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2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thermo-responsive polycarbonates aqueous solutions
1
作者 王月霞 谭业邦 黄晓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02-106,共5页
Thermo-responsive multiblock polycarbonates were facilely synthesized by covalently binding poly(ethylene glycol)(PEG) and poly(propylene glycol)(PPG) blocks,using triphosgene as coupling agent and pyridine as catalys... Thermo-responsive multiblock polycarbonates were facilely synthesized by covalently binding poly(ethylene glycol)(PEG) and poly(propylene glycol)(PPG) blocks,using triphosgene as coupling agent and pyridine as catalyst.The aqueous solutions of thermo-responsive polycarbona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Steady-state shear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the polycarbonate solutions exhibit shear-thinning behavior and the hydrophilic content has a pronounced effect on the flow behavior of the polycarbonates aqueous solutions.The shear viscos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oly(ethylene oxide)(PEO) composition.The increase of viscosity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is probably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stronger network owing to interchain entanglement of PEO block at higher concentration.When the flow curves are fitted to the power law model,flow index is obtained to be less than 1,as exhibiting typical pesudoplastic fluid.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also show close dependence on the composition of polycarbonates.Temperature sweep confirms that the multiblock polycarbonates exhibit thermo-responsive properties.For 7% aqueous solution of polycarbonate with composition ratio of EO to PO of 1/1,the sol-gel transition occurs at 37 ℃,which makes the system suitable as an inject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arbonateS THERMO-RESPONSIVE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VISCOSITY G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透明件表面Silicone/TiO_(2)一维光子晶体紫外防护膜层研究
2
作者 韩健 吕艳 +5 位作者 席圣杰 张军利 祝林 袁旗 刘春太 申长雨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为提升PC透明件的抗辐照性能,选用柔韧性有机硅为低折射率材料,二氧化钛(TiO_(2))为高折射率材料,结合溶胶凝胶法和旋涂法,在PC表面成功制备了表面无裂纹的一维光子晶体纳米多层膜。通过调节溶胶浓度及旋涂速度,4周期Silicone/TiO_(2)1D... 为提升PC透明件的抗辐照性能,选用柔韧性有机硅为低折射率材料,二氧化钛(TiO_(2))为高折射率材料,结合溶胶凝胶法和旋涂法,在PC表面成功制备了表面无裂纹的一维光子晶体纳米多层膜。通过调节溶胶浓度及旋涂速度,4周期Silicone/TiO_(2)1DPhC/PC在紫外波段(波长328 nm处)反射率达到86%,同时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过率达到85%以上。经胶带剥离和摩擦测试后,Silicone/TiO_(2)1DPhC/PC表现出良好的耐刮擦性及力学稳定性。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表明,Silicone/TiO_(2)一维光子晶体紫外反射膜层可以为PC基材提供有效的紫外辐照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紫外防护 一维光子晶体 多层膜 有机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烷双酚型共聚碳酸酯的制备与性能
3
作者 鄂永胜 张丹凤 刘明辉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1,共7页
硅氧烷阻燃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剂,硅氧烷双酚(SBP)和双酚A(BPA)共聚在聚碳酸酯中引入Si—O键和Si—C键,可以获得阻燃性能、透明性和耐低温性能良好的硅氧烷双酚型共聚碳酸酯(SBP-PC)。首先以邻烯丙基苯酚和1,1,3,3-... 硅氧烷阻燃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剂,硅氧烷双酚(SBP)和双酚A(BPA)共聚在聚碳酸酯中引入Si—O键和Si—C键,可以获得阻燃性能、透明性和耐低温性能良好的硅氧烷双酚型共聚碳酸酯(SBP-PC)。首先以邻烯丙基苯酚和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采用Karstedt催化剂合成SBP,然后以SBP,BPA和三光气(BTC)为原料,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SBP-PC。红外吸收光谱验证了SBP和SBP-PC的结构。考察了SBP和BPA的物质的量比对SBP-PC的阻燃性能、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SBP与BPA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8∶92。经检测,最佳物质的量比时SBP-PC的垂直燃烧级别为V-0级,极限氧指数为39.2%,通过了针焰试验,表明其阻燃性能较双酚A型聚碳酸酯(BPA-PC)有了显著提高。SBP-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5.5℃,略低于BPA-PC,耐热性能略有下降。SBP-PC的5%热失重温度为446℃,高于BPA-PC,说明其有更好的热稳定性。通过低温测试,SBP-PC在-30℃时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下降幅度仅为13.19%,其低温耐冲击性能良好。SBP-PC具有很好的透光率和低的雾度,光学性能良好。共聚PC在力学性能和透光率上显著优于共混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双酚 聚碳酸酯 制备 性能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仪表板浇注系统与冷却系统优化
