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茎瘤芥不同穴盘育苗和漂浮育苗方式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白伟涛 孙信成 +7 位作者 杨连勇 黄科 蒋万 黄琳 陈位平 康杰 张忠武 张海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25-28,共4页
为筛选出适合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生长的最佳育苗方式,采用不同规格穴盘育苗和漂浮育苗设计7个育苗方式处理,分析茎瘤芥育苗期植株的生长指标及干重、鲜重、植物含水量和壮苗指数。结果表明,茎瘤芥育苗方式... 为筛选出适合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生长的最佳育苗方式,采用不同规格穴盘育苗和漂浮育苗设计7个育苗方式处理,分析茎瘤芥育苗期植株的生长指标及干重、鲜重、植物含水量和壮苗指数。结果表明,茎瘤芥育苗方式中,漂浮育苗最佳,穴盘育苗次之,土壤撒播育苗最差;其中72孔和50孔穴盘育苗的差异不显著,84孔漂浮育苗显著优于200孔、162孔和136孔漂浮育苗。适合湖南省茎瘤芥生长的最佳育苗方式为84孔漂浮育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 育苗方式 漂浮育苗 穴盘育苗 壮苗指数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榨菜)产量生境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义华 周光凡 +3 位作者 范永红 彭福英 李娟 张建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4-377,共4页
运用王夫玉等人提出的生境敏感性评价方法 ,初步研究了 6个茎瘤芥代表品种产量生境敏感性及其与主要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不同品种 ,产量生境敏感性不同 ;据此 ,可将茎瘤芥品种分为生境敏感型品种、生境弱感型品种和生境钝感型品... 运用王夫玉等人提出的生境敏感性评价方法 ,初步研究了 6个茎瘤芥代表品种产量生境敏感性及其与主要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不同品种 ,产量生境敏感性不同 ;据此 ,可将茎瘤芥品种分为生境敏感型品种、生境弱感型品种和生境钝感型品种。参试品种中 ,涪丰 14和巴中羊角属生境钝感型 ;半碎叶、蔺市草腰子和涪杂 1号属生境弱感型 ;永安小叶属生境敏感型。 (2 )产量生境敏感性指数SI(SI愈小 ,品种对生境反应愈敏感 )与Ⅰ (8月 2 0日播种 )、Ⅱ (8月 30日播种 )期瘤茎纵径 ,与Ⅱ、Ⅲ (9月 9日播种 )期茎 /叶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84 8 、- 0 835 、- 0 872 、- 0 92 5 。本文初步提出在涪陵 8月 2 0日 - 8月 30日播种的瘤茎纵径和 8月 30日至 9月 9日播种的茎 /叶比可作为茎瘤芥产量生境敏感性评价的重要指示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 生境 播种 产量 代表品种 榨菜 主要性状 永安 初步研究 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瘤茎增长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义华 周光凡 +2 位作者 范永红 张红 彭福英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1,共3页
以茎瘤芥涪杂1号为试材,研究了瘤茎膨大后瘤茎性状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用Logistic方程y=k(1+e(a+bt)-1能很好地描述瘤茎纵径、横径、鲜样质量、干样质量的增长过程,而菜形指数的变化过程符合二次回归方程)y=a+b1t+b2t2。瘤茎纵径、横... 以茎瘤芥涪杂1号为试材,研究了瘤茎膨大后瘤茎性状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用Logistic方程y=k(1+e(a+bt)-1能很好地描述瘤茎纵径、横径、鲜样质量、干样质量的增长过程,而菜形指数的变化过程符合二次回归方程)y=a+b1t+b2t2。瘤茎纵径、横径、干样质量、鲜样质量线性增长始期分别出现在膨大后2.1-9.6d、17.8-19.7d、45.7~48.0d、46.0~50.5d,线性增长持续时间分别为61.6-78,1d、56.1~70.6d、32.9~34.8d、31.6~35.2d;增长高峰期出现在膨大后32.9-48.7d、45.8-55.0d、63.1~64.5d、63.5-66.3d,其最大增长速率分别高达每株每天0.17cm(纵径)、0.16cm(横径)、1.05g(Dw)、16.24g(Fw)。播种晚则瘤茎横径线性增长持续时间短,纵径、干鲜质量增长速率低,而菜形指数的变化由慢到快的递增演变为由快到慢的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过程 茎瘤芥 LOGISTIC方程 二次回归方程 线性增长 变化过程 持续时间 增长速率 纵径 横径 膨大 高峰期 鲜质量 指数 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胁迫下大头芥花青素积累及其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0
4
作者 宋明 孙梓健 +2 位作者 汤青林 王志敏 任雪松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3X期27-34,共8页
以大头芥(红叶大头芥)为试材,研究模拟干旱、低温和强光等环境胁迫下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含量及其与花青素合成途径中CHI、DFR和ANS等结构基因表达的关系。首先通过同源克隆法在红叶大头芥中克隆了CHI、DFR和ANS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 以大头芥(红叶大头芥)为试材,研究模拟干旱、低温和强光等环境胁迫下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含量及其与花青素合成途径中CHI、DFR和ANS等结构基因表达的关系。首先通过同源克隆法在红叶大头芥中克隆了CHI、DFR和ANS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759、1157、1004bp,分别编码253、385、334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环境胁迫下,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的积累和结构基因的大量表达需要一定处理时间的诱导。