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C_CSM对全球海冰面积和厚度模拟及其误差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谭慧慧 张录军 +3 位作者 储敏 吴统文 邱博 李江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本文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BCC_CSM模式对全球海冰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该气候系统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全球海冰面积和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南半球海冰模拟能力优于北半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年平均海冰面积模拟误差最大的区域位... 本文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BCC_CSM模式对全球海冰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该气候系统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全球海冰面积和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南半球海冰模拟能力优于北半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年平均海冰面积模拟误差最大的区域位于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和巴伦支海等海区,年平均海冰厚度分布与观测相近,在北半球冬季模拟的厚度偏薄;从海冰季节变化来看,模拟的夏季海冰面积偏低,冬季偏高;从海冰年际变化来看,近60年南北半球海冰面积模拟都比观测偏多,但南半球偏多幅度较小,然而北半球海冰年际变化趋势的模拟却好于南半球。另外,通过对海冰模拟误差成因分析,发现模拟的净辐射能量收入偏低使得海温异常偏冷,是导致北半球冬季海冰模拟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海冰 模式评估 BCC_CSM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CSM1.1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温度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高峰 辛晓歌 吴统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5-1179,共15页
近期10~30年时间尺度的年代际预测是第五次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CMIP5)重要内容之一。按照CMIP5试验要求,国家气候中心利用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完成并提交了年代际试验结果。本文评估了该模式年代际试验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地表... 近期10~30年时间尺度的年代际预测是第五次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CMIP5)重要内容之一。按照CMIP5试验要求,国家气候中心利用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完成并提交了年代际试验结果。本文评估了该模式年代际试验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地表温度的预测能力,并通过与20世纪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的对比分析,研究模式模拟对海洋初始观测状态的依赖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在有、无海洋初始化条件下,模式均能模拟出1960~2005年间全球10年平均实测地表温度的变暖趋势,但在有海洋初始化条件下,可以明显减小BCC_CSM1.1模式模拟的全球升温趋势,使得年代际试验比历史试验的结果更接近观测值。这一特点在观测资料相对丰富的南北纬50°以内地区更为显著。(2)在年代际试验预测前期,通过Nudging方法,利用SODA再分析海洋温度资料对模式进行初始化,经过前期8~12月的协调后,模式预测的第1年南北纬50°范围海洋、陆面的平均地表气温接近于观测值(CRUTEM3,HadSST2)。由于模式初值SODA再分析SST资料与HadSST2观测值存在明显的全球大洋系统暖偏差以及模式本身系统偏差的影响,年代际试验模拟的地表气温在2~7年之内,从观测SST状态逐渐恢复到模式系统本身状态。在同组Decadal试验中,陆面和海洋恢复调整的时间长度几乎一致。(3)从10年平均气候异常在区域尺度上的预报技巧来看,有、无海洋初始同化对预测结果影响不大,高预测技巧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印度洋中高纬度、热带西太平洋以及热带大西洋区域。(4)SST变化与下垫面热通量密切相关,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区域,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是影响10年时间尺度SST变化较大的物理量,在中高纬度海洋,洋面温度变化主要受潜热通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气候系统模式 年代际预测 BCC_CSM 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CSM对北极海冰的模拟:CMIP5和CMIP6历史试验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松 苏洁 +1 位作者 储敏 史学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64,共16页
本文利用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在最近两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和CMIP6)的历史试验模拟结果,对北极海冰范围和冰厚的模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CMIP6改善了CMIP5模拟海冰范围季节变化过大的问题,总体上更接近观测... 本文利用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在最近两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和CMIP6)的历史试验模拟结果,对北极海冰范围和冰厚的模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CMIP6改善了CMIP5模拟海冰范围季节变化过大的问题,总体上更接近观测结果;(2)两个CMIP试验阶段中BCC_CSM模拟的海冰厚度都偏小,但CMIP6试验对夏季海冰厚度过薄问题有所改进。通过对影响海冰生消过程的冰面和冰底热收支的分析,我们探讨了上述模拟偏差以及CMIP6模拟结果改善的成因。