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锦玉 孙斌 +2 位作者 杨春华 齐东来 姜善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4-548,共5页
目的比较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IOL)后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3例(126眼)为研究对象,其中双眼均植入单焦点IOL患者22例(44眼... 目的比较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IOL)后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3例(126眼)为研究对象,其中双眼均植入单焦点IOL患者22例(44眼)为单焦点组,双眼分别植入单焦点和多焦点IOL患者21例(42眼)为混合组,双眼均植入多焦点IOL患者20例(40眼)为多焦点组,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生理性老视受试者22例(44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并对比4组受试者双眼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近视力(UNVA)、离焦曲线、调节幅度(AMP)、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调节反应(BCC)、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集合近点(NPC)破裂点、远/近距离正融像性聚散(PFV)和负融像性聚散(NFV)破裂点以及立体视。结果随访3个月,4组受试者UD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组和混合组患者的UNVA优于对照组和单焦点组(均为P<0.05)。混合组和多焦点组患者离焦曲线呈双峰状。4组受试者的AMP、NRA、PRA和BC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组受试者的AC/A和远距离NFV、PFV破裂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C破裂点和近距离NFV、PFV破裂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组受试者间远距离立体视正常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患者近距离立体视正常人数占比显著低于其他3组受试者(均为P<0.05)。结论多焦点IOL能够有效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UDVA和UNVA,双眼植入多焦点IOL有利于白内障患者术后在远距离和近距离条件下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双眼混合植入单焦点和多焦点IOL短期内可影响患者近距离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视功能 离焦曲线 双眼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矫治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印健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6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矫治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23年12月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纳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n=90)佩戴普通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研究组(n=90)佩戴...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矫治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23年12月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纳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n=90)佩戴普通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研究组(n=90)佩戴角膜塑形镜进行视力矫正。比较两组矫治效果。结果:矫治前,两组远距融合范围、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后,两组远距融合范围缩小,屈光度降低,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常规组(P<0.05)。矫治前,两组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后,两组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缩小,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常规组,两组眼轴长度延长,但研究组短于常规组(P<0.05)。矫治前,两组远距立体视功能正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后,两组远距立体视功能正常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儿视力、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性屈光参差 双眼视功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功能性视力不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杜芬 吴九菊 +2 位作者 许鑫 郭燕 杨莹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1-883,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功能性视力不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01/06我科就诊的患儿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7.5±0.8岁,完善眼部常规检查及屈光、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对屈光度数为球镜在±1.00D以内...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功能性视力不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01/06我科就诊的患儿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7.5±0.8岁,完善眼部常规检查及屈光、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对屈光度数为球镜在±1.00D以内之间、伴有低于1.00D散光或不伴散光者,根据结果行针对性视觉功能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视力、屈光度及双眼视功能。结果:训练后22例患儿视力均有提升,训练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0.011±0.573、-0.057±0.338D(P=0.633)。远距离水平隐斜量训练前后的平均值分别为-3~△±2.97~△和-1.18~△±1.6~△(P=0.089)。训练前后近距离水平隐斜量平均值分别为-6.27~△±4.56~△及-2.82~△±2.56~△;集合近点平均值分别为7.73±2.15、3.05±0.69cm;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平均值分别为2.00±1.55、3.64±0.5 (均P<0.05)。训练前双眼视觉的负相对调节及正相对调节的平均值分别为1.61±0.41、-1.98±0.71D,训练后为2.09±0.23、-3.89±0.71 D;训练前后调节反应由0.09±0.38D提升至0.39±0.13D;调节幅度由9.55±2.54D到11.55±1.13D;双眼调节灵敏度由3.36±2.73cpm到9.64±1.5cpm(均P<0.05)。结论:儿童功能性视力不良者,在屈光检查的前提下,进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是必要的;针对性视觉训练治疗,可以提高视力及改善双眼调节及集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视觉训练 儿童 功能性视力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曾思明 闫玉梅 +2 位作者 陈琦 李敏 赖云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958-960,共3页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540d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540d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88%,高于对照组的60%(P<0.05);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范围恢复比较,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同视机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P<0.05);Titmus立体图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融合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视机 外斜视 融合 双眼视功能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功能 功能训练 术后患者 视功能重建 同视机检查 价值 融合功能 Titm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彦芳 林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3/2017-03本院收治的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脑力组患者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常规组患者... 