CHI基因在强光、低温和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且表达量极低;而DFR和ANS基因在低温、强光胁迫下的转录表达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的合成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且强光胁迫下DFR和ANS的表达量约为低温胁迫的两倍,推测低温和强光胁迫可能诱导了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合成途径不同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大头芥 环境胁迫 花青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榨菜花芽分化早期的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竹君 陈迪锋 +1 位作者 汪炳良 陈学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87-190,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 ,早熟品种在花芽未分化期 ,生长锥单细胞蛋白质含量较低 ,其中平均含 2~ 4 0Au的细胞占 80 %以上。不间断光照诱导 3d后 ,为花原基分化期 ,蛋白质含量最高 ,含 90~130Au的细胞所占比例基本相同 ,为 2 0 %左右 ,平均值 11... 试验结果表明 ,早熟品种在花芽未分化期 ,生长锥单细胞蛋白质含量较低 ,其中平均含 2~ 4 0Au的细胞占 80 %以上。不间断光照诱导 3d后 ,为花原基分化期 ,蛋白质含量最高 ,含 90~130Au的细胞所占比例基本相同 ,为 2 0 %左右 ,平均值 113.6 7Au。髓部单细胞中淀粉含量也以诱导 3d后最高 ,平均为 15.0 6± 4 .38粒。随着花芽分化过程中花器的发生 ,该种物质含量逐渐减少。本文还探讨了不间断光照诱导进程中 3个榨菜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蛋白质 淀粉粒 花芽分化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叶水浸提液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先容 幸春渝 +2 位作者 江波 李昌满 刘秀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为探索并建立合理的菜粮轮作模式,以茎瘤芥、玉米和水稻3种作物种子为受体,以茎瘤芥叶片为供体,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10、50、100 g/L)的茎瘤芥叶水浸提液对受体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瘤芥叶水浸提... 为探索并建立合理的菜粮轮作模式,以茎瘤芥、玉米和水稻3种作物种子为受体,以茎瘤芥叶片为供体,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10、50、100 g/L)的茎瘤芥叶水浸提液对受体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瘤芥叶水浸提液具有明显的化感效应,对3种受体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3种受体作物中,茎瘤芥叶水浸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最强,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大,其对根长的化感效应强于对株高的化感效应。茎瘤芥叶水浸提液对3种受体作物幼苗中的MDA含量均有较明显的影响,浸提液质量浓度为100 g/L时,MDA含量最高。茎瘤芥叶水浸提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从化感作用角度考虑,榨菜—水稻这种水旱轮作模式可能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 玉米 水稻 种子萌发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薹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初报 被引量:8
7
作者 刘镜 沈向群 +2 位作者 张海楼 赵建锋 李汝静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共3页
以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早熟四九菜心为父本,采用杂交转育方法,转育成具有100%不育率、100%不育度的菜薹雄性不育材料。研究发现菜薹的基因型分布比较单一,大多数为MsfMsf。因此,菜薹保持系不能从自然群体中找到,只能通过杂交... 以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早熟四九菜心为父本,采用杂交转育方法,转育成具有100%不育率、100%不育度的菜薹雄性不育材料。研究发现菜薹的基因型分布比较单一,大多数为MsfMsf。因此,菜薹保持系不能从自然群体中找到,只能通过杂交重组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薹 雄性不育系 转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收期对榨菜空心率和氮磷钾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汪炳良 朱祝军 陈竹君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85-190,共6页
以易空心的T84-66和不易空心的T84-61两个榨菜品种为材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和瘤状茎品质方面看,4月3日至4月8日为适宜采收期;在瘤状茎开始膨大到充分膨大期间,叶片内N、P、K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且低于... 以易空心的T84-66和不易空心的T84-61两个榨菜品种为材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和瘤状茎品质方面看,4月3日至4月8日为适宜采收期;在瘤状茎开始膨大到充分膨大期间,叶片内N、P、K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且低于瘤状茎内的含量。N含量较高则瘤状茎的空心率较低,而P和K含量与瘤状茎空心率的关系不明显,瘤状茎空心发生后,IAA水平呈上升趋势,而ZT及ABA含量变化不大;IAA含量与空心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植株的抽薹,瘤状茎内的CA3含量迅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采收期 空心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茎用芥菜瘤状茎膨大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祝军 缪颖 +2 位作者 汪炳良 陈竹君 吴钢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9-272,共4页
