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研究进展
1
作者 渠庚 陈栋 +1 位作者 姚仕明 王洪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应基于河势演变规律和趋势,稳定有利河势、改善不利河势;探讨了未来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的方向,包括少沙背景下弯曲河道长期演化趋向及多目标治理需求,近岸河床长期冲刷下崩岸风险与河道监测预警,防洪-通航等协同综合治理技术及整治新材料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型 河道演变 多目标 治理技术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2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底沙输沙观测研究
3
作者 丁宏伟 韩玉芳 +4 位作者 胡国栋 路川藤 辛文杰 赵日明 谢至正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沙率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实测潮平均输沙率为0.007 kg/(m·s),输沙率最大值出现在涨急时刻,为0.045 kg/(m·s),落急时刻输沙率最大值为0.020 kg/(m·s)。涨落潮过程中,同样流速条件下,输沙率存在一定差异,涨潮时段推移质输沙率大于落潮时段。根据窦国仁公式计算的单宽推移质输沙率与实测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量级上存在差异,潮平均计算输沙率为0.004 kg/(m·s),小于实测值,涨急时刻最大计算输沙率为0.031 kg/(m·s),落急时刻为0.028 kg/(m·s),涨潮期间实测值大于计算值,落潮期间则相反,公式推荐的输沙综合系数取值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推移质输沙率 潮周期过程 坑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水沙通量时空变化及河床冲淤分布特征
4
作者 郭率 刘鑫 +1 位作者 周美蓉 关见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通量及冲淤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来看,三峡工程运用后中游干流年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减少68%~92%。径流年内均呈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的规律。除仙桃站年径流量和湖口站年输沙量增大外,其余支流和通江湖泊的水量和沙量均减小;(2)从空间尺度来看,径流量沿程变化未发生显著调整,但输沙量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沿程减小调整为沿程增加,且泥沙来源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上游输入为主(占比约为120%)调整为运用后的河床冲刷补给为主(占比为53%);(3)2002-2020年长江中游干流平滩河槽累计冲刷26.3亿m^(3),约占中下游总冲刷量的54%,尤以荆江段冲刷幅度最大(占比为47%),且冲刷重心由宜枝段向汉湖段移动;(4)建立了分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对应控制站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定量反映了坝下游河床纵向调整对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响应关系,可用于定量估算不同水沙条件下各河段的河床冲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沙通量 河床冲淤 时空变化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夏季肌肉脂肪酸组成及食源指示分析
5
作者 王敏 杨刚 +4 位作者 冯广朋 宋超 孙金辉 崔培 陈桂芹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85-91,共7页
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和摄食情况,在长江口采集野生棘头梅童鱼105尾,将样本按体长分为<40 mm、40~59 mm、60~79 mm共3个组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其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而通过脂肪酸标记法... 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和摄食情况,在长江口采集野生棘头梅童鱼105尾,将样本按体长分为<40 mm、40~59 mm、60~79 mm共3个组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其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而通过脂肪酸标记法进行食源指示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别之间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比值(DHA/EPA)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40 mm组SFA、PUFA的含量最高,而体长60~79 mm组MUFA含量最高;特征脂肪酸C16∶0、C20∶5n3、C22∶6n3、C18∶ln9指示了棘头梅童鱼对食物源藻类的摄食,C20∶4n6和C18∶1n7指示了其对食物源底栖生物的摄食,C18∶1n7与C18∶1n9的比值(0.36)<0.5表明了其对肉食性食物源的摄食。综合以上指标,棘头梅童鱼为杂食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脂肪酸 食物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及邻近水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罗源政 施利燕 +1 位作者 钟俊生 赵路路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共12页