分析表明,8-9月海洋热通量、向下短波辐射和反照率对模拟结果的误差影响较大,CMIP6试验在这些方面有较大改善;而12月至翌年2月,CMIP5模拟的北极海冰范围偏大主要是海洋热通量偏低所导致,CMIP6模拟的海洋热通量较CMIP5大,但北大西洋表层海流的改善才是巴芬湾附近海冰外缘线位置改善的主要原因。CMIP试验模拟的夏季海冰厚度偏薄主要是因为6-8月海洋热通量和冰面热收支都偏大,而CMIP6试验模拟的夏季海冰厚度有所改善主要是由于海洋热通量和净短波辐射的改善。海冰模拟结果的改善与CMIP6海冰模块和大气模块参数化的改进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通过改变短波辐射、冰面反照率和海洋热通量,使BCC_CSM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性能也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 气候系统模式 北极海冰 CMIP5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基于经济损失量化的北京市内涝韧性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邹家祥 段存存 +1 位作者 陈彬 王昊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4,共10页
针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与降雨重现期,基于InfoWorks ICM城市内涝模型,耦合内涝经济损失核算,刻画了北京市系统性能曲线。考虑内涝韧性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建立了北京市内涝韧性动态评估体系,定量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北京市内涝韧... 针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与降雨重现期,基于InfoWorks ICM城市内涝模型,耦合内涝经济损失核算,刻画了北京市系统性能曲线。考虑内涝韧性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建立了北京市内涝韧性动态评估体系,定量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北京市内涝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SP2-4.5、SSP3-7.0和SSP5-8.53种气候变化情景与降雨重现期分别为5、20、50、100 a的组合情景下,北京市的内涝韧性水平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工业区韧性水平最高,居住区韧性水平最低,北京市内环内涝韧性水平明显低于外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韧性 系统性能曲线 经济损失量化 InfoWorks ICM模型 气候变化情景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重心迁移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祝培甜 马永欢 +2 位作者 陈霈弦 李蕾 郭瑞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4,共8页
为了解中国耕地空间格局与气候适宜性变化,基于耕地、降水和气温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生态位模型,对中国耕地重心迁移变化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我国耕地重心向北迁移112 km,水田重心向东北迁移260 km,... 为了解中国耕地空间格局与气候适宜性变化,基于耕地、降水和气温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生态位模型,对中国耕地重心迁移变化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我国耕地重心向北迁移112 km,水田重心向东北迁移260 km,水浇地重心向西北迁移116 km,旱地重心向东北迁移90 km.2)耕地降水适宜性从我国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积温适宜性从我国南方向北方逐渐降低,青藏高原积温适宜性程度最低,气候适宜性从我国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3)水田的降水、积温和气候适宜性均为较适宜面积大,水浇地的降水和气候适宜性均为一般适宜面积大,积温适宜性为较适宜面积大,旱地的降水、积温和气候适宜性均为一般适宜面积大.4)耕地气候适宜性整体处于下降趋势,降水较适宜和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极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积温极适宜和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较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气候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极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建议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水田等优质耕地,并根据气候条件开垦耕地和退耕,从而对耕地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重心 气候适宜性 生态位模型 耕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干旱预测不确定性来源贡献度量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占玲 霍鹏颖 +1 位作者 叶瀛韬 谢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4,共11页
受多种因素影响,干旱预测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不同来源不确定性贡献度进行量化有助于识别关键不确定性来源,为提高干旱预测和风险评估精度提供依据。本文以北京地区气象干旱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全球气候模式(Globa... 受多种因素影响,干旱预测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不同来源不确定性贡献度进行量化有助于识别关键不确定性来源,为提高干旱预测和风险评估精度提供依据。本文以北京地区气象干旱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排放情景、干旱指数对北京地区干旱特征变量(历时、峰值和烈度)预测的不确定性贡献度进行量化,通过系统抽样和导函数分析法探讨GCM不确定性被合理估计时的最少模式数量。结果表明:GCM及排放情景与GCM交互作用对该地区平均及最大干旱特征变量预测的不确定性贡献度最大;最大不确定性来源并未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当GCM少于7个时,其引发的研究区干旱特征变量不确定性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预测 不确定性 多因素方差分析 全球气候模式 贡献度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7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24 位作者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吴方华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汪方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9,共18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模式及其开展的CMIP6试验介绍 被引量:90
