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读书图探析
1
作者 王波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8,148,共26页
文章全面检索、浏览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壁画、彩塑和纸帛画等艺术作品,筛选出读书图。这些图像生动地描绘与读书有关的听法、诵经、传法、度亡等佛教活动,艺术地呈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读书学习生活。这些读书图中呈现的读物,多是写在纸帛... 文章全面检索、浏览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壁画、彩塑和纸帛画等艺术作品,筛选出读书图。这些图像生动地描绘与读书有关的听法、诵经、传法、度亡等佛教活动,艺术地呈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读书学习生活。这些读书图中呈现的读物,多是写在纸帛等软载体上的经卷,基本取代了汉代画像石中的简牍,反映了书籍的形制演变、代际更替。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中缤纷多样的读书图虽然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但折射了中古时期读书和教育活动的普及,见证了当时西北地区崇学尚书的风气,是了解这个时期图书史、阅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莫高窟 绘画 读书图 佛教传播 中古教育 图书史 阅读史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甲骨文到今文尚书的动宾结构模式化及其发展 被引量:8
3
作者 马清华 李为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而是附加体宾语,这是该时期宾语的典型特征,但西周汉语里客体已取代附加体在宾语中的典型地位。不过,西周汉语和尚书语言双宾语结构的语序仍有模式化水平较低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西周金文 今文尚书 动宾结构 模式化水平 标记化水平 非定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代王朝的行政大法——简析《尚书·洪范》 被引量:6
4
作者 齐明山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5-9,共5页
:《尚书·洪范》阐发了一种天授大法、天授君权的神权行政思想 ,这对形成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理论 ,以及以皇权和神权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理论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行政准则、行政方式和决策方式等方面 ,《洪范... :《尚书·洪范》阐发了一种天授大法、天授君权的神权行政思想 ,这对形成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理论 ,以及以皇权和神权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理论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行政准则、行政方式和决策方式等方面 ,《洪范》也作出一系列阐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尚书·洪范》 "行政大学" 神权政治 王权 天授君权 天人合一 行政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思想价值辨正——兼论儒家政治哲学奠基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海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5,共7页
《尚书》蕴含丰富的古典政治思想,奠定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根本立场与基本论调。然而,文本历史流传过程中出现的真伪定谳问题,以及部分围绕儒学理论基点而展开的神权论或王权论的批驳,过分地曲解了《尚书》所应有的理论面貌。《尚书》的价... 《尚书》蕴含丰富的古典政治思想,奠定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根本立场与基本论调。然而,文本历史流传过程中出现的真伪定谳问题,以及部分围绕儒学理论基点而展开的神权论或王权论的批驳,过分地曲解了《尚书》所应有的理论面貌。《尚书》的价值向度与思想定位,应当在一种更为广阔的哲学史观视阈下被重新辨析与厘清。尤其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主题之下,理性地对待《尚书》所代表的儒家古典政治哲学思想,重新探索与呈现其内在理论张力,对我国当代的政治文化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儒家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拒斥到共生:西方书籍史视野下媒介使用依赖及其理论启示
6
作者 桑裕臻 李常庆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5,共7页
随着数智技术不断迭代交替,各类媒介已全面介入出版、社会与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感官经验与思维模式。通过回溯西方书籍史视野下媒介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媒介使用依赖主要体现在对旧媒介的使用惯性与对新媒介的使用拒... 随着数智技术不断迭代交替,各类媒介已全面介入出版、社会与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感官经验与思维模式。通过回溯西方书籍史视野下媒介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媒介使用依赖主要体现在对旧媒介的使用惯性与对新媒介的使用拒斥两个方面,其出现的缘由是技术内化下生理—心理的排异反应。媒介使用依赖的深化将产生知识解放与媒介制度化演进等深层影响,也存在遮蔽人类主体性的内在隐忧。只有意识到人—机关系重构的内核为机器逻辑与人类理性的主体性之争,始终强调人类心智、道德与思想的无可替代性,坚持人类理性主导技术工具的价值理路,从个体、教育、法律及政治等层面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方能朝向人类主导的数智媒介文化生态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使用依赖 西方书籍史 数智媒介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尚书新义》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124,F0003,共5页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普遍而紧密的联系。其目的是“以道揆事”,即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会于《尚书》,通过解释《尚书》来介入政治实践,达到推动变法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尚书新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思想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新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2,共8页
