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SPM分析与处理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范围识别能力的仿真研究
1
作者 李光林 吕维雪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体表电位分布图 (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 :BSPM )比常规 12导联ECG含有更丰富的心脏疾病诊断信息 ,如何从BSPM中得到有价值的诊断特征或信息是将BSPM技术应用于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 ,详细研究了B... 体表电位分布图 (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 :BSPM )比常规 12导联ECG含有更丰富的心脏疾病诊断信息 ,如何从BSPM中得到有价值的诊断特征或信息是将BSPM技术应用于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 ,详细研究了BSPM分析与处理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范围的识别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体表电位积分图的极大值位置及其周围的正电位分布区域对急性心肌梗塞发生部位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并给出了左心室 12段心肌对应的BSPMI中的特征区域分布图 :ST期间BSPM电位数据组成的矩阵 ,经奇异值分解得到的最大奇异值随着心肌梗塞范围的增大而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电位分布图 bspm 心肌梗塞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心电生理建模及体表电位标测图的仿真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心雅 许亮 +1 位作者 杨啸林 彭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虚拟心脏建模是连接心脏宏观和微观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可视人断层数据,通过图像增强、组织分割和三维重建,建立了分辨率为0.5 mm×0.5 mm×0.5 mm的心脏结构和胸前表面几何模型;以单细胞动作电位仿真... 虚拟心脏建模是连接心脏宏观和微观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可视人断层数据,通过图像增强、组织分割和三维重建,建立了分辨率为0.5 mm×0.5 mm×0.5 mm的心脏结构和胸前表面几何模型;以单细胞动作电位仿真为基础,使用改进的规则型算法,基于惠更斯原理的各向同性和各相异性波面型算法,分别完成了特殊传导系统、心房和心室电活动的仿真,时间精度可达1 ms;结合双域模型理论,使用偶极子等效心脏的电活动,同时结合躯体模型,完成了心脏电活动到体表心电的映射,进行正常和异常情况下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及12导联心电图的仿真。通过此模型得到的由窦房结起搏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满足正常心电的诊断标准,证明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进一步探讨传导和起搏异常的体表心电建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心模型 电生理建模 心肌各向异性 仿真 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病人体表标测信号的f波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德玺 杨翠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59-2365,共7页
体表标测是一种无创的心电标测技术,在房颤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房颤病人的体表标测信号可以看做是心室信号、心房信号以及噪声信号三路统计独立的源信号瞬时线性混合而成。为了提取体表标测信号的心房活动(f波),利用独... 体表标测是一种无创的心电标测技术,在房颤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房颤病人的体表标测信号可以看做是心室信号、心房信号以及噪声信号三路统计独立的源信号瞬时线性混合而成。为了提取体表标测信号的心房活动(f波),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CA)以及ICA与二阶盲辨识法(SOBI)结合的两种盲信号分离方法 ICA-SOBI法对9位房颤病人的体表标测信号进行f波提取。对提取的结果采用频谱集中度(SC)评价。统计结果表明ICA-SOBI法提取的f波SC较高,提取效果更理想。同时,用ICA-SOBI法对不同子区域的体表标测信号进行f波提取,发现与心脏最接近的体表区域提取的f波SC最高,这一结果对体表电极点的空间分布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体表标测 盲信号分离 独立成分分析 二阶盲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逐搏体表希氏束电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陆琨 马兰 +1 位作者 陈训 韩卫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5-578,共4页
目的探讨逐搏体表希氏束电图测定值特征。方法用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检测615例正常人体表希氏束电图,测量AH、H、HV间期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指标测定值范围(x±s):AH间期(64.11±6.37)ms,H时限(28.85±2.89)ms... 目的探讨逐搏体表希氏束电图测定值特征。方法用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检测615例正常人体表希氏束电图,测量AH、H、HV间期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指标测定值范围(x±s):AH间期(64.11±6.37)ms,H时限(28.85±2.89)ms,HV间期(60.25±6.37)ms。②随年龄的增加,AH,HV间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P<0.05),H间期与年龄无关(P>0.05)。③随心率增加,各指标则逐渐缩短(P<0.05)。结论逐搏体表希氏束电图技术的使用使临床建立正常值范围数据成为可能,正常人的AH、HV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随心率增快而缩短。