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冉莉华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李宏亮 卢勇 王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3,共9页
对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获取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硅藻分析,旨在了解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的主要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海冰对北极硅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最小冰边缘线以北海域,由于常年... 对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获取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硅藻分析,旨在了解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的主要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海冰对北极硅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最小冰边缘线以北海域,由于常年被海冰覆盖,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数量极少甚至缺失,而在此范围以南海域,硅藻含量则甚为丰富。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硅藻种类及组合有:角毛藻休眠孢子(Chaetoceros restingspores)、海冰硅藻组合(以Fragilariopsis oceanica和Fragilariopsis cylindrus为代表)、极地硅藻组合(优势种有Bacterosi-ra bathyomphla,Thalassiosira antarctic v.borealis及其休眠孢子)、沿岸底栖硅藻组合(主要有Paralia sulcata和Delphe-neis surirella)、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和塞米新细齿藻(Neodenticula seminae)等。上述硅藻种类及组合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并与现代海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古海洋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楚科奇海 表层沉积 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志华 石学法 +2 位作者 韩贻兵 辛春英 杨作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6-454,共9页
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受源区母岩和海区环流结构所制约。来自加拿大马更些河的物质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研究区东北部和北部沉积物的影响较大;来自阿拉斯加西北部的河流和海岸带物质富含绿泥石,高... 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受源区母岩和海区环流结构所制约。来自加拿大马更些河的物质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研究区东北部和北部沉积物的影响较大;来自阿拉斯加西北部的河流和海岸带物质富含绿泥石,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大,对阿拉斯加西北部近海沉积物的影响明显;来自西伯利亚的物质富含绿泥石,对研究区西部沉积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自白令海峡进入的太平洋水携带富含蒙皂石的育空河物质横穿楚科奇海陆架向北扩散,导致楚科奇海中部沉积物中的蒙皂石含量高;同时,粘土矿物自身的粒度分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蒙脱石在离岸距离较远的中部海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北冰洋 表层沉积物 粘土矿物 物源 海洋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中的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1
3
作者 孟翊 陈荣华 郑玉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5-93,共9页
通过对白令海和北冰洋楚科奇海 39个表层沉积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稀少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而底栖有孔虫的分布则主要受表层初级生产力以及与水深相关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和水... 通过对白令海和北冰洋楚科奇海 39个表层沉积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稀少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而底栖有孔虫的分布则主要受表层初级生产力以及与水深相关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和水团性质所控制 ,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以Elphidiumspp .组合和Nonionellarobusta组合为主 ,丰度和分异度低 ,受北冰洋沿岸水团控制 ;白令海陆坡区有孔虫以Uvigerinaperegrina -Globobuliminaaffinis组合为主 ,含N .robusta较多 ,丰度和分异度相对高 ,受太平洋中层和深层水团控制 ,但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 (CCD)相对浅 ,约分别位于 2 0 0 0和 380 0m处 .此外 ,白令海陆坡上部表层沉积中含有北冰洋陆坡区典型深水底栖有孔虫种Stetsoniaarctica ,说明白令海峡两侧的海区曾有深部水交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楚科奇海 有孔虫 表层沉积 碳酸盐溶解 水团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高爱国 韩国忠 +2 位作者 刘峰 张德玉 孙海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矿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的生源组分及其对碳埋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金明明 于晓果 张海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关键词 生源物质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 C/N比值 有机碳埋藏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白有成 陈建芳 +3 位作者 李宏亮 邢磊 金海燕 赵美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多参数生物标记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研究了2003年夏季我国二次北极考察时采集的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例变化及其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替代指标的潜力。观测海区表层沉积物中菜子... 多参数生物标记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研究了2003年夏季我国二次北极考察时采集的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例变化及其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替代指标的潜力。观测海区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为20~3149ng/g,平均值为1010ng/g,生物标志物总量分布表明南部的楚科奇陆架海域生产力明显高于北部海台区,不同站位的菜子甾醇和甲藻甾醇相对比例有明显变化,但都显示菜子甾醇占优势,楚科奇海陆架的站位中都是硅藻为主,菜子甾醇占生物标志物总量的比例为42%~74%,甲藻甾醇占生物标志物总量的比例为17%~37%,在海台区仍然是硅藻占优势,但是甲藻和颗石藻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加拿大海盆的4个站位中以甲藻和颗石藻为主,硅藻并非加拿大海盆的优势种群。