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茶蚜Toxoptera aurantii致病力筛选及毒力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秦丽 卫书霞 +2 位作者 汪仁敏 姜浩 朱虹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3期70-76,共7页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Boyer de Fonscolombe, 1841)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开展茶蚜的绿色防控是茶叶安全优质生产的重要保障。研究以无翅茶蚜为研究对象,通过喷雾塔喷雾接菌方法,对供试的9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无翅茶蚜的致病力活性进行...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Boyer de Fonscolombe, 1841)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开展茶蚜的绿色防控是茶叶安全优质生产的重要保障。研究以无翅茶蚜为研究对象,通过喷雾塔喷雾接菌方法,对供试的9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无翅茶蚜的致病力活性进行筛选,获得了3株致死中时LT50在4.5 d以内,7 d校正死亡率在90%以上的潜在高致病菌株。进一步通过活性评价试验,优化出高致病球孢白僵菌Bb2032菌株,并对该菌株开展了侵染无翅茶蚜毒力学活性评价研究,其4 d、8 d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881×107孢子/mL和2.102×104孢子/mL。最后通过显微技术观察高致病球孢白僵菌株Bb2032侵染茶蚜的症状,表明菌丝主要从无翅茶蚜的腹管和头部两个位置浸染。该研究将为白僵菌应用在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提供理论基础,为茶叶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茶蚜 致病力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白僵菌的分类
2
作者 魏万勇 蒲涛 +1 位作者 陈雪 刘渝铃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03,114,共4页
白僵菌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作为一种真菌杀虫剂,也应用于白僵蚕人工饲养。众多文献研究涉及白僵菌,但关于其分类很不统一甚至混乱。真菌分类系统复杂多样,形态学特征是传统分类学的主要依据,结合微生物分类学的不断发展,提出了白僵菌传统... 白僵菌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作为一种真菌杀虫剂,也应用于白僵蚕人工饲养。众多文献研究涉及白僵菌,但关于其分类很不统一甚至混乱。真菌分类系统复杂多样,形态学特征是传统分类学的主要依据,结合微生物分类学的不断发展,提出了白僵菌传统分类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多样的分类依据,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微生物分类学 形态特征 分类系统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与小球孢白僵菌复配对温室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祥雷 张武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5期54-57,共4页
本文研究小球孢白僵菌与PBS表面活性剂复配对寒地温室害虫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通过平板计数法确定小球孢白僵菌菌种的菌含量,将小球孢白僵菌与PBS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成5种浓度梯度的菌悬液,分别命名为G_(1)~G_(5),以防治效果为实验... 本文研究小球孢白僵菌与PBS表面活性剂复配对寒地温室害虫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通过平板计数法确定小球孢白僵菌菌种的菌含量,将小球孢白僵菌与PBS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成5种浓度梯度的菌悬液,分别命名为G_(1)~G_(5),以防治效果为实验测定标准,寻找出复配组分最优配比,筛选出防治小菜蛾幼虫的复配菌悬液的最佳防治浓度。试验数据表明,不同浓度下,用PBS培养真菌比蒸馏水更能保护微生物的活性及完整性。复配菌悬液对寒地温室害虫的致死效果较为明显,且不同浓度梯度混合液的防治效果不同,G_(1)~G_(5)浓度之间的小球孢白僵菌复配菌悬液均可配制形成生物农药用于温室小菜蛾幼虫防治。但在寒地温室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浓度为G_(1)的小球孢白僵菌复配菌悬液的防效最高。总体来看,浓度为3×10^(7)cfu/mL的小球孢白僵菌复配菌悬液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优于其他复配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 白僵菌 小菜蛾幼虫 复配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中蜂外勤蜂慢性毒性测定
4
作者 彭康乐 黄源艺 +4 位作者 许昌辉 张乐 郭太兵 刘文斌 黄少康 《中国蜂业》 2024年第4期58-60,共3页
球孢白僵菌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治,中蜂外出采集活动时可能会接触到球孢白僵菌。为了探明球孢白僵菌对中蜂外勤蜂的影响。配制含不同浓度(10~5、10~6、10~7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室内30℃、60%RH条件下测试对中蜂外勤蜂的慢... 球孢白僵菌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治,中蜂外出采集活动时可能会接触到球孢白僵菌。为了探明球孢白僵菌对中蜂外勤蜂的影响。配制含不同浓度(10~5、10~6、10~7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室内30℃、60%RH条件下测试对中蜂外勤蜂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中蜂外勤蜂接触球孢白僵菌(10~5、10~6、10~7孢子/mL)14天后,三组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6.4%、68.2%、100%,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呈剂量毒性效应关系,说明球孢白僵菌对中蜂外勤工蜂的触杀毒性强。而取食10~5、10~6、10~7孢子/mL孢子糖液的工蜂生存曲线与剂量无对应关系,说明外勤蜂食入白僵菌孢子后无明显毒性。建议在球孢白僵菌施用期间,宜避开中蜂养殖区或开花的蜜粉源,或蜂群转场,以减少对中蜂的触杀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中蜂 外勤蜂 触杀 胃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代培养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幼虫毒力和产孢量的影响及菌株复壮研究
