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昱 邓雪蓉 +1 位作者 耿研 张卓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扫描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与椎体、髋部双能X线(DXA)进行对比,确定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XA法,同时测量200例女性绝经后RA患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以及腰椎...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扫描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与椎体、髋部双能X线(DXA)进行对比,确定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XA法,同时测量200例女性绝经后RA患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以及腰椎、左髋部骨密度。比较不同扫描部位之间骨密度值的关系,并探讨以诊断中轴骨密度异常的诊断界值,以及可能影响外周骨密度的因素。结果 (1)200例女性绝经RA患者平均年龄(55.9±13.8)岁。根据中轴DXA结果及骨折病史,170例(85.0%)骨密度异常(T值<-1.0)。(2)RA患者中轴骨密度异常组前臂远端骨密度(0.33±0.13)g/cm^2,低于正常组(0.44±0.06)g/cm^2,(t=4.29,P<0.01)。(3)病程1年以上、抗CCP抗体阳性RA患者前臂骨密度降低。(4)前臂骨密度与中轴骨密度呈正相关。(5)使用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和左髋骨质疏松的最佳T值分别为-2.65(敏感度为0.702,特异度为0.774)和-2.50(敏感度为0.741,特异度为0.70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12)、病程(P=0.011)、以及抗CCP抗体阳性(P=0.05)分别是造成RA患者前臂BM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前臂骨密度可以作为筛查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轴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高龄、疾病病程长以及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骨密度 骨质疏松 类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桡骨远端骨折老年女性骨密度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晓宁 孔德明 +2 位作者 肖继龙 李硕 鞠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7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老年女性桡骨远端骨折骨密度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分析98名桡骨远端骨折老年女性术前及术后3个月健侧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依据术后是否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其他内科疾患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56例)及对照组(42例)。结...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老年女性桡骨远端骨折骨密度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分析98名桡骨远端骨折老年女性术前及术后3个月健侧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依据术后是否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其他内科疾患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56例)及对照组(42例)。结果治疗前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健侧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辛伐他汀组健侧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与治疗前骨密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侧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均值增高,与初始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两组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发现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骨折愈合数存在统计学差异,辛伐他汀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不影响骨质疏松患病率。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老年女性应用辛伐他汀(20 mg/d)可以改善桡骨远端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但不影响骨质疏松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骨折 骨密度 桡骨远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老年人腰椎与前臂骨密度的调查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沈惠良 雍宜民 周玉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8-22,共5页
采用DEXA检查了北京市三个地区共625例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与前臂的bonemineraldensity(BMD)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情况,其中腰椎588例、前臂472例。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增高而逐渐递减(P>0.... 采用DEXA检查了北京市三个地区共625例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与前臂的bonemineraldensity(BMD)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情况,其中腰椎588例、前臂472例。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增高而逐渐递减(P>0.05);男性BMD与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按年龄组比较,男性69岁、女性79岁以前,L1~4的BMD均为城区大于山区及平原。男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在各地区间无显著性差异,女性则为城区小于平原及山区。前臂BMD不论男、女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60岁以后男性及女性BMD下降率最快的部位均为10%处。地区间同一年龄组BMD的比较:男性以10%部位最为敏感,均为城区大于平原;女性80岁以前,在UD及10%的部位敏感,为城区大于平原。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男性各部位均为城区小于平原,女性在UD、33%两个部位为城区小于平原。在调查中发现,BMD较低的受试者常伴有前臂尺、桡骨远端长度变化,尺骨远端较桡骨远端长,形成一“台阶”样改变。经统计分析表明,“台阶”与UD部位BMD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骨质疏松(OP)试者的“台阶”样变化比无OP受试者的变化明显(P<0.05)。作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老年人 男性 腰椎 部位 骨质疏松 女性 桡骨远端 前臂 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1424例健康体检者超声桡骨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翔 吴宗辉 +1 位作者 刘敏 向春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5-881,共7页