4
作者 谭安平 许登极 +1 位作者 宋鸿煜 李玲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5,共5页
运用Moldflow软件对汽车仪表板模具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原经验设计6点进浇方案填充不均匀、模腔压力大、锁模力较高、模温不均匀、翘曲变形量较高;增加2个进浇口后填充较为均匀,锁模力降低15%,翘曲变形量降低2... 运用Moldflow软件对汽车仪表板模具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原经验设计6点进浇方案填充不均匀、模腔压力大、锁模力较高、模温不均匀、翘曲变形量较高;增加2个进浇口后填充较为均匀,锁模力降低15%,翘曲变形量降低22%,表面质量缺陷风险降低;增加1条水路后,凸、凹模模温相差在10.00℃以内,模温较均匀,冷却系统优化成功。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的优化使得大型模具的研发与制造成本降低,缩短了产品成型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汽车仪表板 验证 优化 浇注系统 冷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挺 彭强 马秀清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聚碳酸酯(P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通过增韧改性提高PC的韧性,综述了近些年来PC增韧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增韧改性方法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主要包括弹性体增韧改性、无机刚性粒子增韧改性、有机刚性粒... 聚碳酸酯(P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通过增韧改性提高PC的韧性,综述了近些年来PC增韧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增韧改性方法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主要包括弹性体增韧改性、无机刚性粒子增韧改性、有机刚性粒子增韧改性。介绍了PC及其改性产品在汽车、建材、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并对PC增韧改性的前景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增韧 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盐磷腈高效阻燃聚碳酸酯性能
6
作者 王笑 任杰 +6 位作者 刘鹏翀 王正洁 马雪梅 朱海林 马忠平 孙永强 胡志勇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0,173,共9页
为提高聚碳酸酯(PC)的阻燃性能,以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PCTP)和发烟硫酸为原料,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磺酸盐磷腈阻燃剂(HPCTP-SK),然后,该阻燃剂被添加至PC中。与纯PC相比,在PC中HPCTP-SK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1%时,材料的极限氧... 为提高聚碳酸酯(PC)的阻燃性能,以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PCTP)和发烟硫酸为原料,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磺酸盐磷腈阻燃剂(HPCTP-SK),然后,该阻燃剂被添加至PC中。与纯PC相比,在PC中HPCTP-SK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1%时,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值从26.8%提高到35.5%,UL 94阻燃等级达到V-0级,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了44.6%,一氧化碳释放量降低21.0%。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HPCTP-SK的加入会使PC复合材料的残炭结构更加完整紧密,起到良好的凝聚相阻燃作用;通过热重-红外联用仪分析PC复合材料在燃烧时的气相产物,结果表明HPCTP-SK加入后,PC复合材料在燃烧时会释放PO·自由基,捕捉H·和HO·自由基,产生惰性气体,阻止火焰燃烧,起到良好的气相阻燃作用。此外,P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没有明显变化,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仅下降2.57%和12.68%,能够较好地保持PC的力学性能。HPCTP-SK阻燃剂的引入,通过N,P,S三种元素的协同作用,提升了PC的阻燃性,从而满足了相关领域对高效阻燃PC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六苯氧基环三磷腈 聚碳酸酯 阻燃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eO_(2)的制备及其在CO_(2)合成聚碳酸酯中的活性
7
作者 马俊杰 杨钰莹 +4 位作者 高名扬 齐冰杰 吴玉龙 黄雪莉 黄河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I0008,共8页