5
作者 陈记娟 朱碧锋 +2 位作者 李皓龙 SHAUKAT Ali 吴建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连续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二龄幼虫毒力、产孢量的影响,并进行菌种复壮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球孢白僵菌SCAUJH1... 【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连续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二龄幼虫毒力、产孢量的影响,并进行菌种复壮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球孢白僵菌SCAUJH19继代培养10代,得到F_(1)~F_(10)代菌株并测定产孢量。采用浸虫法分别用F_(1)~F_(10)代菌株处理斜纹夜蛾二龄幼虫,测定其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建立模型分析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代数、毒力与产孢量的关系及毒力退化规律。采用活虫复壮法对F_(4)、F_(6)、F_(8)、F_(10)代菌株进行复壮,比较复壮前后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效果,并测定产孢量。【结果】球孢白僵菌F_(1)~F_(5)代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无显著差异,处理7 d时校正死亡率为42.44%~45.22%,而F_(6)、F_(8)、F_(10)代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降至37.00%、22.94%、12.17%。F_(1)~F_(5)代菌株产孢量为9.65~10.43×10^(8)CFU/mL,F_(6)、F_(8)、F_(10)代菌株产孢量分别降至7.62×10^(8)、5.14×10^(8)、4.69×10^(8)CFU/mL。建立模型发现,菌株继代培养到F_(5)代后,产孢量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下降,且产孢量与毒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继代培养代数较少的菌株产孢量较高,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力较强。通过活虫复壮法对F_(4)、F_(6)、F_(8)、F_(10)代菌株进行复壮后,菌株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50%,且均高于原始菌株的最高致死率,复壮后菌株的产孢量均高于复壮前的产孢量。【结论】球孢白僵菌在继代培养4~5代后,产孢量逐代下降,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也逐代降低,需进行菌种复壮;采用活虫复壮法可将继代后的球孢白僵菌恢复或提高至原有特性;同一菌株的产孢量可作为评价其毒力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斜纹夜蛾二龄幼虫 复壮 毒力 产孢量 校正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分析白僵菌侵染家蚕过程中主要代谢物的变化
6
作者 倪德芳 陈佳睿 +3 位作者 许洋 李文凯 李文哲 童应华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共10页
利用LC-MS分析方法,从代谢组学角度分析白僵菌Beauveria bassiveria侵染家蚕Bombyx mori幼虫过程中的代谢物种类变化,基于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僵菌孢子萌发前期,主要产生荜茇酰胺、地奥司明、jug... 利用LC-MS分析方法,从代谢组学角度分析白僵菌Beauveria bassiveria侵染家蚕Bombyx mori幼虫过程中的代谢物种类变化,基于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僵菌孢子萌发前期,主要产生荜茇酰胺、地奥司明、juglalin等40种代谢物,以黄酮类、生物碱为主;在白僵菌芽管期形成I期,主要产生苦杏仁苷、isorhamnetin-3-glucoside、生物素、烟酸等39种代谢物,以有机酸、糖苷类、维生素类为主;在白僵菌芽管期形成II期,主要产生myristoleic acid、ephedrine、verruculogen、阿霉素、D-glycero-D-galacto-heptitol等100种代谢物,以有机酸、生物碱、抗生素类为主;在白僵菌附着胞形成期,主要产生neoglucobrassicin、2-aminoisobutyric acid等21种代谢物,以糖苷类、氨基酸类为主。与孢子萌发前期相比,白僵菌到芽管期形成I期,有138种代谢物显著上调,主要是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酯类,97种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是有机酸类、醇类、胺类;与芽管期形成I期相比,到芽管期形成II期,有136种代谢物显著上调,主要是有机酸类、胺类、核苷类,60种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是有机酸类、酯类、氨基酸类;与芽管期形成II期相比,到附着胞形成期,有52种代谢物显著上调,主要是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酰胺类、酚类、糖类,242种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是有机酸类、酯类、酚类、氨基酸类、酰胺类、核苷类。在白僵菌侵染过程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有FoxO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local analgesics等,且到芽管期形成期,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较多。该研究可为揭示白僵菌对寄主昆虫的侵染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侵染过程 代谢物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Bb-Gq对苹掌舟蛾的致病性测定及应用研究
