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载体产生菌筛选、鉴定及防治Botryosphaeria dothidea 被引量:4
1
作者 黎循航 张言周 +4 位作者 李韵雅 孙萌 管政兵 蔡宇杰 廖祥儒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4-151,共8页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spp.)真菌在全球范围广泛引起多种果树发生溃疡病和流胶病等病症,严重制约种植业的健康发展。作者从蜂蜜中分离出产儿茶酚型铁载体的H47菌株和产异羟肟酸型铁载体的H114菌株,经16S rRNA基因分析和生理生化...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spp.)真菌在全球范围广泛引起多种果树发生溃疡病和流胶病等病症,严重制约种植业的健康发展。作者从蜂蜜中分离出产儿茶酚型铁载体的H47菌株和产异羟肟酸型铁载体的H114菌株,经16S rRNA基因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两菌株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用MM9培养基发酵,上清液经有机溶剂萃取、真空干燥获得铁载体的粗品。铁载体粗品对B. dothidea Ces.&De Not ACCC 38026进行平板抑菌实验,结果表明:H47和H114菌株产生的不同类型铁载体粗品对葡萄座腔菌均有抑菌作用,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432x+0.578和y=1.744x+0.063。由此可见,H47菌株和H114菌株有成为生物防治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座腔菌 铁载体 抑菌活性 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淑花 张星耀 +1 位作者 叶建仁 梁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3-619,共7页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的30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的30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对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产毒强弱以及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和其产毒强弱差异均极显著,达到0.01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将13个菌株分成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致病类群和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产毒类群。不同溃疡病菌菌株产毒强弱与其致病力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北京杨 杨树溃疡病菌 致病力分化 毒素原液 产毒强弱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trine inhibits mycelia growth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y affecting membrane permeability 被引量:4
3
作者 Jialiang Pan Xin Hao +3 位作者 Hanwen Yao Kangkang Ge Ling Ma Wei M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105-1113,共9页
Matrine is a promising botanical antifungal;however,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is yet limited. We studied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matrine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Botryosphaeria dothid... Matrine is a promising botanical antifungal;however,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is yet limited. We studied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matrine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as a model strain. Matrine strongly inhibited mycelial growth of B. dothidea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Matrine-treated B. dothidea showed morp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alterations, including shriveled hyphae, plasmolysis, and leakage of cytoplasm related to cell membrane deterioration. In addition, matrine caused significantly high conductivity and absorbance (260 nm) in extracellular matrices and low lipid contents in B. dothidea, indicating increased membrane permeability. Lipid peroxidation showed that matrine resulted in increase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while enhancing the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catalase, and peroxidase.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matrine inhibited the mycelial growth of B. dothidea by enhancing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via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RINE ANTIFUNGAL activity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embrane permeability LIPID PEROXI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
4
作者 王丽 侯珲 +3 位作者 涂洪涛 黄天祥 柳友亮 袁洪波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40,共8页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2-1、PL7和NL4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3.49%、74.82%和49.33%,P2-1的抑制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对接种猕猴桃软腐病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P2-1的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均能显著降低猕猴桃软腐病自然发病率,其中以P2-1处理的发病率最低;3株生防菌处理均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无影响;3株生防菌处理猕猴桃果实后,果实中基因PR1、PR5和SOD的表达显著上调。研究结果可为菌株P2-1、PL7和NL4开发为防治猕猴桃软腐病的生物制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生防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耐盐芽孢杆菌 多黏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5
作者 何佳薇 黄乐琴 +4 位作者 卢振宇 方瑾 雷子阳 张慧娟 蒋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7-845,共9页
