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ient fluid flow in the Binbei district of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1
1
作者 Xiang Caifu Martin Daniík Feng Zihu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14-326,共13页
The Songliao Basin is famous for the Daqing Oilfield, the biggest in China. However, no econom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has been found in the northeastern Binbei district. Its thermal history,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 The Songliao Basin is famous for the Daqing Oilfield, the biggest in China. However, no econom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has been found in the northeastern Binbei district. Its thermal history,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is studied with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thermochronology. Samples with depositional age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108-73 Ma) are analyzed. The AFT ages of the samples from reservoir rock (depositional age 〉 76.1 Ma) fall between the late Cretaceous (724-5 Ma) and the early Eocene (414-3 Ma) period, indicating their total annealing after deposition. In contrast, two samples from the main seals of the Qingshankou (depositional age 〉 89.3 Ma) and the Nenjiang Formation (depositional age 〉 73.0 Ma) are not annealed or partially annealed (AFT ages of 974-9 Ma and 704-4 Ma, respectively). Because the maximum burial temperature (〈90 ℃) evidenced by low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0.7) is not high enough to account for the AFT total annealing (110-120 ℃), the transient thermal effect arising from the syntectonic fluid flow between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early Eocene is proposed. Transient thermal effects from fluid flow explains the indicated temperatur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AFT thermometer and the Ro thermometer because the transient thermal effect from the fluid flow with a temperature high enough (110-120 ℃) to anneal the AFT thermometer does not last long enough (104-105 yrs.) for an enhancement of the Ro (minimum 106- 107 yrs. under the same temperature). This indicates that dating thermal effect from fluid flow might be a new means to reconstruct the tectonic history. It also answers why the samples from the main seals are not annealed because the seals will prohibit fluid flow and supply good thermal insulation. The large-scale fluid flow in the Binbei district calls for a new idea to direct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tite fission track vitrinite reflectance transient fluid flow binbei district Songliao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峰 陈世悦 +3 位作者 王德海 胡光明 纪友亮 任国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滨北地区可识别出的3个超层序,研究层段属于热沉降坳陷期一级超层序的上部。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大量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浅层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 滨北地区可识别出的3个超层序,研究层段属于热沉降坳陷期一级超层序的上部。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大量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浅层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根据生储组合关系,指出滨北地区碎屑岩储集体成因类型包括曲流河河道、泛滥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浅湖滩坝等。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三角洲平原、滨浅湖滩坝砂体及河流相带。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黑鱼泡-乌裕尔凹陷、明水阶地西部及安达地区,这些储集体毗邻生油凹陷,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层序地层学 沉积相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0
3
作者 付晓飞 李兆影 +1 位作者 卢双舫 付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通过分析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原理及其适用条件,认为该方法能够解决滨北地区嫩江组末期之后地层的剥蚀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嫩江组末期不整合面剥蚀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绥化凹陷的东1井、东401井所在地区剥蚀量大,向西北方... 通过分析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原理及其适用条件,认为该方法能够解决滨北地区嫩江组末期之后地层的剥蚀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嫩江组末期不整合面剥蚀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绥化凹陷的东1井、东401井所在地区剥蚀量大,向西北方向(东6、东7井方向)上剥蚀量开始变小,明水阶地的双2井剥蚀量相对较大,乾元构造带上的河2、克2井剥蚀量比东1、东401井小得多,到黑鱼泡凹陷剥蚀量又有所增大。10个井点反映的规律是嫩江组末期不整合面剥蚀量"南大北小",在绥化凹陷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时差 滨北地区 剥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包裹体丰度指数确定油气运聚范围及应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1 位作者 庞雄奇 田丰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8,共4页