H间期受年龄、心率影响较小,性别对希氏束电图各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生理学 体表电位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小钧 柯元南 +1 位作者 吴宁 关东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78-381,共4页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 (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间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平均年龄 5 9岁 )的 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 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 (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间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平均年龄 5 9岁 )的 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 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 ,并与 5 8名正常对照 (平均年龄 5 0岁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 12导心电图值 ,QT最小值小于 12导心电图 ;(2 )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 (5 0 .6± 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 ,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 (83.3± 2 8.7)ms ,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 ;(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 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 12导心电图 (分别为 81% ,5 8% ) ;特异性分别为 91%和 90 %。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 ,BSPM方法较 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 ,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QT离散度 体表心电标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地图仪中工频干扰的一种滤除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沈凤麟 李山河 梁岩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1994年第3期183-190,共8页
在心电地图仪中记录到的体表心电信号往往由于电磁的影响而引进工频干扰.基于体表心电信号中工频干扰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一种滤除工频干扰的方法,即就单独—胸导联信号通过提高频谱的分辨率来估计工频干扰的频率;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 在心电地图仪中记录到的体表心电信号往往由于电磁的影响而引进工频干扰.基于体表心电信号中工频干扰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一种滤除工频干扰的方法,即就单独—胸导联信号通过提高频谱的分辨率来估计工频干扰的频率;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来估计各导联信号中工频干扰的幅度和相位。文中还给出了该算法的流程图和滤波性能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应用该算法对心电地图仪中的工频干扰进行对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信号 心电地图仪 工频干扰 滤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求解心电场逆问题的新方法用于心肌梗塞参数识别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光林 吕维雪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1-43,40,共4页
基于一种求解心电场逆问题的新方法,对心肌梗塞参数识别进行研究.仿真研究了心肌梗塞参数(部位和大小)与体表电位分布(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BSPM)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用DSPM中对梗塞部位和大小的敏感特征参数构造了优化系统的... 基于一种求解心电场逆问题的新方法,对心肌梗塞参数识别进行研究.仿真研究了心肌梗塞参数(部位和大小)与体表电位分布(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BSPM)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用DSPM中对梗塞部位和大小的敏感特征参数构造了优化系统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梗塞部位和大小,梗塞部位的识别精度为一个心肌分区,梗塞大小的识别精度可达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场逆问题 心肌梗塞 心电仿真模型 bspm 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电活动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模型的构造与实现原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振耀 符影杰 吕维雪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1期9-17,共9页
心电场仿真是心电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讨论首次在IBM—PC微机上实现的一个完整的心电场仿真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的仿真研究表明,它具有仿真速度快、使用方便和易于推广应用的优点。
关键词 心脏模型 心电图 体表电位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体表地形图系统简介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洪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515-3518,共4页
心电体表地形图是一种在体表标记心脏电活动的全新心电标测系统,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相比,该系统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许多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12导联心电图上无特异性改变,而80导... 心电体表地形图是一种在体表标记心脏电活动的全新心电标测系统,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相比,该系统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许多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12导联心电图上无特异性改变,而80导联心电体表地形图有助于UA/NSTEMI的诊断和治疗。对那些症状和体征疑似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包括心电体表地形图检测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可以缩短诊断时间,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电位图 胸痛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体表心电标测方法探讨复极离散及空间分布
