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Bi_(2)O_(3)涂层的制备及其在锌金属负极保护中的应用
1
作者 哈斯呼 邢艺博 +2 位作者 柳勇 张万红 熊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4,共9页
水系锌离子电池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负极所发生的枝晶生长以及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电池表现出较低的库仑效率以及较短的循环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刮刀法在锌箔上涂覆Bi/Bi_(2)O_(3)材料,制备了一种高循环稳定性、低成本的Bi/Bi_(2... 水系锌离子电池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负极所发生的枝晶生长以及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电池表现出较低的库仑效率以及较短的循环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刮刀法在锌箔上涂覆Bi/Bi_(2)O_(3)材料,制备了一种高循环稳定性、低成本的Bi/Bi_(2)O_(3)@Zn锌金属负极。在半电池测试中,Bi/Bi_(2)O_(3)@Zn负极在0.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能够稳定循环340圈,平均库仑效率可达98.28%。组装的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 mA·cm^(-2)、沉积量为1 mAh·cm^(-2)的测试条件下可稳定循环740 h。此外,以钒酸铵为正极组装的全电池也表现出比纯锌负极更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bi/bi_(2)O_(3)涂层 负极保护 锌枝晶 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doping Bi on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Pb-based anode in zinc electrowinning 被引量:5
2
作者 赖延清 衷水平 +4 位作者 蒋良兴 吕晓军 陈佩如 李劼 刘业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236-241,共6页
A new anodic material of ternary Pb-0.8%Ag-(0-5.0%)Bi alloy for zinc electrowinning was obtained by doping Bi.The anodic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corrosion rate,surface products after polarization,and microstructure... A new anodic material of ternary Pb-0.8%Ag-(0-5.0%)Bi alloy for zinc electrowinning was obtained by doping Bi.The anodic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corrosion rate,surface products after polarization,and microstructures before and after polarization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b-0.8%Ag anode used in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e anodic overpotential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Bi content in the alloys.When the content of Bi is 1.0%(mass fraction),the anodic overpotential is 40-50 mV lower than that of Pb-0.8%Ag anode.While the corrosion rate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Bi content.The Pb-0.8%Ag-0.1%Bi anode has the lowest corrosion rate(0.090 6 mg/(h·cm2).Doping Bi influen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anodic layer,but does not change the phase.The Pb-0.8%Ag-1.0%Bi anode layer is of a more fine-grained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Pb-0.8%Ag an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Ag anode doping bi zinc electrowinning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 corrosio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切削变形Zn-Cu-Bi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利平 林高用 +1 位作者 王莉 曾菊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47-1553,共7页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及切削性能测试对自行研制的含Bi易切削变形Zn-Cu合金铸态及挤压态的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n在Zn-Cu合金中易形成大而硬的块状相,对于提高锌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作用不明...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及切削性能测试对自行研制的含Bi易切削变形Zn-Cu合金铸态及挤压态的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n在Zn-Cu合金中易形成大而硬的块状相,对于提高锌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作用不明显,且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低熔点Bi相在Zn-Cu合金中铸态时以针状弥散分布,挤压态时以点状弥散分布,改善了Zn-Cu合金的切削性能;自行配制的Zn-1.2%Cu-0.5%Bi-X合金,切削性能良好,抗拉强度达到405 MPa,伸长率为19.0%,表现出较优的综合性能,可作为部分铜合金替代材料,用于制造轴承、连接件、五金和家电等结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锌合金 bi 显微组织 切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Bi易切削变形Zn-Al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高用 孙利平 +1 位作者 曾菊花 王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96-3302,共7页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切削性能测试、电镀试验对自行配制的含Bi易切削变形Zn-Al合金铸态、挤压态的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熔点的Bi相在Zn-Al合金中以针状弥散分布,改善Zn-Al合金的切...