CO_(2)和二醇直接聚合制备碳酸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CO_(2)应用途径,CeO_(2)在该反应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本研究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CeO_(2)催化剂,探究了焙烧温度(500、600、700℃)和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 CO_(2)和二醇直接聚合制备碳酸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CO_(2)应用途径,CeO_(2)在该反应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本研究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CeO_(2)催化剂,探究了焙烧温度(500、600、700℃)和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型)对CeO_(2)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规律。当焙烧温度为600℃时,CeO_(2)结晶度良好且缺陷位点数量超过其他焙烧温度制得样品。各类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能有效提高CeO_(2)表面氧空位浓度,25℃下的CO_(2)吸收量最高可达0.532mmol/g。基于以上研究,将制备的一系列CeO_(2)催化剂应用于CO_(2)和二醇一步法合成聚碳酸酯的反应中,可有效提高反应体系的转化率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焙烧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制备的CeO_(2)的催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在600℃下焙烧得到的CeO_(2)显示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1,6-己二醇转化率为91.0%,聚(6-羟基己基)碳酸酯选择性为76.6%)。CeO_(2)优异的催化活性以及高产率主要归因于其良好的结构、丰富的缺陷位点和高的CO_(2)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O_(2) 缺陷位点 表面活性剂 CO_(2)转化 二醇 聚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纳米TiO_(2)/聚碳酸酯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杨旭冰 张晋 +5 位作者 刘威 秦梓瑜 刘钟馨 嵇向阳 王敦 尹学琼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制备了聚丙烯酸酯(PA)乳液,将其与纳米TiO_(2)分散液混合制备了PA-T乳液,采用旋涂法以PA-T乳液对聚碳酸酯(PC)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系列PA-纳米TiO_(2)/PC(PA-T/PC)薄膜...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制备了聚丙烯酸酯(PA)乳液,将其与纳米TiO_(2)分散液混合制备了PA-T乳液,采用旋涂法以PA-T乳液对聚碳酸酯(PC)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系列PA-纳米TiO_(2)/PC(PA-T/PC)薄膜。基于FTIR、SEM、粒径测定、TGA和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考察了纳米TiO_(2)含量(以PA单体MMA、BA、AA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对制备的PA-T乳液、PA-T/PC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_(2)含量0.10%的PA-T乳液(PA-T_(0.10))平均粒径93.9 nm,多分散系数为0.073,由其制备的PA-T_(0.10)/PC薄膜较为光滑平整,其表面上纳米TiO_(2)颗粒分散比较均匀;PA-T_(0.10)/PC保持了优异的高透光性能(透过率89.5%),初始分解温度为389.6℃,峰值分解温度471.2℃,水接触角22.3°;PA-T_(0.10)/PC的表面硬度(2H)最高,摩擦系数(0.02)最小,断裂伸长率(174.84%)明显高于PC薄膜(124.00%),表明PA-T_(0.10)/PC中含量0.10%的纳米TiO_(2)足以形成较有效的保护,提高了复合薄膜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能;PA-T_(0.10)/PC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中,前48 h的PC分子链并未明显断裂,老化程度不明显,120 h时PA-T_(0.10)/PC的黄变指数增至2.1,其比PC薄膜表现出更强的抗黄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薄膜 纳米TiO_(2) 聚丙烯酸酯 高透明性 抗紫外性 耐磨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冲PC/ABS合金的制备及树脂优选
9
作者 马晓坤 李鑫宇 +2 位作者 王立伟 许超 陆书来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为深入研究树脂基体性能和相容剂对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合金性能的影响,选取了两种不同熔体流动速率(MFR)的ABS树脂、3种不同厂家的PC树脂和3种不同种类相容剂进行对比实验。当选用MFR更高的PC和ABS树脂,因加工... 为深入研究树脂基体性能和相容剂对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合金性能的影响,选取了两种不同熔体流动速率(MFR)的ABS树脂、3种不同厂家的PC树脂和3种不同种类相容剂进行对比实验。当选用MFR更高的PC和ABS树脂,因加工过程中受热流动性更好,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共混时,可以提高PC树脂与ABS树脂两相的相互融合,制备的PC/ABS合金性能更为优异,通过实验对比,确定了ABS(HF681)和PC(2805)为合金性能最优的树脂。此外,相容剂在PC/ABS合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降低PC与ABS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相互的黏结力,改善热稳定性,使两相能够更好地混合均匀,从而提高合金的综合性能。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C)对提高合金的增韧效果较为显著,在综合性能方面表现最佳。当EMAC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采用PC(2805)/ABS(HF681)(质量比为70/30)制备的合金的各项性能达到了较高值。PC/ABS合金冲击强度达到了74.2kJ/m^(2),这使得合金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吸收能量,不易发生破裂;拉伸强度达到58.42MPa,保证了合金在承受拉伸载荷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断裂伸长率达到87.5%,体现了合金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弯曲强度达到80.46MPa,使得合金在弯曲受力时能保持较好的刚性和抗变形能力;MFR达到12.875 g/10min,表明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流动性,易于成型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 合金 相容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聚碳酸酯的合成及其光学特性调控