目的:探讨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3/2017-03本院收治的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脑力组患者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常规组患者不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觉功能、近立体视锐度、眼位情况。结果:在同视机视觉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无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mo后,脑力组眼位维持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可有效促进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力影像网络训练 共同性斜视术 双眼视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heard准则评估集合不足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蓝方方 刘伟民 +1 位作者 刘洪婷 甘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570-572,共3页
目的:运用Sheard准则对集合不足的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失平衡症状进行评估和诊治。方法:对2009-06以来18例集合不足的患者进行眼屈光检查,同时检测远近分离性隐斜,远近辐辏,正相对调节,调节状态,负相对调节,辐辏近点,调节幅度等眼动参... 目的:运用Sheard准则对集合不足的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失平衡症状进行评估和诊治。方法:对2009-06以来18例集合不足的患者进行眼屈光检查,同时检测远近分离性隐斜,远近辐辏,正相对调节,调节状态,负相对调节,辐辏近点,调节幅度等眼动参数。计算AC/A参数,检测其对Sheard准则符合性,并利用该准则计算所需的棱镜处方。结果:近距棱镜不符合Sheard准则有14例(78%),其所需的基底朝内棱镜度数为(3.47±2.83)△。结论:临床上运用Sheard准则可有效地评估和诊治近距离用眼不适的集合不足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 Sheard准则 双眼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眼外伤76例双眼视功能的观察(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玲 刘桂香 +1 位作者 许之娟 张爱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954-957,共4页
目的:测定76例经治疗后的眼外伤儿童立体视训练前后双眼视功能,评价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眼外伤儿童立体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1/2009-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儿童眼外伤76例76眼,进行一期修复后,即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使用AIT-1000同视机... 目的:测定76例经治疗后的眼外伤儿童立体视训练前后双眼视功能,评价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眼外伤儿童立体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1/2009-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儿童眼外伤76例76眼,进行一期修复后,即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使用AIT-1000同视机检查眼外伤儿童训练前后融合和远立体视功能,使用Titmus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功能。结果:训练前无双眼视功能者26眼(34%),训练后无双眼视功能者16眼(21%);训练前有融合功能者27眼(35%),训练后有融合功能者48眼(63%);训练前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3眼(30%),训练后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9眼(38%),训练前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4眼(18%),训练后有33眼(43%)。经统计分析,双眼视功能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眼外伤儿童及时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重建患儿的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伤 儿童 双眼视功能 视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642的双目视觉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应军 赵晨萍 《现代电子技术》 2009年第12期71-72,75,共3页
双目视觉可以模拟人眼功能,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设计一种基于DM642的双目视觉监控系统。首先给出系统的硬件组成结构,并详细分析系统工作原理;然后给出系统软件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做了详细分析;最后结合DM642开发平台,给出系统... 双目视觉可以模拟人眼功能,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设计一种基于DM642的双目视觉监控系统。首先给出系统的硬件组成结构,并详细分析系统工作原理;然后给出系统软件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做了详细分析;最后结合DM642开发平台,给出系统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双通道实时视频采集、显示的协调工作,具有很好的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 监控系统 DM642 功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视功能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被引量:3
9
作者 段素芳 刘静 +2 位作者 郭琪 宋子宣 孔德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46-848,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维视顿智能视功能检查治疗仪(以下简称维视顿)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目的 探讨应用维视顿智能视功能检查治疗仪(以下简称维视顿)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应用维视顿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每天1次,20d后改为家庭版训练,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后终止训练;对照组单纯配戴矫正眼镜治疗。随访20~24个月,观察两组斜视度、融合范围和远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前斜视度为-19.23△±0.76△,治疗后为-10.63△±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融合功能无丧失,对照组12例(37.5%)丧失;治疗组治疗后融合范围(分开和集合)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远立体视恢复率达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维视顿对儿童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有助于提高融合功能和建立或强化立体视功能,有望达到功能性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智能视功能检查治疗仪 双眼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君君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5期48-49,64,共3页
