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
1
作者 魏新辉 徐福刚 +6 位作者 李师吉 刘国宁 王志强 汪磊 马莉 翁燕飞 廖子超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 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多口钻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但目前对该区沙四下亚段储层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明确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储层发育特征,以罗家地区沙四下亚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岩心、铸体薄片、物性以及高压压汞等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下亚段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粒内溶孔少量发育;沙四下亚段储层孔渗变化大,中高孔、中高渗占优,孔隙结构总体较好;根据物性数据、孔隙类型、高压压汞的曲线形态以及各项参数将沙四下亚段储层的孔隙结构由好到差划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研究区以Ⅱ类为主、Ⅰ类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罗家地区 沙四下亚段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中甲基菲的分布及对成熟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宋长玉 金洪蕊 +1 位作者 刘璇 王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3-187,共5页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部分煤样及渤南洼陷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中甲基菲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沉积环境及生源对甲基菲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渤南洼陷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的湖相沉积中,9-甲基菲丰度大于1-甲基菲;咸水氵舄湖环境...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部分煤样及渤南洼陷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中甲基菲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沉积环境及生源对甲基菲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渤南洼陷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的湖相沉积中,9-甲基菲丰度大于1-甲基菲;咸水氵舄湖环境下的烃源岩中3-甲基菲和2-甲基菲相对丰度增加,其甲基菲指数也偏大;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的烃源岩,甲基菲指数偏低。在半咸水—咸水还原环境的富含菌类和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煤中,易于生成9-甲基菲,而在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且以高等植物为主要生源的煤中,1-甲基菲较9-甲基菲丰富。利用甲基菲指数评价有机质成熟度时应考虑生源不同所造成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甲基菲 成熟度 沉积环境 生源 渤南洼陷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深层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0
3
作者 宫秀梅 金之钧 +1 位作者 曾溅辉 邱楠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3-479,共7页
渤南洼陷深层烃源岩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暗色泥岩、砂泥岩及膏盐层,有机碳含量为0.9%~2.39%,干酪根为Ⅰ和Ⅱ1型;深部储集层以沙河街组四段砂砾岩、细砂岩及泥灰岩为主,孔隙度为1.18%~23.5%,渗透率为0.1×10 - 3~36.67×... 渤南洼陷深层烃源岩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暗色泥岩、砂泥岩及膏盐层,有机碳含量为0.9%~2.39%,干酪根为Ⅰ和Ⅱ1型;深部储集层以沙河街组四段砂砾岩、细砂岩及泥灰岩为主,孔隙度为1.18%~23.5%,渗透率为0.1×10 - 3~36.67×10 - 3 μm2;按照圈闭类型可将深层油气藏划分为岩性圈闭油气藏和复合圈闭油气藏,按烃源岩类型可将其分为古近系腐泥型烃源岩油气藏和中、古生界煤成气藏,按生储盖组合又可将其划分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和上生下储型油气藏.渤南洼陷深层油气成藏主要受充注期、流体动力系统及膏盐层控制.油气的晚期连续充注为深层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层特有的超压流体动力系统为深部油气的运聚提供了动力.区域性分布的膏盐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区域性封盖作用;2)延缓了其下地层的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物性;3)有利超压流体系统的形成.因此,膏盐层的下部地层为深层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深层 渤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油气分布有序性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雅利 王永诗 +2 位作者 郝雪峰 庞雄奇 崔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5,111-112,共6页