这与用显微镜下鉴定得到的硅藻和甲藻分布趋势相似。研究结果为生物标志物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果替代指标并为利用柱状样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古生态提供现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海峰 王汝建 +3 位作者 孙烨忱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7,共9页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来源 生源组分 表层沉积物 白令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氨基酸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奎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金明明 李宏亮 张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1-669,共9页
对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得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水解氨基酸(THAA)、氨基糖(HA)的测定。不同区域氨基酸主要成分不同,楚科奇海站位的氨基酸主要成分为甘氨酸(Gly)、谷氨酸(Glu),位于加拿大海盆的B80、B11、P27站THA... 对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得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水解氨基酸(THAA)、氨基糖(HA)的测定。不同区域氨基酸主要成分不同,楚科奇海站位的氨基酸主要成分为甘氨酸(Gly)、谷氨酸(Glu),位于加拿大海盆的B80、B11、P27站THAA的主要成分为丝氨酸(Ser)。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THAA、HA含量等特征随区域不同有较大差别,白令海峡的BS11站TOC、HA含量最低,加拿大海盆的B80站THAA、TN含量最低。楚科奇海R03站TOC、TN为最高,THAA在R11含量达最大值,HA在楚科奇海台的P11站最高。初步讨论了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的空间分布,根据氨基酸选择性降解和主成份分析结果引入DI"指标,并对七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新鲜程度进行了比较,新鲜度由大至小顺序为C15>BS11>R11>S11>P11>R03>B80,这与表层沉积物来源、水动力条件等有关,由此推测楚科奇海陆架、白令海峡沉积物有机质较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较为新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白令海峡 楚科奇海 加拿大海盆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与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表观特征及其环境指示 被引量:6
9
作者 高爱国 王汝建 +2 位作者 陈建芳 张德玉 张道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55,共7页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的观察,根据沉积物的颜色和气味、砾石分布、底栖生物及贝壳分布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沉积物表观特征变化与有机质输入、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状态的关系、底栖生物分布范围、冰...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的观察,根据沉积物的颜色和气味、砾石分布、底栖生物及贝壳分布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沉积物表观特征变化与有机质输入、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状态的关系、底栖生物分布范围、冰筏碎屑的分布区域及与海流的关系,指出在研究区软体动物生长的北界位于73.5°N,比浮游动物的北界约低2个纬度。冰筏碎屑的北界可作为融冰水的北界或永久冰区的南界,位置在77°24′N附近。通过对沉积物表观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海流特征,指出研究区的海流分布对沉积物分布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两股不同性质的海流相遇,对西南部与东部两个区域的沉积物组成及性质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表观特征 砾石 贝壳 环境指示 楚科奇海 加拿大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与象岛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聪 王金莲 +3 位作者 何高文 付少英 王力峰 赖佩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665,共9页
本文对"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在乔治王岛南侧、象岛西侧海域内通过箱式取样获得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组成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主要统计了硅藻丰度、简单分异度、属种组成等,并结合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本文对"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在乔治王岛南侧、象岛西侧海域内通过箱式取样获得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组成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主要统计了硅藻丰度、简单分异度、属种组成等,并结合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乔治王岛南侧站位丰度和分异度高于象岛西侧站位,最高丰度达到1.96×10~6壳/g。丰度的差异分布可能主要与洋流有关,别林斯高晋海表层洋流带入充足营养盐导致乔治王岛南侧站位硅藻繁盛,而威德尔海涡流底层水影响下的象岛西侧站位则难以沉降保存包括硅藻壳体在内的细小沉积颗粒。各站位硅藻组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海冰相关种分布不均和半咸水种类繁盛情况等,前者可能与漂浮海冰控制的时间长短有关,而后者与淡水输入等综合环境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王岛 象岛 表层沉积物 硅藻 海冰种 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楚科奇海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硅质泵过程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斌 朱庆梅 +4 位作者 庄燕培 金海燕 李宏亮 张扬 陈建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141,1080,共11页
