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救度主题(一)--八菩萨再考
1
作者 廖旸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9,共16页
现存图像实例与历史文献记载凸显出吐蕃时代佛教美术中一佛八菩萨题材的重要性。榆林窟第25窟凿绘于蕃治敦煌时期,后壁该题材壁画具明确尊号榜题,从而成为理解藏东类似题材摩崖石刻的一把钥匙。而石刻铭文的研究进展也为再探第25窟壁画... 现存图像实例与历史文献记载凸显出吐蕃时代佛教美术中一佛八菩萨题材的重要性。榆林窟第25窟凿绘于蕃治敦煌时期,后壁该题材壁画具明确尊号榜题,从而成为理解藏东类似题材摩崖石刻的一把钥匙。而石刻铭文的研究进展也为再探第25窟壁画提供了新的视角:着眼宗教语境,八菩萨不宜简单援引《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而泛泛带过,其承载的宗教意蕴可从铭文所示《普贤行愿赞》着眼,进而连结到华严与西方净土信仰,并可探讨其涉及的宗教仪式、担负的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菩萨 赤松德赞 《普贤行愿赞》 华严信仰 西方净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市博物馆藏木雕文殊菩萨像木材鉴定
2
作者 刘洁 曹秀龙 +4 位作者 邱冬妮 方妍岚 郭玲妃 甘昌涛 邱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1,共10页
为了确定大理市博物馆藏文殊菩萨木雕用材树种,分别采用木材解剖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比较鉴定。解剖比对结果显示,文殊菩萨木雕用材的微观构造特征与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标本接近,主要细胞形态特征与云南樟无显著... 为了确定大理市博物馆藏文殊菩萨木雕用材树种,分别采用木材解剖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比较鉴定。解剖比对结果显示,文殊菩萨木雕用材的微观构造特征与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标本接近,主要细胞形态特征与云南樟无显著差异,可初步鉴定文殊菩萨木雕用材树种隶属于樟科(Lauraceae)樟属,但不能确定为云南樟,因此通过采用DNA条形码进一步鉴定。DNA条形码比对结果表明,对于文殊菩萨木雕与云南樟标本鉴定的5个DNA条形码,rpoC1、rbcL和matK的分辨率低,只能将2种木材样品鉴定到属的级别;而trnH-GUG和psbA-trnH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将2种木材样品鉴定到云南樟的具体种;NJ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种木材样品和所选的樟科树种可以准确聚类。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实现大理市博物馆藏木雕文殊菩萨像木材种类的快速且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菩萨木雕 古木鉴定 木材解剖 DNA提取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观“仍往峨嵋,求见普贤”之说辨析
3
作者 曹振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2,235,236,共11页
澄观“仍往峨嵋,求见普贤”之说,载于《宋高僧传》等诸多宋元古籍,并得到现代学界内外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据此,澄观被视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形成与传播的一个关键推动者。但是,通过考察澄观著述与生平,不难发现,澄观所谓普贤菩萨的“... 澄观“仍往峨嵋,求见普贤”之说,载于《宋高僧传》等诸多宋元古籍,并得到现代学界内外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据此,澄观被视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形成与传播的一个关键推动者。但是,通过考察澄观著述与生平,不难发现,澄观所谓普贤菩萨的“所居”之地即应化道场是在五台山东北的“蔚州”之“那罗延山”(今“小五台山”),并未与峨眉山发生任何关联;“求见普贤”应去“蔚州”之“那罗延山”,而非川蜀之地的峨眉山,而且“蔚州”之“那罗延山”的普贤菩萨道场,还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一道,使五台山一带成为“华严三圣”的应化道场。峨眉山被奉为普贤菩萨道场应出现于澄观之后即中晚唐以后,澄观“仍往峨嵋,求见普贤”之说当为唐宋以来的附会或假托。唐代中晚期的诸多资料,亦为此提供了有力旁证。不过,澄观“仍往峨嵋,求见普贤”之说的出现,有其合理的历史和思想因素,并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形象赋予了更加厚重的思想内涵和宗教威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观 峨眉山 那罗延山 五台山 普贤菩萨道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与菩萨的列像--库木吐喇石窟回鹘时期第42、45窟甬道壁画研究
4
作者 杨波 孙斌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龟兹回鹘时期的库木吐喇石窟,继承了唐安西时代对龟兹式中心柱窟的“重构”模式,在中心柱窟甬道绘制佛和菩萨的列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龟兹传统的“涅槃叙事”。同时,回鹘画师又将故事性元素融入其中,在尊像下方绘故事性人物,大都来自龟... 龟兹回鹘时期的库木吐喇石窟,继承了唐安西时代对龟兹式中心柱窟的“重构”模式,在中心柱窟甬道绘制佛和菩萨的列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龟兹传统的“涅槃叙事”。同时,回鹘画师又将故事性元素融入其中,在尊像下方绘故事性人物,大都来自龟兹传统的题材。龟兹传统故事和尊像搭配时出现了“情节错置”现象,这并非自由随意的体现,而是有意借用一些能激励修行者的誓愿故事,组合于甬道的诸尊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木吐喇石窟 回鹘时期 佛和菩萨的列像 誓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绘图像的功能 被引量:2
