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贺世超 王瑜 朱斌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4期24-28,41,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伴心电图异常急性病毒性肝炎78例为异常组,无心电图异常急性病毒性肝炎120例为无异常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心电图异常相关...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伴心电图异常急性病毒性肝炎78例为异常组,无心电图异常急性病毒性肝炎120例为无异常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随访6个月,将心电图异常78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12分]、预后不良组(MODS评分>12分),分析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心电图异常78例心电图表现为T波改变(42.31%,33/78)、窦性心动过缓(34.62%,27/78)、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24.36%,19/78)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类型、总胆红素(TBIL)、脑钠肽(BNP)、左心室Tei指数及伴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是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疾病类型、TBIL、BNP、左心室Tei指数及伴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疾病类型、TBIL、BNP、左心室Tei指数、伴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联合预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类型、TBIL、BNP、左心室Tei指数、伴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相关,且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心电描记术 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后 心动过缓 利钠肽 左心室Tei指数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向定成 Franz Xaver Kleber +4 位作者 马骏 邱建 何建新 龚志华 辛达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临床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同时伴有非典型性胸痛的患者,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同时或术前和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冠状动...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临床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同时伴有非典型性胸痛的患者,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同时或术前和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其中21例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行乙酰胆碱试验。结果31例患者冠状动脉均正常或狭窄程度<50%,3例患者冠状动脉狡窄程度>75%,但在心动过缓患者可见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缓慢。部分患者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足室壁运动降低,9例乙酰胆碱试验阳性。无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者多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或合并钙拮抗剂治疗后胸痛消失。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非典型性胸痛多数不具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基础,可能与心动过缓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或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在安装起搏器和服用钙拮抗剂后胸痛多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窦性 心动过缓 胸痛 冠状血管造影术 乙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消融窦房与房室结周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率波动频谱分析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郝蓬 郭成军 +9 位作者 刘兴鹏 柳景华 张英川 方东平 赵东辉 刘冰 王国忠 李果 何东方 卢春山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21期1874-1877,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率波动频谱分析对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阵发性心动过缓患者35例,术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心率波动频谱分析。对于症状及频谱分...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率波动频谱分析对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阵发性心动过缓患者35例,术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心率波动频谱分析。对于症状及频谱分析支持心动过缓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患者,在X线与64排螺旋CT心脏解剖影像指导下,标测窦性心律下的心房激动顺序,围绕并避开心房最早激动点和His束区域,记录心内电图神经组织电位,温控射频消融,观察消融反应,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成功的30例患者中,28例高频成分(HF)明显,低频成分(LF)存在;2例为LF缺失,HF明显。复发的5例患者中4例为LF缺失,HF明显;1例为HF明显,LF存在。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查,成功的30例患者中17例HF明显降低,余无明显变化。复发的5例患者中1例HF明显降低,余无明显变化。电生理检查显示,消融后患者基础心率、SNRT、WP、AH间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于心率波动频谱分析支持心动过缓系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患者,选择性消融窦房结或房室结周围神经有较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导管消融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联合心宝丸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振岭 郑玉水 +1 位作者 李为 芦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心宝丸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宿州市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心宝丸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宿州市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心宝丸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和心电监测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每搏量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除LVEDD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NT-proBNP和血清H-FABP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24 hDCG改善的程度和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心宝丸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心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动过缓 心宝丸 厄贝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侯平 刘宁 马贤德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1期865-866,880,共3页
目的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大鼠... 目的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大鼠心率比模型组大鼠心率明显提高(P〈0.01),大鼠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参仙升脉口服液可明显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仙升脉口服液 缓慢心律失常 缝隙连接蛋白Cx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养通心胶囊治疗病窦综合征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秀琴 杨东 李连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79-280,共2页