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切削性能测试、电镀试验对自行配制的含Bi易切削变形Zn-Al合金铸态、挤压态的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熔点的Bi相在Zn-Al合金中以针状弥散分布,改善Zn-Al合金的切削性能;Bi含量超过0.5%(质量分数)时,Bi对Zn-Al易切削变形合金电镀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自行配制的Zn-10%Al-0.3%Bi-X合金,切削性能良好,抗拉强度达到351 MPa,伸长率为18%,电镀不易起泡,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能,可作为部分铜合金替代材料,用于轴承、连接件、五金、家电等结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锌合金 bi 显微组织 切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易切削Bi黄铜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柏雄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1年第1期35-38,共4页
用PHILIPS-XL3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不同硅含量对易切削铋黄铜组织的影响,采用HY-1080型电子拉伸试验机测试各试样的力学性能,使用C6136卧式普通机床检测合金切削性能.结果表明:硅的加入使铋黄铜中的β相比例增加,α相比例减少... 用PHILIPS-XL3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不同硅含量对易切削铋黄铜组织的影响,采用HY-1080型电子拉伸试验机测试各试样的力学性能,使用C6136卧式普通机床检测合金切削性能.结果表明:硅的加入使铋黄铜中的β相比例增加,α相比例减少;铋黄铜的伸长率、断面收缩率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材料的抗拉强度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铋黄铜的切削性能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切削 铋黄铜 力学性能 锌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环境下双α-Ala螯合Zn(Ⅱ)手性转变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6
作者 赵红迪 张雪娇 +5 位作者 陈静思 吴铁丽 王钦富 王佐成 姜春旭 杨应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和MN15方法,研究了双α-Ala螯合Zn(Ⅱ)配合物(A_(2)→Zn(Ⅱ))的手性转变机理.研究结果发现:S-A_(2)→Zn(Ⅱ)手性转变是其先异构为R-allo-A_(2)→Zn(Ⅱ),而后再异构为R-A_(2)→Zn(Ⅱ).反应通道有2个:1)H质子以... 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和MN15方法,研究了双α-Ala螯合Zn(Ⅱ)配合物(A_(2)→Zn(Ⅱ))的手性转变机理.研究结果发现:S-A_(2)→Zn(Ⅱ)手性转变是其先异构为R-allo-A_(2)→Zn(Ⅱ),而后再异构为R-A_(2)→Zn(Ⅱ).反应通道有2个:1)H质子以羰基O为桥从α-C的一侧迁移到另一侧;2)H质子以氨基N为桥从α-C的一侧迁移到另一侧.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H以N为桥迁移反应有优势,S-A_(2)→Zn(Ⅱ)向R-allo-A_(2)→Zn(Ⅱ)的异构在隐性溶剂效应下速率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是210.9 kJ·mol^(-1),来自H从α-C向N迁移的过渡态,在显性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20.1 kJ·mol^(-1).对于R-allo-A_(2)→Zn(Ⅱ)向R-A_(2)→Zn(Ⅱ)的异构,在隐性溶剂效应下速率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是213.0 kJ·mol^(-1),来自H从α-C向N迁移的过渡态,在显性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23.1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环境下S-A_(2)→Zn(Ⅱ)很难手性转变,双α-丙氨酸螯合锌用于生命体补充锌元素和α-丙氨酸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价锌 双α-丙氨酸 手性转变 密度泛函理论 自洽反应场理论 过渡态 吉布斯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锌卟啉和AgX纳米粒子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7
作者 李勤 白晓燕 +3 位作者 黄传茂 农凤兰 王兰 孙二军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4-942,共9页
设计合成一种巴豆酰氧基取代的锌卟啉(TMPTPPZn)配合物,将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共聚反应,得到锌卟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聚物(TMPTPPZn-PMMA),再以聚丙烯腈(PAN)为纺丝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TMPTPPZn-PMMA和AgX(X=Cl... 设计合成一种巴豆酰氧基取代的锌卟啉(TMPTPPZn)配合物,将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共聚反应,得到锌卟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聚物(TMPTPPZn-PMMA),再以聚丙烯腈(PAN)为纺丝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TMPTPPZn-PMMA和AgX(X=Cl,Br,I)的复合纤维TMPTPPZn-PMMA/AgX/PAN,利用扫描电镜(SEM)研究复合纤维的形貌,利用热重分析(TGA)研究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并研究其对有机染料降解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TMPTPPZn-PMMA/AgCl/PAN,TMPTPPZn-PMMA/AgBr/PAN和TMPTPPZn-PMMA/AgI/PAN均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能有效催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染料;可见光照射240 min后,3种复合纤维对亚甲基蓝降解率分别为96.02%,94.75%和90.91%,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分别为93.40%,94.71%和96.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卟啉 卤化银 静电纺丝技术 光催化降解 有机染料 复合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纳米ZnO在棉织物上的可控生长及Bi-Cu掺杂对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刘奇 王黎明 +2 位作者 徐丽慧 沈勇 郝慧敏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42-9147,共6页