10
作者 周乾 陆韬 +2 位作者 刘梦娟 方炜 吴国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9-340,共12页
生物基聚碳酸酯(PIC)受到分子链内刚性脂环骨架和醚键的限制,导致其折射率低、双折射值和吸水率偏高。本文以碳酸二苯酯(DPC)、9,9-二[4-(2-羟乙氧基)苯基]芴(BPEF)和异山梨醇(ISB)为原料,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了高分子量、无规分布的... 生物基聚碳酸酯(PIC)受到分子链内刚性脂环骨架和醚键的限制,导致其折射率低、双折射值和吸水率偏高。本文以碳酸二苯酯(DPC)、9,9-二[4-(2-羟乙氧基)苯基]芴(BPEF)和异山梨醇(ISB)为原料,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了高分子量、无规分布的生物基共聚碳酸酯(PFIC)。9,9-二芳基芴(Cardo)结构单体BPEF的引入,使PFIC具有比PIC更优异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疏水性。当BPEF摩尔分数为22%~70%时,PFIC薄膜呈现负色散特性;当BPEF摩尔分数为65%时,PFIC薄膜具有高折射率(n_(d)=1.620)和低双折射效应(Δn=0.000 07)。此外,PFIC的分子链取向度及其双折射值随着薄膜拉伸温度降低、拉伸比和拉伸速率提高而增加,但并不影响其双折射波长色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双折射 异山梨醇 共聚改性 光学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发光塑料的设计与模拟
11
作者 赵永庆 李永超 圣文顺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6,共6页
对聚碳酸酯发光塑料进行计算机设计与模拟,基于蒙特卡洛的计算模拟技术,分析具有荧光粒子不同浓度掺杂的聚碳酸酯发光塑料的光学(光谱、散射、光色)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荧光粒子的散射系数与浓度呈正相关,随光子传播自由程粒子数目的提... 对聚碳酸酯发光塑料进行计算机设计与模拟,基于蒙特卡洛的计算模拟技术,分析具有荧光粒子不同浓度掺杂的聚碳酸酯发光塑料的光学(光谱、散射、光色)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荧光粒子的散射系数与浓度呈正相关,随光子传播自由程粒子数目的提高而降低。LED器件的光通量随着掺杂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掺杂浓度为9%时,具有最大的光通量115.4 lm和色温3260 K,光通量的变化趋势与粒子的吸收饱和相关,色温与浓度呈负相关。色坐标的变化为线性移动,可以通过方程y=1.0823x-0.061进行表达,R^(2)=99.11%,当掺杂浓度为9%时,相应的LED器件色坐标位于白光区域。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有效地提高发光塑料及LED器件的效率,并且,揭示相关变化机制,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塑料 聚碳酸酯 计算机仿真 光通量 荧光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共熔溶剂的聚酯类材料化学解聚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赵慧敏 朱晓旭 +1 位作者 刘福胜 宋修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聚酯类材料为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塑料垃圾,依靠自然环境降解不仅周期长,废弃物堆放或填埋也会占用空间、污染环境。另外,降解主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无法直接循环再利用,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寻找价格低廉且... 聚酯类材料为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塑料垃圾,依靠自然环境降解不仅周期长,废弃物堆放或填埋也会占用空间、污染环境。另外,降解主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无法直接循环再利用,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寻找价格低廉且绿色环保的催化剂对废聚酯类材料进行解聚,回收单体或化工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低共熔溶剂(DESs)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符合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介质,具有价格低廉、制备简单、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废聚酯材料解聚反应。文中综述了DESs用于聚酯类材料降解回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对DESs作为催化剂解聚聚酯类材料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聚碳酸酯 聚乳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解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PC/TiO_(2)复合材料光色特性研究
13
作者 张同汉 范宝月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9,44,共4页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了TiO_(2)粒子粒径对聚碳酸酯(PC)光色特性的调控,分析了其对PC/TiO_(2)复合材料散射系数、光通量、色温、显色指数、光均匀性等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TiO_(2)粒子粒径的增大,散射系数降低,光通量升高,...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了TiO_(2)粒子粒径对聚碳酸酯(PC)光色特性的调控,分析了其对PC/TiO_(2)复合材料散射系数、光通量、色温、显色指数、光均匀性等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TiO_(2)粒子粒径的增大,散射系数降低,光通量升高,主要是因为大粒径粒子对于光子传播以正向散射为主;光谱分布曲线、色温、显色指数等随着TiO_(2)粒子粒径的增大表现出较优的稳定性,在不同粒径下,色温均值为4607 K,光谱分布曲线则表现出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连续性分布;将光通量与光均匀性乘积作为调控最优值评价指标,获得了最优的TiO_(2)粒子粒径为10μm,此时光通量为132.9 lm,色温为4569 K,显色指数为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粒子 计算机辅助技术 聚碳酸酯 光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S结构特性对PC/ABS/MBS共混体系的影响
