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32
1
作者
刘建新
刘剑
+1 位作者
王霄英
唐光健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目的:探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BT)和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PTDC)技术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疑诊为肺动脉栓塞而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患者中,筛选出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38例,其中采用BT法者20例、PTDC法者18例。BT法的兴趣...
目的:探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BT)和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PTDC)技术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疑诊为肺动脉栓塞而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患者中,筛选出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38例,其中采用BT法者20例、PTDC法者18例。BT法的兴趣区选在取主动脉弓上1cm水平的头臂静脉内,阈值设为100HU,触发后延迟3.2s开始增强扫描;PTDC法的兴趣区选在支气管隆突水平肺动脉主干内。采用双盲法对两种技术所得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量双上肺动脉与肺静脉、下肺动脉与肺静脉的密度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T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PTD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右上肺前叶和右肺下叶的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左上肺前叶和左下肺下叶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和0.019)。结论:选择头臂静脉BT法CTPA检查较PTDC扫描减少了对比剂剂量和患者受照剂量,而且图像质量好于PTDC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智能跟踪技术
肺动脉
触发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追踪触发技术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3 位作者
周正扬
宋维通
窦鑫
胡安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注射速率为3.5ml/s。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镜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神经外科医生评价,分析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患者共发现6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6例,基底动脉6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下后动脉1例。瘤体直径平均约6.88mm,最大14.3mm,最小2.0mm,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3D图像显示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结论:3D-MSCTA可方便、敏感检出颅内动脉瘤,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团注触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32
1
作者
刘建新
刘剑
王霄英
唐光健
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
出处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BT)和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PTDC)技术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疑诊为肺动脉栓塞而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患者中,筛选出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38例,其中采用BT法者20例、PTDC法者18例。BT法的兴趣区选在取主动脉弓上1cm水平的头臂静脉内,阈值设为100HU,触发后延迟3.2s开始增强扫描;PTDC法的兴趣区选在支气管隆突水平肺动脉主干内。采用双盲法对两种技术所得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量双上肺动脉与肺静脉、下肺动脉与肺静脉的密度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T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PTD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右上肺前叶和右肺下叶的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左上肺前叶和左下肺下叶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和0.019)。结论:选择头臂静脉BT法CTPA检查较PTDC扫描减少了对比剂剂量和患者受照剂量,而且图像质量好于PTDC法。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智能跟踪技术
肺动脉
触发
对比剂
Keywords
Tomography,X
-
ray computed
bolus
tracking
technique
Pulmonary artery
trigger
Contrast media
分类号
R816.2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追踪触发技术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周正扬
宋维通
窦鑫
胡安宁
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
出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文摘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注射速率为3.5ml/s。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镜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神经外科医生评价,分析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患者共发现6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6例,基底动脉6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下后动脉1例。瘤体直径平均约6.88mm,最大14.3mm,最小2.0mm,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3D图像显示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结论:3D-MSCTA可方便、敏感检出颅内动脉瘤,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团注触发技术
Keywords
Aneurysm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bolus - triggered technique
分类号
R651.12 [医药卫生—外科学]
R816.1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
刘建新
刘剑
王霄英
唐光健
《放射学实践》
2008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追踪触发技术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杨献峰
朱斌
周正扬
宋维通
窦鑫
胡安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