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中的高梯度问题及Bezier耦合单元建模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攀 石刚 孔劲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1,共6页
高梯度是工程中关键的特征之一 ,本文讨论和研究描述高梯度问题的函数逼近 ,包括 :多项式函数逼近、复合函数逼近、Bezier函数逼近。基于Bezier函数描述 ,构建了一维Bezier耦合单元、六节点三角形耦合单元、八节点矩形耦合单元 ,这些单... 高梯度是工程中关键的特征之一 ,本文讨论和研究描述高梯度问题的函数逼近 ,包括 :多项式函数逼近、复合函数逼近、Bezier函数逼近。基于Bezier函数描述 ,构建了一维Bezier耦合单元、六节点三角形耦合单元、八节点矩形耦合单元 ,这些单元都具有较好的高梯度描述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梯度问题 函数逼近 bezier函数 bezier耦合单元 建模技术 材料加工 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耦合”视角的城市开发容量评估与诊断——以杭州86个水管理单元为例
2
作者 陈前虎 许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444,共11页
城市水环境问题涉及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三个过程,而当前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未能明确水问题的成因及背后的责任边界。对此,基于“水⁃土耦合”视角,引入水质“效应值”“实测值”“目标值”概念,构建起“三值联动”分析的... 城市水环境问题涉及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三个过程,而当前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未能明确水问题的成因及背后的责任边界。对此,基于“水⁃土耦合”视角,引入水质“效应值”“实测值”“目标值”概念,构建起“三值联动”分析的城市开发容量评估与水质问题诊断系统,并以杭州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控制断面、子流域、行政边界三要素划分的水管理单元明确了属地管理部门的责任边界。(2)82.6%的研究单元水环境容量盈余(效应值<目标值),其余水环境容量亏损的单元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以南片区;67.4%的研究单元水质达标(目标值>实测值),主要分布在杭州主城区西部和北部,水质超标的单元集中在萧山科技城、钱江世纪城、湘湖新城等地区;87.2%的研究单元存在过程监管或末端治理缺位(效应值<实测值)的情况,其中68.0%研究单元的末端治理到位但过程监管还存在漏洞(目标值>实测值),其余32.0%的研究单元在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上都有漏洞(目标值<实测值)。(3)该评估诊断系统能够实时把握土地开发容量动态与水质约束条件,为“水⁃土耦合”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的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管理单元 水环境质量 开发容量 多情景诊断 水⁃土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开关电容与耦合电感倍压单元的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3
作者 熊振阳 尹靖元 +2 位作者 霍群海 韩立博 韦统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52-2662,共11页
针对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光伏电池阵列输出电压低,需要高增益变换器进行升压变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开关电容与三绕组耦合电感倍压单元的新型高增益直流变换器。该变换器将电荷泵电容、箝位电容、倍压电容与三绕组耦合电感各绕组相... 针对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光伏电池阵列输出电压低,需要高增益变换器进行升压变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开关电容与三绕组耦合电感倍压单元的新型高增益直流变换器。该变换器将电荷泵电容、箝位电容、倍压电容与三绕组耦合电感各绕组相配合,使电压均匀分配,提高变换器电压增益的同时使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显著下降。开关电容中的箝位电容实现了对功率开关管断开瞬间耦合电感漏感能量的缓冲吸收,避免尖峰电压产生的同时,实现了功率开关管的零电流导通,有助于变换器效率的提升。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验对所提变换器工作原理和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耦合电感 开关电容 倍压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为例
4