为了探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及邻近水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以考量深水航道对鱼类栖息环境的影响,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及其邻近水域设置14个站点,分别进行了底拖网调查。结果显示:水域内采集到鱼类16035尾,隶属于9... 为了探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及邻近水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以考量深水航道对鱼类栖息环境的影响,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及其邻近水域设置14个站点,分别进行了底拖网调查。结果显示:水域内采集到鱼类16035尾,隶属于9目16科29属34种,以海洋鱼类和河口鱼类占绝大多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表明,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nas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春季优势种主要聚集在横沙浅滩,秋季优势种则以九段沙水域较多,分布格局存在季节差异。ABC曲线分析表明,水域鱼类群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小型鱼类占比较高;聚类分析将鱼类群落划分为不同的组群;RDA分析结果显示,秋季盐度对鱼类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深水航道建设扩大了长江口的低盐度水控制范围,形成了水域内鱼类种类数相对减少、群落结构简单化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深水航道 优势种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河段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
7
作者 黄勇 黄卫东 +3 位作者 栾华龙 杨翰林 渠庚 陈羿名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长江口为海陆双向河口,其南支受洪潮共同影响,河道演变较为复杂。在分析南支河段河道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工模型,重点开展了南支演变趋势预测研究。河演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之后,徐六泾人工节点基本形成,上游... 长江口为海陆双向河口,其南支受洪潮共同影响,河道演变较为复杂。在分析南支河段河道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工模型,重点开展了南支演变趋势预测研究。河演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之后,徐六泾人工节点基本形成,上游河势变化对南支河床演变的影响明显减弱,南支河段江岸基本稳定,滩槽位置相对稳定。定床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河段最大涨急流速为2.26 m/s,最大落急流速为2.69 m/s。动床模型试验结果表明:2016~2020年(循环4次)+100 a一遇水沙年+300 a一遇水沙年试验条件作用后,典型断面最深点相对冲深约7.8 m。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河段演变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河工模型 演变趋势 长江口 南支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特大干旱对河口淡水供应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8
作者 唐建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1,共6页
2022年夏秋季节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造成入海流量锐减,严重影响了长江口水源地的淡水供应。为研究长江流域的干旱特征,基于多源卫星降水产品CHIRPS,结合流域主要水文站的流量资料,分析了2022年度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2年夏秋季节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造成入海流量锐减,严重影响了长江口水源地的淡水供应。为研究长江流域的干旱特征,基于多源卫星降水产品CHIRPS,结合流域主要水文站的流量资料,分析了2022年度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特大干旱对长江口淡水供应的影响;结合长江口咸潮入侵数学模型情景模拟,探讨了特旱情况下加强流域水量调度提高长江口水源地供水保障的方式。研究表明,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干旱具有自上而下、自北向南发展的态势,下游最为严重;干旱自7月开始持续至年底,7~9月为干旱最严重的时段;从全流域看,7、8、9月干旱重现期分别约20~40、40~60、10~20年一遇,7~9月重现期约130~150年一遇;受此影响,长江口咸潮大幅提前,青草沙水库咸潮最长持续时间达98 d,创历史纪录;通过流域水量调度,在长江口小潮前7~8 d增加大通流量,对于降低青草沙水库取水口的盐度最为有利,所形成的取水窗口期也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特大干旱 长江口 淡水供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条件下长江口某电厂温排水影响研究
9
作者 应碧茜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2期103-110,共8页
长江口作为海陆连接的重要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突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电厂温排水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基于Mike21 FM建立了长江口某电厂温排水数值分析模型,对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电厂新增机组后温排水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模拟,并以长江流域自1... 长江口作为海陆连接的重要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突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电厂温排水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基于Mike21 FM建立了长江口某电厂温排水数值分析模型,对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电厂新增机组后温排水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模拟,并以长江流域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水文观测记录以来最极端的干旱年——2022年为例,分析极端气候条件下温排水影响范围的变化。结果表明:河口地区电厂温排水受上游径流和长江口外潮汐的双重影响,通常情况下高温升水体最大扩散面积不超过1.53 km^(2),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温排水影响范围最大可达7.96 km^(2)。研究成果对河口电厂管理以及极端气候影响下温排水影响分析提供了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温排水 Mike21 FM 极端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含沙条件下长江口丁坝群冲淤及水动力变化特点