在作为断陷盆地典型代表的渤南洼陷,已发现断陷盆地钻遇的所有油气藏类型。从盆地边缘到洼陷中心,各种类型油气藏构成一个分布有序的涵盖常规—过渡—非常规油气藏的完整序列。以构造演化为主导的多期构造活动、多套烃源岩层、多期成烃... 在作为断陷盆地典型代表的渤南洼陷,已发现断陷盆地钻遇的所有油气藏类型。从盆地边缘到洼陷中心,各种类型油气藏构成一个分布有序的涵盖常规—过渡—非常规油气藏的完整序列。以构造演化为主导的多期构造活动、多套烃源岩层、多期成烃排烃、多期成藏以及多期油气运移条件有机联系,决定了油气藏分布的有序性,并构成统一的油气分布整体。这种纵向上多层系、横向上多类型的复合油气藏有序分布的统一整体,是油气分布有序性的具体表现;洼陷内构造单元分布、烃源岩条件、储层形成与分布、盖层与圈闭特征以及油气运聚动力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是油气有序性分布的控制因素。随着对油气分布有序性、连续性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采用立体勘探思路,在常规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老区的油气勘探,发现了大量以近源大型致密储集体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且常规油气藏勘探也有较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富油洼陷 油气分布 有序性 连续性 渤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多类型沉积体系形成机制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鹏 宋国奇 +1 位作者 刘雅利 孟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234-3243,共10页
为揭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明确勘探方向,通过地震剖面、钻探、测井、分析化验等所获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识别出扇三角洲体系、近岸水下扇体系、滩坝体系和湖泊体系共4种沉积体系,并通... 为揭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明确勘探方向,通过地震剖面、钻探、测井、分析化验等所获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识别出扇三角洲体系、近岸水下扇体系、滩坝体系和湖泊体系共4种沉积体系,并通过古气候、古盐度、古物源、古水深和古地貌等因素对沉积体系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总结出"五古"控制模式。依据层序划分研究结果,对各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探讨,对各沉积体系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位域广泛发育扇三角洲和砂岩滩坝,湖侵域和高位域呈现出陡坡近岸水下扇、缓坡扇三角洲、古隆起碳酸盐岩、古洼陷盐湖沉积这一沉积面貌;结合断裂体系分布预测出4个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即北部扇三角洲前缘、西部生物礁、中部砂岩滩坝及南部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滩坝混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四上亚段 沉积体系 控制因素 有利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57
6
作者 张枝焕 曾艳涛 +2 位作者 张学军 袁东山 徐兴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8,共5页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藏期 沙河街组 渤南洼陷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含油气系统探讨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富强 李后蜀 +2 位作者 胡雪 刘家铎 孙锡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1,共3页
由于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条件的特殊性 (多套烃源岩、构造复杂性等 )使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呈现垂向叠置、由断裂沟通、一藏多源 (既有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有机烃源 ,又有深部无机烃源 )的复杂面貌。根据实际情况 ,尝试将渤南... 由于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条件的特殊性 (多套烃源岩、构造复杂性等 )使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呈现垂向叠置、由断裂沟通、一藏多源 (既有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有机烃源 ,又有深部无机烃源 )的复杂面貌。根据实际情况 ,尝试将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Es3 -Es4 ( !)、Es4 -Es4 ( !)、无机烃 -Es4 ( ?)等 3个子系统 ,并对其要素、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洼陷带向缓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上倾尖灭型及砂泥岩交互型油气藏 ,在陡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湖底扇型油气藏 ,在洼陷中心应主要寻找砂岩透镜体型、泥岩裂缝型油气藏以及构造 岩性复合型油气藏等。图 3参 6 (吴富强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四上亚段 含油气系统 复式含油气系统 无机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凹陷构造演化与超压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谢启超 刘震 +1 位作者 李亮 王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6-10,共5页
盆地的构造演化通过构造活动、沉积体系控制了异常压力的发育,同时异常压力的存在对后期形成的断层有影响.本文通过双元孔隙度演化函数建模对渤南凹陷的古压力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渤南凹陷的异常压力主要在裂陷期末开始发育,在坳陷期... 盆地的构造演化通过构造活动、沉积体系控制了异常压力的发育,同时异常压力的存在对后期形成的断层有影响.本文通过双元孔隙度演化函数建模对渤南凹陷的古压力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渤南凹陷的异常压力主要在裂陷期末开始发育,在坳陷期达到最大.同时由于异常压力的存在引起了流体压裂,对南部缓坡带盆倾断层的形成具有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 异常压力 凹陷 压裂 古压力 构造演化 超压 构造活动 形成 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三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士林 李原 +4 位作者 郭利果 刘清伟 林舸 龚发雄 周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通过对渤南洼陷沙河街组部分烃源岩、原油、含油砂岩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化合物进行GC和GC-MS分析,研究饱和烃色谱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讨论了沙三段原油的来源问题。结果表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均可分为两类,沙三段原油可以分为差别明显... 