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1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77-4285,共9页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取食生境 卧息生境 逐步判别分析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振生 李新庆 +3 位作者 王小明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82-2788,共7页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为51只,最小的为独羊。其中,母仔群459群(44.87%)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混合群(20.72%)、雄性群(14.86%)、独羊(9.09%)、雌雄群(5.57%)、雌性群(4.89%)。母仔群出现的频次在4个季节均最高,除母仔群外,春季雄性群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夏、秋、冬季都是混合群出现的频次最高,不同类型集群出现频次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出现的频次占各季节群数50%以上,不同季节群大小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集群类型群大小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独羊外,不同季节混合群大小差异极显著,母仔群、雌性群大小差异显著,而雄性群、雌雄群大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岩羊集小群是其显著特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其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技术的岩羊家域研究
3
作者 刘旭 张壹萱 王小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家域是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动物的取食策略、生境选择及行为节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因其生存环境较为险峻,宏观手段研究其家域较为不易。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结合野外采样GPS位... 家域是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动物的取食策略、生境选择及行为节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因其生存环境较为险峻,宏观手段研究其家域较为不易。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结合野外采样GPS位点信息,在进行岩羊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PC)对岩羊家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识别出的183个个体中,重捕数大于4次的有6只个体,其中雌性个体4只,雄性个体2只。6只岩羊的家域分别为3.23、0.10、3.57、1.17、2.72、2.93 km^(2),家域大小与已有的采用宏观手段研究岩羊家域的结果一致,证明微卫星技术可以用于岩羊家域的研究。微卫星技术应用于野生动物家域分析中会受采样影响,后续需优化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微卫星 家域 最小凸多边形法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活动节律与家域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崔爽 胡天华 +4 位作者 余梦琦 梁咏亮 李岳诚 郭松涛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0-489,共10页
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是其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研究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态适应性,维护生态平衡,并有助于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因此,基于北斗卫星追踪项圈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贺兰山岩羊(P... 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是其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研究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态适应性,维护生态平衡,并有助于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因此,基于北斗卫星追踪项圈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全年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以及不同季节、性别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岩羊属于晨昏性动物(06:00—10:00、16:00—20:00),4个季节均表现为双峰模式的日活动节律;(2)岩羊全年的活动速率为(0.17±0.51)km/h,且不同季节的活动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33.48,df=3,p<0.05),冬季活动速率最高,为0.23 km/h;雌雄个体间活动速率存在边缘显著差异(Z=-1.913,p=0.056),雄性个体的活动速率高于雌性个体;(3)岩羊的家域和核域范围无明显季节性差异(家域,χ^(2)=1.623,df=3,p=0.654;核域,χ^(2)=0.727,df=3,p=0.867),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建议保护团队在晨昏高峰期加强监测,避免人为干扰;在冬季采取补饲等保护措施确保食物充足;并在制定管理计划时充分考虑家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卫星项圈 活动节律 家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9
5
作者 刘振生 高惠 +3 位作者 滕丽微 苏云 王晓勤 孔芳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243-7249,共7页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于2010年到2011年间,在贺兰山岩羊分布区采集其地理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并运用MAXENT模型对贺兰山区域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于2010年到2011年间,在贺兰山岩羊分布区采集其地理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并运用MAXENT模型对贺兰山区域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矿区、坡度、海拔和道路,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南部,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1006.9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8%。岩羊偏爱于海拔1500—2300 m的山势陡峭地带,建议对矿区和道路这两种人为干扰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岩羊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pseudois nayaur)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及活动规律 被引量:40
6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曹丽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3,51,共4页