10
作者 李溢汶 吴巍巍 代斌 《水运工程》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为研究丁坝群工程在低含沙条件下的保滩效果及其与水动力的响应关系,采用青草沙水库北堤外侧2014—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丁坝群工程实施后区域的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基于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丁坝群工程在2014与2021年地形条件... 为研究丁坝群工程在低含沙条件下的保滩效果及其与水动力的响应关系,采用青草沙水库北堤外侧2014—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丁坝群工程实施后区域的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基于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丁坝群工程在2014与2021年地形条件下的水动力与正向风浪特点。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库北堤丁坝群工程实施后,坝田滩地在2014—2021年间出现了最大厚度近10 m的淤积,滩地高程淤积至0 m附近后保持稳定、冲淤速度变缓,形成的岸坡比降在1:3~1:5;丁坝群头部无冲刷坑形成,与外侧新桥通道底高程在丁坝群实施前已达到-15 m有关;随着坝田滩地的整体淤高,近主槽侧滩面涨落潮流速均呈增大趋势,模拟条件下的高低潮位、有效波高变幅小于0.03 m,基本未受到坝田淤高的影响。丁坝群工程在低含沙条件下仍具有固沙保滩效果,可为长江口水流冲蚀堤岸的护滩带建设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沙条件 丁坝群 滩槽冲淤 水动力 长江口 青草沙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下上海高速公路对外通道评估优化
11
作者 江文平 尹丽娜 邵丹 《交通与港航》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综合交通网络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起着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公路是最基础、覆盖面最广泛的交通设施,尤以高速公路的时空效率最高。构建合理的高速公路对外通道,对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路网对接,强化对周... 综合交通网络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起着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公路是最基础、覆盖面最广泛的交通设施,尤以高速公路的时空效率最高。构建合理的高速公路对外通道,对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路网对接,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与预测上海对外出行需求,评估现状与规划年高速公路对外通道运行状况,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贯彻一体化对路网体系的内涵要求,提出上海高速公路通道对外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对外通道 对外出行需求 路网运行评估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集成机器学习的波浪预报 被引量:5
12
作者 沈晖华 时健 +2 位作者 徐佳丽 朱士鹏 郑金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358,共5页
采用多层感知器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为第一层子模型,极端树模型为第二层元模型,建立基于Stacking集成机器学习的波浪预报算法,并引入邻域平均法抑制在拐点处产生的数值震荡。以长江口外海2016年1-9月的风速和中国近海波高数据为数据源,... 采用多层感知器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为第一层子模型,极端树模型为第二层元模型,建立基于Stacking集成机器学习的波浪预报算法,并引入邻域平均法抑制在拐点处产生的数值震荡。以长江口外海2016年1-9月的风速和中国近海波高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机器学习风速与有效波高之间的关系,将2016年10-11月的风速、波高数据用于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预报前45 d R^2拟合优度达到0.97以上,平均误差最大值为0.08 m,平均相对误差最大值为0.05,预报结果与波浪谱模型结果趋势一致,准确度较高;预报结果后15 d误差增长较快,这与训练集数据中寒潮浪占比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机器学习 Stacking算法 波浪预报方法 长江口外海海域 中国近海波浪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条件下长江口防洪御潮及供水保障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磊 褚明华 +5 位作者 朱建荣 潘军宁 俞茜 缴健 王逸飞 窦希萍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4期18-26,共9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增加了整个长江口的水深,抬高了潮汐和风暴潮的基础水位,使得河口咸潮入侵,洪水和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同时,由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库群建设,进入河口的泥沙量锐减,加剧了河...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增加了整个长江口的水深,抬高了潮汐和风暴潮的基础水位,使得河口咸潮入侵,洪水和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同时,由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库群建设,进入河口的泥沙量锐减,加剧了河口咸潮上溯,对区域人群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和演变规律、长江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动力要素变化、河口咸潮入侵时空分布和水盐交换机制及供水安全风险、海平面上升对海堤防洪御潮能力的影响、长江口地区防洪御潮韧性等5个方面总结归纳了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保障河口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和防洪御潮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咸潮入侵 防洪御潮 供水安全 海平面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丹江口下游近坝段枯水期通航水位恢复试验研究