采用凝胶-水热法,以乙酸锌和六亚甲基四胺为原料,柠檬酸为形貌控制剂于低温水热条件下在棉织物表面生长出球形纳米ZnO,并利用金属铋(Bi)、铜(Cu)对ZnO纳米球进行掺杂。采用SEM、XRD、XPS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并对负载ZnO纳米球的棉织物进... 采用凝胶-水热法,以乙酸锌和六亚甲基四胺为原料,柠檬酸为形貌控制剂于低温水热条件下在棉织物表面生长出球形纳米ZnO,并利用金属铋(Bi)、铜(Cu)对ZnO纳米球进行掺杂。采用SEM、XRD、XPS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并对负载ZnO纳米球的棉织物进行了光催化和抗紫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60 min内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达到99.99%,3%Bi-5%Cu掺杂的纳米ZnO棉织物的UVA和UVB分别达到2.56%和0.09%,UPF值为375.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bi/Cu掺杂 光催化性能 抗紫外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vent extraction of zinc from zinc sulfate solution 被引量:2
9
作者 龙怀中 柴立元 +1 位作者 覃文庆 唐双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760-764,共5页
The extraction of zinc from zinc sulfate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20% saponified D2EHPA as an extractam and 260^# sulfonate kerosene as a diluent. The solution was stirred for 8 min at phase ratio (Vσ/Va) o... The extraction of zinc from zinc sulfate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20% saponified D2EHPA as an extractam and 260^# sulfonate kerosene as a diluent. The solution was stirred for 8 min at phase ratio (Vσ/Va) of 1.0:1.0, initial pH of 2.0 and stirring speed of 200 r/m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75% zinc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zinc sulfate solution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zinc is 18.7 g/L after being settled for 10 min. 88.60% zinc can be stripped by 196 g/L sulfuric acid, and zinc ion can be separated from ferric 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sulfate solution saponified bi(2-ethylhexyl) phosphoric acid (D2EHPA) zinc solvent ext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含量对锌负极Bi_(2)O_(3)@ZnO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忠良 郭春 +3 位作者 赵泽军 汪滔 李铮 邓朝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83-3591,共9页
以Zn(AC)_(2)·2H_(2)O和Bi(NO_(3))_(3)·5H_(2)O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锌二次电池负极用Bi_(2)O_(3)@Zn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ICP、Tafel、EIS和恒电流充放电等研究Bi_(2)O_(3)@ZnO复合材料中Bi含量对材料组成、结构... 以Zn(AC)_(2)·2H_(2)O和Bi(NO_(3))_(3)·5H_(2)O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锌二次电池负极用Bi_(2)O_(3)@Zn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ICP、Tafel、EIS和恒电流充放电等研究Bi_(2)O_(3)@ZnO复合材料中Bi含量对材料组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驱体在600℃下热处理5 h,Bi_(2)O_(3)@ZnO复合材料中Bi含量由2.7%提高至8.6%时,其腐蚀电位先从-1.466 V正移至-1.441 V,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从383.8 mA·h/g提高至621.3 mA·h/g;进一步提高Bi含量至11.4%(质量分数)时,腐蚀电位则负移至-1.447 V,100次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降低至493.3 mA·h/g。Bi含量为8.6%的Bi_(2)O_(3)@ZnO复合材料用于锌二次电池负极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1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达97.4%,平均放电比容量为604.9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二次电池 锌负极 bi含量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丙氨酸桥联金属双卟啉的诱导圆二色光谱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海洋 应晓 +6 位作者 胡希明 刘义 黄剑 黄锦汪 计亮年 姚钟平 张建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5-497,共3页
