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6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困难的自由:斯宾诺莎哲学中的思想自由及其效应——兼论《神学政治论》的统一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树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4,共12页
《神学政治论》是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他在该书中深入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论。在阅读该书之时,我们经常会为其呈现的不连续性所困扰,因为宗教和政治这两个部分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并非不言自明。然而,在构建和阐释该书的思想时,斯... 《神学政治论》是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他在该书中深入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论。在阅读该书之时,我们经常会为其呈现的不连续性所困扰,因为宗教和政治这两个部分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并非不言自明。然而,在构建和阐释该书的思想时,斯宾诺莎显然不是以外在的方式将这两个部分接续起来,而是赋予其一以贯之的核心主题并以之为线索将全书统一起来,这个主题和线索就是维护和推进思想自由。通过对启示宗教之基本教义进行批判,并以新方法对圣经展开批判性阅读,斯宾诺莎消除了迷信和偏见对思想的羁绊并明确了信仰与哲学的区别,从而为思想自由赢得空间;而为了确证这种自由的现实性,斯宾诺莎构建了他的政治哲学并对国家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予以论述。因此,思想自由不仅是《神学政治论》的引线,也在该书中得到了具体论证,并产生了特定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思想自由 神学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岩的异想迷宫:近代宗教创新波与地方士人的心灵史
2
作者 刘宝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81,237,238,共17页
在近代中国,道院之类新兴宗教组织可被视为影响深广的创新波,保守型地方士人则是因应此股潮流关键性的社群媒介。作为下级县院沂水道院的轴心,刘岩负责以扶乩为主的日常事务,将之当作其人生最后阶段的志业。考察可知,新兴宗教呼应了地... 在近代中国,道院之类新兴宗教组织可被视为影响深广的创新波,保守型地方士人则是因应此股潮流关键性的社群媒介。作为下级县院沂水道院的轴心,刘岩负责以扶乩为主的日常事务,将之当作其人生最后阶段的志业。考察可知,新兴宗教呼应了地方士人传统的文化认同和深刻的危机意识,地方士人则以制度化、在地化的组织运作和体系化的救世神学宣教推动了这股创新波的扩散。作为近代思想、社会权势转移的独特形式,两者的“合缘共振”呈现出接受、传播和回馈的机制以及“双重反动”的特征,反映了地方士人通过神道设教进行救世实践遭遇到的结构性困境。刘岩与沂水道院的案例具有微观层面的标本性意义,展现了新兴宗教创新波引起的地方性涟漪和世变之下地方士人的心灵秘史,亦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层面变幻无定的多重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岩 沂水道院 地方士人 新兴宗教 创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器相济: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符号学考察
3
作者 何佳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意涵丰富,是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活态符号。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结合文献和田野方法关注绿松石的媒介物质性在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建构,依次从“物本身”“物与人”“物与物”三维探讨绿松石在藏族宗教... 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意涵丰富,是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活态符号。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结合文献和田野方法关注绿松石的媒介物质性在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建构,依次从“物本身”“物与人”“物与物”三维探讨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认知路径。文章指出,绿松石作为物媒介具有外在时空的常在性和内在时空的理据性;感官属性和能量属性,是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广为流传的重要动因;绿松石与多模态符号以“同质叠加”“异质和合”“像似从属”三种界面构成了藏族宗教无穷时间、无上神圣的符号表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藏族宗教 文化符号 物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陈独秀宗教观异同论
4
作者 蔡双全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梁启超与陈独秀研究宗教问题都是为救国救民,他们都认同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的宪政原则,主张用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力图借助宗教信仰与道德以改造国民性,能够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然而,由于文化立场、政治信仰等差异,他们对宗教的态... 梁启超与陈独秀研究宗教问题都是为救国救民,他们都认同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的宪政原则,主张用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力图借助宗教信仰与道德以改造国民性,能够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然而,由于文化立场、政治信仰等差异,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与认识也存在着显著分歧:梁氏主要是希冀发掘、吸收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创造出一种化合中西的新文化,而陈氏更多的则是希望通过宗教批判来构建一种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比较二者的异同,可从中审视宗教在近代文化转型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陈独秀 宗教 科学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igion”和宗教——中国与犹太-基督教有关宗教概念理解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姚新中 赵艳霞 《学海》 CSSCI 2004年第1期87-95,共9页
关键词 宗教 中国 religion 犹太-基督教 词源 比较研究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Taking Don Cupitt and George Lindbeck as an Example
6