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是浙江省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叶斑病是该植物的重要病害。本研究以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在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病叶... 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是浙江省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叶斑病是该植物的重要病害。本研究以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在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病叶中分离到1株真菌,命名为HDDJ;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该菌能引起叶斑病,病斑特征与野外发病情况一致;HDDJ的菌落起初为白色,后变为灰白色,最后呈黑色,气生菌丝絮状,这些特征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吻合;利用PCR方法克隆HDDJ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与葡萄座腔菌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引起华顶杜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将来开展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顶杜鹃 叶斑病 葡萄座腔菌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桂花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相关研究
6
作者 王士臻 黄俊 +2 位作者 李明江 黄英杰 张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63-2773,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桂树种植范围的推广且种植品种单一,桂花叶斑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为明确杭州市内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发病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获得其致病菌株一株,并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 近年来,随着桂树种植范围的推广且种植品种单一,桂花叶斑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为明确杭州市内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发病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获得其致病菌株一株,并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次,进一步探究了温度、pH值和培养基等不同环境条件对B.dothidea生长的影响,最终明确其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3~28℃,最适生长pH值为5,最适生长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OMA),不同碳、氮源对其生长影响不显著。同时通过不同温度梯度明确其致死温度及其致病能力,结果表明,其致死温度为55℃、20 min,致病能力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强。最后,通过药剂抑菌实验,完成5种药剂抑菌能力评价,其中抑菌最显著的是稀释10000倍的20%丙环唑微乳剂,抑菌率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叶斑病 葡萄座腔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全基因组的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
7
作者 吴怡豪 诸葛君昊 +4 位作者 张立华 周乐 杜盛楠 杜世平 苏秀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及其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BDLA16-7全基因组的编码蛋白序列中,有898条蛋白序列符合典型分泌蛋白的特征,占总蛋白数的6.84%;分泌蛋白组的氨基酸组成呈现以下特征: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极性、亲水性氨基酸,分别占43.6%和27.7%;蛋白质长度主要分布在100至600个氨基酸之间;分泌蛋白序列中通常以19个氨基酸构成信号肽,丙氨酸(A)是最常见的非极性氨基酸,而带电侧链的天冬氨酸(D)和谷氨酸(E)的出现频率较低;信号肽的切割位点-3和-1位置上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典型的氨基酸组合为A-S-A,符合A-X-A型的特征。此外,分泌蛋白组中包含600个序列可以完整注释其功能,其中229个分泌蛋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在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共存在271个潜在的效应蛋白,其中14个与其他病原菌致病相关的效应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包含293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以糖苷水解酶家族成员为最多。明确了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分泌蛋白的长度分布特征,功能分类、信号肽切割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切割位点的类型和CAZymes数目,以及CAZymes中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的亚家族组成,并筛选到14个与致病性紧密联系的潜在效应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 分泌蛋白 效应蛋白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璇 马良进 +2 位作者 吕全 孟娴静 张星耀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5,共8页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为71.42%,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分离频率分别为14.28%。经致病性测定,上述分离菌株均能引起健康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枝条发病,但致病性存在差异。在山核桃上发现的B.obtusa和B.fabicercianum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经济林学 溃疡病 葡萄座腔菌科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 系统发育 山核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 被引量:11
9
作者 范昆 李晓军 +3 位作者 张勇 王涛 李军 曲健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为明确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苹果主要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4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对14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在0.011 1... 为明确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苹果主要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4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对14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在0.011 1~0.125 1、0.040 8~0.295 5、0.086 8~0.578 3μg/mL之间。菌株YY03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低,EC50为0.125 1μg/mL,TA01对其最敏感,EC50为0.011 1μg/mL,苯醚甲环唑对TA01的毒力是YY03的11.27倍;丙环唑对菌株QX03的毒力是YX01的7.24倍,戊唑醇对菌株QX02的毒力是TA01的6.66倍。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轮纹病菌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戊唑醇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溃疡病菌主要类群系统地位及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种内一致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星耀 赵嘉平 +1 位作者 梁军 吕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3-68,共6页
