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的Bowers法预测南海陵水深水高温地层异常压力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中 刘和兴 +4 位作者 李磊 董钊 窦亮彬 曹杰 党永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66,73,共8页
为准确预测南海陵水深水高温地层孔隙压力,对常规预测精度较高的Bowers法在陵水区块适用性开展了分析评价,发现卸载机制下异常高压地层Bowers法应用效果较差。在研究影响其预测精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岩性和孔隙度对声波速度的影响,... 为准确预测南海陵水深水高温地层孔隙压力,对常规预测精度较高的Bowers法在陵水区块适用性开展了分析评价,发现卸载机制下异常高压地层Bowers法应用效果较差。在研究影响其预测精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岩性和孔隙度对声波速度的影响,对传统的Bowers法卸载方程进行了修正,并通过现场数据验证其准确性。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Bowers法卸载方程预测的地层压力误差控制在5.00%以下,平均误差2.83%,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满足陵水地区安全钻探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预测 高温超压 bowers 卸载机制 声波速度 陵水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M气田区块低孔渗致密砂岩储层高精度三维孔隙压力场地震预测 被引量:5
2
作者 侯志强 于浩 +2 位作者 刘云 张书平 顾汉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7-274,280,共9页
西湖凹陷M气田区块泥岩超压为欠压实和生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的层砂岩具有低孔渗特征,导致流体孔隙压力预测难度大,为此,基于测井资料分析,建立了适用区块低孔渗地层和多压力异常成因特点的纵波速度压力预测模型,基于非欠压实成因异常... 西湖凹陷M气田区块泥岩超压为欠压实和生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的层砂岩具有低孔渗特征,导致流体孔隙压力预测难度大,为此,基于测井资料分析,建立了适用区块低孔渗地层和多压力异常成因特点的纵波速度压力预测模型,基于非欠压实成因异常压力对总孔隙压力的贡献程度的参数来表征多压力异常成因的压力预测,基于层控和断控多约束层速度反演的低频地震速度建模和叠前AVO反演的精细三维地震速度场的构建策略获得用于地震压力预测所需的三维高精度速度场。实际区块三维地层孔隙压力场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工区实测点深度处的孔隙压力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小于6%,验证了多压力异常成因情形下的压力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压力预测模型 bower法 地震速度场建立 非欠压实贡献因子 孔隙流体压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Z12-1油田流沙港组一段异常高压预测 被引量:5
3
作者 曹园 邓金根 蔚宝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01,146,共3页
WZ12-1油田南部流沙港组一段地层存在的异常高压易导致钻井过程中的井喷发生。为确保施工安全,需对该区的地层压力特征做全面分析。对比Eaton法和Bowers法计算的该区地层压力值,优选Bowers法用于该区的孔隙压力预测;对声波时差与密度交... WZ12-1油田南部流沙港组一段地层存在的异常高压易导致钻井过程中的井喷发生。为确保施工安全,需对该区的地层压力特征做全面分析。对比Eaton法和Bowers法计算的该区地层压力值,优选Bowers法用于该区的孔隙压力预测;对声波时差与密度交会图研究后得出,流一段异常高压是由非欠压实原因导致;对流一段地质特征和岩性进行分析,判断出该段异常高压产生原因为生烃作用和泥岩矿物转化。该项研究结果对于WZ12-1油田安全钻井及顺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Z12-1油田南部流沙港组一段 异常高压 压力预测 bowers 生烃作用 矿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地层压力特征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金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9,共10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古近纪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压力,探讨地层高压发育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旨在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地化及油气测试资料,利用Bowers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古近纪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压力,探讨地层高压发育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旨在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地化及油气测试资料,利用Bowers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恢复平湖构造带单井压力剖面,以实测地层压力结果为约束,分析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认为该构造带异常高压主要分布在埋藏较深的平湖组,随深度增加,高压幅度呈阶梯状增大;平湖构造带不同构造单元高压顶界面的深度具有明显差异,从平中区向平北区高压异常顶界面有变深的趋势,其中平中区为3.3km,平北区为3.7km。压力场的纵向叠置决定了油气的分布,高压发育与油气层分布的耦合关系分为4种类型:双封闭高压型、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常压型,其中以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和单封闭常压型为主。单封闭常压带、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和双封闭高压带的顶部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wers 异常地层压力 油气分布 平湖构造带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