10
作者 叶小钧 柯元南 +2 位作者 吴宁 关东旭 郑知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 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探讨复极离散空间分布和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及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 (QTd) ,并与 5 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在正常人... 目的 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探讨复极离散空间分布和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及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 (QTd) ,并与 5 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在正常人及AMI患者时空图法测得QTd均大于 12导联心电图 ,两种方法均表明AMI后QTd增加。 (2 )正常人时空图分布 :T波呈单群、结束时间相对较一致 ;AMI后时空图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梗死区对应体表部位T波结束延长 ,大致分 3型 ,部分患者可见零线垂直偏斜 ,ST T复极过程中分群现象 ,T波结束离散增大。 (3)AMI患者死亡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时空图法测得QTd较无心律失常者增加、分布主要表现第Ⅰ、Ⅲ型 (18/ 2 1) ,12导联心电图未发现两组间差异。 (4 )时空图尚可展示相邻部位的复极离散和U波分布。结论 时空图法可直观反映QT间期空间分布及离散 ,并能有效鉴别U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QT离散度 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 复极离散 空间分布 12导联心电图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梗死相关动脉狭窄对急诊介入术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11
作者 姚青海 吴尚勤 +6 位作者 孙姗 杨琦 程爱娟 丁军 陈炳伟 李鹏 杨培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335,共3页
目的探讨非梗死相关动脉(IRA)的不同程度病变对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患者341例,经急诊PCI再通者212例(再通组),未能实现IRA再通者129例(非再通组)。再通组患者又根... 目的探讨非梗死相关动脉(IRA)的不同程度病变对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患者341例,经急诊PCI再通者212例(再通组),未能实现IRA再通者129例(非再通组)。再通组患者又根据IRA狭窄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104例)和多支病变组(102例),除外6例狭窄等于50%患者。另选健康体检者36例(对照组)。以校正的T波顶点至终点时间(Tp-e/c,Tp-e/RR^(1/2))作为TDR的量化指标。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患者Tp-e/c降幅和降幅百分比。结果非再通组患者入院时Tp-e/c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入院即刻比较,单支病变组患者术后Tp-e/c明显降低(P<0.01),且术后第3天较第2天明显下降(P<0.05);多支病变组患者术后Tp-e/c明显降低(P<0.01),术后3天内Tp-e/c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急诊PCI能有效降低STEMI患者发病早期的TDR,且改善效果与IRA的病变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心肌梗死 急症 体表电位图 心律失常 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电位积分差图对确定心肌梗塞区域的价值研究
12
作者 徐文龙 夏灵 吕维雪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由体表电位对心肌梗塞区域的定位 ,以往的方法一般只根据极小值出现的时刻和位置来进行 ,分辨率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 ,增加对体表电位积分差图的极值方向进行判别的新思路。模型实验表明 ,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对心肌梗... 由体表电位对心肌梗塞区域的定位 ,以往的方法一般只根据极小值出现的时刻和位置来进行 ,分辨率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 ,增加对体表电位积分差图的极值方向进行判别的新思路。模型实验表明 ,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对心肌梗塞区域进行定位的分辨率。若能进一步得到临床验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休表电位 计算机仿真 积分差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叠加法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图的研究
13
作者 陈训 叶玉玲 +4 位作者 杨圣 张丽敏 万胜春 韩继标 邹宝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目的 研究非叠加无屏蔽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位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极低噪声三通道高增益放大器 ,16位A/D转换 ,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 ;应用模式识别加数字滤波方法对微信号进行处理 ,记录时受检者取仰卧位。结果  46个志... 目的 研究非叠加无屏蔽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位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极低噪声三通道高增益放大器 ,16位A/D转换 ,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 ;应用模式识别加数字滤波方法对微信号进行处理 ,记录时受检者取仰卧位。结果  46个志愿者用逐搏体表His束检测仪清晰地记录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His束电活动 ,即A波、H波与V波 ;8例患者体表检测与心内导管电极记录进行对照 ,两种方法获得的参数基本一致。结论 无创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活动有广泛临床价值 ,对心脏电生理研究和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有高度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电位图 逐搏 His束电位 非叠加 模式识别加数字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K-L变换和心电地图数据压缩
14