报道利用微卫星引物[(GT)n、(CGA)n、(CCA)n、(GAA)n、(CAA)n、(GA)n]和小卫星引物M13进行的葡萄座腔菌属、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真菌的随机扩增微卫星多态性PCR(RAMs_PCR)遗传多样性结果:42个参试菌株被分为4个RAMs分类群;其中22个葡萄... 报道利用微卫星引物[(GT)n、(CGA)n、(CCA)n、(GAA)n、(CAA)n、(GA)n]和小卫星引物M13进行的葡萄座腔菌属、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真菌的随机扩增微卫星多态性PCR(RAMs_PCR)遗传多样性结果:42个参试菌株被分为4个RAMs分类群;其中22个葡萄座腔菌属菌株和6个小穴壳菌属菌株分布于这4个类群中;RAMs分类群Ⅰ,Ⅱ,IV仅仅由葡萄座腔菌属和小穴壳菌属菌株构成,部分茶子葡萄座腔菌,4个贝伦格葡萄座腔菌和所有的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菌株构成了RAMs分类群Ⅲ。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确定的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种内具有遗传不一致性,形态学上一致的28个茶子葡萄座腔菌菌株识别为4个不同的表观群;造成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菌株与部分茶子葡萄座腔菌在分子水平上非常相似;研究结果亦显示盾壳霉属与疡壳孢属真菌有着较近的系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座腔菌属 盾壳霉属 疡壳孢属 茶蔗子葡萄座腔菌 随机扩增微卫星多态性PCR 树木溃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致病力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昆 付丽 +3 位作者 李晓军 翟浩 刘璐 曲健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0-147,共8页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线诱导的方式获得抗性突变体,并研究其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戊唑醇对130个菌株的EC50...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线诱导的方式获得抗性突变体,并研究其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戊唑醇对130个菌株的EC50分布在0.051 6~1.925 4μg/mL,均值为(0.799 6±0.039 1)μg/mL,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开始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供试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为71.54%,各省份均未出现高抗菌株。药剂驯化、紫外诱导共获得3株抗性倍数分别为58.82倍、41.60倍、38.19倍的高抗菌株。抗性突变体致病力、适合度指数与敏感菌株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药培养9代后,各抗性突变体EC50逐渐下降,所获抗性可能不能稳定遗传。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在田间自然选择压力下可能会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轮纹病菌 戊唑醇 敏感性 突变体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病菌对杨树愈伤组织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及MD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梁军 王媛 +1 位作者 贾秀贞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2-77,共6页
采用抗性水平不同的毛白杨和北京杨愈伤组织,用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接种溃疡病菌后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及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溃疡病菌侵染后,2种杨树愈伤组织细胞膜透性上升,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感病种上升幅度大于抗病种;... 采用抗性水平不同的毛白杨和北京杨愈伤组织,用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接种溃疡病菌后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及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溃疡病菌侵染后,2种杨树愈伤组织细胞膜透性上升,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感病种上升幅度大于抗病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抗/感病种间随时间变化差异较大,感病种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在24h和120h达到高峰,抗病种可溶性糖含量48h时高于对照,但比相应对照增加幅度小,方差分析表明抗病种处理与对照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感病种MDA含量上升,而抗病种MDA含量变化不明显,说明感病种出现了明显的膜脂过氧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北京杨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杨树愈伤组织 细胞膜透性 相对电导率 丙二醛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中龄林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雷 于澎涛 +2 位作者 王彦辉 王顺利 刘贤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祁连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随海拔(2700~3300 m)的变化规律,为预测祁连山区的产水能力和实施黑河流域植被-水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北坡的排露沟小流域,沿海拔梯度,... 【目的】研究祁连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随海拔(2700~3300 m)的变化规律,为预测祁连山区的产水能力和实施黑河流域植被-水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北坡的排露沟小流域,沿海拔梯度,选取生长状况良好、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布设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在2700~2800,2800~2900,2900~3100和3100~3300 m 4个海拔区段共设置15块20 m ×20 m 样地。利用已有的青海云杉生物量估算方程,计算研究区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各海拔区段内的森林生物量以及不同径级树木对总生物量的贡献量,据此分析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随海拔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为(128.61±50.25) t·hm -2,中树(12.5 cm <DBH≤22.5 cm )和大树( DBH>22.5 cm)是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来源,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4%和35%,小树(5 cm <DBH≤12.5 cm)的生物量较少,仅占21%。随海拔升高,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海拔2700~2800 m为(135.43±21.25)t·hm -2,在海拔2800~2900 m达到最大为(152.33±73.01)t·hm -2,在海拔2900~3100 m为(124.28±39.54) t·hm -2,在海拔3100~3300 m最小为(100.48±65.69) t·hm -2。