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oresponsive MiR-138-5p Targets MACF1 to Inhibit Bone Form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Zhihao Chen Zhao Fan +14 位作者 Liang Chao Lifang Hu Chen Lei Zhang Yan Yin Chong Dijie Li Tian Ye Wuxia Qiu Kewen Zhang Chaofei Yang Xiaona Li Li Yu Weiyi Chen Zhang Ge Qian Airong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72-73,共2页
Mechanical stimuli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maintaining bone remodeling and skeletal integrity.Meanwhile,bone can respond to the changes of mechanical condition to adjust its mass and architecture.Clinical studies di... Mechanical stimuli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maintaining bone remodeling and skeletal integrity.Meanwhile,bone can respond to the changes of mechanical condition to adjust its mass and architecture.Clinical studies discover that bedridden patients showed osteoporotic T-scores and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and long-term immobilized patients presented reduced markers of bone formation.However,as bone formation mediated by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stimuli regulating bone formation is still unclear.Recent evidences show that microRNAs(miRNAs)are involved in mechanical stimuli regulating bone formation or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Nevertheless,no direct evidence identifies mechanoresponsive miRNA in both human and animal bones,and clarifies its mechanoresponsive role un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conditions(e.g.mechanical unloading,reloading,loading).In the current study,we screened for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 in bone specimens of bedridden patients with fractures,then identifi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miR-138-5p,but not the other miRNAs,altered withbedridden time 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the bone formation marker genes Alp(alkaline phosphatase).Moreover,miR-138-5p was up-regulated with reduced bone formation during unloading and down-regulated with increased bone formation during reloading in hind4imb unloaded mice.In addition,miR-138-5p was verified to be responsive to different mechanical unloading condition and cyclic mechanical stretch condition in primary osteogenic cells,respectively.Further in vitro data suggested that mechanoresponsive miR-138-5p directly targeted microtubule actin crosslinking factor 1(MACF1)to inhibit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In vivo,we constructed an osteoblastic miR-138-5p transgenic mice model(TG138)with the Runx2promoter,and found that overexpression miR-138-5p supressed bone formation.Moreover,osteoblast-targeted inhibition of miR-138-5p sensitized bone anabolic response to mechanical loading in TG138 mice.Predominantly,the osteoblast-targeted inhibition of miR-138-5p could counteract bone formation reduction induced by hind limb unloading.Taken together,the mechanoresponsive miR-138-5p inhibited bone anabolic response for developing a novel bone anabolic sensitization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oresponse miR-138-5p MACF1 bone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江东 敖英芳 +5 位作者 谢兴 龚熹 陈连旭 罗浩 王永健 余家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移植物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7月,61例ACL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BPTB重建ACL手术,按...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移植物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7月,61例ACL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BPTB重建ACL手术,按术式和移植物分为3组:异体BPTB双束组(20例),异体BPTB单束组(21例),自体BPTB单束组(20例)。3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1.6±3.0)、(42.3±3.9)、(42.5±2.7)月。通过膝关节查体、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膝前痛、常规KT-2000、后推KT-2000及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3组间的IKDC2000、Lysholm、Tegner评分、大腿围度差值、肌力和常规KT-2000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体双束组的Pivotshift阳性发生率(5%,1/20)是异体单束组的1/6(29%,6/21),自体单束组的1/4(20%,4/20)。异体双束组的后推KT-200030°位前移度(中位数15磅0.5 mm,20磅0.5 mm,30磅0.9 mm)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异体双束组(15%,3/20)和异体单束组(10%,2/21)的膝前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自体单束组(75%,15/20)(χ2=24.201,P=0.000)。结论同种异体BPTB双束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整体前向及旋转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可以作为髁间窝较宽的患者ACL初次解剖重建的理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双束重建 同种异体骨-髌腱- 自体骨-髌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胫骨骨隧道演变过程的MRI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向芳友 杨柳 +4 位作者 郭林 陈光兴 陈伟 文亚名 唐康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82-785,共4页
