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密花香薷适生区的预测
1
作者 刘泽渊 魏有海 +5 位作者 侯璐 郭良芝 程亮 李跃 杨振扬 付贞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6,共9页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是青藏高原农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为探究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威胁和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使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10种算法将其组合成一个模型,对影响密花香薷适宜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评价分析,预...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是青藏高原农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为探究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威胁和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使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10种算法将其组合成一个模型,对影响密花香薷适宜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评价分析,预测其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生区变化和质心转移。结果表明:影响密花香薷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暖月份的最高温度,当前气候条件下其分布范围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总面积为1.044×10^(6)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40.94%。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预测结果显示,密花香薷在青藏高原的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在高海拔地区将有更高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其质心预计将向西北方向迁移。密花香薷入侵严重威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加以控制,并加强监测其发生和扩散区域,对靶制定高效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花香薷 适生区 气候变化 biomod2组合模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mod2组合模型下黄顶菊的潜在分布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秀红 刘宇凡 +2 位作者 孙合祥 武晓宇 茹广欣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3,共11页
[目的]黄顶菊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年生恶性杂草,近年来在中国定殖后区域发展较快,现已向南扩散至河南省境内。为明确黄顶菊在河南省的潜在分布及动态变化,探究影响其扩散的主要环境因素,以控制其向南扩散态势。[方法]于河南省内开展黄顶... [目的]黄顶菊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年生恶性杂草,近年来在中国定殖后区域发展较快,现已向南扩散至河南省境内。为明确黄顶菊在河南省的潜在分布及动态变化,探究影响其扩散的主要环境因素,以控制其向南扩散态势。[方法]于河南省内开展黄顶菊实地踏查,使用获得的地理分布数据,并结合气候、地形、土壤、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运用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了黄顶菊在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域和对关键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Biomod2组合模型较单一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当前黄顶菊在河南省内集中分布在豫北地区,限制其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依次是年均降水量、人类足迹指数、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当前潜在发生面积约7.41×10^(4)km^(2),高适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等地。未来气候情景下,总发生面积连续增加,特别是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黄顶菊的高适生性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将以新乡地区为质心依靠人类活动持续向西南方向扩散。[结论]建议将郑州市这一全国交通枢纽作为遏制黄顶菊往西南方向扩散的关键防线,将有效阻遏黄顶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潜在扩散,为优化黄顶菊的防控资源配置,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od2模型 生物入侵 黄顶菊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3
作者 张璇 李霞 +1 位作者 张宝生 宗世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0,共8页
为明确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Staudinger))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根据小线角木蠹蛾的45个已知分布数据点,结合19个气候因子,对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60... 为明确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Staudinger))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根据小线角木蠹蛾的45个已知分布数据点,结合19个气候因子,对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60、2081—2100年)SSP126、SSP245和SSP5853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模型预测,基于5个最优单一模型构建的组合模型对小线角木蠹蛾适生区的预测结果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值(TSS)分别为0.98和0.90,预测精准度较高。通过组合模型筛选出4种影响小线角木蠹蛾分布主要环境变量,得到贡献率较高值分别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温度季节性(Bio4)、等温性(Bio3)、降水季节性(Bio15)。小线角木蠹蛾当前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华北以及东部中部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103.16×10^(4))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7%,其中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为小线角木蠹蛾的高度适生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小线角木蠹蛾适生区面积将向北扩展,黑龙江、吉林成为小线角木蠹蛾新的高度适生地区,中度及低度适生区面积将会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线角木蠹蛾 biomod2 组合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潜在分布区
4