作者 沈凤麟 掌继立 卞红林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1996年第1期1-6,共6页
K-L变换是均方误差准则意义下的最佳交换,是心电地图数据压缩的重要方法.但K-L变换的常规算法计算量大,目前又无快速算法,实现困难.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来实现K-L变换,并将其应用于心电地图的数据压缩,实验结果表... K-L变换是均方误差准则意义下的最佳交换,是心电地图数据压缩的重要方法.但K-L变换的常规算法计算量大,目前又无快速算法,实现困难.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来实现K-L变换,并将其应用于心电地图的数据压缩,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算法具有设计简单、易于实现以及对数据扰动的稳健性等优点,其压缩效果与K-L变换常规算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压缩 神经网络 K-L变换 心电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例正常人体表标测Q-T_d^p的观察
15
作者 杨舒玲 许俊堂 +1 位作者 肖洁 李俊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81-183,共3页
采用91 导联体表电位标测法( B S P M) 观察80 例正常人 Q Tpd( Q 波起点到 T 波峰值间期的离散度) ,与同步12 导联心电图 Q T 离散度( Q Td) 对照,探讨 B S P M 条件下测定 Q Td 的可... 采用91 导联体表电位标测法( B S P M) 观察80 例正常人 Q Tpd( Q 波起点到 T 波峰值间期的离散度) ,与同步12 导联心电图 Q T 离散度( Q Td) 对照,探讨 B S P M 条件下测定 Q Td 的可行性。结果:① Q Tp 、 Q Tpd 、 Q Tpc1d( Bazzett 公式校正) 、 Q Tpc2d( Fridercia 公式校正) 分别为(292 .69 ±37 .75) ms 、(36 .77 ±7 .40) ms 、(40 .23 ±9 .04) ms 和(40 .11 ±7 .73) ms ;② Q Tpd 与 Q Td 、 Q Tpc1d 与 Q Tc1d 、 Q Tpc2d 与 Q Tc2d 有良好的相关性;③3 个年龄组(18 ~35 岁、36 ~60 岁、61 ~70 岁) 各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④ Q Tp 女性明显大于男性( P< 0 .05) ,其余各值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 B S P M 测定 Q Tpd 简便可行、较为准确,正常值可暂定为52 m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心电标测 Q-T^p间期 Q-T^p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织物电极的可穿戴体表电位标测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文胜 朱松盛 +3 位作者 徐静怡 刘宾 向文涛 李建清 《电子测量技术》 2020年第12期144-149,共6页
研制了一套基于织物电极的可穿戴体表电位标测系统,该系统包括32导联可穿戴心电衣、可变导联模拟前端、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和计算机。相对于传统心电监护设备,通过自制可穿戴心电衣和体表电位标测系统,在提高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同时,增... 研制了一套基于织物电极的可穿戴体表电位标测系统,该系统包括32导联可穿戴心电衣、可变导联模拟前端、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和计算机。相对于传统心电监护设备,通过自制可穿戴心电衣和体表电位标测系统,在提高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同时,增加了信号采样范围和时间分辨率。最终,以商用心电监护设备采样信号为参考,通过对模拟心电信号和真实人体信号的测量实验,证实了系统的可靠性。该系统的研制将为临床心脏疾病辅助诊断提供新的可行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电极 可穿戴 体表电位标测 心电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阵列心电信号零延时波数谱分析的新结果
17
作者 沈凤麟 卞红林 《数据采集与处理》 EI CSCD 199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在用模拟方法比较了极大似然法和基于Fourier变换的传统方法的分辨率及与传感器位置误差的敏感性后,采用了Fourier方法,将零延时波数谱分析应用于人体体表阵列心电信号的分析。本文从零延时波数谱出,发提出新的特征量... 在用模拟方法比较了极大似然法和基于Fourier变换的传统方法的分辨率及与传感器位置误差的敏感性后,采用了Fourier方法,将零延时波数谱分析应用于人体体表阵列心电信号的分析。本文从零延时波数谱出,发提出新的特征量,能够很好地区分正常人和两类心梗病人,且该特征量与单偶极子的定性解释理论一致。利用该特征和最小距离分类器,对现有44例数据进行统计识别,得到了88.6%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分析 零延时波数谱 体表等电位图 心电图
全文增补中
体表电位标测图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
18
作者 胡小刚 李心雅 彭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6,共7页
基于自行构建的全心脏电生理模型,利用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以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在蒲肯野纤维网中选择24个心室异位起搏点,二维横向范围内(12.5 mm×16 mm)选取18个异位起搏点,在长度为7.5... 基于自行构建的全心脏电生理模型,利用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以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在蒲肯野纤维网中选择24个心室异位起搏点,二维横向范围内(12.5 mm×16 mm)选取18个异位起搏点,在长度为7.5 mm的纵向区域选取6个异位起搏点。计算每个异位起搏点存在时的QRS等积分标测图(BSPMQRS),并分别在横向和纵向区域内,就每一个异位起搏点与其它配对点之间BSPMQRS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当相关系数小于0.95,则认为两点可区分。在体表导联密度对BSPM影响的探讨中,均匀抽取导联的同时保证剩余的导联依然可以覆盖整个胸廓。采用统计反演推算方法,根据较少导联上的数值反推整体导联的信息,并通过实际值和估算值的相关系数,以判断较小的导联密度是否有体现全局信息的能力。结果显示,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的横向分辨率为(2.80±0.62)mm,纵向分辨率为(3.25±0.39)mm。导联数目从252分别减少到132,72和36时,得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050,0.946±0.060和0.852±0.080,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分辨率也随相关系数的减小而降低。可根据应用目的在导联密度和相关系数间作出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 心室异位起搏点 空间分辨率 电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