目的 探讨温养通心胶囊对病窦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6 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口服温养通心胶囊 ,对照组口服心宝胶囊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率的变化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 目的 探讨温养通心胶囊对病窦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6 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口服温养通心胶囊 ,对照组口服心宝胶囊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率的变化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温养通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率 ,治疗病窦综合征的效果优于心宝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养通心胶囊 病窦综合征 血小板活化因子 心动过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出现胎心减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邓璐莎 钟进 郭晓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6期45-46,48,共3页
目的:探讨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出现胎心减慢的原因。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4月在我院行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的77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55例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中,出现胎心减慢28例(3.71%)。2... 目的:探讨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出现胎心减慢的原因。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4月在我院行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的77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55例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中,出现胎心减慢28例(3.71%)。28例胎心减慢病例中,因FGR行脐静脉穿刺术3例(10.71%),因单脐动脉行脐静脉穿刺术3例(10.71%),因羊水过多行脐静脉穿刺术4例(14.29%),胎盘渗血9例(32.14%),脐带渗血21例(75.00%)。结论:因FGR、单脐动脉、羊水过多原因行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出现胎心减慢的几率较高,宜选择在孕18~28周进行穿刺,缩短手术时间,尽量减少胎盘及脐带渗血。降低B超介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出现胎心减慢的几率,使此项介入性诊断技术更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经皮脐静脉穿刺术 胎心减慢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房颤起搏器对缓慢心率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传明 杨丽霞 +4 位作者 魏玲 齐峰 李丽莉 石燕昆 王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9期688-689,共2页
目的评价抗房颤起搏器对缓慢心率患者阵发性房颤(PAF)的预防效果。方法14例心动过缓并PAF患者,12例置入Vitatron900E型起搏器,2例置入St.JudeMedicalIntegrityTMAFXDR5346型起搏器,对患者进行一年随访,记录术后第1月(预防房颤程序未启动... 目的评价抗房颤起搏器对缓慢心率患者阵发性房颤(PAF)的预防效果。方法14例心动过缓并PAF患者,12例置入Vitatron900E型起搏器,2例置入St.JudeMedicalIntegrityTMAFXDR5346型起搏器,对患者进行一年随访,记录术后第1月(预防房颤程序未启动)、术后第2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房颤(AF)事件。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较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较术后第2个月有症状PAF数(9.21±5.47和16.18±9.82;4.31±3.22,3.89±2.87和9.21±5.47),PAF总数(24.31±27.24和46.23±31.52;9.34±8.37,9.16±8.25和24.31±27.24),AF总持续时间[(2.63±1.21)d和(3.18±1.58)d;(1.16±0.86)d,(1.02±0.82)d和(2.63±1.21)d],AF负荷[(8.77±4.57)%和(12.62±5.68)%;(3.86±2.52)%,(3.42±1.79)%和(8.77±4.57)%]均降低(P<0.05)。结论抗房颤起搏器能减低心率缓慢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具有明显的短期及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动过缓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海 王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42-74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S)围术期30d内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37例,共行141处支架,按年龄分为3组:中年组(〈60岁)44例,老年组(60-79岁)68例,高龄组(≥80岁)25例,观察3组间围术...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S)围术期30d内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37例,共行141处支架,按年龄分为3组:中年组(〈60岁)44例,老年组(60-79岁)68例,高龄组(≥80岁)25例,观察3组间围术期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术中心动过缓、短暂性低血压、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8.0%vs 11.4%,16.2%,P〈0.05)。结论 CAS在各年龄段治疗颈动脉狭窄都是安全有效的;高龄患者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早期积极治疗,以免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手术中并发症 低血压 心动过缓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诊诱发咳嗽的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1例
10
作者 王永台 杨春华 +1 位作者 李琳 郎金琦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3期169-170,共2页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是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表现为与声音嘶哑或搏动性耳鸣相关的无痛性颈部肿块.诊断主要基于特征性的影像学检查,治疗上以手术结合放疗为主.本例患者以触诊诱发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合...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是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表现为与声音嘶哑或搏动性耳鸣相关的无痛性颈部肿块.诊断主要基于特征性的影像学检查,治疗上以手术结合放疗为主.本例患者以触诊诱发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并不常见,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Vagus Nerve)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咳嗽(Cough) 心动过缓(bradycard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右股静脉穿刺床边紧急心脏起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平栓 王瑞宗 +4 位作者 卢潘霞 刘福喜 刘煜昊 杨喜山 宋润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1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 :探讨对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紧急心脏起搏救治的新方法。方法 :40例病人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 ,经右股静脉插入电生理标测电极导管 ,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 ,于床边行紧急起搏。结果 :电极到位率 97 5 % ,心脏有效起搏率 97 5 % ,除 3例病... 目的 :探讨对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紧急心脏起搏救治的新方法。