GOI(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指标)是流体包裹体丰富程度的一种指标,其大小决定于储层或圈闭内流体的充注程度;其值及属性变化可以反映出油气的充注历史。利用这一属性,对于一个研究区而言,进行系统的GOI取样和测定,可以确定出该区的油气运... GOI(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指标)是流体包裹体丰富程度的一种指标,其大小决定于储层或圈闭内流体的充注程度;其值及属性变化可以反映出油气的充注历史。利用这一属性,对于一个研究区而言,进行系统的GOI取样和测定,可以确定出该区的油气运聚的平面和剖面最大范围。阐述了GOI的定义、确定油气运聚范围基本原理、判别标准及操作方法,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的应用结果表明,滨北地区浅部储盖组合油气运聚范围平面上主要集中在靠近滨洲铁路线20000km2的范围内,剖面上主要集中分布在1500m^2000m的深度范围内。通过油气显示方法和源控油气藏分布规律方法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I 流体包裹体 运聚范围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区油气运移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11
5
作者 卢双舫 纪贤伟 +2 位作者 王跃文 薛海涛 申家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共3页
针对松辽盆地滨北区油气勘探长期没有实质性突破、油气勘探前景不甚明朗的难题,该文试图从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的角度作一些分析。利用甾萜标记化合物对区内进行的油源对比和利用含氮化合物对区内进行的油气运移研究表明,延伸入滨北的长... 针对松辽盆地滨北区油气勘探长期没有实质性突破、油气勘探前景不甚明朗的难题,该文试图从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的角度作一些分析。利用甾萜标记化合物对区内进行的油源对比和利用含氮化合物对区内进行的油气运移研究表明,延伸入滨北的长垣北端的原油可能有多个来源:即西部的齐家-古龙凹陷、东部的三肇凹陷和北部的滨北区(如黑鱼泡凹陷)。而松辽盆地主力源岩区的齐家-古龙凹陷生成的原油可以越过滨洲铁路线向北运移,但是达不到凹陷的北端。其他广大滨北区的少量油气显示与本地源岩有关。因此,滨北区的油气勘探应该立足于对滨北区源岩条件更为详细的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源对比 含氮化合物 滨北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SY%R_o法在滨北地区热演化史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苏玉平 付晓飞 +2 位作者 卢双舫 吴大成 傅广(审稿)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8,12,共5页
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适合模拟中高热演化程度的盆地模型.为考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热演化历史,采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恢复了该地区的古地温场,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了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滨北地区白垩纪古地... 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适合模拟中高热演化程度的盆地模型.为考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热演化历史,采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恢复了该地区的古地温场,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了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滨北地区白垩纪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4.3~5.8℃/(100m),第三纪以来降低到3.2~3.6℃(100m);最高古地温是在白垩系末期,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期达到最高峰.自第三系开始的持续抬升剥蚀(白垩纪末至早渐新世为长期沉积间断)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致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Y%Ro法 滨北地区 古地温梯度 热演化 大地热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1 位作者 田丰华 王显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油气成藏门限 油气成藏体系 可供聚集烃量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青一段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和层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史集建 付广 李丽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112-113,共6页
为了研究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层位,对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青一段烃源岩目前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一段烃源岩和... 为了研究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层位,对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青一段烃源岩目前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一段烃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古近纪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三肇地区14口井资料中青一段古超压同其各自油水界面深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同超压之间的拟合公式,在滨北地区青一段古近纪末期泥岩超压恢复的基础上,得到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最大距离为530m,而且在可以运移范围之内大部分地区通过扶余油层进入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油井均分布于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及附近,这表明油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及层位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形成、分布范围和层位。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应是滨北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超压 “倒灌”运移 层位 定量研究 青一段 滨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滨北地区热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姜继玉 姜艳春 +1 位作者 王剑峰 范秀杰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48,共6页
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视年龄、平均长度与深度关系,认为滨北地区退火带深度为1 000~2 000 m,对应古地温为70~125℃,退火带之内的平均古地温梯度应为5.5℃/100m.单颗粒年龄分析表明,在20~30 Ma和40~50 Ma经历过2次明显的冷却过程,最高... 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视年龄、平均长度与深度关系,认为滨北地区退火带深度为1 000~2 000 m,对应古地温为70~125℃,退火带之内的平均古地温梯度应为5.5℃/100m.单颗粒年龄分析表明,在20~30 Ma和40~50 Ma经历过2次明显的冷却过程,最高古地温出现在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之后开始降温.利用封闭径迹长度分布正演模拟模型(扇形模型),结合古剥蚀史和古热流史对古热史进行模拟,认为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5.5~5.7℃/100m,第三纪以来逐渐降低,到晚第三纪达到3.2~3.7℃/100m.滨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达到最高峰.早第三系之后的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滨北地区 热演化史 白垩纪末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远景预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付广 卢双舫 +1 位作者 李宏涛 许凤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5-27,共3页