8
作者 辛晓歌 吴统文 +13 位作者 张洁 张芳 李伟平 张艳武 路屹雄 房永杰 颉卫华 张莉 董敏 史学丽 李江龙 储敏 刘茜霞 颜京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3-539,共7页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正在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国家气候中心作为参与单位之一,通过近几年的模式研发,推出3个最新模式版本参与该计划,包括含有气溶胶化学模块的地球系统模式BCCESM1.0、中等分辨率气候模式BCC-...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正在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国家气候中心作为参与单位之一,通过近几年的模式研发,推出3个最新模式版本参与该计划,包括含有气溶胶化学模块的地球系统模式BCCESM1.0、中等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MR和高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HR。除了CMIP6中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这3个模式共将参与CMIP6中的10个模式比较子计划。文中主要介绍这3个模式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开展的CMIP试验,并对BCC-CSM2-MR模式的Historical试验结果进行简要评估,为试验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 BCC-CSM BCC-ESM CMIP6 气候系统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对季节内振荡的模拟 被引量:24
9
作者 董敏 吴统文 +1 位作者 王在志 张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2-922,共11页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因此原模式的预报量中的气温(T)和地面气压(p_s)则变为它们对参考大气气温的偏差和对参考面气压的偏差。模式还加入了新的Zhang-Mcfarlane对流参数化方案,并对其参数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还对模式边界层处理、雪盖计算等进行了改进。上述模式在实测的月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运行52年(1949年9月—2001年10月)。然后对运行结果中的季节内振荡的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NCAR CAM3模式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很差,主要表现在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强度很弱;东移波与西移波的强度很接近,而实际观测中是东移波的能量要远大于西移波;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很远。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很明显,强度接近于观测结果;模拟东移波的能量要大于西移波,这与观测较为一致;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不大。总的来看,BCC AGCM2.0.1模式在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方面比CAM3模式有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气候中心 大气模式 季节内振荡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冬小麦作物生长模型对产量气候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50
10
作者 孙宁 冯利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以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为例,介绍了两种作物生长模型——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SM和农业生产模拟系统(小麦模型)APSIM-Wheat在作物生产气候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在对WheatSM和APSIM-Wheat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的基础上,用北京地区1955~2... 以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为例,介绍了两种作物生长模型——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SM和农业生产模拟系统(小麦模型)APSIM-Wheat在作物生产气候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在对WheatSM和APSIM-Wheat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的基础上,用北京地区1955~2000年的历史时期气候资料,以日为时间步长,进行多年冬小麦生产的模拟,分析不同气候年型下冬小麦产量的风险。其中,利用WheatSM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北京地区热害对冬小麦产量造成的风险,结果表明,5月平均气温≥21℃时为灌浆期高温年型,热害造成的减产至少在13.1%以上;利用APSIM-Wheat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北京地区干旱造成的冬小麦产量风险,结果表明,当全生育期降水量<100mm,缺水量>169.40mm时,北京冬小麦全生育期严重干旱,冬小麦产量在4t·hm-2以下。