方法 :40例病人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 ,经右股静脉插入电生理标测电极导管 ,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 ,于床边行紧急起搏。结果 :电极到位率 97 5 % ,心脏有效起搏率 97 5 % ,除 3例病人死于非起博因素外 ,其他均安全度过危险期。结论 :此法简便有效、并发症少 ,为救治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可靠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起搏术 标测电极导管 体表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窦性心动过缓调查及治疗策略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雒生杰 李建军 李寿霖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1期128-130,共3页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调查来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探讨这一特殊人群可能的心律失常风险及治疗策略。方法: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4年1月~2009年12月年因脊髓损伤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1 831例患者(男1 470例,女361例)进行...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调查来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探讨这一特殊人群可能的心律失常风险及治疗策略。方法: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4年1月~2009年12月年因脊髓损伤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1 831例患者(男1 470例,女361例)进行入院后静息心电图调查,并记录心率及心律失常类型。结果:颈脊髓损伤患者平均心率显著低于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男:67次/min vs 74次/min,女:67次/min vs 76次/min,P<0.01),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男:34%vs 10%,女:29%vs 8%,P<0.01)。结论: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中,窦性心动过缓主要发生于颈脊髓损伤患者。目前长期药物治疗效果尚不清楚,对难治性、持续性严重心动过缓者起搏器治疗可能是有益的选择。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心动过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42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可记 段慧 +1 位作者 王怡洁 许汪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8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的疗效。方法 42例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首次静脉注射氨茶碱负荷量5 mg/kg(10~30 min),之后0.5 mg/(kg·h)持续静脉泵注10~14 d。治疗期间每2天监测茶碱血药浓度。...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的疗效。方法 42例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首次静脉注射氨茶碱负荷量5 mg/kg(10~30 min),之后0.5 mg/(kg·h)持续静脉泵注10~14 d。治疗期间每2天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分析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呕吐、躁动和抽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37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为88.10%。治疗后HR(70.00±5.42)次/min,明显高于治疗前(45.00±6.28)次/min(t=23.93,P〈0.01)。茶碱血药浓度为1.55~5.27 mg/L。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呕吐2例、躁动2例,无抽搐,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结论小剂量氨茶碱能够有效治疗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茶碱 颈髓损伤 心动过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后需永久起搏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快慢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凡 马继芳 +3 位作者 周游 赵晨晨 胡光玲 付海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1559-1564,共6页
目的 部分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快慢综合征(TBS)患者导管消融(CA)后仍因症状性心动过缓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探究此部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需要起搏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有39例阵... 目的 部分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快慢综合征(TBS)患者导管消融(CA)后仍因症状性心动过缓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探究此部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需要起搏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有39例阵发性房颤合并TBS患者接受CA后又因症状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析此类患者临床特点、CA结果、植入起搏器原因及时间特点,并与同期年龄、性别、左房大小相匹配的39例CA后不需永久起搏TBS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筛选TBS患者CA后需永久起搏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组需起搏患者年龄(62.79±8.74)岁,男性25例(64.10%),随访(25.54±6.96)个月,单次消融成功25例(64.10%),多次消融成功29例(74.36%)。71.79%患者起搏器植入时间为CA同期住院或空白期内,1 a后植入起搏器仅有3例(7.69%)。11例(28.21%)因器质性窦房结功能障碍(SND)植入起搏器,余均因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TA)事件后窦性停搏植入起搏器。多因素分析发现,最长长间歇长及长间歇发生在非夜间(06:00—24:00)是患者需行永久起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阵发性房颤合并TBS患者CA成功率高,仍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间大多为围手术期或CA空白期,1/4的植入原因为器质性SND,最长长间歇长及长间歇发生于非夜间是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快慢综合征 导管消融 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physiology and heart rhythm disorders in older adults 被引量:1
15
作者 Parag Goyal Michael W Rich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45-651,共7页
1 Introduction Heart rhythm disorders, including bradyarrhythmias,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with aging and represent important cause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 1 Introduction Heart rhythm disorders, including bradyarrhythmias,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with aging and represent important cause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1-3] Older adults are particularly predisposed to these conditions due to the high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on- junction with age-related changes that occur in the heart and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HYTHMIA Atrial fibrillation bradycardia The ag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宝丸治疗高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疗效初探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东风 周宏雷 +1 位作者 夏秀 胡建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期92-92,94,共2页