目的 利用MRI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 髌腱 骨(bone patellartendon bone ,B PT B)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 ,ACL)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变化过程。方法 将5 0例B PT B重建ACL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自体组2 0例,B组为同种... 目的 利用MRI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 髌腱 骨(bone patellartendon bone ,B PT B)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 ,ACL)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变化过程。方法 将5 0例B PT B重建ACL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自体组2 0例,B组为同种异体组3 0例。分别于术后1、6周、3~4、5~6、7~8、9~10、12~13、15~16、18~19、2 1~2 2个月进行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e ,MRI)检查,采用胫骨骨隧道斜轴状位扫描技术,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GE T1WI、GE STIR。动态观察骨隧道内的MRI信号变化,并比较术后6周、3~4、5~6个月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 术后6周骨隧道扩大增幅最为显著(P <0 0 5 )。术后3个时间段上比较两组骨隧道扩大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MRI动态观察发现,A组术后5~8个月,移植物与骨隧道之间已发生骨性愈合;而B组将延迟到术后7~13个月。结论 MRI是准确评价骨隧道的一种无创手段;同种异体B PT B在胫骨骨隧道内的愈合相对延迟;自体组与同种异体组术后胫骨骨隧道扩大的程度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义韧带 磁共振成像 -髌腱- 骨隧道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辉 王雪松 +3 位作者 冯华 洪雷 耿向苏 王满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并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36例AC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岁(15~56岁);急性损... 目的:回顾性研究并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36例AC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岁(15~56岁);急性损伤11例,慢性损伤2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主观评估(包括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症状改善情况)和客观评估(包括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测量,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对比了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MR影像和关节镜手术探查影像,还对术后发热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了记录。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3.6个月(12~32个月)。主观评估:术前Lyshrolm评分为63.61±13.4分(46~90分),术后最终评分为98.03±3.6分(85~100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1.7%。客观评估:KT-1000测量结果:术前两侧胫骨前移的差别为7.05±2.15mm(2-11mm),术后最终测量值为1.15±1.43mm(0-6mm),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1例患者移植物松弛度增加,给予固缩治疗后好转。另1例部分韧带磨损,但主观评估良好,给予清创和髁间窝成形术处理。结论:短期观察显示,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ACL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组织移植 -髌腱- 前交叉韧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髌骨-髌腱结合部新骨形成与大小预测其愈合程度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琳 吕红斌 +3 位作者 霍碧君 张颖凯 梁国穗 秦岭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目的探讨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中新骨形成量和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5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1/3处横行截骨,切除远端1/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第8和16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组织学和新骨形成情况(X线摄... 目的探讨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中新骨形成量和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5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1/3处横行截骨,切除远端1/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第8和16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组织学和新骨形成情况(X线摄片测量和骨密度测定)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髌骨-髌腱结合部新骨面积、新骨长度及骨矿密度在第8和16周之间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在第16周时的拉断载荷、极限拉应力和拉断能量均明显大于第8周;新骨面积与拉断载荷及极限拉应力呈显著性相关。结论新骨面积与拉断载荷及极限拉应力间显著相关,通过临床无创X线影像学对新骨面积的定量,可有效评估髌骨部分切除后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状况,为术后主动康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髌腱复合体 骨腱结合部 力学测试 组织学 新骨面积 骨矿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处理对异种骨-髌腱-骨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克家 王德就 +1 位作者 蒋亚斌 曾耀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0-773,共4页
