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文祖洲 陈洪强 +4 位作者 吴西智 罗昂 周华 乔俊钊 叶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4-609,共6页
目的探讨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ikini incision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total hip arthroplasty,Bikini-THA)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一位熟练掌握后外侧入路和传统直接前入路THA的术者最... 目的探讨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ikini incision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total hip arthroplasty,Bikini-THA)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一位熟练掌握后外侧入路和传统直接前入路THA的术者最初完成的80例Bikini-THA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散点图观察学习曲线。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D组,每组20例。比较4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约40例之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下降趋势放缓并趋于平稳。4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A组>B组>C、D组(P<0.05),C组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均髋臼假体位置良好(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股骨假体中心固定率(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3°)A组<C、D组(P=0.003,0.003)。4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疗效评价均为优。A组并发症5例(大转子骨折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B组并发症3例(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切口感染1例),C组并发症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D组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26个月,(19.4±4.7)月,均无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Bikini-THA学习曲线大约为4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kini切口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及美容效果分析
2
作者 李纪男 刘淑珍 +1 位作者 李鹏 刘杨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570,共5页
目的 探讨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4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拟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传统颈前入路开放手术,68例)和B... 目的 探讨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4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拟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传统颈前入路开放手术,68例)和B组(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手术,64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状况、甲状腺功能、切口美容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低于A组,术后引流量高于A组(均P<0.05);两组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B组术后3 d、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5)。B组术后3 d的TSH、FT3及FT4水平均高于A组(均P<0.05)。术后3个月,B组切口美容满意度高于A组(χ^(2)=10.534,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706,P=0.401)。结论 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较轻,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小,切口美容满意度高,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腔镜甲状腺手术 锁骨下单切口 疗效 美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侧方入路手术在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峰 邬一军 +5 位作者 沈亦斌 周雪羽 潘俊 陈凌慧 朱丽娴 何琦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颈侧方切口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手术(SMIA)在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单侧甲状旁腺手术的64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 目的探讨颈侧方切口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手术(SMIA)在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单侧甲状旁腺手术的64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及入路分为颈侧方切口SMIA组及正中切口颈白线入路组(LACA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手术相关结果及术后颈前区功能的差异。采用EQ-5D-5L量表评估术后颈部不适主观感受,Hollander伤口评估量表评定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中出血、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及血钙水平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MIA组平均手术时间[(39.77±5.69)min]明显少于LACA组[(54.41±4.66)min]。术后1月及12月,两组在颈前区功能保护方面有统计学差异(1月:84.67±3.74 vs.79.47±5.38,P<0.001;12月:93.80±2.52 vs.89.94±2.39,P<0.001),且SMIA组均优于LACA组;SMIA组术后6月及12月的Hollander切口评估量表得分优于LA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月:1.93±0.58 vs.2.41±0.66,P=0.003;12月:1.03±0.67 vs.1.74±0.62,P<0.001)。结论颈侧方切口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行甲状旁腺切除是简便、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式,较于传统切口更易寻找甲状旁腺病变,缩短手术时间,且对颈前区功能保护的作用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侧方切口 胸锁乳突肌肌间 甲状旁腺手术 颈前区功能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谢忠志 梁斌 +4 位作者 尹东 韦敏克 陈峰 王贤 曾佳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3-605,共3页
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初次单侧人工全髋置换40例,随机分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比较... 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初次单侧人工全髋置换40例,随机分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及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早期(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B组(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晚期(6个月)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好的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髋关节 置换 外侧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潇 熊然 +2 位作者 李涛 王华 樊仕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测量记录死亡冠血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1)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的显露范围包括:耻骨联合至骶髂关节在内的真性骨盆环、髂骨翼、髋臼方形区和坐骨体内侧的髋臼后柱大部分。(2)根据对5具10侧骨盆的死亡冠统计分析发现,死亡冠的出现率为80%(8侧),直径为(2.1±1.9)mm,长为(4.7±0.5)cm,距离耻骨联合的距离为(4.9±0.4)cm。男女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能够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条件下,经腹膜外间隙对包括骶髂关节在内的大部分骨盆环结构进行显露。尤其方便显露结扎死亡冠,对髋臼后柱及髋臼内侧方形区的显露较传统入路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外侧切口 手术 髋臼骨折 死亡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治疗眶颧骨折并发症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雅楠 黄艳丽 +4 位作者 迪力努尔.