7
作者 刘志佳 李文静 +1 位作者 李继泉 崔建州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10-13,共4页
本研究利用分离自松果梢斑螟幼虫的球孢白僵菌Bb-Gq菌株,采用喷施法对苹掌舟蛾的致病性以及田间防治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Gq菌株对苹掌舟蛾有较强的致病性,第1 d时,各浓度累积校正死亡率的差异性均不显著,随接种时间的... 本研究利用分离自松果梢斑螟幼虫的球孢白僵菌Bb-Gq菌株,采用喷施法对苹掌舟蛾的致病性以及田间防治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Gq菌株对苹掌舟蛾有较强的致病性,第1 d时,各浓度累积校正死亡率的差异性均不显著,随接种时间的延长显著性逐渐提高,第7 d时,孢悬液浓度为1×10^(8)、1×10^(7)孢子/mL与1×10^(4)、1×10^(5)、1×10^(6)孢子/mL累积校正死亡率的差异性显著。随接种时间的延长,Bb-Gq菌株对苹掌舟蛾3~7 d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2.51×1012、7.25×10^(7)、2.43×10^(5)、5.17×10^(3)和2.32×10^(3)孢子/mL,1×10^(4)~1×10^(8)孢子/mL浓度范围内的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5.62、4.93、4.63、4.16和3.97 d。田间防治实验结果表明:施药7 d后,平均虫口密度为5.0头/枝,施药14 d后,平均虫口密度为0头/枝,虫口平均减退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掌舟蛾 球孢白僵菌 生物防治 田间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和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作用 被引量:54
8
作者 刘洪剑 朴春根 +3 位作者 汪来发 申相澈 郑荣镇 束庆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68,共5页
在不同温度、不同剂量下用白僵菌侵染松墨天牛越冬4龄幼虫,结果表明:20~25℃是白僵菌作用松墨天牛的最适温度范围。20℃时3种浓度剂量的白僵菌孢悬液在松墨天牛体内有效继代校正宿存率均达最高,分别为58%、95%、100%。通过白僵菌、管... 在不同温度、不同剂量下用白僵菌侵染松墨天牛越冬4龄幼虫,结果表明:20~25℃是白僵菌作用松墨天牛的最适温度范围。20℃时3种浓度剂量的白僵菌孢悬液在松墨天牛体内有效继代校正宿存率均达最高,分别为58%、95%、100%。通过白僵菌、管氏肿腿蜂及携带白僵菌的管氏肿腿蜂分别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作用比较发现:第7天时,单独接种白僵菌的最高死亡率在25℃条件下是26.3%;单独接肿腿蜂的最高死亡率是55.0%;携菌肿腿蜂的最高致死率为94.4%。林间防治试验表明: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使松墨天牛幼虫死亡率达到61.1%,而肿腿蜂使松墨天牛幼虫的林间致死率是40.8%,白僵菌的为0。肿腿蜂携带白僵菌可对松墨天牛幼虫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肿腿蜂 松墨天牛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侵染柑橘木虱的球孢白僵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24
9
作者 宋晓兵 彭埃天 +3 位作者 程保平 凌金锋 陈霞 张炼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144,共6页
从柑橘木虱虫体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强致病性的虫生真菌GZMS-28,本文测定了该菌株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并分析了其rDNA ITS基因序列。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浓度为1.0×108个/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柑橘木虱... 从柑橘木虱虫体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强致病性的虫生真菌GZMS-28,本文测定了该菌株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并分析了其rDNA ITS基因序列。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浓度为1.0×108个/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柑橘木虱成虫7d后,其校正死亡率达到95.7%。菌株GZMS-28的培养特征与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较为一致,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白僵菌属多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对应序列相似性达到99%以上,因此将菌株GZMS-28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球孢白僵菌 致病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田常用化学农药对白僵菌孢子和菌丝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廖文程 叶兰钦 +2 位作者 邓建华 高家合 吴兴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测定了5种杀虫剂和5种杀菌剂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对白僵菌的兼容性好于杀菌剂。杀虫剂辟蚜雾、功夫、氧化乐果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小,混用时孢子萌发率超过80%,残效实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90 ... 