作者 陈刚 陈佳乐 +6 位作者 华骐 梁川 杨涛 沈铭 宋渊 俎全磊 徐光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11,268,共16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主要基于栅格单元或斜坡单元展开,基于栅格单元的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基于斜坡单元的方法不够准确,无法展示斜坡单元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栅格-斜坡评...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主要基于栅格单元或斜坡单元展开,基于栅格单元的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基于斜坡单元的方法不够准确,无法展示斜坡单元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将斜坡单元和栅格单元进行耦合,开展了多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建模,构建了相对易发指数来评价同一斜坡单元内的相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耦合易发指数,对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内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模型的精度优于传统基于信息量法的结果,其ROC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curve,AUC)达到了0.945,表明基于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达到了更好的评价结果。该研究为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新方法,可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升区域防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栅格-斜坡评价单元耦合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治理协同“详规单元”:空间耦合规划实施路径研究
5
作者 王青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79,共9页
当前,空间治理中存在行政尺度与空间尺度衔接失配的问题,表现为多维空间和多重管理叠加的现象,亟待统一以提高治理效能。研究从治理角度分析同一空间多维复合、层级协调与边界衔接的矛盾。提出在行政管理边界基础上进行“柔性”空间协... 当前,空间治理中存在行政尺度与空间尺度衔接失配的问题,表现为多维空间和多重管理叠加的现象,亟待统一以提高治理效能。研究从治理角度分析同一空间多维复合、层级协调与边界衔接的矛盾。提出在行政管理边界基础上进行“柔性”空间协调的策略,通过协调统一治理主体、协同治理层级和空间规划、构建治理属性的详规单元三种方式,探索一种完善空间治理体系的实施路径。以规划分层传导、多尺度管理协同、要素“单元”层面合理配置管控的治理方式变革,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有序高效实施和城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详规单元体系 耦合路径 规划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沼气发电与新型热力循环的农村“化学-热-电”耦合系统低碳调度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爱红 王庆铭 +2 位作者 周淼 王文浩 刘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7-1859,I0020,共14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沼气发电参与的热-电系统在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开展沼气发电系统参与热电调度的研究极其迫切。该文首先基于沼气发电特性,建立农村“化学-热-电”耦合系统,并论证...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沼气发电参与的热-电系统在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开展沼气发电系统参与热电调度的研究极其迫切。该文首先基于沼气发电特性,建立农村“化学-热-电”耦合系统,并论证该系统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其次,在所建立的系统中采用新型热力循环系统,通过建立考虑虚拟储能的热网动态模型,实现热能的跨时段转移;然后,基于沼气从产生到发电的全过程,提出一种“沼气-热-电”联储联供单元,实现系统中化学能、热能和电能的有效整合,最大化全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后,该模型以51节点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化学-热-电”耦合系统不仅能够弥补风光出力不确定的弊端,还通过整合多种能源形式,显著降低了系统的碳排放,展示了其在现代农村能源结构中的环保和经济双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发电 调度模型 “化学-热-电”耦合系统 热力循环系统 联储联供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耦合Buck-Boost交错高增益变换器
7
作者 荣德生 张育博 +1 位作者 孙瑄瑨 陈靓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4-681,共8页
