的位移场和应力分布,并利用L形大直径掩埋管道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场是螺杆转子产生较大变形和应力的主要原因,选择合适的转速可以降低转子的变形和应力。研究结果对压缩机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压缩机 转子结构特性 耦合 有限体积法 数值插值 平衡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假设的渭河径流变化归因识别 被引量:64
5
作者 张丽梅 赵广举 +2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孙文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607-7617,共11页
定量评价河川径流量变化特征,开展其归因识别研究是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渭河流域1958—2015年的气候、水文要素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 定量评价河川径流量变化特征,开展其归因识别研究是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渭河流域1958—2015年的气候、水文要素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理论的水量平衡法估算径流变化对各驱动因素的弹性系数,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咸阳、张家山、状头站的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径流深减少速率分别为:-1.520、-0.501、-0.322 mm/a。3个站控制流域面平均降雨量呈非显著性减少趋势,年潜在蒸散发呈非显著增加趋势。剧烈的人类活动如工农业用水、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及退耕还林草等引起的下垫面变化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渭河干流和泾河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均超过了60%,降雨变化贡献次之,潜在蒸散发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径流量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归因分析 budyko水热耦合平衡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假设的洮河与大夏河径流变化归因识别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林 赵广举 +4 位作者 穆兴民 田鹏 高鹏 孙文义 张丽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421-8429,共9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许多河流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研究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黄河上游支流洮河、大夏河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分析等方法探究...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许多河流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研究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黄河上游支流洮河、大夏河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分析等方法探究河川径流的趋势变化、阶段特征,并采用Budyko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定量评估径流变化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洮河与大夏河流域年径流深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85 mm/a、-1.36 mm/a(P≤0.01)。通过突变检验可将洮河的径流序列分为基准期1961—1987年,剧烈人类活动期1988—2017年,而大夏河的基准期为1961—1985年,人类活动期1986—2017年。洮河、大夏河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超过60%,降雨次之,潜在蒸散发最弱,约贡献10%。流域下垫面改变是引起研究区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洮河 大夏河 budyko水热耦合平衡方程 人类活动 径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新型散度方程诊断暴雨的触发和增幅机理 被引量:5
7
作者 伍红雨 杨康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4-248,共15页
分析散度及其变化是进行暴雨研究的途径之,而传统的散度方程不能显示包含热力场分布影响散度演变的问题。因此,利用陈忠明等导出的新型散度方程和NCEP/NCAR(1°×1°经纬度)再分析资料,针对贵州省2007年7月25—26日持续性... 分析散度及其变化是进行暴雨研究的途径之,而传统的散度方程不能显示包含热力场分布影响散度演变的问题。因此,利用陈忠明等导出的新型散度方程和NCEP/NCAR(1°×1°经纬度)再分析资料,针对贵州省2007年7月25—26日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计算新型散度方程中的各项,定量诊断分析大气运动的正压非平衡强迫、湿斜压非地转与风垂直切变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地面1、6h降水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正压非平衡强迫、湿Q矢量与垂直风切变的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导致辐合增加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主要发生在近中性或弱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大气运动的正压非平衡强迫导致辐合增加是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在暴雨维持和增幅过程中,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强降水的维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强降水过程发生后,才存在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作用,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作用是暴雨增幅的动力机制。未来6小时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位置与散度演变的强负值区变化一致。新型散度方程对强降水预报有指导意义,可以作为诊断散度场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散度方程 正压非平衡强迫 湿斜压动力耦合强迫 暴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变化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孔凡红 廖胜明 郑茂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722,共6页
对严寒地区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干燥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了不同干燥时期的热质耦合传递质能平衡方程,确立了围护结构各层多孔介质材料导热系数随含湿量和结冰量的变化关系,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新建建筑传热系... 对严寒地区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干燥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了不同干燥时期的热质耦合传递质能平衡方程,确立了围护结构各层多孔介质材料导热系数随含湿量和结冰量的变化关系,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新建建筑传热系数随着围护结构不断干燥的逐年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严寒地区,新建建筑围护结构冬季的传热系数由于内部含湿量结冰要高于夏季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但围护结构冬季传热系数逐年下降,尤其前三年下降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传系数 BUILDING NEW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新建建筑 严寒地区 模拟结果 含湿量 干燥过程 多孔介质材料 年变化规律 耦合 平衡方程 结冰 冬季 系数 变化情况 变化关系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双排棒组件超临界水堆堆芯设计
9
作者 赵传奇 曹良志 +1 位作者 吴宏春 郑友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06期265-269,共5页
为了提升堆芯性能,本文对现有的双排棒组件设计及堆芯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超临界核热耦合计算平台评估了优化后的方案。在组件设计中,为了减少寿期末堆芯中可燃毒物残余,优化了组件中可燃毒物棒的位置及可燃毒物含量。在堆芯设计... 为了提升堆芯性能,本文对现有的双排棒组件设计及堆芯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超临界核热耦合计算平台评估了优化后的方案。在组件设计中,为了减少寿期末堆芯中可燃毒物残余,优化了组件中可燃毒物棒的位置及可燃毒物含量。在堆芯设计中,为了延长堆芯寿期、降低包壳温度,对堆芯给水分配方案、换料方案及控制棒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耦合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堆芯设计方案满足设计准则,堆芯寿期、卸料燃耗和包壳温度等参数均优于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棒组件 三维核耦合 超临界冷堆 平衡循环堆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过渡带典型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师润 田鹏 +3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邹易 刘彦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35,共7页
为探明中国南北过渡带不同河川径流变化的差异,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法与累积距平法对比分析了1975—2015年南北过渡带秦岭南麓汉江源武侯站与北麓渭河源武山站的径流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o水热平衡方程的弹性系数法开展径流变化的归因识... 为探明中国南北过渡带不同河川径流变化的差异,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法与累积距平法对比分析了1975—2015年南北过渡带秦岭南麓汉江源武侯站与北麓渭河源武山站的径流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o水热平衡方程的弹性系数法开展径流变化的归因识别。研究发现:汉江源区径流呈微弱减少趋势,渭河源区径流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发生突变;两流域年径流量均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特别是汉江源区,其径流对降水变化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下垫面变化对汉江源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5.23%、6.02%和28.75%,对渭河源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4.51%、26.62%和48.87%。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源区径流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径流变化 budyko平衡方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汉江源区 渭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中上游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晓丽 陈明哲 +3 位作者 汪子雄 朱姝娟 崔璨 周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22,共7页
为了研究与量化人类活动、下垫面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对淮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淮河流域中上游(蚌埠站以上)为研究区域,采用M-K检验、滑动t检验、R/S分析法,分析1958—2018年的降水和潜在蒸发序列及1958—2016年的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 为了研究与量化人类活动、下垫面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对淮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淮河流域中上游(蚌埠站以上)为研究区域,采用M-K检验、滑动t检验、R/S分析法,分析1958—2018年的降水和潜在蒸发序列及1958—2016年的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并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理论,计算降水、潜在蒸发和下垫面参数的弹性系数,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蚌埠站径流序列在1990年发生突变,变化期多年平均径流深比基准期减少了20.9 mm,草地面积也在1990年出现大幅下降,占比更大的林地、水域面积对应的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基准期和变化期降水、潜在蒸发、下垫面参数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11、-1.10、-1.10和2.36、-1.36、-1.07。在导致径流变化的各因素中,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7.13%、-53.53%、-9.34%,其中下垫面变化是导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budyko耦合平衡理论 土地利用变化 归因分析 淮河流域中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