测定了5种杀虫剂和5种杀菌剂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对白僵菌的兼容性好于杀菌剂。杀虫剂辟蚜雾、功夫、氧化乐果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小,混用时孢子萌发率超过80%,残效实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90 67%,90 67%,72 00%,因此可以与白僵菌同时使用或混用。百菌清、菌核净、多菌灵等杀菌剂抑制了白僵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萌发率不超过13%),不应与白僵菌同时使用或混用。在化学农药与白僵菌混用时必须先进行严格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孢子萌发 菌丝生长 杀虫剂 杀菌剂 烟蚜 烟叶害虫 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研究现状及提高其杀虫效果展望 被引量:40
11
作者 林海萍 韩正敏 +1 位作者 张昕 毛胜凤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但用于害虫大规模防治效果缓慢而不稳定,致使工业化、标准化及剂型加工等方面均存在困难。鉴于此,从球孢白僵菌对寄主侵染途径的10个阶段,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但用于害虫大规模防治效果缓慢而不稳定,致使工业化、标准化及剂型加工等方面均存在困难。鉴于此,从球孢白僵菌对寄主侵染途径的10个阶段,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在杀虫过程中的作用,TF-1毒素、TF-2毒素、白僵菌素、卵孢霉素和布氏白僵菌素等与杀虫有关的毒素等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球孢白僵菌杀虫机理研究的现状,并总结出球孢白僵菌制剂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菌种容易退化和制剂储藏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酶、毒素、菌种、生产工艺与剂型的角度对如何提高球孢白僵菌杀虫效果的问题进行展望。主要措施有:筛选酶活力强的优良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毒素基因,并进行转基因育种,进一步研究菌种毒力退化机制,对发酵反应器进行改进与条件控制,提高制剂的储藏稳定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学 球孢白僵菌 杀虫效果 杀虫机理 制剂开发 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病原真菌筛选及林间感染试验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四宝 黄勇平 +3 位作者 张心团 刘云鹏 樊美珍 李增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16,共4页
选用 7株虫生真菌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毒力存在差别 ,其中以金龟子绿僵菌Ma83菌株的毒力最强 ,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 1 0 0 %和 79% ,致死中时LT50 为 5 2 4d ,致死中浓度LC50 为 1 3 8× 1 0 ... 选用 7株虫生真菌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毒力存在差别 ,其中以金龟子绿僵菌Ma83菌株的毒力最强 ,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 1 0 0 %和 79% ,致死中时LT50 为 5 2 4d ,致死中浓度LC50 为 1 3 8× 1 0 6孢子 /mL。松褐天牛虫体不同部位接触白僵菌Bb2 0 2 1无纺布菌条的感染试验表明 ,触角、口器、足和腹的感染率依次升高 ,致死中时依次下降 ,表明足与腹部是白僵菌感染天牛成虫的主要部位。林间感染试验表明 ,球孢白僵菌Bb2 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 球孢白僵菌 金龟子绿僵菌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天牛幼虫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筛选(英文)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会平 黄大庄 +2 位作者 王志刚 闫海霞 郑建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6-71,共6页
为利用白僵菌防治桑天牛,从野外感病死亡昆虫体上进行分离,同时利用黄粉虫对河北省土壤中的白僵菌进行诱集。诱集结果表明:白僵菌较多存在于自然的或人为活动较少的土壤中。利用获得的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初步筛选出Bi05和Bs... 为利用白僵菌防治桑天牛,从野外感病死亡昆虫体上进行分离,同时利用黄粉虫对河北省土壤中的白僵菌进行诱集。诱集结果表明:白僵菌较多存在于自然的或人为活动较少的土壤中。利用获得的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初步筛选出Bi05和Bs042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其接种10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6.47%和92.93%,致死中时分别为4.53d和4.83d,而其他菌株的死亡率在28.59%和82.12%之间,致死中时从5.84d到16.4d。利用不同孢子浓度的悬浮液对桑天牛幼虫进行接种,进一步测定了Bi05和Bs04菌株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6.76×105和1.39×106conidia·mL-1。Bi05和Bs04菌株具有生物防治桑天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白僵菌 毒力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及其伴生菌发酵液对线虫的毒力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迪 刘彬 +4 位作者 李玲玉 王媛媛 朱晓峰 段玉玺 陈立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82,共5页