对不同品种茎用芥菜的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研究表明,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中果胶、半纤维素2、纤维素、醛酸和总糖含量逐渐下降,特别是膨大后期下降幅度较大.其中,果胶和总糖含量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纤维素的含... 对不同品种茎用芥菜的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研究表明,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中果胶、半纤维素2、纤维素、醛酸和总糖含量逐渐下降,特别是膨大后期下降幅度较大.其中,果胶和总糖含量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纤维素的含量在膨大后期,不易空心品种T84-61高于易空心品种T84-66.β-1,3-葡聚糖含量在膨大后期不易空心品种T84-61高于易空心品种T84-66,这与膨大后期T84-61品种β-1,3-葡聚糖合成酶活性增加有关.瘤状茎中的Ca含量T84-61品种在膨大后期高于T84-66,而Mg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细胞壁中果胶、总糖、Ca和β-1,3-葡聚糖含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芥菜 空心 细胞壁成分 Β-1 3-葡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叶叶绿素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敏 余辉 姚成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2,共4页
以茎瘤芥叶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对叶片进行预处理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的浸提剂、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茎瘤芥叶叶绿素提取率的影响,并优化茎瘤芥叶叶绿素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提取茎瘤芥... 以茎瘤芥叶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对叶片进行预处理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的浸提剂、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茎瘤芥叶叶绿素提取率的影响,并优化茎瘤芥叶叶绿素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提取茎瘤芥叶叶绿素优化工艺为料液比1∶50,提取溶剂为乙醇体积分数70%的乙醇/丙酮溶液,50℃水浴温度浸提3h,叶绿素提取率为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叶 有机溶剂 叶绿素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黑斑病菌rDNA 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红芳 陈发波 杨永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5044-5046,共3页
以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var.tumida Tsen et Lee)黑斑病病株为试材,对黑斑病菌5.8 S rDNA及其侧翼ITS区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5个供试病菌碱基序列同芸薹链格孢的碱基序列相似度达到99.68%,不存在大于3 bp的... 以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var.tumida Tsen et Lee)黑斑病病株为试材,对黑斑病菌5.8 S rDNA及其侧翼ITS区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5个供试病菌碱基序列同芸薹链格孢的碱基序列相似度达到99.68%,不存在大于3 bp的碱基差异;而与甘蓝链格孢和萝卜链格孢的碱基差异较明显,均存在大于3 bp的碱基差异,且存在大量的缺失片段。初步确定引起茎瘤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芸薹链格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 var tumida tsen et lee) 黑斑病 ITS 芸薹链格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胶酶辅助提取茎瘤芥叶片中叶绿素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380-13382,13384,共4页
[目的]优化果胶酶辅助有机溶剂提取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叶片中叶绿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新鲜茎瘤芥叶为原料,研究果胶酶辅助有机溶剂提取茎瘤芥叶片中叶绿素工艺,并对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和二次回归... [目的]优化果胶酶辅助有机溶剂提取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叶片中叶绿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新鲜茎瘤芥叶为原料,研究果胶酶辅助有机溶剂提取茎瘤芥叶片中叶绿素工艺,并对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酶解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剂体积对茎瘤芥叶片叶绿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茎瘤芥叶片叶绿素提取优化工艺为酶解温度10℃,乙醇体积分数40%,提取时间60 min,提取剂体积70 ml,茎瘤芥叶片叶绿素理论得率为32.29 mg/g,其实测值为31.87 mg/g,与理论值接近。[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充分利用茎瘤芥资源,提高叶绿素提取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et lee) 叶绿素 提取工艺 果胶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士敏 李吉 唐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8411-18413,18416,共4页