通过将两个Buck-Boost组合加入耦合电感和升压单元来增强DC-DC转换器的电压增益。同时,通过交错并联的方式控制开关管,进一步降低输入电流的纹波,设计一种双耦合Buck-Boost的交错高增益变换器。该变换器能有效降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也... 通过将两个Buck-Boost组合加入耦合电感和升压单元来增强DC-DC转换器的电压增益。同时,通过交错并联的方式控制开关管,进一步降低输入电流的纹波,设计一种双耦合Buck-Boost的交错高增益变换器。该变换器能有效降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也可避免变换器工作于极端的高占空比和匝比情况下。对变换器在CCM模式下的工作状态进行详细分析,对变换器的稳定性能及各项参数进行计算。最终,成功搭建一台功率为250 W的样机,以验证理论分析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 耦合电感 倍压单元 拓扑组合 电压应力 增益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运动单元功能耦合估计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杨 强威 张四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118,共8页
针对现有脑肌功能耦合(CMC)估计方法仅能反映皮层活动与运动单元(MU)复合放电活动间耦合状态、无法反映皮层和各MU独立耦合作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脑与MU之间独立交互作用的估计方法,并初步验证了脑-运动单元功能耦合(CMUC)作用的存在。... 针对现有脑肌功能耦合(CMC)估计方法仅能反映皮层活动与运动单元(MU)复合放电活动间耦合状态、无法反映皮层和各MU独立耦合作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脑与MU之间独立交互作用的估计方法,并初步验证了脑-运动单元功能耦合(CMUC)作用的存在。首先,采用肌电分解技术获得各MU独立活动,即运动单元动作电位序列;然后,利用头皮表面拉普拉斯技术,获得头皮电流密度以表征皮层活动,并通过估计运动单元动作电位序列和头皮电流密度的频域相干性获得CMUC;最后,通过手指伸展实验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者伸展手指时,指伸肌的MU和对侧运动皮层存在显著的β、γ频带耦合交互作用,且耦合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皮层区域。这一结论与已有的CMC研究结论相一致,能够表明所提CMUC估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脑和MU独立耦合交互作用的存在性。提出的CMUC估计方法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理及病理条件下肌肉的神经控制机制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肌功能耦合 肌电分解 运动单元动作电位 相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壁虎干黏附的刚柔耦合捕获单元力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王刘伟 宋逸 +6 位作者 魏安民 王炳诚 史旺林 陈深宝 李帅 张晓敏 戴振东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0,共7页
针对空间碎片清除和非合作目标捕获等在轨作业中的空间动态捕获问题,设计了基于壁虎干黏附机制的刚柔耦合黏附捕获单元,实现冲击接触下稳定黏附附着目标面。分析了碰撞黏附过程的动态特性;搭建捕获性能测试装置并测定黏附单元碰撞/脱附... 针对空间碎片清除和非合作目标捕获等在轨作业中的空间动态捕获问题,设计了基于壁虎干黏附机制的刚柔耦合黏附捕获单元,实现冲击接触下稳定黏附附着目标面。分析了碰撞黏附过程的动态特性;搭建捕获性能测试装置并测定黏附单元碰撞/脱附力和速度等参数的关系,分析了黏附捕获—剥离的力学特性,并指导微重力环境下黏附捕获的参数设置;最终测试装置在失重飞机上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的自主黏附捕获。结果表明:基于干黏附的捕获单元能够满足空间捕获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动态捕获 黏附单元 刚柔耦合 仿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管-实体单元耦合的串联管路动力学建模及降应力优化
10
作者 刘芳名 孙伟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7-1286,1333,共11页
针对空间串联管路迫切需要减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管-实体单元耦合的空间串联管路有限元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执行了以降低应力响应为目标的卡箍布局优化.详细描述了建模理念,即卡箍及管接头等应力较大区域采用实体单元建模,其他区... 针对空间串联管路迫切需要减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管-实体单元耦合的空间串联管路有限元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执行了以降低应力响应为目标的卡箍布局优化.详细描述了建模理念,即卡箍及管接头等应力较大区域采用实体单元建模,其他区域采用管单元建模,最终将各部分耦合起来完成整体建模.创建了具体的优化模型,并给出了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的流程.以典型的串联管路为对象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仿真与试验验证了所创模型的合理性.执行了降应力优化,获得了系统最优卡箍布局,优化后的系统基频最大共振应力相较于初始状态降低了27.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实体单元耦合 串联管路 动力学建模 降应力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与MFBD双向耦合的反铲挖掘机工作装置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庆港 林谢昭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5,239,共6页