以上研究结果符合生产实际,可为北京地区不同气候年型下冬小麦生产的动态决策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作物生长模型 气候风险评估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陈晓杰 张长城 +1 位作者 张金亭 王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了揭示湖北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基于CASA模型计算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重心模型、相关性分析和贡献指数等方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湖... 为了揭示湖北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基于CASA模型计算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重心模型、相关性分析和贡献指数等方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年均值介于532.19~656.49 g C/(m^(2)·a),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湖北省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植被NPP重心迁移轨迹呈M型,西北地区的增量和增速较大高于东南地区。(3)湖北省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4.49%,主要分布在荆门、荆州地区以及宜昌东南部地区;年均NPP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的面积高达87.65%,主要分布在随州、襄阳和孝感北部地区。(4)2000—2018年研究区域内NPP总量增加19.86×10^(-2)Tg C,在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NPP损益中,主要由其他土地类型向林地、耕地和草地转换引起;不同时期土地覆盖变化对NPP总量的贡献率有所差异,2000—2010年建设用地贡献率最高为53.81%,2010—2018年耕地贡献率最高为6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气候变化 重心模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胁迫下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驱动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兵 姜琳 +1 位作者 戈大专 尚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9-217,共9页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差异性,引入重心模型,分析和探讨了2002-2014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的变化特点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被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差异性,引入重心模型,分析和探讨了2002-2014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的变化特点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被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重心与降水重心年际迁移方向具有正相关性。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月植被NDVI受前0-1月降水影响最大,而不同季节植被的NDVI对降水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春季和冬季的植被NDVI均与前一季的降水呈现正相关性。该流域中乔木、灌木对降水反应的滞后性比草本植物要大;生长季的温度变化与植被的生长具有相关性。植被NDVI与月均温的正相关性达到最大的时间段差异较大。因此,植被NDVI和气候因子间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对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盖度 气候因子 雅鲁藏布江流域 重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的BCC气候系统模式ENSO预报订正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琳 任宏利 +2 位作者 陈权亮 田奔 刘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_CSM1.1m)提供的1991—2014年海表温度回报数据,将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stepwise Pattern Projection Method,SPPM)应用到改进BCC_CSM1.1m模式El N...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_CSM1.1m)提供的1991—2014年海表温度回报数据,将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stepwise Pattern Projection Method,SPPM)应用到改进BCC_CSM1.1m模式El Nino和南方涛动(ENSO)预报研究。SPPM是一种经验性模式误差订正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在大尺度模式预报因子场中找寻出与格点观测预报变量相关性高的信号,通过投影将这种信号反演出来,然后建立回归方程得到订正后的预报结果。本文交叉检验和滚动独立样本检验的结果表明,利用SPPM可以有效地提高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的预报技巧,尤其是在热带太平洋地区以及印度洋海区,24年交叉检验Nino3.4指数提前6个月预报的相关系数技巧可以提高8%~10%,预报误差得到显著降低。不同季节SPPM订正效果略有不同,其中对秋季的预报技巧提升最为显著。与此同时,交叉检验结果还显示,SPPM对El Nino中心纬向位置的预报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CSM1.1m ENSO 统计订正 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旅游气候变化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向柳 张玉虎 陈秋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4-661,共8页