《尚书》对一系列政治理念、伦理道德、法律、诗歌等方面的思想以及人们生存应该拥有的品行进行了形象、深刻的揭示。它涉及政治家形象范式的历史定位;展示了丰富、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建设了具体、清晰的伦理道德规定。《尚书》是在叙... 《尚书》对一系列政治理念、伦理道德、法律、诗歌等方面的思想以及人们生存应该拥有的品行进行了形象、深刻的揭示。它涉及政治家形象范式的历史定位;展示了丰富、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建设了具体、清晰的伦理道德规定。《尚书》是在叙述历史,又像是在叙述一种社会理想,真实的历史被仔细地梳理之后所凝结的核心价值,包容了先贤所思考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以及种种社会生活应该具有的样式,于是,它也就能够高于现实,超越时空,成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典范和一座政治思想的高峰横亘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它所蕴涵的积极因素无疑应该引发当代的高度重视,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德才兼备的用人观,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勤政勿逸的为政追求,刚柔相济的人格培育,乐以载道的文艺思想,以刑去刑的法制认识等,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阐述至今仍活跃于现代生活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现代社会的运行提供着有益的资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思想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中的“卜”与“筮” 被引量:1
9
作者 傅永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0,共6页
夏、商两朝有龟卜而无蓍筮,蓍草筮法应为周文化体系的产物。夏、商的龟卜文化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夏、商两代除王室外无保存卜兆记录之习俗,此因两代之最高统治者皆处于直接诠释卜兆的地位。周朝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有保存前代典册... 夏、商两朝有龟卜而无蓍筮,蓍草筮法应为周文化体系的产物。夏、商的龟卜文化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夏、商两代除王室外无保存卜兆记录之习俗,此因两代之最高统治者皆处于直接诠释卜兆的地位。周朝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有保存前代典册的传统,并且在总结前人成法的基础上构建起系统的龟卜理论,以理论诠释之法取代传统的帝王诠释之法。而这与从神治向德治、从宗教向伦理的社会转型是契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龟卜 著筮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尚书新义》的诠释特性——以其哲学思想为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金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正统儒家自居的学者对王安石《尚书新义》作出了否定性评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他的学术不正,但也并非完全否认其学术价值。王安石在《尚书新义》的诠释中表现出的一些思想例如君臣思想、对微子出走行事的看法及对法家思想的吸收利... 以正统儒家自居的学者对王安石《尚书新义》作出了否定性评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他的学术不正,但也并非完全否认其学术价值。王安石在《尚书新义》的诠释中表现出的一些思想例如君臣思想、对微子出走行事的看法及对法家思想的吸收利用,都与正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而这是因为王安石不仅遵循道德性的标准,而且也遵循智性和有用性的标准而形成的,是他的早期哲学思想在变法时期的延续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尚书新义》 德性 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大诰》“尔时罔敢易法”解诂——兼谈《莽诰》的底本性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春桃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8-121,共4页
主要结合出土文献、传抄古文以及《莽诰》篇对《尚书.大诰》中"尔时罔敢易法"一句进行讨论,从而论证了《莽诰》篇相应词例中"定"是"佱"(法字古文)的讹误,并讨论了《莽诰》篇所据《大诰》的底本性质问题。
关键词 尚书 大诰 莽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研究方法革新作为中华礼法研究根基新论——《尚书》学方法更新兼及舜邦礼法架构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兴生 马治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100,共8页
中华礼法研究对于《尚书》学的依赖迄今未能导出宏观规范说,以致帝舜邦畿政治构造不清,礼法问题的结构价值因而不明。其根源是学界不曾自省《尚书》学方法欠妥。讨论揭示,此等欠缺导致两个链式问题:一是没有夯实虞史传《虞书》的语言可... 中华礼法研究对于《尚书》学的依赖迄今未能导出宏观规范说,以致帝舜邦畿政治构造不清,礼法问题的结构价值因而不明。其根源是学界不曾自省《尚书》学方法欠妥。讨论揭示,此等欠缺导致两个链式问题:一是没有夯实虞史传《虞书》的语言可靠性基础,亦即尧舜时代语言哲学基础不明。二是此等欠缺催生宋明清学人的孔传《尚书》怀疑情结。讨论亦揭示,伯夷由于职分特点能够以近乎全知的叙事视角记述尧舜业绩,而其全知叙事视角的基础是舜帝设定的语言哲学,其核心是古文时态观。基于此重大发现,且在兼顾孔子理《书》视角的前提下,舜邦的政治构造得以揭示,从而为中华体系礼法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学方法 伯夷全知视角 帝舜语言哲学 伯夷记言 舜邦政治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在中华礼法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考证——《虞书》作为礼法信史研究根基的可靠性新证