2003年12月在西宁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9只岩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8.65±9.84)%、取食(35.27±8.72)%、运动(23.55±5.36)... 2003年12月在西宁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9只岩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8.65±9.84)%、取食(35.27±8.72)%、运动(23.55±5.36)%、反刍(17.47±4.07)%、其它(2.77±0.30)%(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岩羊在一天内的卧息有3个高峰期(8:00~9:00、12:00~15:00和17:00~18:00);取食有2个高峰期(9:00~12:00和15:00~18:00).上述2种行为在一天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8:00~10:00和15:00~18:00时发生较多.反刍有2个高峰期(11:00~14:00和17:00~18:00).岩羊的取食和反刍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反刍高峰的出现时间较取食延迟了1 h左右.其它行为在一天中发生的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圈养 行为 活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的中国岩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楠楠 刘振生 +1 位作者 王正寰 黄丽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81-2389,共9页
为了揭示中国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探讨岩羊亚种分化的分子机制,采用中国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的全序列,分析了碱基变异情况、遗传距离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对获得的... 为了揭示中国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探讨岩羊亚种分化的分子机制,采用中国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的全序列,分析了碱基变异情况、遗传距离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对获得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藏亚种与四川亚种Cyt b基因平均序列差异为4.2%(±0.007),处于偶蹄目亚种的序列差异范围内,支持了目前对岩羊西藏亚种的分类地位。四川亚种内部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033±0.0 111)与它们分别到西藏种群的遗传距离(0.042±0.007)差异不显著(t=1.824,P=0.084),说明四川亚种内部各地理种群间已经发生较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中,四川、甘肃和青海种群亲缘关系较近,并与四川亚种内部的其它种群已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因此认为四川亚种内部各地理种群的种下分化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细胞色素B 遗传差异 种下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的生境选择差异 被引量:18
8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王继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44-3751,共8页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4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在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坡向、坡位、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等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马鹿选择的生境而言,岩羊发情季节更偏爱选择地势陡峭的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以较高的灰榆为主,灌木密度低但高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坡度较大的阳坡中上部,海拔较低,接近水源和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生境。典则系数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几乎完全分离,Wilk’sλ值也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很高的差异性(Wilk’sλ=0.123,χ2=679.172,df=10,P<0.001)。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F岩羊=3.638×乔木高度+0.242×乔木距离+7.766×灌木高度+0.663×灌木距离+0.232×植被盖度+0.191×坡度+0.001×距水源距离+0.008×距裸岩距离+0.307×隐蔽级-31.078;F马鹿=4.850×乔木高度+0.321×乔木距离+12.024×灌木高度+0.929×灌木距离+0.192×植被盖度+0.482×坡度+0.002×距水源距离-0.001×人为干扰距离-0.003×距裸岩距离+0.511×隐蔽级-50.787。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坡度、人为干扰距离、隐蔽级、距裸岩距离、乔木高度、乔木距离、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和植被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马鹿 同域分布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种群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闫永峰 朱杰 +3 位作者 倪自银 王留臣 邵明勤 刘迺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8-612,共5页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首次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种群进行了初步调查。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以小群为主,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群82只,最小群2只,平均为14.38...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首次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种群进行了初步调查。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以小群为主,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群82只,最小群2只,平均为14.38只,2~10只群占总群数的66%;雌性群占30%,雄性群占26%,混合群占44%,整个东大山的岩羊密度为34.8±19.2只/km2;岩羊的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研究结果表明,东大山近几年的狩猎对岩羊的种群并未造成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种群密度 种群结构 夏季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羊血液生化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才骏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1年第12期25-27,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火焰光度法对青海省19只岩羊13个血液生化遗传基因座的多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FS2、ES3、ES4、S-LDH、S-ALP和TF 6个基因座存在多态性,而KE、HB、AMY1、AM...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火焰光度法对青海省19只岩羊13个血液生化遗传基因座的多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FS2、ES3、ES4、S-LDH、S-ALP和TF 6个基因座存在多态性,而KE、HB、AMY1、AMY2、AMY3、ES1、RBC-LDH和RBC-ALP 7个基因座呈单态;②被检岩羊的多态性基因座比例为46.2%,表明岩羊的血液生化遗传基因座有颇大的遗传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血液 生化遗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梯度对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朋波 邱开阳 +8 位作者 谢应忠 刘王锁 李小伟 陈林 王继飞 孟文芬 黄业芸 李小聪 杨浩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90,共12页