14
作者 王永泉 刘孟松 +3 位作者 刘华 洪成宇 李家伟 周超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能及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MBS后,产生了PC、ABS的界面张力使相容性增大。随着MBS粒径的增大,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在MBS外壳中引入丙烯酸丁酯单体(BA),当BA含量达到7.5%时,经过测试其冲击强度可以达到498.05 J/m,此时力学性能较好,且熔体流动速率随着B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冲击断面存在显著的塑性流动现象,增加其能量吸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相容性 塑性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度对聚碳酸酯材料光老化加速的影响
15
作者 孙爱兵 戴婷 庞承焕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1,共6页
了解氙弧光照环境中辐照强度对聚碳酸酯(PC)材料老化进程的影响对于材料加速老化和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研究了聚碳酸酯材料在不同辐照度下的黄变程度、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基于老化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聚碳酸酯材料对辐照... 了解氙弧光照环境中辐照强度对聚碳酸酯(PC)材料老化进程的影响对于材料加速老化和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研究了聚碳酸酯材料在不同辐照度下的黄变程度、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基于老化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聚碳酸酯材料对辐照强度的响应指数为0.96~1.29。基于辐照度响应指数获得了不同辐照度对材料的加速因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辐照度单一因素,辐照度提高40%,可实现老化加速1.38~1.54倍。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显示,不同辐照度老化后均在1603.39、1688.51、2967.22和3400 cm^(-1)处表现出相同的结构变化。辐照度提升对老化程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未改变老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度 聚碳酸酯 老化加速 老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哌嗪为后扩链剂的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6
作者 方佳强 黄泳斌 +2 位作者 关仲翔 冯恩奇 袁腾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36,共6页
【目的】探索哌嗪作为低毒、可生物降解的后扩链剂在开发高性能环境友好型聚氨酯材料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哌嗪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后扩链技术制备了不同哌嗪含量的水性聚氨酯(WPU)... 【目的】探索哌嗪作为低毒、可生物降解的后扩链剂在开发高性能环境友好型聚氨酯材料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哌嗪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后扩链技术制备了不同哌嗪含量的水性聚氨酯(WPU)分散体,系统研究哌嗪对分散体性能及涂膜力学性能、疏水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哌嗪的引入显著优化了材料性能:随着哌嗪含量增加,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的粒径逐渐减小,黏度逐渐增大;涂膜水接触角逐渐增大,拉伸强度最大可达19.42 MPa,断裂伸长率最大为909.81%。【结论】哌嗪作为低毒、可生物降解的后扩链剂,在保持涂膜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的同时还增强了其环保性,为开发高性能环境友好型聚氨酯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二元醇 水性聚氨酯 后扩链剂 哌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交换抑制剂对PC/PET合金材料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徐星驰 王时远 +2 位作者 陈锐 陈金伟 刘亚辉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4,共5页
分别选用磷酸二氢钠、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苯酯、焦磷酸二氢二钠作为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酯交换抑制剂,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PC/PET合金材料。研究了4种酯交换抑制剂对材料的流动性、力学性能以及热性能的影响。... 分别选用磷酸二氢钠、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苯酯、焦磷酸二氢二钠作为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酯交换抑制剂,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PC/PET合金材料。研究了4种酯交换抑制剂对材料的流动性、力学性能以及热性能的影响。DSC测试表明,这4种酯交换抑制剂的加入均导致PC和P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差值降低,同时,降低了PET树脂的结晶度。酯交换抑制剂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降低了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磷酸三苯酯和亚磷酸三苯酯在抑制酯交换反应的同时,具有增塑作用,使材料的热变形温度降低。磷酸二氢钠和焦磷酸二氢钠作为酯交换抑制剂分别使材料的热变形温度提升至99.9、98.4℃。添加0.3%焦磷酸二氢二钠的材料综合性能较好,其冲击强度为16.8 kJ/m^(2),热变形温度为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交换抑制剂 聚碳酸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合金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增容剂的制备及其在PC/ABS合金中的应用