作者 Li Jianp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0-254,共5页
Western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s the third significant shift following the ancient ontology paradigm and the modern subject paradigm.Postmodern religious philosophers,taking the focus on language as their ... Western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s the third significant shift following the ancient ontology paradigm and the modern subject paradigm.Postmodern religious philosophers,taking the focus on language as their theoretical basis,criticize the paradigm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At the same time,as a kind of complex thought trend,the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ligion also presents different ideological trends--one is radical and the other is conserv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宗教 皮特 本体论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丝绸之路视域下象雄文明东向传播的路线及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洁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211,共9页
象雄腹地琼隆银城遗址附近的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茶叶和印有汉字的丝绸,证明至迟在汉晋时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拓展出途经西藏阿里象雄核心区域的支线,高原丝绸之路交通循环网络渐趋成熟。象雄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具有以冈底斯山及... 象雄腹地琼隆银城遗址附近的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茶叶和印有汉字的丝绸,证明至迟在汉晋时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拓展出途经西藏阿里象雄核心区域的支线,高原丝绸之路交通循环网络渐趋成熟。象雄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具有以冈底斯山及象泉河上游区域为中心,自西向东辐射扩展的特点。象雄苯教文化对藏东南诸小邦、吐蕃前身雅隆王朝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象雄文明东向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交融,对于推进青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丝绸之路 象雄 苯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审美学论纲——兼论“审美即道德”与“审美即宗教”问题
8
作者 胡伟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2,179,共22页
人类的审美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精神学意义上进行的审美活动,另一种是从人之精神性需要或精神欲求出发的审美活动。就人对于世界之存在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审美而言,它其实是对于两种“精神质料”的审美:“壮美”与“优美”。... 人类的审美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精神学意义上进行的审美活动,另一种是从人之精神性需要或精神欲求出发的审美活动。就人对于世界之存在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审美而言,它其实是对于两种“精神质料”的审美:“壮美”与“优美”。人类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之产生,就来源于对这两种精神质料的精神审美。优美以及壮美的精神审美机制在于反思判断力之运用。这种反思判断力是以精神审美的游戏方式展开的,其中体现了人的精神自由。人类的精神审美是天道原理与天择原理的统一。人通过精神审美知道人成为精神审美的艺术品之后可以实现“永生”。这种精神审美观对于生活于苦难中的人类来说具有宗教性的“救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质料 壮美 优美 道德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价值、机理机制与实现路径:以四川省为例
9
作者 覃建雄 陈赖嘉措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63-274,共12页
旅游对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宗教在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渗透和积淀,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遗产和国际旅游胜地,这是我国宗教产... 旅游对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宗教在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渗透和积淀,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遗产和国际旅游胜地,这是我国宗教产生、发展、演化历程中不断中国化和旅游化的产物,既包括外来宗教自适性和本地化过程,也包括本土宗教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新时代如何抓住旅游大发展的契机,发挥旅游的独特价值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在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四川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中旅游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研究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提出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四川思路和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旅游 作用机理 动力机制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置观:唐代“道观”的官方化建制与营造
10
作者 蔡林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3,209,210,共16页