目的了解位于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健康成年男性、女性的骨密度现状,为骨质疏松症的筛查、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unlight Omnissense TM 7000超声骨密度仪,调查测量了自2012年9月~2013年1月期间在西南大学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42... 目的了解位于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健康成年男性、女性的骨密度现状,为骨质疏松症的筛查、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unlight Omnissense TM 7000超声骨密度仪,调查测量了自2012年9月~2013年1月期间在西南大学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424(女性643,男性781)名汉族成年人桡骨远端骨密度,根据T值判定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并计算其检出率。结果女性骨量减少248例,检出率为38.57%,骨质疏松187例,检出率为29.08%;男性骨量减少339例,检出率为43.41%,骨质疏松96例,检出率为12.29%。重庆地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与贵阳、广州、北京地区比较男性在20岁段~40岁段均有显著差异(P〈0.001),与杭州地区相比男性在20岁段、30岁段、60岁段、70岁段有显著差异(P〈0.001),与沈阳地区相比男性在20岁段、50岁段、60岁段均有差异(P〈0.05);与贵阳地区比较女性在50岁段和70岁段有显著差异(P〈0.001),与广州地区相比女性在20岁段、40岁段、60岁段、70岁段均有显著差异(P〈0.001),与杭州、沈阳地区相比女性在50岁段和60岁段有显著差异(P〈0.001),与北京地区相比女性在20岁段~50岁段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重庆地区男女性在50岁以前T值水平相当并保持相对稳定,50岁以后女性T值明显低于男性;随年龄增加男女性T值均逐渐下降,女性在围绝经期下降迅速。重庆地区在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上较我国其他地区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 健康体检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例学龄少女前臂骨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加昌 张瑾 +2 位作者 欧阳巧洪 刘青 滕小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37-338,334,共3页
目的 了解少女 (10~ 11岁 )前臂骨密度 (BMD)年增长情况以及BMD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 对 6 0 0例健康少女行左前臂扫描 ,按首次平均体重指数 (BMI)分组 ,正常组 (BMI =14 2~ 19 6 ) ,超重组 (BMI>19 6 ) ,偏轻组 (BMI<14 ... 目的 了解少女 (10~ 11岁 )前臂骨密度 (BMD)年增长情况以及BMD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 对 6 0 0例健康少女行左前臂扫描 ,按首次平均体重指数 (BMI)分组 ,正常组 (BMI =14 2~ 19 6 ) ,超重组 (BMI>19 6 ) ,偏轻组 (BMI<14 2 )。一年后 ,采用同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再次扫描 ,追踪观察一年中BMD的变化。结果  6 0 0例少女前臂远端 1 10、1 3处BMD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9%和 10 6 % ,年增长率以正常组最快 ,超重组次之 ,偏轻组最慢。前后两次前臂远端 1 10、1 3处BMD与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 (r =0 30 7~ 0 6 49,P <0 0 0 1)。结论 该年龄段发育正常者身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前臂 体重指数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前臂骨密度正常值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姜岩 苗莉 +10 位作者 刘忠厚 谢雄 王春寅 嵇志光 王晓慧 王利明 曹松 张强 金信爱 郭亦超 李扶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0-31,共2页
本研究利用丹麦 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 X线片骨密度扫描仪 ,摄取非优势手及前臂中远 1/ 3处 X光片 ,测量了中国女性 353人 ,年龄 2 0~ 79岁 ,骨密度 ,峰值 ,年龄组为 30~ 39岁 ,(BMD=0 .556  SD=0 .0 2 7)。本实验采用降低骨峰值... 本研究利用丹麦 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 X线片骨密度扫描仪 ,摄取非优势手及前臂中远 1/ 3处 X光片 ,测量了中国女性 353人 ,年龄 2 0~ 79岁 ,骨密度 ,峰值 ,年龄组为 30~ 39岁 ,(BMD=0 .556  SD=0 .0 2 7)。本实验采用降低骨峰值 2 .0标准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与以往使用其他仪器测定结果相似 ,丹麦数码式 X线片扫描仪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 ,准确性高 ,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前臂骨密度 X线片扫描仪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叶春晓 郭颖彬 +5 位作者 吴振斌 林南杰 郑尤辉 陈开宇 张小玲 肖良秀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0-247,共8页
目的 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 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 目的 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 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根据 T 值分为两组:骨质疏松组55例,男性6例,女性49例,年龄52~83(63.5±8.2)岁,体质量 46~ 88(57.2±8.1)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3±3.0)kg/m^2;非骨质疏松组36例,男性2例,女性34例,年龄50~69(57.9±6.1)岁,体质量42.5~80.0(62.5±8.7)kg, BMI(25.5±3.3)kg/m^2。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上,于距离尺骨远端关节面40、60 mm处测量桡骨远端双侧骨皮质厚度。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大、体质量轻,且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较非骨质疏松组薄,骨皮质比率较非骨质疏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1)。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骨密度正相关( r = 0.309, P =0.000),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 r =0.445, P =0.000)。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每增加 1 mm ,髋部骨密度值增加0.071 g/cm^2( R^2=0.230, P =0.000),腰椎骨密度值增加0.065 g/cm^2 ( R^2= 0.265, P =0.000)。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5.2 mm为诊断骨质疏松最佳诊断临界点,其敏感度80.4%、特异度69.4%、阴性预测值69.4%,曲线下面积为0.749。结论 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正相关,桡骨远端骨皮质变薄与骨质疏松相关,通过X线检查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快速简便,可初步筛查骨量减少,并提示进一步行骨密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皮质厚度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前臂骨密度动态变化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沈惠良 雍宜民 李春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6-39,共4页
目的了解前臂不同部位BMD丢失的动态变化特点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异。方法在第1次检查的基础上,两年后,采用相同的检查条件,对181位老年人(62~90岁)进行了复查。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老人各部位的BMD... 目的了解前臂不同部位BMD丢失的动态变化特点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异。方法在第1次检查的基础上,两年后,采用相同的检查条件,对181位老年人(62~90岁)进行了复查。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老人各部位的BMD有不同程度下降,部分老人的BMD显现出增高。女性在UD、10%、33%处BMD降低的相对变化值(%)与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相关(P<0.05)。不论男、女各年龄组BMD降低的相对变化幅度,由远端向近端三个部位(5mm、10%、33%)逐步递减,表明松质骨变化更为明显。在多数年龄组及部位,BMD的相对变化值幅度(%)均为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多数女性老年人的前臂BMD丢失速率有随龄逐渐加快的趋势。纵向动态比较更能反映老年人BMD的实际变化情况。两年的随访期尚不足以反映出男性老人BMD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老年人 前臂骨密度 部位 年龄组 老人 动态变化 松质骨 检查 增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与正常人群骨密度与骨折风险系数对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春明 周曼瑜 李广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及骨折风险系数的变化规侓,筛选易骨折人群进行防治。