作者 杨抒欣 张德旭 +4 位作者 张安安 李哲 陈远 姜超 龙文兴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食源植物的分布变化,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霸王岭片区开展长臂猿栖息地网格样...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食源植物的分布变化,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霸王岭片区开展长臂猿栖息地网格样地植被调查,获取食源植物分布数据;结合高分辨率气候与地形等环境数据,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物种分布组合模型,预测当前气候条件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SSP126、SSP245和SSP585)下食源植物的潜在适生区域,并分析其对关键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1)与表现最优的单一模型相比,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AUC值和TSS值分别提升了8.8%和15.5%(AUC值达0.974,TSS值为0.814),模型稳定性和泛化能力较强。2)年均温、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系数是影响食源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反映了水热条件的重要性。3)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食源植物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于霸王岭东北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为312.2km^(2),约占霸王岭片区总面积的42.31%。4)在未来气候条件下,食源植物适生区呈现向南迁移趋势,高度适生区的面积增加,不适生区集中分布在霸王岭片区西南部。【结论】霸王岭片区长臂猿食源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水热条件影响;随着未来的气候变化,食源植物空间分布变化将呈“短期扩张-长期收缩”的特点,会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食源植物 biomod2软件包 组合模型 潜在分布区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宜生境分布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袁煜林 吕建平 +4 位作者 潘嫦艳 廖周洋 侯墨林 邓忠坚 张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71-3580,共10页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生境分布变化,旨在为农业部门开展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和监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系统收集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分布点,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和ArcGIS 10.7,模拟...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生境分布变化,旨在为农业部门开展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和监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系统收集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分布点,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和ArcGIS 10.7,模拟草地贪夜蛾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生境分布变化。【结果】将9种物种分布模型进行组合,得到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均值分别为0.994、0.980和0.943,其中,广义线性模型(GBM)、广义增强模型(GLM)、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是预测草地贪夜蛾生境分布的最优模型,表现最差的模型是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RE),未能通过模型精度检验。影响草地贪夜蛾分布的4个重要环境变量因子为坡度、海拔、年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当前时期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生生境面积为32.94万km2,占云南省总面积的83.61%。在未来气候模拟条件下,适生区面积扩张,尤其是低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扩张均值分别为27.84%和12.80%;非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减少,下降均值分别为19.69%和32.92%。【结论】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预测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非适生区面积收缩,适生区有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虫害的风险增大,应密切监控虫灾严重区域及新发地的虫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biomod2组合模型 生境分布变化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P网络路由节点组合策略博弈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浩云 张顺颐 +1 位作者 孙雁飞 李君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8,共7页
现有P2P网络节点博弈模型未考虑节点类型的多样性、节点策略的复杂性以及节点信息的不对称性。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型P2P网络路由节点的组合策略博弈模型。该模型根据节点的本质将其分为善意和恶意两类,根据节点在路由中的位置... 现有P2P网络节点博弈模型未考虑节点类型的多样性、节点策略的复杂性以及节点信息的不对称性。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型P2P网络路由节点的组合策略博弈模型。该模型根据节点的本质将其分为善意和恶意两类,根据节点在路由中的位置分为端节点和中间节点两类。将各类节点在路由各阶段采用的策略进行组合,形成路由节点的组合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路由节点组合策略博弈的收益矩阵,得出不对称信息局面下各类路由节点调整自身组合策略的算法,以及路由节点背叛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P网络 路由节点 类型 组合策略 博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大熊猫主食竹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对大熊猫保护的意义
7
作者 李涛琴 张玉霄 张书东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3期35-47,共13页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和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用竹种,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质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2个竹种的分布区变化可能将决定大熊猫未来的生存...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和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用竹种,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质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2个竹种的分布区变化可能将决定大熊猫未来的生存。文章通过文献以及标本记录信息,最终获得28个冷箭竹和31个短锥玉山竹的有效分布点,基于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预测这2个竹种在当前(1970—2000s)及未来(2050s:2041—2060s;2070s:2061—2080s;2090s:2081—2100s)气候变化情景下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四川省是我国冷箭竹和短锥玉山竹最适宜生长的地方,且在大熊猫栖息地5大山系中2个竹种均有大面积分布;冷箭竹的总适生区面积呈小幅度减少趋势,而短锥玉山竹的总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未来时期2个竹种适生区基本向四川西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转移,且各竹种未来适生区质心基本向西北方向迁移;影响2个竹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相同,但各因子的重要值却不同,气温年较差(bio7)、最暖季度均温(bio10)和最湿季度降水量(bio16)是重要值最高的3个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对大熊猫主食竹的管理、引种栽培以及大熊猫栖息地管护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主食竹 冷箭竹 短锥玉山竹 biomod2模型 潜在分布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频间钟偏差改正的BDS-2三频非组合PPP随机模型优化