依托第3次、第4次、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极楚科奇海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碱液连续提取法对生物硅含量进行分析,以探讨楚科奇海的生物硅分布及硅质泵过程。结果显示,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为1.23%~10.60%。高值区位于... 依托第3次、第4次、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极楚科奇海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碱液连续提取法对生物硅含量进行分析,以探讨楚科奇海的生物硅分布及硅质泵过程。结果显示,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为1.23%~10.60%。高值区位于楚科奇海陆坡处72°N附近和楚科奇海南部阿纳德尔流和西伯利亚沿岸流的交界处68°N附近,低值区位于楚科奇海东部阿拉斯加沿岸流影响区域,其生物硅含量小于3%。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与上层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较一致,而影响上层水体浮游植物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为楚科奇海环流格局(尤其是太平洋入流水的影响)和海冰融化。生物硅和有机碳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表层沉积物中蛋白石/有机碳(Sibio/Corg)的比值为1.6~2.02,与北太平洋中该比例相当,表明上层海洋硅质泵过程对楚科奇海碳埋藏的贡献较大,使得楚科奇海成为全球海洋吸收大气CO2重要的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生物泵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郝玉 龙江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72,共10页
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约为1.41%,远高于我国东海和世界部分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氮比值为8.69,反映了有机物以海... 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约为1.41%,远高于我国东海和世界部分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氮比值为8.69,反映了有机物以海洋自生为主的混合性来源;有机碳与有机氮之间显著相关(R=0.93);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粒度明显相关(R=0.71),细粒粘土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砂质沉积物的;在水深200m以内,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水深加大有一定的增加;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生源硅质量分数明显相关;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纬度变化较小。结合2次北极考察的实测结果,对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沉积有机碳埋葬可能主要取决于生物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OC)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高分辨空间分布及其与现代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顺 吴聪 +7 位作者 陈炽新 荆夏 李学杰 蔡观强 钟和贤 张江勇 李波 张金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1-254,共14页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北部1266个站位19种硅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偏好的研究,查清了南海中北部沉积硅藻高分辨的空间展布特征,并探讨了硅藻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南海北部陆架和西部陆架表层沉积硅藻以广温的半咸水潮间...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北部1266个站位19种硅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偏好的研究,查清了南海中北部沉积硅藻高分辨的空间展布特征,并探讨了硅藻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南海北部陆架和西部陆架表层沉积硅藻以广温的半咸水潮间带种或沿岸种和咸水半咸水浅海种为主,珠江口以东的粤东北部陆架Paralia sulcata呈集中分布,粤西北部陆架多样性最佳,Cyclotella stylorum相对富集,西部陆架则以Cyclotella striata占显著优势。北部陆坡和西部陆坡以热带浮游远洋种为主,其中Azpeitia nodulifera和Nitzschia marina分别在琼东南陆坡、西部陆坡和东北部陆坡占优势地位,Chaetoceros messanensis、Fragilariopsis doliolus集中分布于北部陆坡。深海盆以热带浮游远洋种为主,A.nodulifera最具优势,其次为N.marina,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Thalassiosira eccentrica在吕宋海峡入口、深海盆东部和东南部礼乐岛坡集中分布。硅藻种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热带远洋种与表层海水温度显著正相关,广温广布种与温度和盐度呈一定正相关,多数沿岸种和浅海种与盐度显著负相关。硅藻组合与海洋流系控制下的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可分为6个硅藻组合,其中陆架区3个组合主要受到盐度和营养盐(NO3,PO4,SiO4)浓度的影响,陆坡区2个组合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营养盐(PO4)浓度的影响,而深海盆硅藻组合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对比前人研究,本文提高了对南海沉积硅藻空间分布认识的分辨率,充实了研究相对薄弱的西部陆架和深海盆的最新资料,佐证并修正了前人基于少量数据而得出的硅藻组合分区认识,消弭了前人观点的分歧。生物因素和沉积过程会使沉积硅藻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北部 硅藻 环境因子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陆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30,共4页
定量分析了南海 36个深海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 ,发现主要的种有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Chaetoceros messanensis、Coscinodiscus nodulifer、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N itzschia marina和 Cyclotella spp.。根据硅藻... 定量分析了南海 36个深海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 ,发现主要的种有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Chaetoceros messanensis、Coscinodiscus nodulifer、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N itzschia marina和 Cyclotella spp.。根据硅藻优势种含量、丰度等特征以及 Q型聚类分析 ,大致划分为 5个组合带 ,它们主要受温度、上升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 南海 硅藻 分布 沉积环境 温度 上升流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金鹏 朱本铎 +1 位作者 陈炽新 张江勇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11期8-13,共6页