目的:观察深低温处理对异种骨-髌腱-骨(BPB)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部肌袋模型法探讨深低温处理对异种BPB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通过观察外周血T细胞活化和植入物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来判定免疫反应程度。结果:新鲜未处理异种... 目的:观察深低温处理对异种骨-髌腱-骨(BPB)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部肌袋模型法探讨深低温处理对异种BPB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通过观察外周血T细胞活化和植入物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来判定免疫反应程度。结果:新鲜未处理异种BPB移植后3 d CD4+/CD8+细胞CD25+表达率即显著升高,与自体移植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4 d达高峰,且维持该峰值至术后35 d仍无下降;深低温处理的异种BPB移植后CD4+/CD8+细胞CD25+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表达时间推迟,至术后14 d才有轻度升高,术后3 d起各时点与未处理组比较,均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深低温处理组骨、腱组织周围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但未侵入组织内,无组织坏死,腱束结构清楚,胶原排列规则;新鲜异种移植组可见大量斑片状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骨及胶原组织周围及其中,可见骨碎片,腱结构不清,胶原排列紊乱,部分切片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炎症细胞。结论:深低温处理能显著降低异种BPB免疫原性,抑制排斥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腱- 异种移植 排斥反应 白细胞介素2 前交叉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髌骨-髌腱复合体中骨-骨愈合和骨-腱愈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秦岭 陈俊伟 +1 位作者 符立勤 梁国穗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 比较髌骨 -髌腱复合体中骨 -骨连接和骨 -腱连接愈合。方法  6 0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 1/ 3处横行截骨 ,在骨 -骨连接组中 ,将两髌骨骨折块重新连接 ;在骨-腱连接组中 ,切除远端 1/ 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 目的 比较髌骨 -髌腱复合体中骨 -骨连接和骨 -腱连接愈合。方法  6 0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 1/ 3处横行截骨 ,在骨 -骨连接组中 ,将两髌骨骨折块重新连接 ;在骨-腱连接组中 ,切除远端 1/ 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 8、12和 2 4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的拉断载荷没有显着性差异。但骨 -骨连接组第 8周和第2 4周的极限拉应力明显大于骨 -腱连接组 (P <0 .0 5 )。组织学研究表明骨 -骨愈合可通过愈合界面的软骨内化骨 ;在骨 -腱连接组中 ,大量瘢痕组织形成桥接愈合界面 ,并逐渐塑型重建 ,但没有形成典型的骨腱接点中的纤维软骨层。结论 髌骨 -髌腱复合体手术修复时 ,解剖学重建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应尽可能采用骨折 (骨 -骨 )固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髌腱复合体 -骨愈合 -腱愈合 骨折愈合 生物力学试验 骸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骨-髌腱-骨及半月板移植物浸提液的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继英 傅欣 +3 位作者 谢兴 郁时兵 余家阔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558,共3页
目的:探讨ACL重建及半月板修复所用异体移植物的组织安全性。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梯度人体骨-髌腱-骨和半月板移植物浸提液培养NIH3T3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受试物中存活细胞百分比,其结果与DMEM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及苯酚(... 目的:探讨ACL重建及半月板修复所用异体移植物的组织安全性。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梯度人体骨-髌腱-骨和半月板移植物浸提液培养NIH3T3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受试物中存活细胞百分比,其结果与DMEM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及苯酚(阳性对照组)中存活细胞百分比进行比较。结果:光镜下各种浓度移植物浸提液培养的细胞形态均正常,存活率均大于97%,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结论:本实验中人体骨-髌腱-骨和半月板移植物未见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腱- 半月板 异体移植物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髌腱-骨和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愈合形态学和前向稳定性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渝平 敖英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和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后的移植物愈合形态和前向稳定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1996年7月~200...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和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后的移植物愈合形态和前向稳定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1996年7月~2005年5月,我所对134例急性ACL断裂施行膝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移植物分别为自体B-PT-B和HT,其中51例为去除金属内固定而二次入院手术(术后6~46个月,平均13.8月),根据移植物种类将51例分为2组:B-PT-B组(n=14)和HT组(n=37),比较关节镜下移植物愈合形态,采用膝关节韧带位移测量仪(KT-2000)分别在屈膝30°和90°时测量前向松弛度。结果 B-PT-B组和HT组重建韧带形态学表现如下:韧带完整分别占85.7%(12/14)和86.5%(32/37),断裂〈1/2分别占14.3%(2/14)和13.5%(5/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滑膜完整分别占57.1%(8/14)和64.9%(24/37),部分滑膜覆盖分别占28.6%(4/14)和27.0%(10/37),无滑膜覆盖分别占14.3%(2/14)和8.1%(3/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501,P=0.779);滑膜内有血管形成分别占57.1%(8/14)和64.9%(24/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259,P=0.611);有"独眼征"(cyclops)形成分别占14.3%(2/14)和10.8%(4/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2组前向松弛度在屈膝30°时分别为(2.2±0.5)、(1.8±1.4)mm(t=1.039,P=0.304),90°时分别为(1.2±0.6)、(1.1±0.7)mm(t=0.472,P=0.639)。