研究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贺兰山岩羊的合理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调查,对不同海拔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阐明1100~1500 m、1500~200... 研究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贺兰山岩羊的合理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调查,对不同海拔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阐明1100~1500 m、1500~2000 m、2000~2500 m和大于2500 m的4个海拔段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植被与岩羊等草食动物的关系及海拔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共记录到30科62属87种,主要为禾本科、蔷薇科和菊科等植物;同时,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科、属、种的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拔上升,岩羊主要活动区的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升高,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征;灌木植物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沿海拔上升而降低的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因此,针对不同海拔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不同,建议对岩羊的合理管护在不同海拔地区采取不同措施,以达到防止植被退化和促进岩羊种群健康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植物群落特征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矮岩羊的进化地位 被引量:4
12
作者 谭帅 彭锐 +1 位作者 彭确昆 邹方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4-659,共6页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目前岩羊属Pseudois中承认的唯一物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地区,是该地区代表性的大型有蹄类动物。岩羊种内存在矮岩羊这一个形态特异的种群,其分类地位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本次研究从岩羊分布区域内搜...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目前岩羊属Pseudois中承认的唯一物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地区,是该地区代表性的大型有蹄类动物。岩羊种内存在矮岩羊这一个形态特异的种群,其分类地位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本次研究从岩羊分布区域内搜集到26个岩羊样品,其中包括5个矮岩羊样品,选取了COⅠ基因DNA条形码标准区域和8个微卫星标记位点探讨了矮岩羊与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进化关系,同时分析了矮岩羊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矮岩羊和岩羊间目前处于基因交流半隔离状态,不应该被分为2个不同的物种或者亚种,而矮岩羊应该被作为岩羊四川亚种P.n.szechuanensis中一个形态变异的特殊分类群。另外,结合生境选择和生态观察的结果推测矮岩羊目前可能已经处于单独进化的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矮岩羊 遗传分化 DNA条形码 微卫星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冬夏季的上毛显微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芮 滕丽微 刘振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7-100,共4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颈部、背部、腹侧部、腹下部、臀部、腿部、蹄部7个部位冬毛及夏毛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除过鳞片花纹类型及排列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外,贺兰山岩羊7个部位冬毛和...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颈部、背部、腹侧部、腹下部、臀部、腿部、蹄部7个部位冬毛及夏毛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除过鳞片花纹类型及排列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外,贺兰山岩羊7个部位冬毛和夏毛在毛长度、毛伸直长度、卷曲度、毛细度、髓质细度、毛髓质指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贺兰山岩羊上毛髓质指数较高,除蹄部外,其它6个部位保持在90%以上。躯干部毛长度和毛髓质指数显著高于腿部和蹄部(P<0.05),主要起到保温功能。腿部和蹄部杂波型鳞片比例最大,皮质发达,主要起到保护功能。这将为贺兰山岩羊的形态学及物种鉴定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羊毛 毛显微形态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贺兰山岩羊集群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丁乙轩 刘鹏 +3 位作者 李宗智 孟德怀 刘振生 滕丽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4,共7页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次;雄性混合群243群(8.77%),703只次;雌性混合群129群(4.66%),323只次;雌雄混合群406群(14.65%),1455只次。总的来看,各类型集群出现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次在冷暖季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1)。岩羊在冷暖季均以单个个体出现情况较多,集群大小在冷暖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集群类型群平均大小和群大小在冷暖季间也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行为 红外相机技术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地区岩羊死因分析初报
15
作者 南木甲 王云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6期118-120,共3页
2006年2月18-23日位于祁连山南麓天峻县的生格乡地区,先后有20多只岩羊突然死亡。通过对捕获岩羊的临床检查、栖息地调查和对其周围牧户的访问结果表明:岩羊在短时间大量死亡是多种病原体和作为应激源气候因子(大雪、大风和强烈的太... 2006年2月18-23日位于祁连山南麓天峻县的生格乡地区,先后有20多只岩羊突然死亡。通过对捕获岩羊的临床检查、栖息地调查和对其周围牧户的访问结果表明:岩羊在短时间大量死亡是多种病原体和作为应激源气候因子(大雪、大风和强烈的太阳光直接照射和雪地反射)的联合作用导致岩羊患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失明而从悬崖处摔死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加剧了本病的发生、流行和患病动物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气候因子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生境破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