从对滨北地区油气富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保存条件出发,对其扶杨油层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从盖层条件来看,杜尔伯特-大庆-安达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断层封闭性来看,大庆-安达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 从对滨北地区油气富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保存条件出发,对其扶杨油层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从盖层条件来看,杜尔伯特-大庆-安达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断层封闭性来看,大庆-安达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水动力条件来看,滨州线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研究,得到滨州线及以北地区应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远景区,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扶杨油层 油气远景 预测 盖层条件 断层封闭性 水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在滨北地区基底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瑞华 谷社峰 李成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4,共5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基底结构,探讨了在深部断裂格架划分、基底岩性预测、基底深度反演等早期勘探评价中应用的综合物探技术及重磁震联合解释的应用效果。指出对重磁异常分别应用重力剥皮技术和小波多尺度分解可得到反映不同深度...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基底结构,探讨了在深部断裂格架划分、基底岩性预测、基底深度反演等早期勘探评价中应用的综合物探技术及重磁震联合解释的应用效果。指出对重磁异常分别应用重力剥皮技术和小波多尺度分解可得到反映不同深度断裂的异常,对其进行小子域、水平梯度矢量模组合处理是划分断裂的有效手段;总结出应用视密度、相对磁化率及其相关系数结合神经网络进行基岩岩性预测的最佳方案;在采用重力-地震剥离法和人机交互模拟反演解释技术研究基底深度时,充分利用了地震法反映浅层界面或地质体精度较高的优势,为人机交互模拟提供了准确的反演参数,进而减少了位场反演的多解性,其解释结果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物探 断裂格架 基岩岩性 基底深度 滨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浅层断裂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鲁兵 罗笃清 +2 位作者 王凯 黎冰 王元英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8,共4页
总结了滨北地区沉积层内的断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发育规律;计算了同沉积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了逆断层的活动分布特征.通过对区域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与对比,结合其它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史,提出了滨北地区浅层... 总结了滨北地区沉积层内的断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发育规律;计算了同沉积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了逆断层的活动分布特征.通过对区域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与对比,结合其它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史,提出了滨北地区浅层构造演化模式:(1)泉二段以前的NWSE向的水平挤压作用;(2)泉三段一青二、三段的NESW向的水平拉张作用;(3)嫩江组末期的南北向的左旋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油气藏 圈闭 浅层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趋势的预测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荣 卢连生 金曙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根据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地质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及盆地流体势能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滨北地区主要排烃期至现今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油气总体运移的方向是以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为中心,向东、西两... 根据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地质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及盆地流体势能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滨北地区主要排烃期至现今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油气总体运移的方向是以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为中心,向东、西两侧运移,西部斜坡区和东部的乾元构造带、绥棱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北部不利于油气运聚,这与现今滨北北部未发现大规模的油气显示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油气二次运移 流体势 盆地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岩性油气藏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中振 庞雄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4-47,共4页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是指松辽盆地滨州铁路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储量接替区。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层段。在沉积环境分析、砂体百分含量分布和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是指松辽盆地滨州铁路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储量接替区。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层段。在沉积环境分析、砂体百分含量分布和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的交界区为青一段岩性圈闭的有利发育区。再结合该区主力烃源岩层排烃强度、成藏体系、成藏门限以及储层物性的研究,明确指出克山依龙背斜带南部和黑鱼泡凹陷中北部为青一段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早白垩世 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 预测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T_5和T_4不整合面剥蚀量恢复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春光 王璞珺 刘延莉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9,共4页