为正确评价挖掘机工作装置在作业过程中的动态性能,需要准确模拟工作装置在挖掘过程中所受的载荷变化以及铲斗的装料过程。在RecurDyn中构建了工作装置的刚柔耦合模型,并与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土壤模型进行双向协同仿真。结果表明,结合离... 为正确评价挖掘机工作装置在作业过程中的动态性能,需要准确模拟工作装置在挖掘过程中所受的载荷变化以及铲斗的装料过程。在RecurDyn中构建了工作装置的刚柔耦合模型,并与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土壤模型进行双向协同仿真。结果表明,结合离散单元法的刚柔耦合仿真能提供更符合真实工况的动态变化数据,能正确地反应挖掘全过程中斗杆和动臂的强度/刚度的动态变化,避免了传统计算只取个别特征位姿的不足。仿真得到的挖掘阻力比传统解析解大约38%,所确定的工作装置危险姿态也与现国标中的构型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阻力 工作装置 离散单元 刚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湿式球磨机磨矿效果离散元分析
12
作者 李培 张萌 +2 位作者 王晓 余永健 薛玉君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187,共6页
湿式球磨机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粉磨设备,其运行成本约占选矿厂总成本的50%,提高磨矿效率对选矿厂节能增效具有显著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磨矿工艺参数对磨矿效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业生产,开展了基于流固耦合的湿式球磨机... 湿式球磨机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粉磨设备,其运行成本约占选矿厂总成本的50%,提高磨矿效率对选矿厂节能增效具有显著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磨矿工艺参数对磨矿效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业生产,开展了基于流固耦合的湿式球磨机磨矿效果离散元分析。研究以?2.7 m×4 m的湿式球磨机为研究对象,采用DEM-VOF方法建立了磨机内气-液-固三相流耦合模型,分析了不同矿浆浓度下物料的运动状态及碰撞能量利用率。结果表明:磨矿效果与矿浆浓度密切相关,当矿浆浓度较低时,“死区”颗粒占比较高,导致磨矿效率降低;随着矿浆浓度的提高,物料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并趋于稳定,磨矿效率随之提升;当矿浆浓度为90%时,磨机内部总碰撞能量达到峰值,但其能量利用率并非最高;相比之下,矿浆浓度为80%时,能量利用率最高,该浓度下的总碰撞能量接近矿浆浓度90%时,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磨矿浓度条件下,综合磨矿效率及衬板和磨矿介质的磨损情况,认为矿浆浓度宜为80%。磨机内部磨矿介质与矿石的碰撞以低能级为主,因此,矿石破碎主要依赖冲击能量的多次累积效应;同时,切向碰撞能量高于法向碰撞能量,表明球磨机内的矿石破碎以磨剥作用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球磨机 流固耦合 离散单元 矿浆浓度 磨矿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热-力耦合影响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涡轮导向叶片热应力分析
13
作者 刘晗霄 尤超 +2 位作者 吴奇宇 高希光 宋迎东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326,共14页
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涡轮导向叶片的结构设计中,降低热应力水平是重要设计目标,需要开展CMC热、力学性能的综合调控。本文针对2.5D斜纹机织CMC(SiC/SiC),建立了能够反映真实细观结构特征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开展了CMC等效热、... 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涡轮导向叶片的结构设计中,降低热应力水平是重要设计目标,需要开展CMC热、力学性能的综合调控。本文针对2.5D斜纹机织CMC(SiC/SiC),建立了能够反映真实细观结构特征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开展了CMC等效热、力性能(包括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线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预测并加以试验验证。而后,基于参数化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开展了CMC热、力性能受编织参数影响的敏感性分析,筛选了影响CMC各向异性热、力性能的敏感设计参数。结果表明,对于2.5D机织CMC,等效热膨胀系数对编织参数的影响较小;而纱线厚度则是影响CMC面内导热系数及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四组代表性2.5D机织参数,将其分别作为CMC涡轮导向叶片的叶身预制体方案,并分别针对无冷却和采用对流冷却的CMC叶片开展气热耦合与热应力分析,研究CMC各向异性热、力性能参数对叶片温度及热应力水平的耦合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在对流冷却条件下,通过调整编织参数以增大叶身厚度方向导热系数,使叶身内外表面平均温度差降低24%,叶身内外表面平均周向热应力分别降低31%和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涡轮导向叶片 热应力 代表性体积单元 热-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压开采下深海能源土近井界面力学特性耦合分析
