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 DEFORMATION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IN NORTH CHINA
1
作者 Xu Caijun, Li Zhicai and Wang Hua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B12期41-49,共9页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during four measurement campaigns from 1992 to 1999 are used in a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of active tectonic bloc...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during four measurement campaigns from 1992 to 1999 are used in a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in North China. The Euler vectors for these active blocks a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GPS velocities of a group relative stable points in 1992,1995,1996 and in 1996,1999 respectively. We have studied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blocks at the boundaries and the intra block deformation field. We have also inverted the strain rate fields for these active blocks by bi cubic spline model based on the GPS velocity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a block deformation rat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block boundary zones, and are also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deformational field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intra-block extension in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板块 表层变形 中国北方 瞬时空间变化特性 边缘区的运动 应力等级场 地质结构 内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文俊 孙鑫 +5 位作者 雷启云 龚志康 王银 刘兴旺 李传友 冯子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定量、地震孕育机制及活动特征等的已有研究结果,对地块周缘断裂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进行系统总结。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不同边界带断裂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的不同是强震孕育环境差异的最直接的证据。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边界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压扩展的影响,西边界南段断裂以走滑、逆走滑和逆冲为主要特征。而向北到西边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最新扩展前缘的三关口-牛首山断裂为界,北部的银川盆地表现为典型的断陷盆地,边界断裂有右旋走滑特征,地震活动多以正走滑型为主。北边界的河套盆地以北侧的正断层为其控盆构造,历史和古地震多集中在北侧边界断裂上。南边界的渭河盆地构造特征相对较为复杂,由两组正断层组成,历史大地震多发生在盆地南缘,盆地中北部有中强地震发生。东边界的山西地堑系由多个裂谷型盆地斜列组成,历史大地震表现为南强北弱,北部盆地受张-渤构造带的影响,盆地走向和断层运动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综合认为,断裂活动特征典型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各边界带,未来强震多发生在大地震离逝时间长的地震空区/空段,或是构造带的转换和交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强震 孕震机制 活动地块边界带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晓 鲁人齐 +2 位作者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47,共21页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内地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内地西部与周边板...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内地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内地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立体性、层次性和活动性,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通过川滇地区有记录以来的强震分布特征、地震数量和震级的分带分级性、GNSS揭示的现今变形分区性、速度结构和重力资料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差异性等结果,新的参考方案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归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龙日坝断裂等研究区内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归为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基于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现今变形特征、活动断裂规模、地壳深部结构及古地震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一级边界带具备发生M≥7.5大地震的潜力,次级边界带有发生M≥6.5强震的能力。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的参考方案,可为后续川滇实验场区活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数值模拟、强震概率预测分析及大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活动性 构造特征 地震危险性 川滇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应力演化特征及地震危险性数值
4
作者 李彦欣 董培育 赵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而得到研究区域主要断裂带总应力演化结果。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的构造应力积累速率较高,达到1.0~1.5 kPa/a。2022年泸定MS6.8地震破裂区在一个地震复发周期内的构造应力积累量约为0.177 MPa,而历史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量为0.07 MPa,二者共同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此外,安宁河断裂带地震空区在前次地震离逝时间(约487 a)内的总应力积累量约为0.3 MPa,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历史地震离逝时间均为千年左右,总应力积累量>1.0 MPa,可能有较大的地震活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 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加载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193
5
作者 张国民 马宏生 +1 位作者 王辉 王新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2-610,共9页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 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 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 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 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边界带 强震活动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宏生 张国民 +1 位作者 刘杰 王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60,共13页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讨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总体活动水平;并从震级频度关系出发,计算了各带的理论最大震级与复发周期。通过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发现,由中国大陆各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参数(a/b)所推算的强震活动强度与实际地震活动强度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复发期与构造活动速率则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这也表明本研究给出的各边界带的a,b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中还利用历史强震资料以及各带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基于泊松分布,探讨了各活动边界带的现今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危险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活动边界带 强震活动 地震活动参数a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15
7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25 位作者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10
