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Br/Bi_(5)O_(7)I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双酚A性能研究
1
作者 李娟 吴春来 +1 位作者 高亚辉 薛梦雨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8-1455,共8页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制备BiOBr/Bi_(5)O_(7)I复合物,BiOBr纳米片均匀组装在Bi_(5)O_(7)I微棒表面。相比Bi_(5)O_(7)I和BiOBr,BiOBr/Bi_(5)O_(7)I复合物可见光下催化降解双酚A(BPA)的性能增强,其中BiOBr/Bi_(5)O_(7)I-3降解BPA的性能最优,光...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制备BiOBr/Bi_(5)O_(7)I复合物,BiOBr纳米片均匀组装在Bi_(5)O_(7)I微棒表面。相比Bi_(5)O_(7)I和BiOBr,BiOBr/Bi_(5)O_(7)I复合物可见光下催化降解双酚A(BPA)的性能增强,其中BiOBr/Bi_(5)O_(7)I-3降解BPA的性能最优,光照30 min时BPA的降解率达到88.7%,一级动力学拟合的反应速率常数为Bi_(5)O_(7)I和BiOBr的3.6和21.8倍。基于BiOBr和Bi_(5)O_(7)I之间匹配的能带结构和良好接界面,BiOBr/Bi_(5)O_(7)I复合物具有高效的光生电荷分离,同时结合扩大的可见光响应范围,从而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降解BPA活性,@O_(2)^(-)和光生h^(+)是BPA降解过程的主要氧化活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br/bi_(5)o_(7)i复合物 光催化 降解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纳米片修饰Bi_(5)O_(7)I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还原Cr(Ⅵ)水溶液 被引量:1
2
作者 蔡苗 陈子航 +2 位作者 曾实 杜江慧 熊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5-672,共8页
光催化技术以其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优势,被广泛研究用于去除污水中有毒副作用的重金属Cr(Ⅵ)。制备半导体复合材料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途径。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CuS纳米片修饰的Bi_(5)O_(7)I复合材料,并... 光催化技术以其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优势,被广泛研究用于去除污水中有毒副作用的重金属Cr(Ⅵ)。制备半导体复合材料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途径。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CuS纳米片修饰的Bi_(5)O_(7)I复合材料,并且表征和评估了其在可见光下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活性。与纯Bi_(5)O_(7)I微米棒及纯CuS样品相比,CuS/Bi_(5)O_(7)I复合催化剂对Cr(Ⅵ)水溶液具有更高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在相同的可见光辐照条件下,15wt%CuS修饰的复合样品,光催化降解Cr(Ⅵ)的反应常数是纯/Bi_(5)O_(7)I样品的20倍,纯CuS样品的4.3倍。对比样品的比表面积、光致发光谱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结果发现,复合样品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是由于CuS/Bi_(5)O_(7)I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宽的光吸收区域及更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和传输效率。本研究还提出了CuS/Bi_(5)O_(7)I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Cr(Ⅵ)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bi_(5)o_(7)I复合光催化剂 可见光催化剂 光催化降解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催化剂Bi_(5)O_(7)I/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汪遵盛 姚振龙 +2 位作者 张亚宣 贾徐锦 欧阳二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0-144,150,共6页
以三聚氰胺、五水合硝酸铋和碘化钾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催化剂Bi_(5)O_(7)I/g-C_(3)N_(4),利用XRD、SEM、XPS和UV-Vi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催化剂Bi_(5)O_(7)I/g-C_(3)N_(4)光催化降解盐酸... 以三聚氰胺、五水合硝酸铋和碘化钾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催化剂Bi_(5)O_(7)I/g-C_(3)N_(4),利用XRD、SEM、XPS和UV-Vi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催化剂Bi_(5)O_(7)I/g-C_(3)N_(4)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活性,并对其光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_(5)O_(7)I/g-C_(3)N_(4)复合催化剂具有中空结构,其禁带宽度减小,光催化效率提高;在所有样品中Bi_(5)O_(7)I/g-C_(3)N_(4)-5%催化活性最高;在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基团是超氧自由基(·O_(2)^(-)),其次是羟基自由基(·OH),作用最小的是空穴(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bi_(5)o_(7)I/g-C_(3)N_(4)复合催化剂 光催化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5)O_(7)I/g-C_(3)N_(4)Z型异质结的常温沉淀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冬梅 卢文聪 +4 位作者 梁奕聪 王逸之 陈海强 李俊添 谢震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120-4126,共7页
以Bi(NO3)3·5H2O、KI和g-C_(3)N_(4)为前驱体,采用常温沉淀法制备Bi_(5)O_(7)I/g-C_(3)N_(4)Z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表征其光吸收性能、微观形貌、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等特性,研究新型光催化剂对Rh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探讨其... 