8
作者 周长江 余海锋 +2 位作者 王林伟 雷云平 岳彩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4-168,共5页
针对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BDS-2)频间钟偏差(IFCB)导致多频精密单点定位(PPP)解算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BDS-2无IFCB改正的三频非组合PPP随机模型优化方案,通过亚太地区分布的30个监测站数据客观评估和分析了... 针对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BDS-2)频间钟偏差(IFCB)导致多频精密单点定位(PPP)解算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BDS-2无IFCB改正的三频非组合PPP随机模型优化方案,通过亚太地区分布的30个监测站数据客观评估和分析了最优随机模型建立方法。结果表明,当无IFCB改正时,BDS-2第三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方差应被放大为原始方差的2.0~4.0倍。为了进一步验证该随机模型的可用性,以放大3.0倍为例,实施了额外6个连续测站BDS-2三频观测数据非组合PPP静态和动态解。定位精度和收敛时间方面均表明,当将第三频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方差放大3.0倍后与采用真实IFCB改正具有同等性能改善效果,且均优于未顾及IFCB影响的BDS-2三频非组合P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2 频间钟偏差 精密单点定位 随机模型 组合P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串联组合模型及冲击地压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刘建新 唐春安 +1 位作者 朱万成 杨天鸿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6-280,共5页
用两体相互作用理论和RFPA2D系统对煤岩组合模型的变形与破裂过程进行了理论和数值试验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利用煤岩组合试样可以反映冲击地压过程中的基本力学现象。数值试验考虑了煤岩组合模型中岩石体积含量对于两体最终破裂过程的影... 用两体相互作用理论和RFPA2D系统对煤岩组合模型的变形与破裂过程进行了理论和数值试验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利用煤岩组合试样可以反映冲击地压过程中的基本力学现象。数值试验考虑了煤岩组合模型中岩石体积含量对于两体最终破裂过程的影响,得到了组合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和破裂过程中应力场和声发射的分布规律,并把数值和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应用数值模拟系统对矿柱示例进行了模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模型 冲击地压 RFPA^2D系统 变形 数值试验 应力场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D Gabor小波与组合线检测算子的视网膜血管分割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奎 蔡冬梅 +1 位作者 贾鹏 韦宏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单一的2D Gabor小波血管分割算法只考虑了图像滤波信息,忽略了血管形状和结构信息。为了更加精确快速地实现视网膜分割血管,提出了一种基于2D Gabor小波变换和组合线检测算子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方法。首先通过像素灰度值、4个尺度下的2D G... 单一的2D Gabor小波血管分割算法只考虑了图像滤波信息,忽略了血管形状和结构信息。为了更加精确快速地实现视网膜分割血管,提出了一种基于2D Gabor小波变换和组合线检测算子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方法。首先通过像素灰度值、4个尺度下的2D Gabor小波变换和组合线检测算子构造一个六维像素特征向量,然后使用贝叶斯高斯混合模型实现视网膜图像像素分类,最终实现血管分割。通过对通用的DRIVE眼底图像库中所有视网膜图像的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获得了0.963 6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面积和0.948 6的准确率,优于单一的2D Gabor小波血管分割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分割 2D GABOR 小波 组合线检测算子 贝叶斯分类 高斯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组合模型综合比较的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朱鹮潜在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38
11
作者 翟天庆 李欣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61-2370,共10页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物种与环境关系的不确定性使气候变化生物学的研究充满变数。为了降低不确定性,人们开始用组合模型综合比较的方法研究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朱鹮(Nipponia nippon)为研究对象,介绍组合模型综合比较方法的特点...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物种与环境关系的不确定性使气候变化生物学的研究充满变数。为了降低不确定性,人们开始用组合模型综合比较的方法研究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朱鹮(Nipponia nippon)为研究对象,介绍组合模型综合比较方法的特点。朱鹮曾经高度濒危,目前种群大小在迅速恢复中;然而其分布区依旧狭小,气候变化可能是朱鹮面临的新威胁。应用BIOMOD模型中的9种模型,选择了每年的最低温和最高温、温度的季节性变异、每年的总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异共5个气候因子,依据WorldClim气候数据的CGCM2气候模型的A2a排放情形,计算了朱鹮当前(1950—2000年)的适宜生境和2020年、2050年、2080年3个阶段的潜在生境范围。结果表明朱鹮潜在生境将逐渐北移,生境中心脱离现在的保护区。因此,制定朱鹮的长期保护策略是必要的。9个模型在预测结果上、变量权重上和拟合优度的指标上都有差异,反映了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生物学效应比较复杂,应用多个模型进行综合比较,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模型所导致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朱鹮 组合模型 生境偏移 biomo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黄河源区鹅绒委陵菜适宜生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欣雨 朱泽群 +8 位作者 袁雅欣 姬文翔 宋岑雨 陆洪伟 赵茜蕾 卞庆瑶 孙子墨 宜树华 孙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4-267,共14页