不同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来源不同,在海拔2700~2800 m,以中树生物量最多,为63.54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48%);在海拔2800~2900 m,中树生物量继续增加,达到90.53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59%),在海拔2900~3100 m,大树成为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来源,其生物量为54.46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45%);在海拔3100~3300 m,大树生物量继续增加,达到71.46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71%)。与附近地区相比,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128.61 t·hm -2)与祁连山哈溪林场(132.90 t·hm -2)、祁连山平均值(169.80 t·hm -2)和全国平均值(156.66 t·hm -2)相近,但比甘肃省肃南县(282.54 t·hm -2)、祁连山寺大隆林区(217.41 t·hm -2)和祁连山北坡山区的平均值(209.24 t·hm -2)小。【结论】林分密度、温度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海拔变化规律,海拔2800~2900 m是本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生长的最适宜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林 生物量 海拔 树木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抑菌物的提取工艺及抑菌稳定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浩 王仁才 +4 位作者 王琰 庞立 卜范文 何小娥 周倩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以黄芩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抑菌圈直径为衡量指标,筛选黄芩的提取工艺条件,对活性物质抑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8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时,黄芩提取物具有较强抑菌效果,在料液比1∶27.5、超声提取2.5 h、提取温度72.5℃、超声功率85... 以黄芩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抑菌圈直径为衡量指标,筛选黄芩的提取工艺条件,对活性物质抑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8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时,黄芩提取物具有较强抑菌效果,在料液比1∶27.5、超声提取2.5 h、提取温度72.5℃、超声功率850 W条件下,抑菌圈直径达到31.8 mm,相比以丙酮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20、在40℃、700 W超声波提取2.0 h条件下的抑菌能力提高了28.69%。紫外光照射10 h以上、偏碱性环境、Ag^+、Fe^(3+)、Cu^(2+)金属离子对提取物活性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pH值为12时的抑菌圈直径比pH值为5时降低了44.10%;低于25℃储存40 d左右,对提取物活性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提取物 提取工艺 葡萄座腔菌 抑菌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余磊 唐旭兵 +4 位作者 赵建荣 RARISARA Impaprasert 徐胜光 吴旭 孔垂思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1,共5页
自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及丽江市蓝莓商业化种植区发生了一种蓝莓新病害,典型症状为茎干和枝条枯萎死亡,发病早期部分枝条和叶片枯萎但不脱落,韧皮或木质部横切面呈轻棕黄色或灰黑色变色.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及分子鉴定等方... 自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及丽江市蓝莓商业化种植区发生了一种蓝莓新病害,典型症状为茎干和枝条枯萎死亡,发病早期部分枝条和叶片枯萎但不脱落,韧皮或木质部横切面呈轻棕黄色或灰黑色变色.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及分子鉴定等方法对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种植区采集病样15份,分离获得来自蓝莓病株茎干、枝等器官的15个生长较一致的真菌分离物;致病性试验证实,均为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利用ITSI-5.8S-ITS4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其序列分析结果与B.dothidea的同源性为99% ~100%,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病原菌在蓝莓果树上的危害在云南省内尚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葡萄座腔菌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诚 蒋军喜 +4 位作者 冷建华 李帮明 余强 涂贵庆 刘增龙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29,共3页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是引起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的两种主要病原菌。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扑海因)悬...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是引起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的两种主要病原菌。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扑海因)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百泰)水分散粒剂等5种杀菌剂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均有较强的毒力,对葡萄座腔菌的EC50值依次为0.143 9、0.150 2、0.179 5、0.264 0和0.946 6μg/mL;对拟茎点霉菌的EC50值依次为0.089 3、0.222 8、0.132 0、0.403 4和0.792 2μg/mL;50%醚菌酯(翠贝)水分散粒剂则对两种病菌的毒力很弱,对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的EC50值分别高达7 890.7和12 881.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葡萄座腔菌 拟茎点霉菌 杀菌剂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野苹果内生娄彻氏链霉菌A-m1的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广谱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永丽 王亚红 +1 位作者 周洲 曲良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81,共12页
【目的】研究新疆野苹果内生链霉菌菌株A-m1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测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物的抑菌活性,明确其广谱抑菌性,为相关病害的生物防治以及该菌株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菌株A-m1菌落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和16S... 【目的】研究新疆野苹果内生链霉菌菌株A-m1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测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物的抑菌活性,明确其广谱抑菌性,为相关病害的生物防治以及该菌株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菌株A-m1菌落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和16S rDNA序列进行研究;以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菌,确定最高抑菌活性所需的基础培养基,优化碳源和氮源种类,确定最优发酵条件;测定发酵滤液对9种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菌株A-m1是娄彻氏链霉菌,命名为Streptomyces rochei A-m1。高抑菌活性所需基础培养基为高氏一号,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钾;添加培养基体积5%的种子液、发酵温度23~32℃之间、pH 6~8之间、装液量100/500 mL和发酵培养4天为较优的发酵条件。发酵滤液对参试的9株植物病原菌均表现出抑菌活性,具广谱抑菌性;其中对葡萄座腔菌、苹果拟茎点霉的抑菌率可达95%以上,对胶孢炭疽菌、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率超过80%,表现出强抑菌作用。【结论】链霉菌S.rochei A-m1抑菌谱较广、抑菌活性高,具有防治部分作物真菌性病害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娄彻氏链霉菌 葡萄座腔菌 内生菌 抑菌谱广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生防菌株对杨树溃疡病原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蕾 周国英 梁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3,共7页