基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阐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探讨硅藻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及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藻以热带—亚热带种和近岸种为主;硅藻丰度差异显著,近岸浅水区丰度相对较低,陆坡、河口和上升流区丰度整... 基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阐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探讨硅藻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及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藻以热带—亚热带种和近岸种为主;硅藻丰度差异显著,近岸浅水区丰度相对较低,陆坡、河口和上升流区丰度整体较高;硅藻组合类型复杂。硅藻分布面貌受区域的温度、盐度、营养盐、水深、海流、底质类型等因素的控制较为明显。硅藻组合对海流和水团的影响范围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表层沉积物 分布特征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海表层沉积中的硅藻组合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钧 《热带海洋》 CSCD 1999年第1期16-22,共7页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messanensis、结节圆筛藻Co...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messanensis、结节圆筛藻Coscinodiscusnodulifer、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longissima、海洋菱形藻Nitzschiamarina和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striata。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 硅藻 环境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荣秋 董纯明 +6 位作者 盛华芳 白秀花 矫立萍 刘金禄 汪卫国 周宏伟 邵宗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61,共10页
为了研究白令海(海盆及陆架)至楚科奇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的多样性,并获得新的PAHs降解菌资源。在GC—MS分析沉积物中PAHs种类和含量的基础上,以萘、菲和芘的混合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富集... 为了研究白令海(海盆及陆架)至楚科奇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的多样性,并获得新的PAHs降解菌资源。在GC—MS分析沉积物中PAHs种类和含量的基础上,以萘、菲和芘的混合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富集,通过平板分离鉴定可培养菌株,并验证其降解能力;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降解菌群结构。GC—MS测定结果表明,14个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干质量介于32.99~276.97ng/g。富集菌群中共分离获得51株可培养细菌,平板纯培养、PCR—DGGE及Illumina测序结果均表明,菌群中优势的降解菌是7Lproteobacteria的Marinobacter,Pseudoalteromonas,Pseudomonas和Actinobacteria门的Dietzia菌。此外,Illumina测序结果还表明14个降解菌群在菌群结构组成上,可分为海盆区和陆架区两种类群;同时检测到一些低丰度的海洋专属PAHs降解菌,如Cyclo—clasticus,Alteromonas和Neptunomonas等。本文结果将加深对白令海及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PAHS降解菌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表层沉积硅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丽霞 林荣澄 +1 位作者 高亚辉 黄丁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1-338,共8页
利用2010年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获取的7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1 cm的沉积硅藻,共检出分属于38个属的101个硅藻种(含变种和变型),并编制了种类名录。这些种类可分为4个生态类群:(1)广温种;(2)北方温带种;(3)极地种;(4... 利用2010年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获取的7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1 cm的沉积硅藻,共检出分属于38个属的101个硅藻种(含变种和变型),并编制了种类名录。这些种类可分为4个生态类群:(1)广温种;(2)北方温带种;(3)极地种;(4)海冰种。白令海西南海盆区以北方温带种占优势,主要有Neodenticula seminae,Thalassiosira trifulta,Rhizosolenia hebetata f.hiemalis、Actinocyclus curvatulus;而在东北陆架区以极地种为主,主要包括Fragilariopsis oceanica,Thalassiosira antarctica spora,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Thalassiosira hyalina。海盆区沉积硅藻丰度最高,平均为3.7×106个/g湿重(不包括角毛藻休眠孢子);东部陆架区丰度最低,仅有0.7×106个/g。本文同时探讨了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 硅藻 种类 丰度 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美琴 蓝东兆 +2 位作者 付萍 陈敏 叶友权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6-51,共6页
通过对取自南海6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沉积物粒度分析,查明了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和变种、变型.种类以热带外洋种为优势,如Azpeitia nodulifer、Roperia tesselata、Azpeitia a... 通过对取自南海6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沉积物粒度分析,查明了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和变种、变型.种类以热带外洋种为优势,如Azpeitia nodulifer、Roperia tesselata、Azpeitia africanus、Hemidiscus cuneiformis、Nitzschia marine等,伴有一定量的热带—亚热带近岸种和广布种如Paralia sulcata、Thalassiosira excentrica、Cyclotella stylorum、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Thalassiothrix longissoma等.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趋势.研究海区硅藻种类组成与临近的菲律宾海域相似程度最大,其次是东海、太平洋东北部海域.对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南海表层沉积硅藻主要受海底地质地貌、沉积速率、水动力条件和水文气候条件等的影响较大,硅藻的分布往往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学 南海 表层沉积 硅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美琴 蓝东兆 +1 位作者 王遹其 薛蕾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7-522,共6页
通过对中国南海62个站位表层沉积硅藻的分析,查明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热性外洋种为优势,伴有一定量的近岸广布种。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 通过对中国南海62个站位表层沉积硅藻的分析,查明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热性外洋种为优势,伴有一定量的近岸广布种。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趋势。根据表层沉积硅藻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硅藻种的分布和生态变化,划分6个硅藻组合带,各组合分别反映不同的海洋环境,其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为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与南海相邻海区硅藻种类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沉积硅藻种类组成与临近的菲律宾海域相似程度最大,其次是中国东海海域、太平洋东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 硅藻 海洋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