历史来看,“道观”被确立为道教庙宇正式名称及建筑形态,主要缘于唐代朝廷政治支持;与之相配合,道教团体积极参与了“道观”的具体设计和营造工作。唐代“道观”建制和营造经历了三个阶段:“武德-贞观”(620—649)为“道观”定名期;“高... 历史来看,“道观”被确立为道教庙宇正式名称及建筑形态,主要缘于唐代朝廷政治支持;与之相配合,道教团体积极参与了“道观”的具体设计和营造工作。唐代“道观”建制和营造经历了三个阶段:“武德-贞观”(620—649)为“道观”定名期;“高宗-武周”(649—705)为“道观”兴建期;“睿宗-玄宗”(705—762)为“道观”圣化期。在此背景下,“道观”的建筑形态及其殿堂陈设,主要体现唐代朝廷的政治神圣化要求;相应地,道教提出了“人间置观”“立观度人”的新教义纲领,并积极配合朝廷营造道观。唐代朝廷与道教团体之间,正是以“道观”为纽带,构建了一种政治与宗教的同盟关系:一方面,唐王朝的政治威权假“道观”而得以树立和巩固;另一方面,道教亦通过“道观”确立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观 道教 人间置观 立观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衣一体:道教“仙服”蕴含的独特身体观
11
作者 杨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6,210,211,共15页
“仙服”作为映射仙真身体本质的概念范畴和符号形态,蕴含着道教独特而深刻的身体观。“仙服”的基本观念逻辑为“身衣一体”——仙真身体是其衣服本体原型,而衣服则是其身体显现形态,二者互为一体。“仙服”身体观一方面是对传统身份... “仙服”作为映射仙真身体本质的概念范畴和符号形态,蕴含着道教独特而深刻的身体观。“仙服”的基本观念逻辑为“身衣一体”——仙真身体是其衣服本体原型,而衣服则是其身体显现形态,二者互为一体。“仙服”身体观一方面是对传统身份等级服饰制度的否定和反拨;另一方面则是对人之身体生命价值的神圣确立。道教身体观具体呈现为:以“自然之服”为核心的身体本真观、以“真形为衣”为机理的身体形神观及以“象天为法”为准则的身体伦理观。质言之,“仙服”是一种彰显生命至上性的思想符号,其以丰富多彩的具象服饰形态,生动传神地表达道教的身体观深蕴,是为道教宣示、传达其复归生命本真存在之人文价值理念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衣一体 仙服 道教 身体观 自然之服 真形为衣 象天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学位服形制演变历程及对中国学位服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琬婷 荣雪晨 王永进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38,共7页
西方学位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发展过程中受到世俗服装和学位制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制式与体系,并影响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位服形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将西方学位服形制的演变历程分为中世纪、近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 西方学位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发展过程中受到世俗服装和学位制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制式与体系,并影响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位服形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将西方学位服形制的演变历程分为中世纪、近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归纳、分析与对比其各阶段的特征及对中国学位服的影响。研究认为,当下中国学位服在规范化、体系化、地域化和国际化上还有待完善,可以从品类构成、民族特色、功能需求和高校特色等方面建立中国学位服形制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学位服 宗教服装 形制演变 学位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资哈尔在当代埃及的政治参与及其特征和影响
13
作者 马黛瑞 丁俊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82,158,159,共24页
爱资哈尔在历史上长期居于埃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构建起伊斯兰最高权威和阿拉伯民族象征的双重身份。现代以来,爱资哈尔不断增强的国家认同决定了其以配合政治权威、服务国家利益为己任,日益趋向依附国家政权,经历了从支持阿拉... 爱资哈尔在历史上长期居于埃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构建起伊斯兰最高权威和阿拉伯民族象征的双重身份。现代以来,爱资哈尔不断增强的国家认同决定了其以配合政治权威、服务国家利益为己任,日益趋向依附国家政权,经历了从支持阿拉伯社会主义到倾向政治伊斯兰主义,再到倡导伊斯兰中间主义的思想演变,逐渐形成了以爱资哈尔长老为核心的宗教学者参政主体,以伊斯兰教义原则为参政依据,以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参政基础,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参政目的的独特政治参与方式。爱资哈尔积极参政辅政,致力于社会变革与文化建设,在协调政教关系、推动埃及社会发展、凝聚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公平、引领社会舆论、塑造社会主流价值、参与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资哈尔 埃及 政治参与 政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在道教中国化中的意义--以净明忠孝道为例
14
作者 焦玉琴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以“天地君亲师”为代表的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在道教中国化这一时代命题中具有重要意义。道教是孕育并生长于中国的宗教,因富含传统文化的元素,彰显出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以发轫于江南地区(以江西为核心区域)的净明... 以“天地君亲师”为代表的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在道教中国化这一时代命题中具有重要意义。道教是孕育并生长于中国的宗教,因富含传统文化的元素,彰显出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以发轫于江南地区(以江西为核心区域)的净明忠孝道为例,它从前身的民间信仰许逊崇拜到后世跻身制度性宗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皆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净明道将中国传统观念“天地君亲师”全面融摄吸收,以之作为自己义理建构、教团组织建设、道脉赓续、祭祀圈扩展的重要支撑和文化力量。净明道至今鲜活的宗教实践,祭祀教祖许逊绵延的庙会香火,均表明文化认同是道教存续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道教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文化认同 净明道 天地君亲师 西山万寿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义德论宗教:神圣与世俗的对位法
15
作者 李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4,214,共10页