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是多年生蔷薇科草本植物,在黄河源区分布较为广泛,是青藏高原主要的野生经济植物之一。目前鲜有在区域尺度上刻画鹅绒委陵菜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没有适宜的大范围开展高精度观测方法是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是多年生蔷薇科草本植物,在黄河源区分布较为广泛,是青藏高原主要的野生经济植物之一。目前鲜有在区域尺度上刻画鹅绒委陵菜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没有适宜的大范围开展高精度观测方法是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无人机路径规划和信息提取系统(FragMAP)于2018–2020年在黄河源区获取了>3000个观测样本(航拍照片)。基于高分辨率(0.55 mm)航拍照片,人工识别鹅绒委陵菜出现与否作为基础数据(即0,1型数据集),利用BIOMOD物种分布集成预测平台,结合气候、地形、土壤3类环境数据预测黄河源区鹅绒委陵菜的分布特征,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模拟2050年和2070年源区内鹅绒委陵菜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组合物种分布模型能降低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好地模拟黄河源区鹅绒委陵菜的空间分布特征。2)鹅绒委陵菜在黄河源区的潜在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年降水量和海拔高度。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黄河源区鹅绒委陵菜极适宜生境面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在区域尺度上刻画了鹅绒委陵菜分布特征,为高寒草地经济作物的合理管理与利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以及黄河源区生态恢复和高寒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gMAP 无人机 鹅绒委陵菜 biomod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模型预测蛇足石杉在中国的适生区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勤 孔梦盈 +1 位作者 孙奇芳 管毕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蛇足石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面临生物资源骤减的威胁。该研究基于蛇足石杉在中国的分布数据和气候数据构建组合模型,预测蛇足石杉当前和未来(2070)气候情景下在中国的适生区,通过ERDAS和ArcGIS计算适生区面积及质心变化,... 蛇足石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面临生物资源骤减的威胁。该研究基于蛇足石杉在中国的分布数据和气候数据构建组合模型,预测蛇足石杉当前和未来(2070)气候情景下在中国的适生区,通过ERDAS和ArcGIS计算适生区面积及质心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蛇足石杉适生区的影响,为蛇足石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组合模型AUC值大于0.9,预测结果极好。(2)影响蛇足石杉适生区的主要生物气候变量是最湿月降水量、温度季节性、最冷季均温和最暖月最高温。(3)蛇足石杉当前总适生面积226.99×10^(4) km^(2),中、高适生区面积154.51×10^(4) km^(2),质心均位于湖南省西部。(4)蛇足石杉未来总适生面积变化不大,中、高适生区面积剧烈收缩,在RCP2.6、RCP4.5、RCP6.0及RCP8.5情景下分别净收缩14.34%、23.31%、31.63%和47.08%,总适生区质心和中、高适生区质心均向西北方向转移。研究表明,蛇足石杉中、高适生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未来随着排放水平升高将逐渐转变为低适生区和非适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足石杉 biomod2 物种分布模型 适生区 质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模型的丹参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高瑜 李佳颖 +1 位作者 刘宇哲 孟繁蕴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1-579,共9页
利用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地理分布数据和28个环境变量,基于Biomod2平台利用9个物种分布模型,模拟丹参在我国的空间分布,统计其适生区面积,并确定影响丹参分布的环境变量。结果显示:我国中部、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适宜丹参生... 利用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地理分布数据和28个环境变量,基于Biomod2平台利用9个物种分布模型,模拟丹参在我国的空间分布,统计其适生区面积,并确定影响丹参分布的环境变量。结果显示:我国中部、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适宜丹参生长,其中山东、湖北、陕西、安徽等地为丹参最适宜分布区;丹参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44×10^(7) km^(2),其中湖南省的适生区面积最高,其次是四川省和湖北省;在当前环境条件下,温度与潜在蒸散量等是影响丹参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推进式回归树模型GBM和随机森林模型RF在9个模型中表现最好。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的中南部最适宜种植丹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模型 丹参 biomod2平台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Model)的厚朴适宜生境分布模拟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妮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1-489,共9页
【目的】建立组合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厚朴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生长环境因子的阈值,为厚朴的人工种植,野生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精确的厚朴分布数据与2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BIOMOD2建模平台... 【目的】建立组合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厚朴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生长环境因子的阈值,为厚朴的人工种植,野生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精确的厚朴分布数据与2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BIOMOD2建模平台中的9个模型算法构建组合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厚朴的适宜生境分布。【结果】①厚朴在我国南方适宜生境面积为0.53×10^6 km^2,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湖北西部、贵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区。②在组成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9个单模型算法中,推进式回归树模型(GBM)和随机森林(RF)的模拟效果最好,表面分室模型(SRE)与分类树分析模型(CTA)结果较差。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TSS为0.905,ROC值为0.975,说明组合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精度。【结论】厚朴在我国南方分布较为广泛,但是考虑植被类型限制时,其生境较为破碎,应该在其适宜生境区域加强物种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 物种分布模型 biomod2 组合物种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红豆杉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预测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16