[目的]揭示茎瘤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pH、底物浓度、温度对SOD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茎瘤芥的瘤茎及叶片为试验材料,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测得它们中SOD的活性,以及pH、底物浓度、温度对其活性的影响,从而比较茎瘤芥瘤茎及... [目的]揭示茎瘤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pH、底物浓度、温度对SOD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茎瘤芥的瘤茎及叶片为试验材料,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测得它们中SOD的活性,以及pH、底物浓度、温度对其活性的影响,从而比较茎瘤芥瘤茎及叶片中SOD的含量,以及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结果]茎瘤芥瘤茎SOD的活性在200~300 U/g;茎瘤芥叶片SOD的活性在250~400U/g。说明茎瘤芥叶片SOD活性高于茎瘤芥瘤茎SOD活性。茎瘤芥SOD在pH为8.3~8.6有最大酶活性;最适温度为50℃;最适底物浓度为7 mmol/L左右。[结论]茎瘤芥叶片SOD活性高于茎瘤芥瘤茎SOD活性。研究结果为开发茎瘤芥资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茎瘤芥 酶活性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用芥菜芥子苷酶的分离纯化及组成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国华 曾凯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72,共4页
以茎用芥菜为原料,采用磷酸缓冲液浸提、(NH4)2SO4盐析、DEAE-52和Sephadex G-100色谱对其中的芥子苷酶予以分离纯化,并就该酶的分子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DEAE-52和Sephadex G-100色谱纯化后,回收具有芥子苷水解活性的蛋白质峰。该芥子... 以茎用芥菜为原料,采用磷酸缓冲液浸提、(NH4)2SO4盐析、DEAE-52和Sephadex G-100色谱对其中的芥子苷酶予以分离纯化,并就该酶的分子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DEAE-52和Sephadex G-100色谱纯化后,回收具有芥子苷水解活性的蛋白质峰。该芥子苷酶的分子质量为105000(凝胶法);紫外最大吸收峰位于277.3nm;每摩尔酶分子有1.34mol自由巯基;组成酶的氨基酸中,Leu和Gly含量较高,Cys和Lys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芥菜 芥子苷酶 纯化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营养元素的茎瘤芥主成分分析和产地溯源 被引量:3
15
作者 江波 黄建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6-51,共6页
探寻茎瘤芥中营养元素含量特征规律及其与产地的关系。通过微波消解系统消解茎瘤芥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消解液中的常量营养元素(Mg、P、S、Ca、K)和微量营养元素(B、Mo、Mn、Fe、Cu、Zn、Sr),测量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 探寻茎瘤芥中营养元素含量特征规律及其与产地的关系。通过微波消解系统消解茎瘤芥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消解液中的常量营养元素(Mg、P、S、Ca、K)和微量营养元素(B、Mo、Mn、Fe、Cu、Zn、Sr),测量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主因子识别茎瘤芥的特征元素,利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构建判别模型对茎瘤芥产地进行溯源。结果表明,PCA提取的2个主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971%,能体现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因子分析识别出Mg、P、S、K、B、Mn、Zn、Cu为茎瘤芥的特征元素,CA将16种茎瘤芥样品聚为三大类,不同样品中营养元素含量具有明显地域分布特征,可用于茎瘤芥产地的判别。该研究可为茎瘤芥的品质评价和产地溯源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 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营养元素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榨菜(茎瘤芥)雄性不育资源的育性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晓艳 孙继 +2 位作者 唐筱春 汪炳良 王冬琴 《长江蔬菜》 2011年第12期21-23,共3页
对2份来源不同的榨菜雄性不育材料(涪杂1号×冬榨1号、T84-66A×桐农3号)和3份雄性可育材料(冬榨1号、桐农3号、冬榨1号×桐农3号)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与3份雄性可育材料相比,2份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蕾、花... 对2份来源不同的榨菜雄性不育材料(涪杂1号×冬榨1号、T84-66A×桐农3号)和3份雄性可育材料(冬榨1号、桐农3号、冬榨1号×桐农3号)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与3份雄性可育材料相比,2份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蕾、花朵均较小,花序上花朵分布密度较低,而且雄性不育材料开花前存在柱头外露现象,花朵能够开放,但不能完全展开;正常可育榨菜材料花粉量大,花粉粒饱满呈椭圆形,而2份雄性不育材料花粉量极少,花粉粒圆球形、不饱满;蕾期套袋自交结果发现,5份榨菜资源的结荚率均在98%以上,但正常可育资源其自交亲和指数在10以上,而2份雄性不育资源其自交亲和指数均为0;2份雄性不育材料在蕾期进行剥蕾杂交授粉时,其亲和指数达到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 雄性不育 花粉 亲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榨菜)黑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红芳 肖龙泉 袁显棚 《长江蔬菜》 2012年第22期85-87,共3页