迪力夏提 刘伟龙 李蕙 王怡 刘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治疗眶颧骨折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方法对206例眶颧骨折病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患者的骨折断端均复位... 目的分析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治疗眶颧骨折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方法对206例眶颧骨折病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患者的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面形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未发生面神经损伤;1例发生颞区凹陷;11例术后切口区域疼痛或感觉异常,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正常;1例术后发生感染,1例发生皮下血肿,经治疗后痊愈;5例切口瘢痕较宽,3例切口附近区域内出现少量脱发,但均未影响面容。结论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可有效避免损伤面神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颧骨折 头皮冠状切口 颞肌上 面神经损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结膜切口入路行颧眶复杂骨折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肖文芝 陈涌 +2 位作者 骆琦 刘华 张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评价经结膜切口入路行颧眶复杂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对46例54例颧眶复杂骨折,采用结膜切口入路并向外眦延伸5~10mm,43例附加口腔前庭黏膜切口,将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后,采用钛板进行眶缘坚强内固定,钛网进行眶底粉碎性骨折的重... 目的评价经结膜切口入路行颧眶复杂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对46例54例颧眶复杂骨折,采用结膜切口入路并向外眦延伸5~10mm,43例附加口腔前庭黏膜切口,将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后,采用钛板进行眶缘坚强内固定,钛网进行眶底粉碎性骨折的重建。结果46例颧眶复杂骨折患者术后左右颧部基本对称,眼球位置解剖复位,效果满意。术后无明显不良并发症,仅1例出现右侧角膜上皮剥脱,1例出现结膜水肿消退延迟,经用药后均恢复正常。结论经结膜切口入路能充分暴露颧眶复杂骨折,避免了面神经损伤、面部瘢痕等并发症,是治疗颧眶骨折的较好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眶骨折 结膜切口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在切除岩斜区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普贤 毕智勇 +5 位作者 郝淑煜 任晓辉 吴震 张俊廷 张力伟 贾桂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颞下岩前入路——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影像学分型和随访结果。结果:全切6...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颞下岩前入路——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影像学分型和随访结果。结果:全切65例(73.9%),近全切18例(20.5%),大部切除5例(5.7%)。术前KPS评分为80.2±11.4,随访3~36个月,随访最近的KPS评分为82.2±9.2,术前与随访的KP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07)。结论: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适用于累及内听道以内的中上斜坡及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肿瘤,为切除岩斜区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肿瘤 切口 颞下岩前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双切口与改良Harding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建平 王黎明 +3 位作者 桂鉴超 喻忠 侯明夫 徐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691-693,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双切口与改良Harding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微创双切口技术对21例高龄患者(平均82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同期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对39例高龄患者(平均83岁)行全髋关节置... 目的比较微创双切口与改良Harding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微创双切口技术对21例高龄患者(平均82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同期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对39例高龄患者(平均83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双切口组术中出血量(270±94)ml与改良Harding组(280±107)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60,P=0.720)。术后第2天,双切口组病人能做主动直腿抬高的动作,且术后第10天抬高角度(53±12)°与改良Harding组(32±1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262,P=0.000),但双切口组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80.6±12.6)与改良Harding组(79.5±13.2)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t=0.313,P=0.756)。双切口组骨科系统并发症发生率(9.5%,2/21)与改良Harding组(8.1%,3/3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0,P=1.000),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9.0%,4/21)与改良Harding组(37.8%,14/37)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210,P=0.137)。结论在高龄患者中,选择性地采用微创双切口技术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短期效果,但其远期疗效与改良Harding入路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改良Harding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睑结膜切口外眦切开入路在颧眶区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兆夫 吴汉江 +1 位作者 李运良 MR Stevens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25,共1页
关键词 颧眶区骨折 下睑结膜切口 外眦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后切口经腮腺前咬肌区入路治疗髁颈骨折
11
作者 吴国民 韩成敏 +3 位作者 孙秀梅 张茹慧 王淑艳 车建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6-637,共2页
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位置有髁突颈部、下颌角区、颏孔区和正中联合处.出现错位的骨折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1,2]。本组髁突颈部骨折的患者采取颌后切口经腮腺前咬肌区入路治疗骨折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位置有髁突颈部、下颌角区、颏孔区和正中联合处.出现错位的骨折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1,2]。本组髁突颈部骨折的患者采取颌后切口经腮腺前咬肌区入路治疗骨折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颈骨折 下颌骨 咬肌区 治疗 腮腺 切口 切开复位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三角入路小切口在普通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锦光 熊海 +1 位作者 敖定春 徐福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45-245,共1页
本文报道 1996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34例普通胸外科手术采用听三角入路 ,2 9例顺利完成 ,5例改后外侧切口 ,无手术并发症。作者认为此入路可作为普通胸外科手术入路之一 ,具有切口小 ,不损伤肌肉 ,显露后纵隔器官及肺上叶后段、下叶... 本文报道 1996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34例普通胸外科手术采用听三角入路 ,2 9例顺利完成 ,5例改后外侧切口 ,无手术并发症。作者认为此入路可作为普通胸外科手术入路之一 ,具有切口小 ,不损伤肌肉 ,显露后纵隔器官及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佳 ,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听三角 后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切口双窗入路与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尧 詹俊锋 +2 位作者 朱楠 孟丛鹏 荆珏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39-1342,共4页