14
作者 卢永鑫 蒋明镜 王思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8-1307,共10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备受关注。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将使近井水合物沉积物(即深海能源土)力学特性劣化,引起系列开采风险及工程地质灾害。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未从微观角度着眼于开采中的能源土-井筒结构接触界面特...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备受关注。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将使近井水合物沉积物(即深海能源土)力学特性劣化,引起系列开采风险及工程地质灾害。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未从微观角度着眼于开采中的能源土-井筒结构接触界面特性变化,采用实用型水合物开采多场耦合分析框架TOUGH+HYDRATE+PFC,考虑相对更为真实的能源土-井筒接触界面的不同情况,开展了降压开采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对近井土体以及井筒本身的力学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井筒表面粗糙度对于开采中土体、井筒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的井筒表面粗糙程度未对温压化及开采效率方面产生明显影响。②适当提高井筒表面的粗糙程度可有效地减小接触土体沉降幅度,增强井壁接触区域的土体稳定性,降低开采风险以保证开采能够相对稳定地长期进行。③井筒粗糙度的增大会导致井筒受到更大的摩擦力,需控制井筒表面不能过于粗糙以防止井筒本身受力过大影响而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能源土 水合物分解 离散单元 开采井 界面 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流道与泵房结构振动特性
15
作者 白治朋 唐晓丹 +3 位作者 李卓建 伍鹤皋 傅丹 吴秋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18,125,共7页
泵站厂房的振动问题长期给行业带来困扰,准确获取泵房结构与流道金属结构的自振特性是避免共振与抗振优化设计的基本前提。依托国内大型地下泵站工程,建立了泵房结构-流道金属结构-流道内水体三维动力耦联模型,探究了泵房结构与流道金... 泵站厂房的振动问题长期给行业带来困扰,准确获取泵房结构与流道金属结构的自振特性是避免共振与抗振优化设计的基本前提。依托国内大型地下泵站工程,建立了泵房结构-流道金属结构-流道内水体三维动力耦联模型,探究了泵房结构与流道金属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泵房结构前20阶振型以上部板梁柱结构的振动为主,下部流道金属结构与上部板梁柱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较弱,提取泵房结构自振特性时不需要考虑流道内水体的影响;考虑流道内水体的影响会显著降低流道金属结构的自振频率,对共振校核结论存在本质影响;附加质量法模拟水体导致对应振型的频率降低幅度明显高于流固耦合法,建议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分析流道金属结构的自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房结构 流道金属结构 自振特性 流固耦合 有限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泊车场景下的激光雷达和IMU紧耦合的建图与定位方法
16
作者 刘同龑 吴长水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2,共8页
针对在自主泊车环境中,仅使用激光雷达传感器,建图和定位精度受限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与激光雷达紧耦合的车辆自主泊车场景下的建图定位方法I-LOAM。首先,在前端对点云数据进行IMU预... 针对在自主泊车环境中,仅使用激光雷达传感器,建图和定位精度受限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与激光雷达紧耦合的车辆自主泊车场景下的建图定位方法I-LOAM。首先,在前端对点云数据进行IMU预积分、点云预处理,去除地面点云,降低点云规模,保证激光里程计的效率。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初始配准算法(sample consensus initial alignment, SAC-IA)粗处理和优化后的迭代最近点算法(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精配准的S-ICP算法,与IMU和LiDAR紧耦合的定位算法互为补充,为自主泊车系统提供更为灵活和精准的建图定位方案。然后,在后端融合IMU信息、激光里程计和回环检测信息完成地图构建。与LeGO-LOAM算法相比,本文所提算法的均方根误差在室外、室内和直道3种场景中分别降低了45%、3%和6%,具有更好的精度和鲁棒性,为车辆在自主泊车环境下的建图与定位任务提供精准可靠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惯性测量单元 预积分 耦合 SL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中体壳单元的耦合问题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谢最伟 吴新跃 万强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93,共3页