通过对渤南洼陷沙河街组部分烃源岩、原油、含油砂岩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化合物进行GC和GC-MS分析,研究饱和烃色谱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讨论了沙三段原油的来源问题。结果表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均可分为两类,沙三段原油可以分为差别明显的三类。油源对比表明,第一类原油来自沙四上亚段膏岩层段的暗色泥岩夹层,第二类原油来自沙四段膏岩层下部的泥岩层段,第三类原油来自沙三段时期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下的暗色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三段 烃源岩 原油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沉积序列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阳 张扬 +4 位作者 朱正杰 张瑞刚 李良林 陈威 刘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近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断陷盆地早期不但沉积有氧化环境下的相类型,而且还存在半还原和还原环境沉积相。为搞清断陷盆地早期较为完整的沉积序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为例,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研究。结... 近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断陷盆地早期不但沉积有氧化环境下的相类型,而且还存在半还原和还原环境沉积相。为搞清断陷盆地早期较为完整的沉积序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为例,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断陷盆地早期除沉积有传统认识下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相外,还沉积有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等相类型;原始沉积边界恢复和沉积中心分析表明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冲积扇和辫状河的主要冲积方向为北北东向,辫状河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展布于北西向带状的湖盆之中,“源一汇”体系控制下,断陷盆地早期可形成冲积扇一辫状河一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这一较为完整的沉积序列,冲积一湖泊沉积体系的再认识不但使原本“贫瘠”的“红层”具有了一定的生油气潜力,而且新认识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形成有利储集体和圈闭,从而“红层”勘探空间得到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序列 断陷盆地早期 沙四下亚段 渤南洼陷 石油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异常高压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许晓明 刘震 +3 位作者 谢启超 张善文 赵阳 蔡进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5-349,358,共6页
压力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在凹陷形成演化与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主体分布层位和形成机制等4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压力形成和演化也应具有相似特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 压力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在凹陷形成演化与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主体分布层位和形成机制等4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压力形成和演化也应具有相似特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典型异常高压洼陷,压力场演化定量研究分析表明,渤南洼陷超压形成时代较晚,异常高压主体层段(沙四上段和沙三段)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认为整个济阳坳陷异常高压具有晚期形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形成 压力场演化 异常高压 渤南洼陷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三段油气运移路径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卢浩 蒋有录 +2 位作者 谷国翠 刘华 刘雅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2,114,共4页
基于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参数对渤南洼陷沙三段油藏的油气运移路径进行分析。对比各项地化参数,最终选取C29胆甾烷20S/(20S+20R),(C_(21)+C_(22))/(C_(28)+C_(29))及∑C_(21-)/∑_(C22+)等生物标志化... 基于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参数对渤南洼陷沙三段油藏的油气运移路径进行分析。对比各项地化参数,最终选取C29胆甾烷20S/(20S+20R),(C_(21)+C_(22))/(C_(28)+C_(29))及∑C_(21-)/∑_(C22+)等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和1,8/2,4-二甲基咔唑、1,8/2,7-二甲基咔唑、苯并[a]咔唑/(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等含氮化合物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各参数均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综合分析认为,渤南洼陷沙三段油气首先由烃源岩沿渤深4断层与渤深4北断层进行垂向运移,这2条油源断层与沙三段储层的接触点即为油气进入沙三段的充注点,油气运移至充注点时,分别向洼陷南、北两侧发生侧向分流;同时地层压力对油气运移速率的影响较为明显,洼陷生烃中心地层压力较大的地区油气快速运移成藏,地化参数变化率很小,洼陷边缘地层压力较小的地区油气运移速率较低,地化参数变化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段 地化参数 运移路径 运移速率 渤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井-震速度误差分析和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罗胜元 何生 +3 位作者 宋国奇 王永诗 郝雪峰 张君立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高精度速度场的建立对渤南洼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十分重要。