对茎瘤芥黑斑病进行分离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PCR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茎瘤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
关键词 茎瘤芥 黑斑病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茎用芥菜核型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冬梅 陈发波 +2 位作者 姚启伦 方平 蒋青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115,共5页
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对茎瘤芥、笋子芥和抱子芥不同类型茎用芥菜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2sm+34m;笋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8sm+28m;抱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 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对茎瘤芥、笋子芥和抱子芥不同类型茎用芥菜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2sm+34m;笋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8sm+28m;抱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12sm+24m。不同类型茎用芥菜没有出现染色体条数的变化,都属于小染色体,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都属于2B型;仅在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核不对称系数等核型组成上出现了细微的差异,说明不同类型茎用芥菜间具有相似的遗传特性。核不对称系数依次为笋子芥>茎瘤芥>抱子芥,据此推测抱子芥和茎瘤芥可能是由笋子芥进化而来,属于笋子芥的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芥菜 茎瘤芥 笋子芥 抱子芥 染色体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区划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莉 王妍 +1 位作者 何永坤 代磊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4297-4300,共4页
根据涪陵区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筛选出茎瘤芥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借助重庆市1∶5万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涪陵区茎瘤芥进行了种植气候区划,按照气候条件适宜性,划为种... 根据涪陵区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筛选出茎瘤芥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借助重庆市1∶5万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涪陵区茎瘤芥进行了种植气候区划,按照气候条件适宜性,划为种植一季适宜区、种植两季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为涪陵区发展茎瘤芥生产进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 GIS 气候区划 涪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瘤芥3种蚜虫的取食特性及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玉芳 赵如娜 +3 位作者 陈文龙 蒋欢 吴朝君 王旭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2-49,共8页
为探究茎瘤芥3种蚜虫的取食特性及适应性,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PG)技术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在茎瘤芥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3种蚜虫... 为探究茎瘤芥3种蚜虫的取食特性及适应性,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PG)技术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在茎瘤芥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3种蚜虫的繁殖力.结果显示:1)桃蚜和萝卜蚜均产生9种波形,为np波,A波,B波,C波,pd波,E1波,E2波,G波和F波;甘蓝蚜仅产生其中7种波形,不产生G波和F波.2)甘蓝蚜和萝卜蚜在韧皮部之前的刺探(C波)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桃蚜,桃蚜和萝卜蚜在韧皮部(E1波,E2波)吸食营养物质的次数显著长于甘蓝蚜.桃蚜在木质部取食水分和无机盐(G波)的次数及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萝卜蚜.3种蚜虫pd波数量及总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从个体取食特征来看,甘蓝蚜和萝卜蚜多半时间耗费在韧皮部前的刺探(C波),桃蚜在韧皮部(E1波,E2波)吸食汁液花费了更多时间.4)萝卜蚜的产仔量最多(116头),其次为桃蚜(85头),甘蓝蚜繁殖力最弱(65头).EPG分析表明,3种蚜虫对茎瘤芥拥有各自不同的取食策略.综合而言,从取食行为来看,桃蚜对茎瘤芥的适应性最强;繁殖力实验明确了萝卜蚜具有较强的适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刺吸电位图谱 取食行为 茎瘤芥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