目的观察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153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74眼)和观察组43例(79眼)。对照... 目的观察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153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74眼)和观察组43例(79眼)。对照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联合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对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疗效(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弱视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及双眼立体视觉功能正常率(Titmus立体视检测图),比较治疗3个月后患儿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检查图)。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双眼融象功能正常率、双眼立体视正常率、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正常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联合常规综合治疗能促进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力恢复,重建双眼立体视觉功能,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 立体系统训练 屈光不正性弱视 双眼立体视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视觉训练对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雷 才娜 郭秀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47-849,共3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60例102眼,对照组56例96眼,年龄4~12岁。2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遮盖治疗,均采用红光闪烁、光栅刺激、视标训练等综合方法,治疗组联合应用同视机以及网...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60例102眼,对照组56例96眼,年龄4~12岁。2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遮盖治疗,均采用红光闪烁、光栅刺激、视标训练等综合方法,治疗组联合应用同视机以及网络版多媒体训练系统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弱视治愈时间(33.90±14.59)d及立体视恢复时间(23.66±12.66)d较对照组[(51.13±19.18)d、(42.65±14.13)d]明显缩短,治愈率(80.39%)及立体视恢复率(84.31%)较对照组(65.63%、64.58%)明显提高,回退率(6.67%)较对照组(21.43%)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弱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及立体视恢复率,降低回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双眼视功能 多媒体视觉训练 立体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状况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妙云 刘倍余 《华夏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190-193,共4页
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常常表现异常,主要体现在融合机能中调节与集合功能紊乱,AC/A比值改变及出现隐斜视等。这些双眼视功能改变可能导致明显视觉质量减退及近视发展。另外,视功能的变化可能发生于近视之前,并认为该变化与近视发生有关。... 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常常表现异常,主要体现在融合机能中调节与集合功能紊乱,AC/A比值改变及出现隐斜视等。这些双眼视功能改变可能导致明显视觉质量减退及近视发展。另外,视功能的变化可能发生于近视之前,并认为该变化与近视发生有关。现就近视患者的双眼视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双眼视觉 调节 集合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感知觉训练对各级视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丁艳丽 董彦平 +2 位作者 刘勤 王玉瑾 王福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训练组35例患者进行双眼视感知觉训练,对照组39例患者不进行任何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 3mo各级视功能和知觉眼位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训练组有同时视者24例(69%),术后3mo同时视功能恢复患者为34例(97%),显著高于术后1d(P=0.002);术后3mo对照组有融合功能者22例(56%)、远立体视者13例(33%)、动态立体视者20例(51%)、静态精细立体视者17例(44%),训练组有融合功能者31例(89%)、远立体视者25例(71%)、动态立体视者30例(86%)、静态精细立体视者27例(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患者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IXT儿童患者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促进各级视功能恢复,并改善知觉眼位,提高大脑知觉水平对眼位的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视感知觉训练 双眼视觉功能 知觉眼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研发
14
作者 蒋寿生 葛动元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5-80,共6页
在摄像机标定的过程中,由于深度信息的丢失,摄像机镜头的畸变以及图像处理时的误差等因素影响,最终影响系统标定的准确度.本论文采用RBF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开发出一套双目视觉系统,以匹配点在左右图像的坐标为网络的四路输入,通过网络... 在摄像机标定的过程中,由于深度信息的丢失,摄像机镜头的畸变以及图像处理时的误差等因素影响,最终影响系统标定的准确度.本论文采用RBF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开发出一套双目视觉系统,以匹配点在左右图像的坐标为网络的四路输入,通过网络得到三路输出,性能指标为网络的三路输出和该对应点在世界坐标系坐标差值的均方值;并根据梯度下降法来调整隐含神经元与输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节点基宽参数与中心矢量,直到性能指标达到预定值,使其和激发函数共同组成具有投影矩阵功能的系统,完成双目视觉系统的标定.最后对系统进行精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F神经网络 双目视觉系统 正规化网络 性能指标 李雅普诺夫函数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戴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代诚 刘梦 李宾中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97-2000,共4页