以Bi(NO3)3·5H2O、KI和g-C_(3)N_(4)为前驱体,采用常温沉淀法制备Bi_(5)O_(7)I/g-C_(3)N_(4)Z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表征其光吸收性能、微观形貌、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等特性,研究新型光催化剂对Rh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探讨其可见光催化过程活性基团种类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利用沉淀法合成Bi_(5)O_(7)I/g-C_(3)N_(4)的条件为:Bi(NO_(3))_(3)·5H_(2)O、KI和g-C_(3)N_(4)的投加量分别为4.85g、1.66g和1.61g,乙二醇的用量为50mL,反应液的pH值为12,反应搅拌速度为200r/min,反应温度为25℃.Bi_(5)O_(7)I/g-C_(3)N_(4)异质结无杂相生成且纯度高,异质结复合发生在g-C_(3)N_(4)的(002)晶面和Bi_(5)O_(7)I的(203)晶面,但g-C_(3)N_(4)和Bi_(5)O_(7)I的化学结构未受影响.Bi_(5)O_(7)I/g-C_(3)N_(4)呈三维纳米花瓣形貌结构,为光生电子-空穴的迁移提供了大量的接触位点.Bi_(5)O_(7)I的g-C_(3)N_(4)掺杂改性使其光催化活性显著增强,其光吸收边缘由425nm红移至462nm,Bi_(5)O_(7)I/g-C_(3)N_(4)的能带排列结构与Z型异质结匹配,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其光电流密度(11.5mA/cm)约为g-C_(3)N_(4)和Bi_(5)O_(7)I对应值的2.66倍和1.47倍.Bi_(5)O_(7)I/g-C_(3)N_(4)对罗丹明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率为93.9%,显著高于g-C_(3)N_(4)(58%)和Bi_(5)O_(7)I(49.7%)的降解效果,其光催化氧化活性主要来自羟基基团、超氧基团和光生空穴等中间态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沉淀法 bi_(5)o_(7)I/g-C_(3)N_(4) Z型异质结 可见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5)O_(7)I的制备及光催化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占强 郭葳 +2 位作者 张凯悦 许雁翀 李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7-413,共7页
在沉淀法制备BiOI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固相热转化形成Bi_(5)O_(7)I。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扫描电镜(SEM)、光致发光光谱(PL)对BiOI和Bi_(5)O_(7)I的晶体结构、吸光性能、能带结构、形貌及光生载流子分离效... 在沉淀法制备BiOI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固相热转化形成Bi_(5)O_(7)I。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扫描电镜(SEM)、光致发光光谱(PL)对BiOI和Bi_(5)O_(7)I的晶体结构、吸光性能、能带结构、形貌及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基于Bi_(5)O_(7)I良好的能带结构及优异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可见光下Bi_(5)O_(7)I在180 min内可全部灭活大肠杆菌(E.coli),其性能明显优于BiOI,并通过细胞染色及SEM观察抗菌过程E.coli的存活状态及细胞形态变化,h+和·OH是Bi_(5)O_(7)I光催化灭活E.coli过程中的主要的活性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5)o_(7)I 光催化 抗菌 E.CoL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材料Bi_(4)O_(7)/BiOBr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夏梦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116,共5页
以自制的铋酸钾(KBiO_(3))为前驱物,采用低温水热法制备七氧化四铋(Bi_(4)O_(7)),再利用氢溴酸原位离子刻蚀法首次成功制备了Bi_(4)O_(7)/BiOBr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观测了样品的物相和形貌特征,复合相... 以自制的铋酸钾(KBiO_(3))为前驱物,采用低温水热法制备七氧化四铋(Bi_(4)O_(7)),再利用氢溴酸原位离子刻蚀法首次成功制备了Bi_(4)O_(7)/BiOBr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观测了样品的物相和形貌特征,复合相具有比二者单相更佳的可见光降解罗丹明B(RhB)的性能,最高可达到30 min内降解86.9%;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分别证明了其性能的提升是由于复合相拥有更广的光学响应范围和更低的光生载流子复合效率。超氧自由基和空穴是该体系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活性物质,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光催化降解机制,且复合相比单相Bi_(4)O_(7)具有更好的光催化降解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bi_4o_7/biobr复合物 可见光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敏化Bi_(5)O_(7)I纳米片增强可见光自降解活性
7
作者 马冉 姜铮 +2 位作者 张塞 文涛 王祥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6-414,共9页
以BiOIO_(3)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一系列铋(Bi)基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样品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光学性能及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Bi_(5)O_(7)I纳米片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60 min后,对双酚A(BPA)的降解率可达99... 以BiOIO_(3)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一系列铋(Bi)基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样品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光学性能及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Bi_(5)O_(7)I纳米片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60 min后,对双酚A(BPA)的降解率可达99.3%,5次循环使用后仍能去除97%的BPA,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研究表明,BPA可以作为表面配体,与Bi_(5)O_(7)I发生表面配位,通过配体-金属电荷转移(LMCT)的光敏化机制作用实现太阳光的高效利用并促进其自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5)o_(7)I 双酚A 可见光催化 配体-金属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氧铋基三相异质结制备及光降解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涵 丁帮福 +2 位作者 辛见弟 杨艳民 郑树凯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4-1618,共5页
为了探究异质结对光催化活性作用,以五水硝酸铋为原料,水热法合成纯相硝酸氧铋、单斜α氧化铋和三相异质结样品。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高分辨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其晶体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在250 W汞灯照射下,三相异质... 为了探究异质结对光催化活性作用,以五水硝酸铋为原料,水热法合成纯相硝酸氧铋、单斜α氧化铋和三相异质结样品。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高分辨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其晶体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在250 W汞灯照射下,三相异质结和硝酸氧铋降解罗丹明B效率为98.1%和89.9%,高于α氧化铋25%和四方β氧化铋45%。这两个样品对甲基橙降解效率大于90%,高于α相77%和β相86%。通过带隙和莫特肖特基曲线分析,硝酸氧铋、α相和β相形成交错能带构型。光生电子依次从硝酸氧铋导带向α相和β相导带转移,加快电子空穴分离,因而增强光催化活性。扫描电镜和漫反射光谱分析得到形貌和双吸收对光催化活性起到进一步改进作用。因此采用原位生长法可获得高活性硝酸氧铋基光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氧铋 三相异质结 双吸收 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