14
作者 朱勇辉 郭小虎 +2 位作者 李凌云 王彦君 张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3,共8页
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安乐河出口约5 km处,且补水量与调水量基本一致,工程对航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水段,为恢复枯水期通航水位需要开展航道综合治理。利用河工模型试验论证了综合治理方案的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 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安乐河出口约5 km处,且补水量与调水量基本一致,工程对航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水段,为恢复枯水期通航水位需要开展航道综合治理。利用河工模型试验论证了综合治理方案的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进一步论证。结果表明,减水-补水212 m 3/s方案尾门水位分别为86.47、85.90 m条件下,引航道口—黄家港段水位下降,黄家港以下水位保持不变,其中引航道口水位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0.08、0.19 m;综合治理方案1实施后引航道口水位下降均为0.02 m,减水段的水位仍未恢复至调水前的水平,主因是从安乐河口补水的水流并未能进入到左侧主航道内;基于试验研究结果,建议对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优化,在沧浪洲出水口下沿布置2道护底带;通过试验论证了护底带的4个高程,建议护底带高程为85.5 m,并对护底带高程进一步细化论证;优化后的方案可使引航道口至黄家港段的水位略超过调水前的水平,其中引航道口处最大水位抬高0.0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近坝段 枯水期 通航水位 河工模型试验 恢复试验 航道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野外观测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15
作者 徐华 夏明嫣 +3 位作者 温永宁 夏云峰 张益铭 韩玉芳 《水运工程》 2024年第9期197-203,共7页
为提升深水航道数据资源的采集、融合、分析及应用能力,在南京长江深水航道水沙环境与工程安全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进行长江深水航道野外观测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采用B∕S架构,通过物联网、分布式建构等技术手段结... 为提升深水航道数据资源的采集、融合、分析及应用能力,在南京长江深水航道水沙环境与工程安全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进行长江深水航道野外观测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采用B∕S架构,通过物联网、分布式建构等技术手段结合常用网络传输协议连接各数据集群,实现多源异构历史资料的整合与治理、实时监测数据的接入和第三方数据的聚合,开发了数据门户、水运一张图、工程专题、监测大屏、水位预测等专题应用。平台建设实现了以深水航道为主题的数据聚合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深水航道 野外观测 数据聚合 数据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流路多目标联合运用方式研究
16
作者 于守兵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面临着新形势下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多目标需求。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河口河道防洪形势、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和备用流路现状情况。清水沟流路在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面临着新形势下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多目标需求。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河口河道防洪形势、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和备用流路现状情况。清水沟流路在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防洪形势明显改善,然而仍面临着大洪水的威胁;目前河道滩地呈现约6‱的倒比降,加剧了大洪水时的防洪压力。黄河口国家公园清水沟片区在清四控导工程以下无整治工程,规划的科研平台和大量基础设施要求洪水尽量不漫滩。刁口河片区规划的生态补水量为0.55亿m^(3),附近海岸因缺乏泥沙补给处于蚀退状态。刁口河主槽淤积萎缩,滩地开发建设侵占严重,亟待长期过水加强保护。新形势下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为“联合运用、常态过水、平滩分流、双河行洪”。刁口河常年维持一定的过水流量。当清水沟流量达到3500 m^(3)/s时向刁口河分流,大洪水时两条流路作为5000 m^(3)/s流量的泄洪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多目标 流路运用 清水沟流路 刁口河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邵海燕 王卿 +1 位作者 高春霞 赵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为了解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时空分布及关键影响驱动因子,基于2018—2020年8月(夏季)、11月(秋季)长江口浮游植物调查数据,运用群落多样性分析指标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探究了长江口浮游... 