目的:探讨多焦点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于2020-07/08在川北医学院招募近视学生15人作为试验者,试验者首先配戴框架眼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然后分别配戴单焦点与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 目的:探讨多焦点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于2020-07/08在川北医学院招募近视学生15人作为试验者,试验者首先配戴框架眼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然后分别配戴单焦点与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间隔1wk),每种镜片配戴2wk后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MFRGP)、单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SVRGP)和框架眼镜双眼视功能的差异。结果:三种镜片立体视、远距水平隐斜、远距正融像性聚散、远距负融像性聚散、近距正融像性聚散、聚散灵活度、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比较均无差异(P>0.05)。与框架眼镜相比,配戴MFRGP近距水平隐斜、近距负融像性聚散、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AC/A降低(P=0.023、0.048、0.001、0.013、0.046);与SVRGP相比,MFRGP近距水平隐斜、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AC/A降低(P=0.014、<0.001、0.001、0.009)。结论:配戴MFRGP会引起近距水平隐斜、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和AC/A降低,这些变化可能对配戴者近距离用眼产生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中要考虑这些预期的变化,以便正确评估和管理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 双眼视功能 调节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5
16
作者 扶城宾 何瑞霞 +2 位作者 郭桂花 李淑琴 谢砺颖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10/2019-11在我院就诊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9例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6mo,观察斜视度的变化、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 目的:探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10/2019-11在我院就诊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9例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6mo,观察斜视度的变化、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看近斜视度-41.72±3.35PD,看远斜视度-23.28±9.75PD,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16.90±2.47PD,术后6mo分别为-5.97±4.85、-2.66±4.78、3.28±1.10PD,手术总体正位率76%。术后6mo,Ⅰ、Ⅱ级视功能恢复比例均较术前提高(P<0.05),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恢复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A-V综合征、眼球运动受限、限制性斜视、垂直斜视、旋转复视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水平复视,均在术后2~3wk内消失。结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能减少看近、看远斜视度及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型 双眼视功能 立体视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与双目系统室内人体检测追踪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石强 唐军 《新型工业化》 2018年第4期71-79,共9页
随着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在室内人体检测追踪方面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如何降低系统距离人体较远或者人体轨迹相近的时候的误差,成为了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单纯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网络的人体检测追踪方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融... 随着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在室内人体检测追踪方面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如何降低系统距离人体较远或者人体轨迹相近的时候的误差,成为了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单纯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网络的人体检测追踪方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网络与双目协调工作的室内人体检测和追踪的方法。其设计方案首先利用热释电传感器网络对疑似人体目标利用区域编码进行初检测和定位,然后在初检测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双目监控设备对疑似人体目标进行二次检测定位,最后利用基于支持度函数系统幂均方对两次检测定位数据进行数据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双目视觉 人体检测和追踪 支持度函数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珺禛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11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及重建情况。结果: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及重建情况。结果: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有显著性;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建议5岁左右可以配合眼位检查,融合功能未完全破坏,此时手术为合适时机,术后易于重建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 融合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Huber核函数与可切换约束算法改进的视觉惯性SLAM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前程 田俊英 伍济钢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5-380,共6页
针对目前VINS-Fusion双目视觉及惯性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在后端优化时存在误匹配而导致系统定位精度低、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Huber核函数与可切换约束算法改进的双目视觉及惯性SLAM方法。在VINS-Fusion双目视觉与惯性SLAM框... 针对目前VINS-Fusion双目视觉及惯性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在后端优化时存在误匹配而导致系统定位精度低、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Huber核函数与可切换约束算法改进的双目视觉及惯性SLAM方法。在VINS-Fusion双目视觉与惯性SLAM框架的基础上,利用Huber核函数的权值重新构建并求解状态优化中IMU残差的代价函数,降低优化中过大的误差项;同时使用可切换约束算法控制环路闭合因子实现动态协方差矩阵的缩放,剔除闭环检测的异常值实现准确的后端收敛。利用不同场景的公开数据集EuRoc中进行了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联合改进方法的和方差降低了2.416 m,系统精度和鲁棒性都有所提高;同时在实际场景中的实验也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定位与建图 双目视觉 惯性测量单元 Huber核函数 可切换约束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双目视觉的模糊图像视觉优化算法
20
作者 李艳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656-661,共6页
为直观准确地消除离焦误差造成的图像模糊现象,提升数字图像处理精度,提出基于立体双目视觉的模糊图像视觉效果优化算法。将模糊图像优化问题变换成模糊核路径关系约束下优化估计问题,在模糊核路径对应基础上,构建立体双目图像模糊核路... 为直观准确地消除离焦误差造成的图像模糊现象,提升数字图像处理精度,提出基于立体双目视觉的模糊图像视觉效果优化算法。将模糊图像优化问题变换成模糊核路径关系约束下优化估计问题,在模糊核路径对应基础上,构建立体双目图像模糊核路径对应关系模型。将模型作为收敛条件,获取模糊图像特征间的耦合关系与三维几何信息;使用方向滤波器剔除模糊图像噪声,运用Radon变换处理方向滤波在模糊函数估计中引发的误差,利用卷积操作去除模糊现象,通过梯度范数的变分泛函优化算法实现模糊图像视觉效果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优化被噪声和模糊污染的图像,完整保留图像的纹理和细节信息,在迭代次数为7次时图像差异能量达到收敛,可高效率完成模糊图像视觉效果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双目视觉 模糊图像 视觉效果优化 特征分析 模糊函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