目的:探讨心宝丸治疗高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窦性心动过缓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心宝丸,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分别标为A和B 2种代号。治疗共分为3个阶段:1随机分组患... 目的:探讨心宝丸治疗高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窦性心动过缓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心宝丸,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分别标为A和B 2种代号。治疗共分为3个阶段:1随机分组患者口服A药或B药,10丸/次,3次/d,12周后评定疗效;2所有患者停药2周;3患者交换口服A药或B药,服用方法和剂量同第2阶段,1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证候改善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为15%;治疗组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5%,对照组为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胃部不适6例、口干4例,对照组中胃部不适4例,均未影响继续服药,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心宝丸可以改善高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心率,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且安全性较好,是中药治疗高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宝丸 高龄患者 窦性心动过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搏治疗使扩大心脏恢复正常9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建庆 高从光 赵维庆 《浙江临床医学》 2000年第9期588-589,共2页
目的观察起搏治疗对持久缓慢心律失常伴心脏明显扩大者的疗效。方法对9例持久缓慢心律失常伴心脏明显扩大者行永久起搏治疗 ,并作临床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起搏术后3月心衰症状完全消失。LVEDD术前61±3mm术后6月及12月分别缩小至... 目的观察起搏治疗对持久缓慢心律失常伴心脏明显扩大者的疗效。方法对9例持久缓慢心律失常伴心脏明显扩大者行永久起搏治疗 ,并作临床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起搏术后3月心衰症状完全消失。LVEDD术前61±3mm术后6月及12月分别缩小至55±3mm(P<0.01)及51±4mm(P<0.05),LVESD术前40±4mm ,术后12月缩小至33±5mm(P<0.05) ,LVEF无改变。结论长期缓慢心律失常可使心脏扩大及心功能受损 ,这类患者用起搏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超声心动图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性心动过缓肿瘤患者术前动态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保华 程俊录 高琳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8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术前窦性心动过缓者是否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以免增加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方法:选择术前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的肿瘤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并把患者的DCG资料分为两组,<60岁为A组,≥60岁为B...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术前窦性心动过缓者是否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以免增加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方法:选择术前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的肿瘤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并把患者的DCG资料分为两组,<60岁为A组,≥60岁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房性、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长R-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比两组中心率50~59次/min的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异常心电检出率明显低于心率<50次/min的患者。结论: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常规心电图结果显示心率在50~59次/min的窦性心动过缓多属于生理性的,心率<50次/min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检出SSS的几率增加。对考虑有病窦综合征的患者术前最好安装保护性临时起搏器,以防手术中发生心脏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动过缓 肿瘤患者 动态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3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伟 《现代中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门诊和病房具有临床症状,心电图诊为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辨证为气虚血少的病人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门诊和病房具有临床症状,心电图诊为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辨证为气虚血少的病人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心宝丸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和67.31%,经统计学处理P<0.05,二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窦性心动缓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药治疗 炙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按需起搏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对过缓性心律失常患者远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芮世宝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68-269,共2页
目的:观察心室按需起搏器(VVI)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器(DDD)对过缓性心律失常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过缓性心律失常患者203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心室按需起搏组(141例)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组(62例)。研究终点:①在每次预定的随访中,... 目的:观察心室按需起搏器(VVI)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器(DDD)对过缓性心律失常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过缓性心律失常患者203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心室按需起搏组(141例)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组(62例)。研究终点:①在每次预定的随访中,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诊断房颤;②卒中;③心力衰竭;④死亡。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隔半年随访一次,分析起搏和感知功能。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ECG,部分患者做Holter,了解有无术后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对已形成AF患者行心脏多普勒检查以了解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结果:VVI组与DDD组比较,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7例(33.33%)与3例(4.84%),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发生率分别为17例(12.06%)和1例(1.6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VVI组脑栓塞发生3例,DDD组无发生;VVI组死亡4例,DDD组死亡1例。结论:双腔起博(DDD)可有效减少房颤与心衰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缓性心律失常 心脏起博 房颤 心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