为了解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时空分布及关键影响驱动因子,基于2018—2020年8月(夏季)、11月(秋季)长江口浮游植物调查数据,运用群落多样性分析指标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探究了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浮游植物8门99属185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是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优势种主要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等,其中中肋骨条藻长期占绝对优势;在时间上,夏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种类数显著高于秋季(P<0.05),但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更高,分布更均匀;在空间上,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整体上呈现东滩>南支>北支的分布格局;GAM分析显示,在夏季,水温(Tem)、酸碱度(pH)和氮磷比(TN/TP)是显著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其中TN/TP的贡献率最高(71.86%),在秋季,盐度(Sal)、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Mn)是显著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其中DO的贡献率最大(48.48%)。研究表明,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存在季节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资源动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影响因素 广义加性模型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道边坡薄壁混凝土衬砌面板智能化养护技术
18
作者 李银 王明阳 《四川水力发电》 2024年第5期24-27,共4页
大型渠道边坡采用薄壁混凝土面板衬砌能够显著提高渠道边坡的稳定性及抗冲耐磨性,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河道边坡垮塌等问题出现的几率。针对施工完成的渠道边坡衬砌面板常采用人工洒水养护的方式应对渠道内风速大、混凝土水分蒸发快... 大型渠道边坡采用薄壁混凝土面板衬砌能够显著提高渠道边坡的稳定性及抗冲耐磨性,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河道边坡垮塌等问题出现的几率。针对施工完成的渠道边坡衬砌面板常采用人工洒水养护的方式应对渠道内风速大、混凝土水分蒸发快、易开裂的情况。阐述了以引江济淮主渠道边坡衬砌面板为研究对象,对薄壁混凝土衬砌面板的智能化养护施工技术进行的研究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济淮 渠道 边坡 薄壁混凝土 智能化 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分类分级分段及河流形态学研究进展
19
作者 董耀华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9期6-13,共8页
河流分类、河流分级及干流河道分段合称为河流三分(分类·分级·分段);基于河流三要素(流域-水系-干流河道)和河流三分-河流形态学-河流学体系,开展了河流三分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河流形态学再构建以及河流形态定性特性与定量... 河流分类、河流分级及干流河道分段合称为河流三分(分类·分级·分段);基于河流三要素(流域-水系-干流河道)和河流三分-河流形态学-河流学体系,开展了河流三分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河流形态学再构建以及河流形态定性特性与定量因子指标辨识。主要成果结论包括:①优化了独立与非独立河流分类、河流分级Horton法改进、河流5区分段等方法,完善了河流界定拓展、河流平等与分级、干流河道“层次分段”等新理论,总结了世界大江大河及长江河流三分实践应用;②河流形态学研究河流现状及恒常形态,包括以河流三分为基石的河流三要素特性研究和以干流河道平面-剖面-断面形态为核心的河谷-河床-河道形态研究;③定性辨识了河流形态15项殊相特性与共相原则(包括复合流域水系、复杂干流河道等形态特性,干流河道优先、河流湖泊统一、干流河道唯一、侵蚀基面统一等新增原则);④定量辨识了河流形态4类因子指标,双指标3种相关关系(并行-从属-或然)与3类组合模式(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三因子4类及9种相关模式(均衡线型-瓶颈线型-三角形-金字塔-均分圆-同心圆-同切圆-交叉圆-三角圆)。倡导“河流学-长江学-水科学”学科范式,积极践行“治河·治江·治水”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与非独立河流分类 河流分级Horton法改进 河流5区分段法 河流形态学 双指标相关与组合 三因子相关模式 河流三要素(流域-水系-干流河道) 河流学-长江学-水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后汛期长江口严重咸潮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红杰 王金华 +1 位作者 张志林 卜东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2,共5页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现象,9月长江口河段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咸潮入侵,对长江口沿江水源地造成严重威胁。为研究2022年后汛期(9~10月)长江口严重咸潮入侵的空间分布,掌握咸潮上溯的最上游位置,基于2022年9~11月长期站实测资料...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现象,9月长江口河段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咸潮入侵,对长江口沿江水源地造成严重威胁。为研究2022年后汛期(9~10月)长江口严重咸潮入侵的空间分布,掌握咸潮上溯的最上游位置,基于2022年9~11月长期站实测资料和咸潮应急监测资料及历年实测水文资料,定量分析了长江口咸潮的横向、纵向及垂向分布,结合FVCOM盐度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北港水域盐度底表层差异显著,底表层盐度比值平均为25;咸潮最严重时,影响到徐六泾节点段,最上游到达苏通大桥上游约1.0 km。研究结果对长江口应急水源地的规划选址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咸潮入侵 盐度 数值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