13
作者 马治国 周兴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6,共8页
中华法系的本质属礼法,《尚书》在礼法形成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西汉以降,礼法研究未能澄清两大问题:一是信史时代宜从何时起算。二是孔子序纂《书》可否视为更改史料。此二问题的解答在今日尤其重要。它约束着中华礼法体系研究的系... 中华法系的本质属礼法,《尚书》在礼法形成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西汉以降,礼法研究未能澄清两大问题:一是信史时代宜从何时起算。二是孔子序纂《书》可否视为更改史料。此二问题的解答在今日尤其重要。它约束着中华礼法体系研究的系统化。考证揭示,基于伯夷的记时精确性,中华礼法信史断代应定在尧舜时期,而非夏朝。讨论揭示,孔子以良史之能纂序《尚书》,这根本不是更改史料,而是升华《坟》《典》内涵。此讨论结果为礼法研究夯实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礼法 信史时代 尚书》序 “及史之阙文” 诂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尚书》学略论
14
作者 姜广辉 李准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2,共7页
宋元时期《尚书》注解之书有数百家之多,本文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侧面加以概述:一是黄伦所推崇的张九成的《尚书详说》,此书将《尚书》的"天""帝"概念解释成人格神,强调人们须敬畏"天""帝",此... 宋元时期《尚书》注解之书有数百家之多,本文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侧面加以概述:一是黄伦所推崇的张九成的《尚书详说》,此书将《尚书》的"天""帝"概念解释成人格神,强调人们须敬畏"天""帝",此解符合殷周时期语境;二是作为元以后官学读本的蔡沉的《书经集传》,此书将《尚书》变成了一部上古圣王的"传心"录;三是王充耘的《读书管见》,此书深批虞廷"十六字心法",一语中的。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吴棫、朱熹、吴澄对《古文尚书》的质疑与辨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张九成 蔡沉 王充耘 质疑《古文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尚书》晚出词语考
15
作者 杨柳岸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古书的真伪是一种科学方法。遗贤、影响、其一曰、昏迷、来世、师古、放牛等词语仅见于《古文尚书》,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直到汉代以后文献才"重新"出现。《古文尚书》中的这些晚出词,是作伪者"不...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古书的真伪是一种科学方法。遗贤、影响、其一曰、昏迷、来世、师古、放牛等词语仅见于《古文尚书》,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直到汉代以后文献才"重新"出现。《古文尚书》中的这些晚出词,是作伪者"不能完全阻止他所处的时代的语言向笔底侵袭"的明证,藉此可为《古文尚书》的辨伪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尚书 汉语史 辨伪 晚出词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与中国小说
16
作者 王恒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1-27,共7页
历史散文是中国小说的主要源头之一。《尚书》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其中后人拟托的伪古文《尚书》;虽非伪书而同样是后人追记或假托的虞书和夏书;商书、周书的许多方面都蕴含着许多小说文体的因素,并对后世的小说文体产生... 历史散文是中国小说的主要源头之一。《尚书》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其中后人拟托的伪古文《尚书》;虽非伪书而同样是后人追记或假托的虞书和夏书;商书、周书的许多方面都蕴含着许多小说文体的因素,并对后世的小说文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历史散文 小说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正义》点校札记
17
作者 喻遂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0-154,共5页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是目前最通行的《尚书》版本 ,但其中错误很多。不仅阮刻本存在着不少漏校、误校、校记选录不当、刊刻新出错讹等问题 ,用唐石经等 11种本子作参校 ,发现《四部备要》翻印本、世界书局及中...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是目前最通行的《尚书》版本 ,但其中错误很多。不仅阮刻本存在着不少漏校、误校、校记选录不当、刊刻新出错讹等问题 ,用唐石经等 11种本子作参校 ,发现《四部备要》翻印本、世界书局及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经注疏》 尚书正义》 点校 札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18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汉记》 《唐类函》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新证三则
19
作者 白军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1,共4页
先秦重要史籍《尚书》一向难读,虽然经历代学者研究,不可通读之处仍然很多,本文以出土文献为据,结合相关典籍,对《尚书》中的"共工方鸠僎功"、"害其"以及"戕败"进行了新的解读。
关键词 尚书 古文字 新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尚书》与《逸周书》源流考——兼与刘起先生商榷
20
作者 刘俊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古文尚书》百篇基本未失 ,多保存在后世的不同版本的书中。《逸周书》当属《古文尚书》。
关键词 <古文尚书> <逸周书> 上古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