8
作者 郝平 吕晓健 +2 位作者 田勤俭 傅征祥 陈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9-450,共12页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σ1轴...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σ1轴绝大多数近水平.在90°E以西的中国西部大陆及邻区,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NE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σ1轴水平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最小主压应力σ3轴倾角呈两极分布,西域地块区内活动地块边界带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缘部分段σ3轴倾角较陡,而青藏地块区内σ3轴倾角近水平,所以西域地块区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部相对于其它大部分青藏地块区,有更多的逆冲地震.应力场在同一个边界带具有非均匀性.北天山带、南天山带、西秦岭—德令哈带、岷山—龙门山带和安宁河—小江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小一些,西昆仑带、海原—祁连带、东昆仑带、玛尼—玉树带、澜沧江带和滇西西边界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大,而喀喇昆仑—嘉黎带和喜马拉雅带的非均匀性最显著.由于震源机制解数据的限制,本文给出的是边界带上部分段的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9
作者 骆佳骥 崔效锋 +1 位作者 胡幸平 朱敏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9-317,441,共9页
总结了30多年来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主要研究认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对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不同学者给出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但对其中一些次级块体的划分和边界断裂存在不同的认识。学者... 总结了30多年来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主要研究认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对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不同学者给出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但对其中一些次级块体的划分和边界断裂存在不同的认识。学者们对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整体特征的认识较为一致,但对应力场的具体划分存在不同看法。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格局基本确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区,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开展这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川滇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活动块体 构造应力场 应力场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邵志刚 冯蔚 +1 位作者 王芃 尹晓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目...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目前,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针对其工作基础或实际工作条件开展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2)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速率决定了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但由于边界带内活动断层的复杂性,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平均复发周期与构造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这些断层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探讨;3)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时间过程呈现出区域特征,如中国大陆东部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丛集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的走滑型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准周期型,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其区域构造和区域动力学的物理机制;4)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环境整体上呈“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尽管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地震地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模型对解释活动地块框架下大陆强震的孕育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并非只有刚性运动,壳幔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比较普遍,故对大陆型强震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尚需完善,需要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建立与震源物理相关的各类基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许才军 李志才 王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2期33-40,共8页
利用华北地区 1992年、1995年、1996年和 1999年 4期GPS资料研究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 ,分别用 1992年、1995年、1996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和 1996年与 1999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求... 利用华北地区 1992年、1995年、1996年和 1999年 4期GPS资料研究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 ,分别用 1992年、1995年、1996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和 1996年与 1999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求出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的欧拉运动参数 ,反演计算各GPS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 ,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的规律。采用双三次贝塞尔样条函数模型拟合华北地区应变率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边界带运动 内部变形 应变率场 华北地区 全球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菱井田现今构造应力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广轶 刘文生 姜继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7-309,共3页
地质动力区划方法逐级使用地形测量图并结合其它方法查清活动断裂,用以揭示地壳的区域岩体断块结构以及评估其力学状态。通过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查明了红菱井田现今应力环境下的Ⅱ~Ⅴ级断裂,由各级活动断裂所分割的断块结构展现出了井田... 地质动力区划方法逐级使用地形测量图并结合其它方法查清活动断裂,用以揭示地壳的区域岩体断块结构以及评估其力学状态。通过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查明了红菱井田现今应力环境下的Ⅱ~Ⅴ级断裂,由各级活动断裂所分割的断块结构展现出了井田现今构造运动的结果。在确定主应力的基础上,以查明的各级断块结构为模型,应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区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进而分析了该井田以构造应力为主的地应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菱井田 构造应力 活动断裂 断块结构 地质动力区划 矿山压力 应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和陆缘地带板内构造界带的地磁异常场响应 被引量:19
13
作者 滕吉文 闫雅芬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17,共13页
利用中国东南大陆与陆缘地带的地面磁场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谱分析、位场延拓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该区的地磁场分布 ;并在网格化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反演 ,求得了不同深度层面的磁场分布及磁性结构。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1 .扬... 利用中国东南大陆与陆缘地带的地面磁场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谱分析、位场延拓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该区的地磁场分布 ;并在网格化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反演 ,求得了不同深度层面的磁场分布及磁性结构。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1 .扬子、华夏、康滇、秦岭—大别各陆块的磁异常特征无论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都存在很大差异 ,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2 .郯庐深大断裂跨过长江后可能经东西向局部错动继续沿赣江断裂、吴川—四会断裂延伸并潜入海域。 3.扬子与华夏陆块的界带 ,东端起始于杭州湾 ,沿江绍断裂向西南方向延伸 ,经南昌、至长沙 ,再沿雪峰山向南经桂林西并沿钦州湾入海。4 .华南EW向大型隐伏构造带形迹 ,基本沿 2 4 .5°~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陆块 边界场效应 深层过程 板内构造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古构造格局对中、新生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莉 曾维军 +3 位作者 韦振权 林珍 雷振宇 帅庆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4-263,共10页