方法采用OSTEOCORE-2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13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同年龄段体质指数(BMI)相匹配的13...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及骨折风险系数的变化规侓,筛选易骨折人群进行防治。方法采用OSTEOCORE-2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13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同年龄段体质指数(BMI)相匹配的135例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前臂尺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骨折风险系数及T值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同一年龄段,观察组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同一年龄段,观察组患者骨折风险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平均高出200%-300%。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两组研究对象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增加。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较正常人群骨密度降低,且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增加。低骨密度伴骨折风险系数高于正常均值的200%-300%时即为桡骨远端骨折易发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骨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国英 陈晓 +3 位作者 李敏 施燕 高林峰 顾淑珠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0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BMD变化的年龄分布规律。结果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0~59岁和70岁以上年龄段出现快速骨丢失,尤其是前臂远端骨丢失速率较快,55~59岁年龄段女性骨累积丢失率达25%,与DXA测定中轴骨的骨量丢失规律一致。前臂远端桡+尺骨的骨质疏松(OP)检出率较高,是围绝经期妇女OP检出的敏感部位。50~54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为57.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5.8%(以低于PBM-2.0s为诊断标准)和12.1%(以低于PBM-2.5s为诊断标准);55~59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上升至80.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上升至50.0%和30.9%。6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增加速度趋缓,但7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再次上升。结论前臂骨骼BMD测定可以作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工具。将前臂远端桡+尺骨为BMD主要检测部位,以低于PBM-2.0s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筛查骨质疏松人群和评估干预措施较适宜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前臂骨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24831例前臂远端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张萌萌 李亚刚 +5 位作者 刘颖 潘雪娜 梁斌斌 郭忠 李强 高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5-127,83,共4页
目的研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食、运动、吸烟、嗜酒、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父亲骨折病史、母亲骨折病史及女性生育、绝经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pDXA)检测前臂远端BMD,用自... 目的研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食、运动、吸烟、嗜酒、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父亲骨折病史、母亲骨折病史及女性生育、绝经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pDXA)检测前臂远端BMD,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性别、体重、运动、饮食、吸烟、嗜酒、慢性胃炎、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母亲骨折病史与BMD检测值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父亲骨折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与BMD无关,女性绝经年限和生育次数与B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吸烟、嗜酒、母亲骨折病史、慢性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次数是OP的危险因素。运动、喝牛奶、吃海产品、体重指数是OP的可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远端骨密度 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前臂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12
作者 金文雅 赵晋华 +1 位作者 邢岩 姚玉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40-441,41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前臂骨密度测定是否有影响,能否让患者采取卧位测定前臂骨密度,减少行动不便患者因检查带来的麻烦。方法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卧位及坐位测量前臂骨密度,测量范围包括桡骨UD(桡骨最远端),桡...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前臂骨密度测定是否有影响,能否让患者采取卧位测定前臂骨密度,减少行动不便患者因检查带来的麻烦。方法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卧位及坐位测量前臂骨密度,测量范围包括桡骨UD(桡骨最远端),桡骨33%,桡骨全部。测量数据包括骨密度值(BMD)、骨矿含量(BMC)、T评分(T-score)、Z评分(Z-score)以及测量的长度、面积等。结果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测量的桡骨UD、桡骨全部的骨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不同体位测量的桡骨33%的骨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位改变会对前臂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有影响,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定的体位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体位 前臂 桡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
13
作者 康海琼 周红俊 +8 位作者 刘根林 卫波 郑樱 张缨 郝春霞 王一吉 逯晓蕾 袁媛 蒙倩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55-858,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发病早期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行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9例,测量入院时及入院6个月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结果与入院时相...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发病早期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行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9例,测量入院时及入院6个月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患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在入院6个月后均明显下降(∣Z∣>2.265,P<0.01)。股骨颈的骨密度下降百分数与第2次测量时下肢运动评分呈负相关(r=-0.515,P=0.03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发病一年内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密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密度 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前臂桡骨数字X射线骨密度测量结果: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14