作者 李东熠 李亭亭 +2 位作者 薛婉怡 夏永知 汪正祥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98-1409,共12页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被IUCN列为易危级(VU)保护物种。目前关于气候变化下红豆杉的潜在适宜生境的研究较少,导致对其保护面临挑战。基于Biomod2程序包运用并集成多种模型方法,结合当...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被IUCN列为易危级(VU)保护物种。目前关于气候变化下红豆杉的潜在适宜生境的研究较少,导致对其保护面临挑战。基于Biomod2程序包运用并集成多种模型方法,结合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利用气候、地形等多种环境因子,分析了湖北省红豆杉潜在适宜生境的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对多种模型进行组合,获得了精度更高的综合模型以预测红豆杉潜在适宜生境。另外发现,最冷季降水量(bio19)对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最大,红豆杉适宜性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当降水量大于61 mm时下降的趋势。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豆杉潜在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鄂西秦巴山区和鄂西南武陵山区,面积约1506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1%。在未来气候情境下,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潜在适宜生境面积预计将明显增加,总体破碎度化程度降低,并向水热条件较好地形起伏较大的中低山区扩展。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未来气候变化对红豆杉潜在适宜生境扩展与分布中心迁移的影响,为湖北省红豆杉未来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 气候变化 物种分布模型 biomod2 潜在适宜生境分布 生境破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小麦新品系异源2号高产综合栽培模式研究
17
作者 侯远玉 袁继超 +1 位作者 侯永翠 郑有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213-217,共5页
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大穗型异源2号小麦在雅安生态条件下,播种期、密度、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作用及其影响,建立了最佳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按顺序依次为:播期>施氮量>密... 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大穗型异源2号小麦在雅安生态条件下,播种期、密度、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作用及其影响,建立了最佳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按顺序依次为:播期>施氮量>密度,并得出大于5250kg/hm2产量的栽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数学模型 异源2 综合栽培模式 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装备体系需求生成方法研究
18
作者 李新津 王孜丹 +2 位作者 穆歌 王小龙 曹海艳 《火力与指挥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0,共9页
体系需求是装备建设的初始输入,需求生成是装备体系工程的重要阶段。针对现阶段装备体系需求生成领域缺乏数据支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装备体系需求生成方法,为装备体系建设决策提供支撑。该方法基于美国国防部体系架构框架元模... 体系需求是装备建设的初始输入,需求生成是装备体系工程的重要阶段。针对现阶段装备体系需求生成领域缺乏数据支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装备体系需求生成方法,为装备体系建设决策提供支撑。该方法基于美国国防部体系架构框架元模型,从作战域、能力域、建设域、产能域和资源域5个领域,构建需求领域模型规范体系数据表达,基于组合规划方法对从各领域模型中抽取的业务数据进行组合与计算,最终生成装备需求生成方案。结合典型场景下的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备体系 需求生成 DM2模型 组合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GPS/SINS故障检测/隔离的ARTMAP模型
19
作者 马昕 袁信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3期40-43,共4页
故障检测/隔离对于保证组合导航系统的高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GPS/SINS故障检测/隔离的神经元方法,根据状态、残差两种χ2检验法的实时结果检测故障,然后用一个ARTMAP模型确定故障所在位置,进行... 故障检测/隔离对于保证组合导航系统的高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GPS/SINS故障检测/隔离的神经元方法,根据状态、残差两种χ2检验法的实时结果检测故障,然后用一个ARTMAP模型确定故障所在位置,进行故障隔离。通过仿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导航系统 故障检测/隔离 χ~2检验法 ARTMAP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型集合预测尖萼红山茶物种分布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思斯 刘想 +1 位作者 童鑫玥 管毕财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58-66,共9页
气候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气候正在快速的发生变化,对植物的分布影响巨大。研究采用山茶科山茶属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 Hance.)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查阅获取... 气候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气候正在快速的发生变化,对植物的分布影响巨大。研究采用山茶科山茶属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 Hance.)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查阅获取其分布数据,从世界气候网站和兰州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环境变量,结合R语言、Erdas和ArcGIS等软件对其当前和将来(2070)的分布区进行模拟并得出置信度和计算其面积变化和质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UC值均大于0.9,属于非常好的预测,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是Bio01(年平均温度)、Bio04(温度季节变化)、Bio15(降水量变异系数)和Bio0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在四种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6.0及RCP8.5)所进行的预测均表明尖萼红山茶的分布面积均有收缩,且收缩面积随着碳排放程度的加剧而增加,且最大收缩面积占总面积的80%。通过对该物种质心变化的预测中发现,其总体呈现向北部迁移的趋势。通过本次的预测发现气候变化在未来可能对尖萼红山茶的生存威胁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萼红山茶 biomod2 物种分布模型 面积变化 质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