探讨经横切口双窗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L形入路进行比较,评估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110例(12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横切口双窗入路组58例(66足),L形入路组52例(57足)。两组末次随访时影像学... 探讨经横切口双窗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L形入路进行比较,评估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110例(12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横切口双窗入路组58例(66足),L形入路组52例(57足)。两组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影像学参数、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横切口双窗入路组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3.0%)和距下关节僵硬率(9.0%)均低于L形入路组(21.0%和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切口双窗入路术野显露充分,能够达到与L形入路相当的复位效果和疗效,且显著降低伤口并发症及距下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口双窗 L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双林 赵文杰 +3 位作者 孙黎波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术后随访6~36月,通过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方面进行手术疗效的分析评价。结果:改良切口组:手术平均时间为79.60 min;所有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1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无涎瘘发生。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86.40 min;所有病人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5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1例永久性面神经损伤;4例发生涎瘘。结论: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的手术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术中面神经损伤和术后涎瘘的发生率,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没有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手术 颌后切口 面神经损伤 涎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辉 王浪 +4 位作者 王雷 饶鹏程 罗道文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瘢痕等临床指标评价髁突重建后的功能,通过曲面体层片、CT及三维CT重建影像学检查评估移植肋骨肋软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面形恢复好,切口瘢痕隐蔽,无腮腺涎瘘,张口度和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经治疗后痊愈。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移植肋骨肋软骨存活,处于正常解剖位置。结论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可降低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术野清晰,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耳屏缘切口 腮腺前缘穿咬肌 肋骨肋软骨移植 髁突重建 面神经损伤 腮腺涎瘘 切口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00例报告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郁林海 汪韬 +5 位作者 顾春飞 方胜利 褚永悦 朱海峰 冯林松 钟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4年9月3000例经脐三套管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结石230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3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腺肌症307例。使... 目的探讨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4年9月3000例经脐三套管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结石230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3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腺肌症307例。使用加长直型腹腔镜器械。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175 min,前2200例手术时间中位数21 min,后800例为12 min,术中出血2~200 ml,中位数18 ml,术后2~5天出院。手术并发症18例,其中2例因术中胆总管部分损伤中转为三孔腹腔镜手术;1例因胆总管横断伤、1例因术中大出血中转开腹;2例因术后腹腔出血、1例因术后胆漏再次三孔腹腔镜手术;胃浆膜灼伤2例、胆漏6例、切口感染3例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死亡。术后1~46个月复诊,瘢痕隐蔽,患者满意,无切口疝发生。结论用加长直型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美容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经脐 单一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行前路L4/5椎间融合术的比较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1 位作者 马泽民 李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41-345,共5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在前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4月~2005年1月行L4/5前路腰椎间融合术52例,腹腔镜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3例(A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9±1.8岁;腰椎滑脱症14例,退变性...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在前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4月~2005年1月行L4/5前路腰椎间融合术52例,腹腔镜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3例(A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9±1.8岁;腰椎滑脱症14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4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小切口经腹膜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9例(B组),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4±1.6岁;腰椎滑脱症21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3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A组与B组分别平均随访23.5个月和21.2个月,两组临床优良率、椎间高度维持和植骨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准备和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小切口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A组4例,发生率17.4%;B组3例,发生率10.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和小切口技术进行L4/5椎间融合都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从并发症和技术上分析,采用小切口经腹膜后行L4/5椎间融合更为合理和微创,操作方便、快捷,不需特殊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腹腔镜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脐入路内镜手术 被引量:21
18
作者 马颖璋 朱江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759-761,共3页
关键词 内镜手术 经脐 endoscopic surgery 脐部切口 皱褶部位 手术技术 愈合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后发生的败血症(附4例报道) 被引量:10
19
作者 闫明 王超 +1 位作者 王圣林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0-920,926,共2页
采用一期经口咽入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由于口咽部位属于Ⅱ类手术切口.尽管术前和术中尽量做无菌处理,但术中和术后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2000年12月~2006年11月,共有188例确诊为难复性寰枢关节脱... 采用一期经口咽入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由于口咽部位属于Ⅱ类手术切口.尽管术前和术中尽量做无菌处理,但术中和术后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2000年12月~2006年11月,共有188例确诊为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患者在我科接受了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经口咽 复位术后 关节松解 败血症 Ⅱ类手术切口 固定融合术 无菌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腹联合切口行脊柱前路手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光铂 任玉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5期229-230,共2页
关键词 脊柱前 外科手术 经胸腹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