结论急性期采用自体B-PT-B和HT单束重建ACL,在韧带愈合形态学表现和重建的前向稳定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自体骨-髌腱- 自体腘绳肌腱 韧带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外侧韧带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强 周捍东 郑加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为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侧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侧新鲜标本上观测踝关节外侧韧带起止点及走行径路、髌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摹拟重建手术。结果髌韧带位置恒定,... 目的为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侧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侧新鲜标本上观测踝关节外侧韧带起止点及走行径路、髌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摹拟重建手术。结果髌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髌骨膜-髌韧带-骨瓣的髌韧带长度(4.1±0.4)cm,距腓前韧带长度(2.4±0.5)cm,跟腓韧带长度(3.1±0.4)cm。结论 (1)髌骨膜-髌韧带-骨瓣的髌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髌骨膜-髌韧带-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及软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采用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外侧韧带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侧韧带 髌骨膜-髌韧带-骨瓣 髌韧带 重建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PELA/BMP-2微囊支架促进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殷杰 邱素均 +2 位作者 高浚淮 赵胜利 闵少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骨形态发生蛋白-2(FGF-2/PELA/BMP-2)微囊支架对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PDSC),进行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及成骨、成软骨、成脂三...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骨形态发生蛋白-2(FGF-2/PELA/BMP-2)微囊支架对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PDSC),进行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及成骨、成软骨、成脂三系诱导并进行茜素红、甲苯胺蓝、阿利新蓝、油红O染色及免疫荧光实验。制备FGF-2/PELA/BMP-2、FGF-2/PELA、PELA/BMP-2、PELA四组材料,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微囊表面,通过ELISA实验制作两因子的控释曲线。将4组材料浸提液与第3代骨膜来源干细胞进行共培养,分别在7、14 d进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分别在7、14、21 d进行q RT-PCR成骨基因表达检测,观察比较各组PDSC成骨分化能力,数据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显示PDSC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三系诱导分化染色结果表面PDSC具有成骨、成软骨、成脂等多向分化能力。AKP活性结果显示,FGF-2/PELA/BMP-2组在PDSC培养的7 d及14 d,AKP活性最高,差异显著。FGF-2/PELA/BMP-2组的q RT-PCR结果提示Run X-2、OCN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且在第14天Run X-2表达量达到顶峰,OCN呈持续增长趋势。结论 FGF-2/PELA/BMP-2仿生控释微囊支架中的细胞因子活性得以保留,并相对其他实验组具有更高的促进PDSC成骨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来源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骨形态发生蛋白-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髌腱骨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善鸿 王一腾 +3 位作者 白茗 白希壮 韩晓锐 张杭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3-956,共4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比较自体骨髌腱骨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资料来源Medlin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检索1999年至2009年关于前交叉韧带断裂使用自体骨髌腱骨和腘绳肌腱治疗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运用RevMan4.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比较自体骨髌腱骨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资料来源Medlin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检索1999年至2009年关于前交叉韧带断裂使用自体骨髌腱骨和腘绳肌腱治疗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运用RevMan4.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术后膝关节的体格检查和膝关节功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5篇文献入选本研究,轴移试验阳性的OR值为1.39[95%C(I0.82~2.36),P=0.23],Lachman试验阳性的OR值为1.30[95%C(I0.90~1.88),P=0.17],膝前疼痛的OR值为0.43[95%C(I0.30~0.61),P=0.000],伸膝受限(>5°)的OR值为0.44[95%CI(0.24~0.79),P=0.007]。结论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出现疼痛和伸膝受限的发病率低于骨髌腱骨,而膝关节稳定性方面二者没有显著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髌腱骨 腘绳肌腱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其亮 滕学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3-527,522,共6页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组、自体骨-髌腱-骨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三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三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自体骨-髌腱-骨组髌前疼痛发生率为13.89%,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术后需行关节穿刺病例的比率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自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有1例发生严重感染。