作者 应奇峰 余卫 +5 位作者 尹香君 张骏 陈锦平 李志新 王临虹 夏维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8-473,共6页
目的分析全国流调中数字X射线测量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的结果及其特点。方法收集全国12个流调点4982例正常受试志愿者行数字X射线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桡骨测量部位和感兴趣区为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其中男性2110人... 目的分析全国流调中数字X射线测量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的结果及其特点。方法收集全国12个流调点4982例正常受试志愿者行数字X射线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桡骨测量部位和感兴趣区为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其中男性2110人,平均年龄(54.8±14.2)岁(20~89岁);女性2872人,平均年龄(55.5±13.0)岁(20~89岁)。结果前臂桡骨骨密度峰值均位于30~40岁年龄组,男性骨峰值(0.990±0.118)g/cm^2,显著高于女性骨峰值(0.844±0.100)g/cm 2(P<0.001);峰值后,随年龄组的增加而下降,女性各年龄组的下降率均高于男性,特别是50~60岁年龄组女性骨密度下降最为明显(12.87%/10年)。结论前臂X线骨密度检测系统用于此次流调时的测量结果可反映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及老年人群骨密度不同程度下降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X射线骨密度检测系统 骨密度 前臂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X工具不同方法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栗敏 杨春艳 +2 位作者 郭勇 李宝 张智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通过应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系统联合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探讨FRAX联合不同部位骨密度后分析10年内发生全身骨折风险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488例分别接受DXA桡骨远端、股骨颈检查的体检人群,将桡骨远端骨密度、股骨... 目的通过应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系统联合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探讨FRAX联合不同部位骨密度后分析10年内发生全身骨折风险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488例分别接受DXA桡骨远端、股骨颈检查的体检人群,将桡骨远端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分别输入FRAX骨折风险评估系统,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未来10年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性别的变化趋势,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结果 FRAX联合Hologic法股骨颈骨密度及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所得到的未来10年骨折风险概率均整体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其中Hologic股骨颈骨密度法女性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变化最为明显,且持续增加;60岁以后Hologic股骨颈骨密度法男性及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法女性随年龄增加幅度较缓慢;60岁以后男性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法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增长轻度下降;两种方法骨折风险概率的增加幅度男性均小于女性,不论性别、年龄,骨折风险概率均值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法均小于Hologic股骨颈骨密度法。结论 FRAX分别联合桡骨远端骨密度及股骨颈骨密度评估未来10年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性别变化趋势相仿,但采用桡骨远端骨密度的方法可能导致未来10年内骨折风险概率的低估,故不推荐采用,但测量桡骨远端骨密度的方法较股骨颈骨密度更加方便、快捷,故在日常工作中可作为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X DXA 桡骨远端骨密度 股骨颈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对前臂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焕欣 李忠 +3 位作者 聂倩 陈菲菲 张令霞 马慧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男性体检人群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对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及SUA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BMD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50... 目的探讨男性体检人群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对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及SUA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BMD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50岁及以上的2270名男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BMD值,计算T值,根据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SUA水平在正常范围者按四分位分为Q1~Q4组,高于正常范围者为Q5组。探讨各组SUA变化及与BMD的关系,分析骨量异常的影响因素,建立相乘和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骨质疏松组SUA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Q1~Q5组BMD值、T值、骨量减少患病率、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BMD值、T值均与SUA呈正相关性(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SBP)、患有高血压与骨量异常的风险呈正相关性,BMI、SUA与骨量异常的风险呈负相关性(P<0.05)。SUA与BMI对骨量影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AP和S的估计值(95%CI)分别为-0.114(-0.622,0.394)、-0.177(-0.980,0.627)和1.475(0.189,11.485)。结论在50岁以上的男性体检人群中,年龄、SBP、患有高血压是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BMI、SUA是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BMI与SUA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 前臂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FRAX预测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鸿兵 白广深 +4 位作者 郭美灵 高强 王继红 梁俊刚 张智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目的应用FRAX对比女性前臂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行骨密度检查的女性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臂骨密度检查10 519例,行股骨颈骨密度检查1 280例。根据FRAX指定的危险因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 目的应用FRAX对比女性前臂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行骨密度检查的女性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臂骨密度检查10 519例,行股骨颈骨密度检查1 280例。