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旋转面孔识别的ERPs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钟毅平 李琎 +2 位作者 占友龙 范伟 杨子鹿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79-1389,共11页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180°)的自我或他人的目标面孔,要求被试判断两张面孔是否属于同一个人,并记录其判断的反应时和ERP成分。实验发现,在N170(180~240 ms)和N2(240~300 ms)成分上,旋转至90°、180°的面孔刺激比正立条件下的面孔刺激分别在枕颞叶和额区诱发了更大的平均波幅。在LPP(400~500 ms)成分上,对于自我面孔,正立条件、旋转至90°、旋转至180°所诱发的波幅差异显著。而对于他人面孔,3个角度所诱发的波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面孔识别早期阶段是自动化的结构编码,旋转角度增加了面孔结构编码的难度;在面孔识别晚期阶段,大脑对面孔的特异性信息进行精细加工,自我面孔会占用个体有限认知资源进行下一步精细的心理旋转加工,因此平面旋转角度会调节晚期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过程,并且其影响时间约为10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旋转角度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 bruce-young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N170 L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关丽丽 齐铭铭 +1 位作者 张庆林 杨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13-1318,共6页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定位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和顶叶等脑区的协同作用,其认知加工有三个阶段:低水平的感觉处理阶段,对自我...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定位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和顶叶等脑区的协同作用,其认知加工有三个阶段:低水平的感觉处理阶段,对自我参照的面孔信息的处理阶段和身份辨别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在时程上区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过程,并且结合脑区定位结果,明确自我面孔识别的各加工阶段及认知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面孔识别 自我参照加工 脑区定位 认知加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孔识别的自我群体偏向 被引量:7
3
作者 温芳芳 佐斌 +1 位作者 马书瀚 谢志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64-1171,共8页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识别 自我群体偏向 知觉经验说 社会认知 类别化-个性化模型 双路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