5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第57窟中,与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们憧憬的往生净土画在窟顶。阿弥陀如来作为过去佛,由阿弥陀、释迦、弥勒构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转变。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现的树下说法图不仅仅表现了三世佛,还表现了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现了将弥勒以如来表现且坐于宝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仅北壁阿弥陀如来坐在宝池中,南壁的弥勒如来未见宝池,这是因为弥勒净土本来就没有宝池。这种阿弥陀如来和弥勒如来都拥有配备宝池的净土的模糊印象,也显示了净土之间的不同。第57窟与第322窟一样,北壁如来坐像坐于宝池中伸出的莲花座上、南壁如来坐像周围未见表现其坐于宝池中的莲花和荷叶,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虽然不是如来倚坐像,但下意识地作为弥勒如来而绘制的可能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7窟 第322窟 两脚合并菩萨坐像 半跏思惟菩萨像 净土往生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考释
7
作者 杨晓慧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3,共8页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的造型有两类:其一为整个莲花造型的宝冠,其二为以莲花瓣或是莲蕾为装饰组合元素的宝冠。从莲花冠的出现时间与地域范围来看,正好处于北魏佛教造像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本文认为北朝菩萨像莲花冠是在接受与改造具有印度...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的造型有两类:其一为整个莲花造型的宝冠,其二为以莲花瓣或是莲蕾为装饰组合元素的宝冠。从莲花冠的出现时间与地域范围来看,正好处于北魏佛教造像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本文认为北朝菩萨像莲花冠是在接受与改造具有印度、西域式三面圆盘宝冠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莲花宝冠。笔者认为,莲花冠在北魏晚期流行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政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菩萨像 莲花冠 世俗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唐宋石窟中的“万菩萨”造像
8
作者 王丽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四川唐宋石窟中所谓的“万菩萨”造像,与其他地区的万菩萨图像不同。据安岳长庆寺第3龛小菩萨的名号及造像特征,可推定这种造像可分为两类,分别据《大通方广经》和20卷本《佛说佛名经》开凿,从盛唐延续至五代宋初,具有礼忏灭罪的信仰内... 四川唐宋石窟中所谓的“万菩萨”造像,与其他地区的万菩萨图像不同。据安岳长庆寺第3龛小菩萨的名号及造像特征,可推定这种造像可分为两类,分别据《大通方广经》和20卷本《佛说佛名经》开凿,从盛唐延续至五代宋初,具有礼忏灭罪的信仰内涵,如何命名尚需探讨;而未能盛行的原因,或与具有同样信仰内涵的其他造像的流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万菩萨 大通方广经 《佛说佛名经》 礼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岳阳镇菩萨湾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丽君 张亮 +8 位作者 张媛媛 干倩倩 葛林杰 王晓华 司程文 付成全 雷玉华 白彬 董华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5,共11页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造像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湾 摩崖造像 唐末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代菩萨立像衣着饰物 被引量:7
10
作者 八木春生 李梅 赵声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125-129,共10页
本文所述的隋代菩萨造像,分布于华北各地,衣饰繁复华丽,通体遍饰璎珞以及其他垂饰;其中也存在地区差异,如原北齐与北周领地的璎珞就有区别。隋朝前期出现新形式的菩萨造像,虽不能称为统一样式,但已存在统一迹象。本文以原北齐、北周领... 本文所述的隋代菩萨造像,分布于华北各地,衣饰繁复华丽,通体遍饰璎珞以及其他垂饰;其中也存在地区差异,如原北齐与北周领地的璎珞就有区别。隋朝前期出现新形式的菩萨造像,虽不能称为统一样式,但已存在统一迹象。本文以原北齐、北周领地为考察范围,概观各地区隋代前期菩萨造像,阐述各个地区的特征,由此分析华北地区东西造像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关系,进而论述通体遍饰璎珞菩萨造像出现的时代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菩萨像装饰 西安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图像的创立与演变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宫治昭 贺小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78,共15页