由于转动自由度的不连续,使得体单元与壳单元之间的耦合成为有限元计算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通常在工程实践中采用MPC(Multipoint Constraint)法。文中提出了约束体壳单元连接处共用节点的某一旋转自由度的方法,通过与MPC法的计算对比... 由于转动自由度的不连续,使得体单元与壳单元之间的耦合成为有限元计算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通常在工程实践中采用MPC(Multipoint Constraint)法。文中提出了约束体壳单元连接处共用节点的某一旋转自由度的方法,通过与MPC法的计算对比,证明了该方法在便于实现的同时,同样有着很高的精确度。这为有限元分析中体壳单元的耦合处理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单元 单元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腔锁相中二极管激光阵列发光单元间耦合系数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严地勇 唐淳 +2 位作者 陈建国 冯国英 李大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推导了外腔中二极管激光阵列各发光单元之间的耦合系数,结果表明:增加外腔长度有利于减小各阶耦合系数的差别和实现"并联耦合",但是外腔的作用效果下降;降低阵列前端面的反射系数,有利于实现外腔锁相;外腔锁相中并联耦合的...  推导了外腔中二极管激光阵列各发光单元之间的耦合系数,结果表明:增加外腔长度有利于减小各阶耦合系数的差别和实现"并联耦合",但是外腔的作用效果下降;降低阵列前端面的反射系数,有利于实现外腔锁相;外腔锁相中并联耦合的单元数越多,激光二极管阵列前端面的反射系数的允许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单元 耦合系数 激光二极管阵列 外腔 锁相 D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单元耦合阵列化可变耦合度集成磁件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瑞 王磊 杨玉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009-5020,5126,共12页
集成电感的研究对开关变换器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变换器稳态和动态特性有显著改善,传统整体磁芯集成磁件存在设计复杂、成本较高、局部温升较高导致变换器损耗增加和效率降低等不足,该文通过对传统整体磁件进行等体分... 集成电感的研究对开关变换器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变换器稳态和动态特性有显著改善,传统整体磁芯集成磁件存在设计复杂、成本较高、局部温升较高导致变换器损耗增加和效率降低等不足,该文通过对传统整体磁件进行等体分割,分析其磁路等效原理,提出一种单元耦合结构阵列式。分析了电感集成原理,给出了阵列式集成电感的单元位置拓扑和单元组合结构拓扑,并分析给出了自感互感单元匝比和磁阻比与电感耦合度的关系。通过耦合度范围对比,所提出的阵列式集成电感的集成耦合度与设计准则完全一致。建立了集成磁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阵列式磁芯结构的集成耦合电感的两相电压调理模块(voltage regulating module,VRM)相比传统集成耦合电感具有更好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设计耦合电感实验样机分别应用于两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和四相VRM,实验结果和仿真一致,证明了所提出的阵列式集成电感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比传统整体磁芯结构耦合电感具有更好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式集成电感 单元耦合 可变耦合 多相V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单元接触的二维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34
20
作者 周健 邓益兵 +1 位作者 贾敏才 王家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79-1484,共6页
结合离散单元法与有限差分法发展了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在中心区域采用离散元分析,其周围区域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采用离散元中颗粒接触计算模型计算离散–连续交界面处的颗粒与单元相互接触作用,在连续单元中接触点速度按型函数... 结合离散单元法与有限差分法发展了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在中心区域采用离散元分析,其周围区域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采用离散元中颗粒接触计算模型计算离散–连续交界面处的颗粒与单元相互接触作用,在连续单元中接触点速度按型函数对交界面处的节点速度进行插值,将与颗粒的接触力按权值函数分配到交界面节点上。通过PFC和FLAC的Socket I/O接口,实现二维离散–连续耦合分析,并通过对二维算例分析,表明了该耦合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 有限差分法 离散–连续耦合 细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