根据不同剥蚀量恢复方法的特点和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实际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滨北地区T5和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和体积平衡-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5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地层趋势... 根据不同剥蚀量恢复方法的特点和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实际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滨北地区T5和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和体积平衡-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5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地层趋势分析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对T4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砑究结果表明:T5不整合面固经历较长时间的剥蚀,剥蚀量较大,剥蚀量在700~2800m之间;T4不整合面剥蚀量多在200~1000m.在经历剥蚀时间较长的地区和靠近断陷盆地边缘的地区剥蚀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量恢复 镜质体反射率法 体积平衡 滨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烃源岩定性评价及生油门限确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志伟 姜泽军 +1 位作者 邵明礼 薛海涛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44,共6页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勘探,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烃源岩定性评价是判断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应用大量地化分析数据,对滨北地区烃源岩进行定性分析,认为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较低.应用w(残留烃)/w(...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勘探,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烃源岩定性评价是判断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应用大量地化分析数据,对滨北地区烃源岩进行定性分析,认为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较低.应用w(残留烃)/w(总有机碳)、w(残留烃)/w(生烃势)、w(氯仿沥青"A")/w(总有机碳)、w(总烃)/w(总有机碳)等地球化学指标对研究区生油门限进行研究,认为滨北地区主力烃源岩层的生油门限为1 600 m,比从前深了400 m.由于滨北地区烃源岩埋深相对较浅,这一认识必然会使生、排油量的计算值大幅度减少.相应地,区内的主要成烃期从嫩末推迟到明末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烃源岩 岩性评价 生油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中浅层现今地温场及热演化历史 被引量:4
17
作者 蔡迎春 付晓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0,共3页
滨北地区现今为高地温场,全区地温梯度为2.3~4.8 ℃/100m,古地温比现今温度更高.白垩纪末期之前古地温梯度约为5.5 ℃/100m,白垩纪末期之后因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作用,使滨北地区自早第三纪开始降温,第三纪-第四纪古地温梯度... 滨北地区现今为高地温场,全区地温梯度为2.3~4.8 ℃/100m,古地温比现今温度更高.白垩纪末期之前古地温梯度约为5.5 ℃/100m,白垩纪末期之后因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作用,使滨北地区自早第三纪开始降温,第三纪-第四纪古地温梯度变化为5.5~3.2 ℃/100m,因此滨北地区最高古地温是在白垩纪末期达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中浅层 古地温 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源岩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估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文广 高宁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共3页
为了评价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两套源岩天然气资源,建立了天然气扩散损失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多气源条件下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估算了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结果表明:滨北地区青山... 为了评价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两套源岩天然气资源,建立了天然气扩散损失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多气源条件下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估算了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结果表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烃源岩天然气总扩散量为5.3×1011m3,嫩一、二段烃源岩天然气总扩散量为2.5×1011m3,分别占其总生气量的31.2%和32.5%,故扩散作用是滨北地区天然气损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天然气 扩散损失量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供给条件及成藏分布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5
19
作者 孟繁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共4页
基于滨北地区青一段泥岩超压和T2断裂发育特征,研究了扶杨油层油气供给条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有青一段泥岩存在超压和T2断裂大量发育2个有利的条件,青一段源岩可以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断层向扶杨油层中供给油气.通过理论计算... 基于滨北地区青一段泥岩超压和T2断裂发育特征,研究了扶杨油层油气供给条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有青一段泥岩存在超压和T2断裂大量发育2个有利的条件,青一段源岩可以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断层向扶杨油层中供给油气.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在滨北中南部地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距离最大可达957m,最大层位不仅可以穿过扶余油层,而且大部分地区还可以到达杨大城子油层.目前滨北地区扶杨油层见到的油气显示均分布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区域内,表明青一段源岩对扶杨油层供给油气作用对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区域及附近应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扶杨油层 供给条件 超压 T2断层 成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岩、超压和断裂匹配预测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有利区 被引量:1
20
作者 栾海波 裴承河 姜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28,共5页
在滨北地区扶杨油层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油强度、青一段源岩超压发育及其分布和T2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配置关系及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青一段源岩、超压和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 在滨北地区扶杨油层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油强度、青一段源岩超压发育及其分布和T2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配置关系及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青一段源岩、超压和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源岩和超压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青一段源岩超压与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聚集部位和层位.在此基础上,预测黑鱼泡凹陷南部、安达地区北部、齐家凹陷北部和明水阶地西南部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扶余油层是主要的油气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扶余油层 泥岩 超压 断裂 空间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