以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像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其在印度、中亚、东亚的信仰演变情况,对二菩萨信仰在印度与东亚的异同及其理由、背景进行考察。
关键词 弥勒菩萨 观音菩萨 印度 中亚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节臂扫描的文物精细三维信息留取 被引量:5
12
作者 侯妙乐 吴育华 +2 位作者 张向前 胡云岗 张玉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98,共5页
基于关节臂和高清摄影进行重庆大足千手观音现状信息留取和精细三维重建具有现状的真实、完整记录,可为现场修复提供参考,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关节臂高精度扫描的文物精细三维信息获取方法,利用关节臂对文物进行扫描,获得高精度几何数... 基于关节臂和高清摄影进行重庆大足千手观音现状信息留取和精细三维重建具有现状的真实、完整记录,可为现场修复提供参考,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关节臂高精度扫描的文物精细三维信息获取方法,利用关节臂对文物进行扫描,获得高精度几何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超精细三维建模,同时利用人工选取控制点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基于本方法所获得的精细三维信息可以用于三维统计、虚拟修复和变化检测等方面,为文物的现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文物精细三维重建提供参考。最后以重庆大足石刻造像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三维留取 文物 纹理映射 千手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菩萨引路: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铭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5,共9页
晚唐五代敦煌出现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像,画面上引路菩萨手持引魂幡,具有接引亡魂往生的信仰意义。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像具有鲜明的宗教意涵,引魂幡无形中包含了神秘的信仰意味。这种带有明显佛教特点的引魂幡,是儒家旌旗制度在中古佛教影响... 晚唐五代敦煌出现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像,画面上引路菩萨手持引魂幡,具有接引亡魂往生的信仰意义。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像具有鲜明的宗教意涵,引魂幡无形中包含了神秘的信仰意味。这种带有明显佛教特点的引魂幡,是儒家旌旗制度在中古佛教影响下的一种变体。在唐宋时期,佛幡与儒家传统旌旗在丧葬仪式中的融合和创造,形成了引魂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帜 幢幡 引魂幡 引路菩萨 往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的断代及其与回鹘之关系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125-126,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 回鹘 十地菩萨 北凉 西夏 元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天王堂图像辨识 被引量:10
15
作者 阮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0,共11页
主要对天王堂上部穹隆体壁画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其内容是依据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的同本梵文原典《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所绘的。天王堂下半部主要表现的是以胎藏大日为中心与八大菩萨、四天王像。图像的传入很可能与天息灾(法贤... 主要对天王堂上部穹隆体壁画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其内容是依据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的同本梵文原典《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所绘的。天王堂下半部主要表现的是以胎藏大日为中心与八大菩萨、四天王像。图像的传入很可能与天息灾(法贤)、施护在曹延禄执政时期"从北天竺国诣中国,至敦煌,其王固留不遣数月"之事件相关。天王堂图像的释读对敦煌乃至中原宋代后期密教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王堂 天息灾 《瑜伽大教王经》 《幻化网大怛特罗王》 八大菩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丹棱石佛湾、佛儿崖石窟中的五十三佛、二十五佛造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亮 贺越洋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94,共8页