本文报道了邻位和对位桥联苯丙氨酸锌双卟啉的合成 ,考查了双卟啉的分子结构对诱导圆二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个卟啉环之间的π π堆积和手性激子偶合作用是影响此类双卟啉圆二色光谱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诱导圆二色光谱 苯丙氨酸桥联金属双卟啉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2-苯基-8-羟基喹啉)锌和喹啉锌的合成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崇侠 余忠清 +2 位作者 李邨 王炳祥 黄晓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二 (2 苯基 8 羟基喹啉 )锌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表征了结构 ,并对比研究了二 (2 苯基 8 羟基喹啉 )锌和喹啉锌的荧光性质 ,前者的激发光谱在 4 6 5nm处出现了较强的吸收 ,并且发射峰位置发生了... 合成了一种新型二 (2 苯基 8 羟基喹啉 )锌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表征了结构 ,并对比研究了二 (2 苯基 8 羟基喹啉 )锌和喹啉锌的荧光性质 ,前者的激发光谱在 4 6 5nm处出现了较强的吸收 ,并且发射峰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红移 ,由喹啉锌的 4 95nm移至 2 苯基 8 羟基喹啉锌和喹啉锌的 5 2 1nm处。对有关的吸收峰的归属进行了讨论 ,初步认为苯环的取代增加了有机配体π π键的共轭程度 ,使HOMO LUMO之间能隙变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基-8-羟基喹啉锌 喹啉锌 荧光性质 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CTDNA的作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康敬万 吴海霞 +2 位作者 卢小泉 苏碧泉 卓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97-1001,共5页
合成了5,10,15,20-四[4-(3′-丙氧基吡啶溴化盐)苯基]卟啉(TPPBr)及其锌卟啉配合物TPPBr(Zn),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黏度实验研究了TPPBr(Zn)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 合成了5,10,15,20-四[4-(3′-丙氧基吡啶溴化盐)苯基]卟啉(TPPBr)及其锌卟啉配合物TPPBr(Zn),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黏度实验研究了TPPBr(Zn)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TPPBr(Zn)与CTDNA作用的表观键合常数为2.64×105L/mol.进而证明了TPPBr(Zn)与CTDNA以外部自堆积和静电结合的混合模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锌卟啉 DNA 自堆积和静电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卟啉敏化TiO_2光催化剂的原位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钮金芬 姚秉华 +2 位作者 余晓皎 彭超 路蕾蕾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32-1135,共4页
以锌卟啉为敏化剂,采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锌卟啉敏化TiO2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UV-Vis DRS和TG-DTA对所得锌卟啉-TiO2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原位合成法能使锌卟啉原位负载于TiO2表面,且未改变TiO2的... 以锌卟啉为敏化剂,采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锌卟啉敏化TiO2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UV-Vis DRS和TG-DTA对所得锌卟啉-TiO2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原位合成法能使锌卟啉原位负载于TiO2表面,且未改变TiO2的晶型和形貌;锌卟啉的存在使TiO2在可见光区域出现吸收峰,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的金属卟啉敏化TiO2光催化剂相对于溶剂回流法制备金属卟啉敏化TiO2光催化剂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好的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卟啉 TIO2 敏化 原位合成 亚甲基蓝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桥联手性双卟啉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应晓 张新伟 +2 位作者 廖世军 刘海洋 张启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81-2385,共5页
采用半经验量子化学PM3方法对系列氨基酸桥联双卟啉1,2,3,4及其锌配合物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并用TDHF/PM3方法计算了其静态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计算结果表明,L型-氨基酸桥联双卟啉及其锌配合物具有右手螺旋结构特征.在电偶极近似下,不... 采用半经验量子化学PM3方法对系列氨基酸桥联双卟啉1,2,3,4及其锌配合物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并用TDHF/PM3方法计算了其静态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计算结果表明,L型-氨基酸桥联双卟啉及其锌配合物具有右手螺旋结构特征.在电偶极近似下,不同手性氨基酸侧链基团R对分子的总体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和βHRS的影响不大,但对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的手性分量βxyz却有显著影响.βxyz与螺旋结构参数r2ζ/L4成正比关系,符合手性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的单电子螺旋模型理论.β张量分析表明,此类分子表现为以八极为主、偶极为辅的多极分子,卟啉环与锌离子的配位有利于增加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的偶极分量和手性分量βxy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手性双卟啉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TDHF/P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对氨基酸酯的手性分子识别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国添 刘海洋 +2 位作者 黄锦汪 彭小彬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25-126,共2页
手性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对氨基酸酯的手性分子识别罗国添刘海洋黄锦汪彭小彬计亮年(中山大学化学系,广州510275)关键词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氨基酸酯,手性识别分类号O614.241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氨酰t... 手性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对氨基酸酯的手性分子识别罗国添刘海洋黄锦汪彭小彬计亮年(中山大学化学系,广州510275)关键词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氨基酸酯,手性识别分类号O614.241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氨酰t-RNA合成酶对氨基酸表现出极为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尾式 卟啉锌 配合物 氨基酸酯 手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锌卟啉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及对咪唑类客体分子识别的构象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树军 罗代兵 +2 位作者 阮文娟 朱志昂 马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34-839,共6页