不同于一般认知,萨义德与宗教渊源颇深,如果不厘清宗教之于他的重要意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描摹出萨义德的全貌。在萨义德笔下,宗教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具体宗教,包括他的宗教身份、宗教经验以及成长的宗教环境... 不同于一般认知,萨义德与宗教渊源颇深,如果不厘清宗教之于他的重要意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描摹出萨义德的全貌。在萨义德笔下,宗教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具体宗教,包括他的宗教身份、宗教经验以及成长的宗教环境;其二是文化、民族、国家等隐喻性“宗教”,一种世俗化了的宗教。萨义德对前者更宽容,对后者则因其总是充当化约性的区分标准,指认特定的“我们”而将他者排除在外,他的负面态度不言而喻。这当中,萨义德与“伊斯兰教”羁绊最深,当西方媒体和所谓专家习惯于将“伊斯兰教”还原成巨大的同质实体时,他不遗余力地揭露这看似客观中立之再现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争持。以“报道伊斯兰”或是“遮蔽伊斯兰”为契机,他在召唤知识分子批评家的批评意识,即那种对于权力格格不入的疏离和毫不妥协的严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宗教 文化 伊斯兰 批评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成都武侯区民主路宋代纪年墓发掘简报
16
作者 江滔 葛林杰 +2 位作者 符德明(绘图) 王雨焓(照相) 曹季培(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56,共17页
2020年9~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对成都市武侯区民主路宋明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其中9座宋代纪年砖室墓保存较好,出土随葬品共50件,包括瓷罐、碗、盏,陶俑、纺纶及石质买地券、敕告... 2020年9~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对成都市武侯区民主路宋明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其中9座宋代纪年砖室墓保存较好,出土随葬品共50件,包括瓷罐、碗、盏,陶俑、纺纶及石质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纪年墓年代跨度较大,序列完整,墓券反映了墓主的宗教信仰情况,其中M33出土买地券为西南地区首例尼姑使用的买地券。这批墓葬为研究宋代成都地区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宋代 纪年墓 瓷器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粹理性批判》的前夜——康德“十年沉寂”考
17
作者 马彪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9-149,160,共12页
康德在1770至1781年“十年沉寂”期间,除了发表3篇小文章之外没有任何重要作品问世,原因是此时的他正在筹划、写作《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这一历史事实,人们没有大的争议。不过,对于他何以要在这一时段写作第一批判,以及如何写作第一批... 康德在1770至1781年“十年沉寂”期间,除了发表3篇小文章之外没有任何重要作品问世,原因是此时的他正在筹划、写作《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这一历史事实,人们没有大的争议。不过,对于他何以要在这一时段写作第一批判,以及如何写作第一批判的问题,后世学者鲜有论及。虽然亦有康德传记作家翔实记录过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生活琐事,但对其哲学义理与理论演化的分辨梳理并不多见。然而,这一时段的积淀对康德思想形成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借助对康德在这一时期的往来书信、思想札记等材料的考证,人们不难发现:他在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以及宗教学说等方面的思考,不仅直接塑造了第一批判的理论架构和基本内容,还间接影响到了批判哲学时期的诸多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批判哲学时期 《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论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宗教现象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秉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2-117,共6页
宗教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文化中使用现象学方法来诠释宗教的一种学说,它在理论上与传统宗教的理性实体学说和自然神学理论相区别,一是将宗教的论证方式由外在实体出发转向由人的直观意识出发,二是将对神的论证由理性论证的途径改变为意识... 宗教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文化中使用现象学方法来诠释宗教的一种学说,它在理论上与传统宗教的理性实体学说和自然神学理论相区别,一是将宗教的论证方式由外在实体出发转向由人的直观意识出发,二是将对神的论证由理性论证的途径改变为意识直观和生存体验的途径。宗教现象学把人的直观意识体验和生存感受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它同时把宗教理解为前导入的生存的意义纲领。宗教现象学跨越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心理学、人类学及神学等多个学科,尚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现象学 存在主义神学 自然神学 On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被引量:59
19
作者 崔庆明 徐红罡 杨杨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110-117,共8页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不在于游客对其宗教的信仰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意义,西藏提供了游客日常生活所缺失的自然与人文,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西藏的旅游体验与其说是宗教朝圣,毋宁说是一种世俗的朝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旅游体验 自然 宗教 世俗的朝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信仰选择 一个西方宗教经济学的文献梳理 被引量:26
20
作者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3-224,共32页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决定因素;宗教社会资本理论、宗教家庭生产模型、宗教人力资本模型和宗教事后保障模型则从需求角度出发,分别强调社会网络的人际依恋、宗教参与的机会成本、宗教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宗教组织的公共物品供给因素等在宗教信仰选择方面发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入宗教经济学视野一方面能为考察分析当今中国宗教信仰现状及推动其理论发展带来相应的契机,另一方面应考虑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性,对该视野的运用要有所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宗教信仰选择 宗教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