根据FRAX指定的危险因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吸烟史、饮酒史、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史、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史、前臂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或T值。以每10岁年龄段分组,分别运用前臂骨密度T值及股骨颈骨密度计算FRAX评分。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不符合t检验条件时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臂骨密度低于股骨颈骨密度。40~5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要高于股骨颈,60~8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低于股骨颈,除80岁组外,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低于股骨颈骨质疏松检出率;50~8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较高(P<0.05)。40~5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前臂要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系数前臂要高于股骨颈(P<0.05)。40~5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前臂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系数前臂高于股骨颈(P<0.05)。结论前臂骨密度可以用于FRAX进行骨折风险的预测,但各年龄段的评估概率会与股骨颈有一定差距,还需进行深入细致更准确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FRAX 前臂 股骨颈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女性前臂骨密度的增龄性改变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岩 苗莉 +10 位作者 刘忠厚 谢雄 王春寅 嵇志光 王晓会 王利明 曹松 张强 金信爱 郭亦超 李扶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通过对健康中国女性进行X ray骨密度检测 ,从而找到前臂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 30 7例职业女性采用丹麦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X光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前臂骨密度测定 ,将数据用Excel... 目的 通过对健康中国女性进行X ray骨密度检测 ,从而找到前臂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 30 7例职业女性采用丹麦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X光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前臂骨密度测定 ,将数据用Excel数据表格、电子表格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 7岁以前 ,骨密度呈增加趋势 ,2 8~ 34岁达峰值 ,35岁以后逐年下降 ,49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 ;34岁以前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 0 ,35岁以后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 ,49岁以后明显增加 ,70岁以后已过半。结论 骨生长、发育、衰老具有一定变化规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生理年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骨密度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女性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和超声骨密度检测在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刘翔 熊明洁 +1 位作者 黄静 肖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95-1499,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重庆城区居民的骨密度情况,了解该区域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分析比较双能X线与定量超声桡骨骨密度检查方法的优劣,为骨质疏松的早防早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大学医院健康管理... 目的回顾性研究重庆城区居民的骨密度情况,了解该区域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分析比较双能X线与定量超声桡骨骨密度检查方法的优劣,为骨质疏松的早防早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大学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完成桡骨远端骨密度检测且资料完备的9158名(男性4577名,女性4581名)健康汉族成年体检者数据,随机采用双能X线测量法或定量超声检测法进行检测,根据T值判定骨质疏松并计算其检出率。结果该人群骨质疏松总检出率为15.6%,其中男性为9.5%,女性为21.6%。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不断上升,骨量正常人群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总检出率为19.0%,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1.1%和27.3%;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总检出率为23.3%,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3.3%和33.7%。两种骨密度检测方法比较,桡骨定量超声法骨质疏松的检出率高于双能X线测量法(P<0.001)。结论重庆城区居民的骨质疏松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属于骨质疏松高发地区,该区域人群骨健康状况堪忧;因地制宜选择便捷高效经济的骨量异常检测方法,并针对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特点进行系统规范的骨量减少危险因素干预,是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密度 定量超声检测法 双能X线测量法 骨质疏松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汤辅助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密度及康复速度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尚丹 黄海娟 荆改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34-2737,共4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辅助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密度及康复速度影响,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T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辅助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密度及康复速度影响,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T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术后同时给与补肾活血汤口服,连续服用3个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腕关节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静息和活动时手术部位疼痛程度(VAS),桡骨部位骨密度,评估术后3个月时腕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腕关节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1个月、3个月时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时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骨密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桡骨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研究组为95.00%,高于对照组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辅助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程度及快速消肿,增强骨密度,缩短康复时间,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补肾活血汤 T型钢板内固定 骨密度 康复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