综合大量测井、测试和地震资料,分析和讨论了测井、VSP和地面地震速度间的差异;利用VSP测井优化技术,对叠前偏移速度做了标定和校正,在此基础上对离散速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获得... 高精度速度场的建立对渤南洼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十分重要。综合大量测井、测试和地震资料,分析和讨论了测井、VSP和地面地震速度间的差异;利用VSP测井优化技术,对叠前偏移速度做了标定和校正,在此基础上对离散速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获得了全区地震层速度、均方根速度三维数据体。不同类型速度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浅层的井孔速度大于井旁地震层速度,中、深层则呈现正好相反的特点;浅层速度弥散、深层介质的各向异性是导致井、震速度误差的主要原因。利用VSP速度对地震层速度的局部误差进行闭合差校正,经空间插值后建立的全区速度模型可从任意方向切片观察速度空间展布。三维速度资料为研究渤南洼陷整体的地层密度、压力系数等岩石和流体参数的空间展布和结构特征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井孔速度 地震速度 速度闭合差校正 三维速度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东海 康仁华 +1 位作者 李维锋 彭德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5-186,共2页
胜利油田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丰富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物,其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坝,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胜利油田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丰富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物,其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坝,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沙河街组 渤南洼陷 三角洲沉积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一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林腊梅 程付启 +3 位作者 刘骏锐 孟涛 姜超 蔡清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96,共12页
济阳坳陷已在沙四段和沙三段获得页岩油勘探开发重要突破。在沙一段页岩层系虽然也获得了工业油流,但目前对沙一段页岩油的认识整体薄弱,其是否能作为济阳坳陷页岩油长远发展的下一领域尚不明晰。以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一段为例,采用生... 济阳坳陷已在沙四段和沙三段获得页岩油勘探开发重要突破。在沙一段页岩层系虽然也获得了工业油流,但目前对沙一段页岩油的认识整体薄弱,其是否能作为济阳坳陷页岩油长远发展的下一领域尚不明晰。以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一段为例,采用生烃物理模拟、分析测试、测井评价及资源评价等方法,研究了沙一段的生油能力、含油特征及页岩油资源潜力。结果显示:渤南洼陷沙一段页岩层系为一套优质源岩,具有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碳酸盐含量高的特点;热模拟实验表明,沙一段页岩生烃门槛较低,生烃高峰靠前,约在镜质体反射率(Ro)=0.4%时进入生烃门限,在Ro=0.65%时开始进入生烃高峰,这与沙一段优质的有机质组分和碳酸盐的催化作用有关;含油性评价表明,沙一段生油量(约41.5亿吨)中约有35%滞留在页岩层系中,可溶烃含量(S)>2 mg/g、含油饱满程度(OSI)>120 mg/g时有游离油存在,且S值越高,游离油所占比例越大。预测沙一段页岩层系游离油资源量约4.7亿吨,沙一下亚段游离油含量和含油饱满程度均高于上亚段,认为Y21断阶带沙一下亚段是渤南洼陷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渤南洼陷 沙一段 页岩油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渤南洼陷古近系油气源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郭瑞超 李延钧 +4 位作者 王廷栋 宋国奇 李文涛 尹长河 刘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4-676,共3页
对胜利油田渤南洼陷油气分布、油气特征及烃源岩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判断油气来源,并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渤南洼陷的深洼带与断阶带两地区由于烃源岩埋深不同造成油气演化阶段的差异。渤南洼陷... 对胜利油田渤南洼陷油气分布、油气特征及烃源岩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判断油气来源,并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渤南洼陷的深洼带与断阶带两地区由于烃源岩埋深不同造成油气演化阶段的差异。渤南洼陷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气均为自生自储,其中断阶带地区油气为一期成藏,油气成熟度较低;深洼带地区存在两期油气生成过程,但主要捕获了后期湿气阶段的天然气,气体干燥系数较高,具有分段捕获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成藏期次 成藏特征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会喜 彭苏萍 +1 位作者 杜文风 孔祥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了大面积的湖相碳酸盐岩,而由灰岩、泥灰岩、灰泥岩或膏泥岩不等厚互层沉积形成了渤南洼陷一套重要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该套烃源岩厚度为20~100 m,厚度中心分别在垦西、义东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 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了大面积的湖相碳酸盐岩,而由灰岩、泥灰岩、灰泥岩或膏泥岩不等厚互层沉积形成了渤南洼陷一套重要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该套烃源岩厚度为20~100 m,厚度中心分别在垦西、义东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是一套类型好、高丰度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期较同层系泥岩生烃期早,在Ro为0.6%左右达到生烃高峰。