结论:三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相近,均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选择的移植物;若考虑患者髌前疼痛及感染等情况,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有优势。三种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髌腱- 腘绳肌腱 异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筋柔骨正”推髌伸膝手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远栋 王平 +2 位作者 刘爱峰 张君涛 张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筋柔骨正”推髌伸膝手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与机制。方法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髌伸膝”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20 min,14次为1个疗程,... 目的探讨基于“筋柔骨正”推髌伸膝手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与机制。方法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髌伸膝”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20 min,14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评价临床疗效、下肢力线及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表面张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力线与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表面张力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髌伸膝”手法能够改善下肢力线及膝关节软组织表面张力,因此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柔骨正 膝骨性关节炎 推髌伸膝手法 针刺 下肢力线 软组织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保守疗法的超声随访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丽娟 崔立刚 +2 位作者 李玉梅 廖丽萍 宋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专业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保守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24名髌腱末端病的专业运动员,根据体外超声波治疗强度随机分为无痛组、微痛组和极痛组,每组8名。记录治疗前后髌腱的高频声像图特征变化,包括二维病变范围、彩...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专业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保守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24名髌腱末端病的专业运动员,根据体外超声波治疗强度随机分为无痛组、微痛组和极痛组,每组8名。记录治疗前后髌腱的高频声像图特征变化,包括二维病变范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血流情况,并与传统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2个疗程终止研究后,疼痛消失或缓解的运动员在无痛、微痛和极痛组的比例分别为37.5%、87.5%和62.5%。无痛、微痛和极痛组的疼痛评分治疗前分别为(4.50±2.07)、(4.88±1.13)和(6.13±1.55)分;治疗后分别为(4.88±2.17)、(3.00±1.77)和(5.13±2.36)分。其中,微痛组与极痛组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均值均明显减少,微痛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髌腱厚度变薄、低回声面积变小及血流分布变少做为炎症好转的超声指标,将结果分为有效、无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无痛、微痛和极痛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8%、50%和62%,其中,微痛和极痛组均明显高于无痛组(P均<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客观、定量地显示髌腱末端病保守治疗中的声像图变化,较临床评估更能真实反映病变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腱末端病 肌骨超声 超声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6
作者 印钰 陈临新 +8 位作者 梅宇 罗浩 代岭辉 冯涛 尹金强 谢可心 王鹏 张鹏 谢兴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6-941,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该手术方式治疗的47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34例,年龄13~44岁,... 目的:探讨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该手术方式治疗的47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34例,年龄13~44岁,平均23.89±8.44岁。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临床查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X线或CT测量髌骨适合角和外侧髌股角以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范围12~50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恐惧试验为阴性,未出现髌骨再脱位,活动角度正常。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17±0.99分,术后6个月为2.36±0.85分,术后末次随访为0.83±0.73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IKDC评分30.30±8.70分,术后6个月为78.55±4.37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8.50±2.77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为26.98±7.76分,术后6个月为88.85±4.80分,术后末次随访为94.51±4.43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Tegner评分为1.32±0.47分,术后6个月为3.23±0.52分,术后末次随访为4.17±0.48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适合角术前为31.63°±7.06°,末次随访为1.56°±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髌股角术前为0.07°±2.99°,末次随访为14.77°±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 内侧髌股韧带 单骨道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