18
作者 耿伟政 宋辉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由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制备的PC/ABS合金应用十分广泛,但PC/ABS合金相容性较差,玻璃纤维(GF)与PC/ABS合金不相容,使PC/ABS合金及PC/ABS/GF合金的力学性能存在一定缺陷,限制了合金的工业化应用。为提升塑料合... 由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制备的PC/ABS合金应用十分广泛,但PC/ABS合金相容性较差,玻璃纤维(GF)与PC/ABS合金不相容,使PC/ABS合金及PC/ABS/GF合金的力学性能存在一定缺陷,限制了合金的工业化应用。为提升塑料合金的性能,合成了一种硅烷增容剂PMMS并加入到PC/ABS合金及PC/ABS/GF合金中,研究了其对PC/ABS合金及PC/ABS/GF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硅烷增容剂PMMS后,PC/ABS合金及PC/ABS/GF合金的刚性、韧性均有一定的提升。与未添加增容剂的PC/ABS相比,缺口冲击强度提升了25.9%,拉伸模量提升了55.4%。与未添加增容剂的PC/ABS/GF相比,缺口冲击强度提升了54.0%,拉伸模量提升了53.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微观结构,硅烷增容剂改善了ABS树脂在PC中的分布,同时使玻璃纤维与PC/ABS合金结合更加紧密,提升了OC/ABS合金与PC/ABS/GF合金的相容性,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ABS树脂 玻璃纤维 硅烷增容剂 马来酸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空气等离子表面改性对聚碳酸酯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徐智宝 于壮壮 +3 位作者 于君燕 梁景恒 张大江 尹承泽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53,共9页
表面润湿性是影响PC材料表面喷涂、黏结等应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改善聚碳酸酯(PC)材料表面润湿性,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对PC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利用接触角测量仪,XPS、AFM、SEM等检测手段分析等离子处理前后表面理化特性的变化,研... 表面润湿性是影响PC材料表面喷涂、黏结等应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改善聚碳酸酯(PC)材料表面润湿性,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对PC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利用接触角测量仪,XPS、AFM、SEM等检测手段分析等离子处理前后表面理化特性的变化,研究等离子处理对PC表面静态接触角、动态接触角及润湿滞后现象的影响规律。通过水接触角测量、水接触角滞后分析、润湿阻力系数分析和表面自由能分析表征PC表面润湿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后PC表面亲水性增强,静态水接触角由81°降低至40°左右。动态接触角测试发现,等离子处理前后接触角滞后变化不大,但是等离子处理后润湿阻力系数降低47.6%,水滴在等离子处理表面更容易发生界面拓展。表面自由能分析表明,水接触角的减小与表面能中较高的极性分量有关。通过XPS进一步分析了PC表面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导致PC表面氧元素及极性官能团浓度增加。SEM和AFM观察发现,在等离子束轰击溅射下表面形貌变得更加均匀致密,表面均方根粗糙度R_(q)由1.2 nm增加至3.7 nm。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表面氧元素及HO-C=O官能团增加使水和PC的界面结合能提升27.4%。研究结果可为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在PC材料的相关表面改性中提供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 表面改性 润湿性能 润湿滞后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工艺对聚碳酸酯与聚氨酯密封胶黏接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徐智宝 于壮壮 +3 位作者 陈俊宏 王萌 刘富强 丛羽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1,共6页
分别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砂纸打磨、涂覆底涂剂(底涂)等3种方法对聚碳酸酯(PC)进行表面处理,对PC表面的接触角、官能团、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等进行表征,以聚氨酯密封胶为胶黏剂结合剥离试验和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 分别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砂纸打磨、涂覆底涂剂(底涂)等3种方法对聚碳酸酯(PC)进行表面处理,对PC表面的接触角、官能团、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等进行表征,以聚氨酯密封胶为胶黏剂结合剥离试验和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对PC表面黏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表面处理相比,等离子处理后PC表面与水、乙二醇的接触角均减小,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表面润湿性提升;等离子处理和砂纸打磨处理后PC表面失效模式与未进行表面处理相同,为界面黏附失效,拉伸剪切强度相比未经表面处理均略有提高,但黏接性能未明显提升;底涂处理后PC的表面呈较光滑的水波状,与未表面处理相比,水接触角略有减小,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表面失效模式转变为胶黏剂内聚失效,拉伸剪切强度提高了约13倍,黏接性能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PC) 等离子处理 底涂处理 润湿性 黏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