考虑温度、湿度、降水、风速、日照要素构建旅游气候指数(TCI),利用信息扩散理论,构建旅游气候风险定量评估模型,并对北京城区旅游气候变化及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多气候要素的TCI可有效反映旅游气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 考虑温度、湿度、降水、风速、日照要素构建旅游气候指数(TCI),利用信息扩散理论,构建旅游气候风险定量评估模型,并对北京城区旅游气候变化及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多气候要素的TCI可有效反映旅游气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信息扩散模型(IDM)构建的旅游气候风险评估模型能有效分析单气候要素变化风险对旅游气候的影响,可为旅游气候风险评估提供新的途径。(2)1951-2014年,北京城区TCI持续升高,趋势线从1951年的Ⅲ级(65)升高到2014年Ⅱ级(73),平均增加1.17·(10 a)^(-1),且四季旅游舒适度呈上升趋势,双峰型旅游气候格局的峰区逐渐变宽,旅游气候持续改善,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因素。(3)低降水概率(p≤0.4)风险下,北京城区TCI介于45~71,仍处于可开展旅游活动的II^IV级,且随着时间推移,TCI呈增长趋势,降水对旅游气候的不利影响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旅游气候 信息扩散模型 风险 北京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U-OpenACC的气候模式加速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洒 魏敏 +2 位作者 邓帅 徐达 张晨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01-1008,共8页
为使数值模式适应异构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趋势,本文基于OpenACC语言,对气候模式BCC_AGCM3.0中动力框架三段程序段进行GPU加速优化试验。通过异步执行设置、循环内移、数据管理及向量参数化配置等方式,对模式中计算密集部分... 为使数值模式适应异构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趋势,本文基于OpenACC语言,对气候模式BCC_AGCM3.0中动力框架三段程序段进行GPU加速优化试验。通过异步执行设置、循环内移、数据管理及向量参数化配置等方式,对模式中计算密集部分程序段进行GPU加速并行化,并进行了优化运行效率对比及正确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BCC_AGCM3.0模式中三段程序段GPU加速后效率提升均在3倍以上,BCC_AGCM气候模式全球涡度均方根相对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速方法及策略对于数值天气气候模式在异构环境下的移植与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AGCM GPU OpenACC 异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的情景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范泽孟 范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028-5039,共12页
欧亚大陆复杂多样的植被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其时空分布格局将发生系列的偏移变化,进而对欧亚大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何从全球气候变化驱动的角度来实现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时... 欧亚大陆复杂多样的植被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其时空分布格局将发生系列的偏移变化,进而对欧亚大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何从全球气候变化驱动的角度来实现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时空偏移趋势的模拟分析,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在对HLZ生态系统模型进行改进和构建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欧亚大陆的气候观测数据(1981-2010年)和CMIP5 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情景数据(2011-2100年),实现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趋势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南部地区;3种气候情景下,欧亚大陆的亚热带干旱森林、暖温带湿润森林、亚热带有刺疏林、亚热带潮湿森林、冷温带潮湿森林、寒温带湿润森林、冷温带湿润森林、亚热带湿润森林、暖温带干旱森林、亚极地/高山湿润苔原和极地/冰原等植被生态系统的平均中心偏移幅度大于其他植被生态系统类型;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在RCP8.5情景下的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偏移幅度大于其他两种情景;在2011-2100年期间,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整体上将呈向北偏移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生态系统 平均中心时空偏移分析模型 情景模拟 欧亚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CSM1.0模式对20世纪降水及其变率的模拟
17
作者 董敏 吴统文 +2 位作者 王在志 辛晓歌 张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0),在给定温室气体、太阳常数、硫酸盐气溶胶、火山灰等外强迫数据的条件下,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气候进行模拟。对降水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BCC_CSM1.0模式能够模拟出全球降水的基本气候状态、季...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0),在给定温室气体、太阳常数、硫酸盐气溶胶、火山灰等外强迫数据的条件下,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气候进行模拟。对降水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BCC_CSM1.0模式能够模拟出全球降水的基本气候状态、季节变化、季节内振荡、年际变化等特征。模拟结果显示:与CMAP及CRU观测分析资料相比基本一致,全球陆地降水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存在上升趋势。同时,模式也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模拟降水的时空分布与观测不一致;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季节转变较观测偏快;主要雨带位置较观测偏西、偏北;夏季青藏高原东北侧有虚假的降水中心;热带季节内振荡较实际偏弱;降水年际变率较观测略大,主要发生在降水较明显的热带。BCC_CSM1.0模式模拟的全球陆地降水以及欧亚、亚洲、中国大陆(中国东部、江南、华北等地区)平均降水与近105年由观测所得的CRU资料基本一致,但多数地区比观测略偏低。模拟的全球陆地、中国东部、江南、华北等地区的降水趋势也与CRU资料一致;模拟的全球陆地降水在过去105年中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CRU资料相比,上升趋势更强,但在欧亚、亚洲、中国范围内模拟的降水趋势与观测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气候中心 气候模式 降水及其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两个CMIP6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潇潇 薛峰 +1 位作者 董啸 林壬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9-746,共18页