原油以高C35/C34升藿烷比值、高丰度的4-甲基甾烷、高含硫量为标志性特征。油气经历了东营组末至馆陶组,馆陶组末至明化镇组两期成藏过程。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碳酸盐岩、扇三角洲及砂岩滩坝等形成的各类圈闭,以及与深洼陷带油源能够侧向对接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是未来的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勘探潜力 烃源岩 碳酸盐岩 沙河街组 渤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钻前地层压力地震预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胜元 何生 +3 位作者 宋国奇 王永诗 郝雪峰 金秋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9-359,222,共11页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普遍存在着异常高压。为全面了解该区纵、横向压力分布特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谱资料,利用VSP速度,应用Fillippone公式压力预测模型,成功地预测了渤南洼陷的孔隙压力体。采用VSP测井优化校正地震层速...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普遍存在着异常高压。为全面了解该区纵、横向压力分布特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谱资料,利用VSP速度,应用Fillippone公式压力预测模型,成功地预测了渤南洼陷的孔隙压力体。采用VSP测井优化校正地震层速度,可以使速度误差小于8%,从源头上降低地层孔隙压力的不确定性。在确定研究区相对应的模型参数前提下,依照每个速度谱点分别求取最大、最小压实速度,为压力预测模型提供了良好的速度处理方法。利用经校正的速度资料和预测模型,获得了流体压力的三维数据体,可以从任意方向切片观察凹陷内压力的空间展布。由于地震垂向分辨率影响着地震速度精度,再加上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地震速度,从而导致地震预测压力值与实测值存在误差。经速度校正系数和实测值的校正,82%的统计数据误差在±10%的允许范围内,基本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叠前偏移地震速度谱 压力预测 三维超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9
19
作者 宋国奇 刘华 +3 位作者 蒋有录 谷国翠 刘雅利 卢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8,45,共7页
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质谱谱图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在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差异性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原油地化特征,分析了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已发现油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 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质谱谱图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在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差异性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原油地化特征,分析了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已发现油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四段烃源岩按照地化特征差异又细分为膏盐间和膏盐下烃源岩,三者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油源对比表明,目前已发现的原油存在5种成因类型,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沙三Ⅰ型和沙三Ⅱ型原油均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但是在成熟度和分布上明显不同,沙三Ⅰ型原油分布在洼陷区的沙三中上亚段,成熟度相对较低;沙三Ⅱ型原油分布层位较深,成熟度较高。沙四Ⅰ型原油分布零星,来源于沙四段膏盐间烃源岩。沙四Ⅱ型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膏盐下烃源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藏;混源型油气来源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油气分布远离油源中心,多位于断阶带上,断层作用对其分布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类型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渤南洼陷 沾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华 李君 +3 位作者 冯月琳 郝雪峰 林红梅 袁飞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3-1091,共9页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渤南洼陷沙三段富含油气且超压普遍发育,深洼带剩余压力较大,剩余压力梯度最高,其次为陡坡带和断阶带,缓坡带剩余压力较小,梯度最低。受超压中心分布的影响,各地区油气运移动力条件及其油气富集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超压中心区油气运移动力较强,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油气多富集在渤深4断层附近;近超压中心区砂体侧向输导阻力不同,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出现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层中,剩余压力梯度较低的地区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区;而远离超压中心的地区剩余压力较小,油气运移浮力作用明显占主导,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剩余压力梯度 剩余压力 油气分布 沙河街组三段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