【目的】从生防菌株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及生防菌株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2方面研究黄绿木霉(YGF9)和木贼镰刀菌(LX6F2)对杨树溃疡病病菌葡萄座腔菌的抑菌机制,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防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纤维素... 【目的】从生防菌株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及生防菌株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2方面研究黄绿木霉(YGF9)和木贼镰刀菌(LX6F2)对杨树溃疡病病菌葡萄座腔菌的抑菌机制,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防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纤维素培养基、β-l,3-葡聚糖培养基和酪蛋白培养基上的反应和生长情况,判定生防菌株能否产生几丁质酶、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和蛋白酶;通过显微镜观察2种生防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菌株YGF9和LX6F2代谢过程中均能使β-1,3-葡聚糖培养基中的蓝色消失,说明2种菌株具有产β-1,3-葡聚糖酶的能力;2种菌株可以在酪蛋白培养基上形成水解圈,说明2种菌株具有产蛋白酶的能力;2种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和纤维素培养基上没有产生水解圈和透明圈,说明2种菌株可能没有产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LX6F2的菌丝可以与病原菌菌丝平行生长、缠绕或穿插生长在病菌菌丝上,从而使得病原菌菌丝扭曲、变形、异常膨大;菌株YGF9的菌丝使得病原菌菌丝发生折叠、畸形、断裂,从而阻碍病原菌菌丝的生长;2种菌株的发酵产物均可导致杨树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的孢子皱缩畸形、孢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病原菌孢子不能正常萌发;抑菌物质使病原菌芽管变短、扭曲畸形,从而芽管上长出的菌丝不能向前伸展,使孢子失去侵袭能力;生防菌株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可达94%以上。【结论】2种生防菌株可通过自身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和影响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来达到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本试验中未发现2种生防菌株产生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在后续研究中需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验证。此外,本文仅对生防菌株产生拮抗作用酶进行了定性研究,没有计算其产酶量,若今后需要分离提取这些拮抗作用酶,则需要进一步对生防菌株的产酶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溃疡病 黄绿木霉 木贼镰刀菌 葡萄座腔菌 生防菌株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轮纹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保友 王英姿 +2 位作者 张伟 栾炳辉 盖中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597-9598,共2页
[目的]研究苹果轮纹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为今后该病菌对代森锰锌抗药性的检测和治理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海棠轮纹病菌作为对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7个苹果轮纹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结果]EC50值处于1.428 5~34... [目的]研究苹果轮纹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为今后该病菌对代森锰锌抗药性的检测和治理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海棠轮纹病菌作为对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7个苹果轮纹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结果]EC50值处于1.428 5~34.067 1 mg/L,平均为(13.676 5±6.358 8)mg/L,与代森锰锌对5个野生海棠轮纹病菌菌株的EC50平均值(10.140 5±2.035 2)mg/L无明显差异。正态检验表明,77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符合正态分布。[结论]山东省未发现对代森锰锌产生抗药性的轮纹病菌菌株,EC50平均值(13.676 5±6.358 8)mg/L可作为苹果轮纹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轮纹病菌 代森锰锌 敏感性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抗病杨树种类接种溃疡病菌后酚类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理永霞 吕全 +3 位作者 梁军 严东辉 贾秀贞 张星耀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10,共6页
为探讨杨树对溃疡病的抗病机制,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接种抗病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感病北京杨P.beijingensis,测定2种杨树感染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树种间及同树种内接种溃疡病菌前后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为探讨杨树对溃疡病的抗病机制,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接种抗病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感病北京杨P.beijingensis,测定2种杨树感染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树种间及同树种内接种溃疡病菌前后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存在很大差异。抗病毛白杨接种后没食子酸、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含量迅速积累达到高峰值,苯酚、邻苯二酚和香豆酸的含量积累相对较慢,苯甲酸含量变化不明显;感病北京杨与之相反,邻苯二酚、阿魏酸、苯甲酸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经方差分析,两树种间8种物质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树种内,毛白杨接种溃疡病菌后苯酚、香豆酸、阿魏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北京杨接种后香豆酸、阿魏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据这些含量变化及差异性分析,认为没食子酸、儿茶酸、苯酚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密切相关,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酚、阿魏酸次之,苯甲酸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杨 毛白杨 溃疡病菌 互作 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