四川丹棱石佛湾、佛儿崖两处石窟均有五十三佛和二十五佛造像,为9世纪上半叶的作品,前者有开成二年(837)、三年(838)的造像纪年。画面中心雕一佛二菩萨的,据《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为药师、药王、药上,据《无量寿经》则为阿弥陀、... 四川丹棱石佛湾、佛儿崖两处石窟均有五十三佛和二十五佛造像,为9世纪上半叶的作品,前者有开成二年(837)、三年(838)的造像纪年。画面中心雕一佛二菩萨的,据《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为药师、药王、药上,据《无量寿经》则为阿弥陀、观音、势至。四川地区的五十三佛和二十五佛造像是南北朝造像传统的延续,与三阶教的流传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丹棱 五十三佛 二十五佛 佛说观药王药上经 三阶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地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图像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长虹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对在四川石渠、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等地区发现的大日如来造像按照组合形式的不同分为单尊、三尊组合和九尊组合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大日如来单尊造像主要出现在四川石渠地区,年代相对较早;大日如来和观音菩萨、... 本文对在四川石渠、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等地区发现的大日如来造像按照组合形式的不同分为单尊、三尊组合和九尊组合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大日如来单尊造像主要出现在四川石渠地区,年代相对较早;大日如来和观音菩萨、金刚手三尊组合的造像至迟在赤松德赞时期已经出现,并且在各个地区都有流行;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的组合主要流行于昌都和玉树地区,年代大致为八世纪晚期至九世纪上半叶。八大菩萨有多种配置方式,系汉地对藏传佛教艺术进行变通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日如来 八大菩萨 藏东地区 赤松德赞 赤德松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孜尔第123窟主室两侧壁画新探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天舒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共10页
克孜尔中心柱窟第123窟,主室侧壁的两幅壁画非常特殊,一反主室侧壁绘以坐佛为中心的说法图的规律,而是绘以立佛为中心的大型叙事画。这两幅壁画非常精美,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精品。不过,这两幅壁画的内容和主题,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研... 克孜尔中心柱窟第123窟,主室侧壁的两幅壁画非常特殊,一反主室侧壁绘以坐佛为中心的说法图的规律,而是绘以立佛为中心的大型叙事画。这两幅壁画非常精美,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精品。不过,这两幅壁画的内容和主题,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两幅壁画的主题与意义,从性质及其构图分析它们与誓愿画的联系,指出它们应是誓愿画的先驱。并进一步揭示誓愿画背后所反映的菩萨思想。接受、提倡菩萨思想是7世纪以后中亚小乘部派的一大重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孜尔第123窟 定光佛授记 陶工浴佛 誓愿画 菩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齐庆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2,共13页
本稿以实地调查与学界披露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存在卷草纹与牡丹纹两类宝冠,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获得长足发展。卷草纹宝冠上承唐、五代传统,在吸收宋代世俗卷草纹因素后继续发展。牡丹纹宝冠... 本稿以实地调查与学界披露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存在卷草纹与牡丹纹两类宝冠,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获得长足发展。卷草纹宝冠上承唐、五代传统,在吸收宋代世俗卷草纹因素后继续发展。牡丹纹宝冠为菩萨像造型的创举,是宋人酷爱牡丹及牡丹栽培中心南移四川的产物。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这两类宝冠的造型灵活多变,尤其绍兴年间(1131-1162)彰显新时代创造力。南宋中晚期,这两类宝冠的造型繁缛细密达到极致。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演化,深刻地反映了佛教艺术民俗化、地域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宋代菩萨像 卷草纹宝冠 牡丹纹宝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执扇弥勒菩萨图像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俊叶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84,共13页
敦煌石窟中有一些手执扇子、结跏而坐的菩萨图像,以往学界对其定名各有不同。通过考察,笔者认为这种造型的菩萨应是弥勒菩萨,与现藏日本清凉寺的弥勒菩萨图源头一致,是属于北宋画家高文进的创作。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执扇弥勒菩萨 高文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