南海北部中生界是南海海域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层系。对于中生界的形成演化背景与分布特征一直广受关注,南海北部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揭示,该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分块明确,其边界是珠外—台湾海峡断裂带和丽水—海丰—琼东... 南海北部中生界是南海海域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层系。对于中生界的形成演化背景与分布特征一直广受关注,南海北部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揭示,该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分块明确,其边界是珠外—台湾海峡断裂带和丽水—海丰—琼东南断裂带。由此划分的南海北缘—台湾地块与南华活动区有亲缘关系,即可视为南华活动区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华南加里东构造旋回密切相关。南海北部陆缘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在加里东造山期所遗留的古缝合带和地壳分块性仍不同程度影响区内中、新生界的发育特征,南海东北部出现大套海相-海陆交互相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始新统见证了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扬子地台 南华活动区 加里东构造旋回 中生界 新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资料研究燕山-渤海带的运动状态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6,共6页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年的GPS速度场资料,分析了燕山-渤海带的运动、变形状态及各时段不同位置的滑动和拉张速率。其中,1999—2001年阴山带表现为左旋剪切兼拉张的变形特征,但运动速率都不大,滑动速率不超过1.0mm/a,拉张速率不超过1.3...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年的GPS速度场资料,分析了燕山-渤海带的运动、变形状态及各时段不同位置的滑动和拉张速率。其中,1999—2001年阴山带表现为左旋剪切兼拉张的变形特征,但运动速率都不大,滑动速率不超过1.0mm/a,拉张速率不超过1.35mm/a;2004—2007年,阴山带的左旋滑动速率为0.04~1.59mm/a,拉张特性不显著,并且在2001—2004年该边界带活动明显减弱。张家口-渤海带在3个时间段均表现为左旋变形特征,滑动速率为0.7~1.55mm/a,有时挤压有时拉张,但速率都不超过1.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燕山-渤海带 活动块体 块体运动 应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活动地块的测震学参数中期地震预测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薛丁 曹井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77-82,共6页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附近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因此在利用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本...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附近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因此在利用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本文进行了地震构造分区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以D、C、Mf值和河套断陷边界带的结合为例,对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预测地震进行了探索,结果对河套断陷边界带发生的4次6级地震预测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D、C、Mf值 河套断陷边界带 震中周围地区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票矿区地质动力区划 被引量:11
17
作者 段克信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7-341,共5页
地质动力区划法用以揭示地壳的区域岩体断块结构以及评估其力学状态,逐级使用地形图并结合其它方法查清活断裂,由各级活断裂所分割的Ⅳ级断块结构,展现出了矿区现今构造运动的结果,以此为构造格架,确定主应力方向和构造应力区,进... 地质动力区划法用以揭示地壳的区域岩体断块结构以及评估其力学状态,逐级使用地形图并结合其它方法查清活断裂,由各级活断裂所分割的Ⅳ级断块结构,展现出了矿区现今构造运动的结果,以此为构造格架,确定主应力方向和构造应力区,进行区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根据研究查明了一条地形上有所显示的正在形成的Ⅰ级活断裂穿过矿区。这条断裂和其它次级断裂形成的构造应力区是北票矿区动力现象显现的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动力区划 活动断裂 继块结构 北票矿区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愿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9-257,共9页
本文讨论了三峡地区地壳形变特征,认为黄陵断块相对于周缘的差异性运动是存在的,最大年速率可达5—10毫米。跨断层的短水准结果以继承性断层活动为主,年速率在毫米级。水平形变网揭示仙女山断裂带近年来表现为左旋压扭性,天阳坪断裂带... 本文讨论了三峡地区地壳形变特征,认为黄陵断块相对于周缘的差异性运动是存在的,最大年速率可达5—10毫米。跨断层的短水准结果以继承性断层活动为主,年速率在毫米级。水平形变网揭示仙女山断裂带近年来表现为左旋压扭性,天阳坪断裂带以右旋滑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形变 活动 断裂带 长江三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缅活动地块构造应力场研究
19
作者 白仙富 戴雨芡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6,共17页
本文收集了1976—2017年滇缅活动地块98个MW 4.8—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①滇缅活动地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10—30km,90%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结... 本文收集了1976—2017年滇缅活动地块98个MW 4.8—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①滇缅活动地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10—30km,90%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结合研究区统计时段内地震震源深度、优势度、众数等参数,推断滇缅活动地块及周边震源深度的下界为30km,脆性多震层位于10—30km,且主要位于15km附近;②滇缅活动块体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性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缅活动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③滇缅活动地块区域构造应力场明显受周边板块作用的控制,活动地块内部由于构造格局及其运动的差异,应力状态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根据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可以将滇缅活动地块初步分为3个应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缅活动地块 震源机制解 地震类型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南缘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扩展的最新边界 被引量:19
20
作者 郑文俊 张博譞 +7 位作者 袁道阳 陈干 张逸鹏 俞晶星 张冬丽 毕海芸 刘炳旭 杨敬钧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普遍认为的稳定阿拉善地块内部在新生代晚期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运动性质各异的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过程中新生或先存断裂复活的结果,断裂对区域地貌的控制作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地貌和构造边界。综合新生代变形、构造地貌、低温年代学、大地测量与现代地震活动等资料和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了有序的向外扩展,形成了两个有重要意义的扩展边界:一是在10 Ma左右形成的以祁连山北缘断裂为主要边界控制构造的、完整清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及构造边界;二是在新生代晚期3~2 Ma形成的阿拉善地块南缘与祁连山北缘断裂近平行展布的、主要由逆冲断裂所组成的青藏高原扩展最新边界。在现今构造、地貌格局中,阿拉善地块南缘已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 几何图像 运动特征 构造转换 向外扩展 高原新边界 阿拉善地块南缘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