在纳秒(ns)领域中,利用Z-扫描技术测定了Zn(o-BocTyr)TAPP(主体1)和Zn(p-BocTyr)TAPP(主体2)两种手性锌卟啉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以及对咪唑类客体的分子识别行为的构象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手性锌卟啉都具有反饱和吸收效应和自散焦效... 在纳秒(ns)领域中,利用Z-扫描技术测定了Zn(o-BocTyr)TAPP(主体1)和Zn(p-BocTyr)TAPP(主体2)两种手性锌卟啉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以及对咪唑类客体的分子识别行为的构象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手性锌卟啉都具有反饱和吸收效应和自散焦效应;(2)由于两种主体中侧链位置的差异,造成两种主体分子极化程度的不同,主体1具有较大的三阶非线性折射率(n2)值;(3)主体1中侧链苯环与卟啉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4)分子识别出现了配位方向的选择性,客体咪唑(Im)与主体1侧链中的苯环能够形成π-π相互作用,选择从有侧链一方配位于主体1,而2-甲基咪唑(2-MeIm)选择从没有侧链一方进攻主体1,但对于主体2,则没有出现配位方向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性质 Z-扫描 手性锌卟啉分子识别 构象研究 量子化学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咪唑类客体 手性锌卟啉 分子识别 构象 Π-Π相互作用 非线性折射率 2-甲基咪唑 技术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环上氯原子的不同取代位置对四苯基锌卟啉-酪氨酸光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慧娟 冯娟 +7 位作者 孙照勇 艾希成 张建平 张兴康 虞忠衡 韩士田 刘彦钦 吴银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069-2072,共4页
稳态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显示 ,苯环上氯原子的不同位置对氯苯基锌卟啉 -酪氨酸的光物理性质有很大影响 .紫外吸收光谱中 ,邻、间和对氯取代的 3个化合物都具有典型的 Soret带和 Q带 .其中 Soret带位于 42 3 nm处 ,Q( ... 稳态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显示 ,苯环上氯原子的不同位置对氯苯基锌卟啉 -酪氨酸的光物理性质有很大影响 .紫外吸收光谱中 ,邻、间和对氯取代的 3个化合物都具有典型的 Soret带和 Q带 .其中 Soret带位于 42 3 nm处 ,Q( 0 ,0 )和 Q( 0 ,1 )带分别位于 5 49和 5 90 nm处 .邻位取代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0 5 8,比间位 ( 0 .0 2 41 )、对位 ( 0 .0 2 3 5 )取代化合物的要高得多 .邻位取代化合物的荧光寿命( 3 .1 1 ns)比间位 ( 1 .1 2 ns)和对位 ( 1 .1 1 ns)取代化合物的长 .邻位化合物的这些特性可能归因于取代基之间的空间效应 ;而在间位和对位化合物中 ,重原子效应和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可能起主导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环 氯原子 取代位置 四苯基锌卟啉-酪氨酸 光物理性质 光合作用 叶绿素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锌卟啉与氨基酸酯的分子识别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树军 臧娜 +1 位作者 阮文娟 朱志昂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7-512,共6页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了手性锌卟啉配合物[p-(L-Leu)C2O-TPPZn]与手性氨基酸酯客体在CHCl3中的分子识别行为.实验结果表明,D型氨基酸酯的缔合常数比L型的大,且缔合常数按K(AlaOCH3)<K(ValOCH3)<K(LeuOCH3)<K(PheOCH3)...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了手性锌卟啉配合物[p-(L-Leu)C2O-TPPZn]与手性氨基酸酯客体在CHCl3中的分子识别行为.实验结果表明,D型氨基酸酯的缔合常数比L型的大,且缔合常数按K(AlaOCH3)<K(ValOCH3)<K(LeuOCH3)<K(PheOCH3)的顺序依次增大.同时,利用圆二色光谱(CD)研究了手性分子识别过程,由CD光谱可知,当不同客体分子配位于主体后则产生作用程度不同的手性环境.此外,结合理论计算采用模拟退火的方法搜索了主客体体系的最低能量构象,发现在主体与客体D,L-PheOCH3之间存在着π-π*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锌卟啉 氨基酸酯 分子识别 CD光谱 模拟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锌卟啉的圆二色光谱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传忠 朱志昂 +2 位作者 李瑛 陈荣悌 陈新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4-248,共5页
用圆二色光谱(CD)研究了三种新型手性卟啉锌[α,β,α,β-四-[邻(叔丁氧羰L-丙氨酸)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ZnT(o-BocAla)APP1、α,β,α,β-四-[邻(叔丁氧羰 L- 脯氨酸)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ZnT(o-BocPro)... 用圆二色光谱(CD)研究了三种新型手性卟啉锌[α,β,α,β-四-[邻(叔丁氧羰L-丙氨酸)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ZnT(o-BocAla)APP1、α,β,α,β-四-[邻(叔丁氧羰 L- 脯氨酸)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ZnT(o-BocPro)APP2和α,β,α,β-四-[邻(苯甲酰 L- 谷酰胺)氨基苯基]卟啉锌α,β,α,β- ZnT(o-BenzoylGin)APP3]在 CH2Cl2中的光谱行为,并研究了1 作为主体识别手性客体分子氨基酸甲酯前后的光谱,提出了光谱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锌卟啉 有机化合物 圆二色光谱 手性分子识别 立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