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草赤星病菌的Biolog代谢表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六英 王甲军 +4 位作者 张炜 陈美均 马冠华 于庆涛 帅红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85,共7页
为了解我国烟草赤星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的碳氮源代谢表型。采用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分析了2株链格孢菌(中等致病力的CQ1和GZ11)及2株长柄链格孢菌(强致病力的HuN2和弱致病... 为了解我国烟草赤星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的碳氮源代谢表型。采用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分析了2株链格孢菌(中等致病力的CQ1和GZ11)及2株长柄链格孢菌(强致病力的HuN2和弱致病力的YN4)对PM1、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和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代谢情况。结果发现,4株赤星病菌均能代谢PM1-PM3微孔板中24.21%的碳源和86.31%的氮源。不同致病力菌株间的碳氮源代谢能力表现出一定差异,长柄链格孢菌的强致病力菌株HuN2比弱致病力菌株YN4对D-甘露糖、D-木糖、D-甘露醇、b-环糊精、L-缬氨酸、D-天门冬酰胺、腺苷和i-赤藓糖醇等物质的代谢更显著;链格孢菌的中等致病力菌株CQ1比GZ11对L-鼠李糖、海带多糖和二羟基丙酮的代谢更好;弱致病力菌株YN4比强致病力菌株HuN2和中等致病力菌株CQ1、GZ11对水杨苷的代谢更明显。表明烟草赤星病菌的不同种群菌株对碳氮源的代谢情况总体趋势一致,但不同致病力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菌 biolog表型芯片技术 代谢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青枯病拮抗菌的高通量筛选及其复配菌群防效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陶正朋 刘艳霞 +9 位作者 李想 彭宇 李寒 陈丽萍 徐健 王克敏 穆东升 王致尧 蒋天平 宗仪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5,共11页
构建烟草青枯病的高效生防菌群对生物防控病害至关重要。本研究从高抗烟草青枯病的品种岩烟97根际高通量分离细菌,通过平板喷雾对峙法和趋化特异性检测筛选出趋化性的青枯菌拮抗细菌,采用启发式算法选取拮抗单菌株并组合成生防菌群。通... 构建烟草青枯病的高效生防菌群对生物防控病害至关重要。本研究从高抗烟草青枯病的品种岩烟97根际高通量分离细菌,通过平板喷雾对峙法和趋化特异性检测筛选出趋化性的青枯菌拮抗细菌,采用启发式算法选取拮抗单菌株并组合成生防菌群。通过盆栽试验评估复配菌群对感病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的抗病效果,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对根际土壤中的青枯菌的消减,通过Biolog碳源芯片技术分析该菌群对烟草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共筛选到青枯菌拮抗菌109株,其中抑菌圈直径超过20 mm的菌株25株,从中优选了3株相互之间具备相容性、具有趋化基因CheA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拮抗菌,组合成复配菌群(Y364+Y832+Y878)。16s DNA分子鉴定表明,Y364、Y832和Y878分别为烟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cosulfuronedens)、德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hiensis)和高原芽胞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最终盆栽试验表明,复配菌群防效为79.75%,比单一菌株平均防效高36.22个百分点,发病率较Y364、Y832、Y878处理分别降低33.33、45.68和35.80个百分点,根际土壤青枯菌的数量显著低于CK,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增加最大。该复配菌群具有潜在的协同增效和根际定殖能力,可为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更多的生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 高通量筛选 生防菌复配 biolog碳源芯片技术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磺胺二甲嘧啶对施用粪肥的菜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美 张文娟 +2 位作者 郑粤琪 陈思远 孙永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1,共8页
【目的】明确磺胺二甲嘧啶(SM2)随粪便施入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影响,为合理进行养殖场周围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施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养殖场附近未经抗生素污染的粪便和土壤,构建粪便–土壤模型,设置不同SM2添加剂... 【目的】明确磺胺二甲嘧啶(SM2)随粪便施入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影响,为合理进行养殖场周围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施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养殖场附近未经抗生素污染的粪便和土壤,构建粪便–土壤模型,设置不同SM2添加剂量的处理,分别为对照组(0)、低剂量组(5μg·kg^(-1))、中剂量组(500μg·kg^(-1))和高剂量组(5 000μg·kg^(-1)),并分别于粪便和SM2施入1、7、14和50 d后采集土壤样品,采用Biolog技术以及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标记法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菌群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结果】SM2的施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总体碳源利用能力,中、高剂量组在施入50 d时对除酯类以外的其他碳源利用能力均强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在施入7 d内对各类碳源利用能力增强,中、高剂量SM2的施入可能会影响土壤群落某些优势物种的繁殖和数量分配。随施入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剂量SM2反应不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及真菌数量变化显著,放线菌变化不明显。【结论】SM2的施入将长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养殖场应及时处理动物排泄物以消除抗生素残留,减少粪肥对土壤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二甲嘧啶 biolog技术 磷脂脂肪酸标记 土壤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