分析了国家气候中心两个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BCC-CSM2-MR和BCCESM1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的模拟情况,包括气候态特征以及在ENSO(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循环不同位相下的特征。本文同时对比分析了... 分析了国家气候中心两个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BCC-CSM2-MR和BCCESM1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的模拟情况,包括气候态特征以及在ENSO(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循环不同位相下的特征。本文同时对比分析了观测海温海冰驱动大气环流模式试验(AMIP试验)以及耦合模式的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气候态特征。相比大气模式,耦合模式能够明显改善对气候态的模拟,特别是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副热带高压从6~8月向北以及向东移动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对于El Nino衰减年和La Nina年合成来说,大气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El Nino衰减年(La Nina年)副高偏西(东)、对流减弱(增强)的特征,但是对于位置和强度的模拟存在偏差,特别是对于其季节内尺度的演变。耦合模式相比大气模式来说,并没有改善对于ENSO循环影响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的模拟,这可能和耦合模式模拟的ENSO本身的偏差有关。因此要想改善对于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差异的模拟,除了考虑海气相互作用之外,还需要改进模式对于ENSO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气候模式 CMIP6计划 季节内演变 副热带高压 降水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模式下淮河流域极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琛 石朋 +5 位作者 瞿思敏 孙龙 牟时雨 冯颖 董丰成 崔彦萍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4-500,共7页
本文以淮河干流小柳巷以上14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为基础,选取HadGEM2-ES气候模式,预测了2016—2075年RCP2.6、RCP4.5、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日降水量数据,选取年最大日降水量序列(AM)与超门限阈值峰值序列(POT),分析... 本文以淮河干流小柳巷以上14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为基础,选取HadGEM2-ES气候模式,预测了2016—2075年RCP2.6、RCP4.5、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日降水量数据,选取年最大日降水量序列(AM)与超门限阈值峰值序列(POT),分析未来气候模式下淮河流域极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和重现期。研究发现:在三种排放情景下,淮河流域暴雨中心均未发生明显转移,暴雨中心仍将集中于流域上游,这将给该地区带来潜在的防洪压力;极端降水量随着重现期的增长而增大;同时极端降水量按照RCP2.6、RCP4.5、RCP8.5的顺序增大;相同重现期,相同排放情景下AM序列略大于POT序列。研究结果对淮河流域未来防洪规划具有重要的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未来气候模式 极端降水量 暴雨中心 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生态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14
20
作者 金垚 熊士斌 +2 位作者 刘琰琰 张玉芳 上官昌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41-2149,共9页
【目的】利用旺苍县及其周边24个站点1971-2017年气候资料,以及旺苍地区土壤资料、地形资料,根据红心猻猴桃生长发育对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要求,建立区划指标体系,旨在填补当地研究空白,为旺苍红心猻猴桃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 【目的】利用旺苍县及其周边24个站点1971-2017年气候资料,以及旺苍地区土壤资料、地形资料,根据红心猻猴桃生长发育对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要求,建立区划指标体系,旨在填补当地研究空白,为旺苍红心猻猴桃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250000DEM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小网格推算模型,对红心猻猴桃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及空间分析,按照不适宜、次适宜、适宜3个等级,对旺苍县红心猻猴桃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红心猻猴桃种植最适宜区域面积为208.53 km^2,主要分布在旺苍县东北部檬子乡、英萃镇、正源乡斜线上,东西向槽谷地区的东侧,以及南部农建乡、化龙乡等地区;红心猻猴桃种植次适宜区域面积为597.15 km^2,主要集中在旺苍县南部,适宜区周围。【结论】本文综合考虑了气候、土壤、地形3种生态因素,充分结合旺苍县本地实际,采用指标分级法,得出了详细、直观的结果,能够为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规划管理红心猻猴桃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心猻猴桃 气候适宜性指标 小网格推算模型 精细化区划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