采用发酵液浸没法,以4种线虫作为靶标,对6株白僵菌、7株伴生菌菌株进行了杀线虫活性筛选,以期获得新的、高效的杀线虫生防菌资源。其中:处理24 h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 2龄幼虫及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2龄幼虫... 采用发酵液浸没法,以4种线虫作为靶标,对6株白僵菌、7株伴生菌菌株进行了杀线虫活性筛选,以期获得新的、高效的杀线虫生防菌资源。其中:处理24 h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 2龄幼虫及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均达80%以上的菌株仅有白僵菌Snef2598及伴生菌Snef5;供试菌株对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的毒力均较低,其中仅有1株白僵菌校正死亡率达到40%以上。处理48 h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0%以上的菌株有白僵菌4株和伴生菌5株;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超过90%的菌株有白僵菌3株和伴生菌1株;供试菌株对水稻干尖线虫毒力均较低,校正死亡率达60%以上的菌株有白僵菌3株和伴生菌2株;几乎所有供试菌株,对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sp.的毒力均很高,处理24 h及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7%以上,且被杀死的小杆线虫体壁以及虫体内部物质均被不同程度地消解。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Snef2598及其伴生菌菌株Snef5对4种靶标线虫的毒力均较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伴生菌 发酵液 线虫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角胸叶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定锋 李良德 +4 位作者 黎健龙 李慧玲 张辉 王庆森 吴光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9-236,共8页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是一种茶树上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其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虫在局部茶园,尤其是有机茶园中常爆发成灾。如何有效防治该害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原寄主为茶...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是一种茶树上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其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虫在局部茶园,尤其是有机茶园中常爆发成灾。如何有效防治该害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原寄主为茶园鞘翅目害虫的9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依据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性状初步筛选出Bb338、Bb346和Bb2-1等3个生物学性状优良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浸虫法研究了3个菌株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杀虫毒力。生测结果表明,用每毫升1×10~7个孢子的孢悬液处理后,球孢白僵菌Bb2-1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100%,僵虫率达86.11%;LT_(50)仅为3.32 d。综合上述各生物学特性和杀虫毒力表明,筛选到的Bb2-1菌株具有生长速率快、产孢量大、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强,以及对茶角胸叶甲杀虫毒力最强和杀虫速率最快等优点,在今后茶角胸叶甲的生物防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胸叶甲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 菌株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种化学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的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熊琦 王旭 +2 位作者 朱永敏 曹天文 薛皎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本文测定了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高氯甲维盐、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阿维杀虫单、虫酰肼对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生长及产孢的影响,以研究化学药剂与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的相容性,为化学杀... 本文测定了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高氯甲维盐、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阿维杀虫单、虫酰肼对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生长及产孢的影响,以研究化学药剂与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的相容性,为化学杀虫剂和白僵菌制剂混合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田间常用浓度下,7种杀虫剂对该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27.93%~38.74%。虫酰肼组的孢子萌发率为33.19%,几乎不形成菌落,产孢量仅为0.05×106个/mL;而其余6种杀虫剂组的孢子萌发率为50.34%~70.62%,能形成较致密的菌落,产孢量为(2.51~3.58)×106个/mL。杀虫剂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减小,田间浓度再稀释5倍后,各处理组孢子萌发率升高到72.08%~84.92%;产孢量为(3.01~9.61)×106个/mL。在田间浓度下,虫酰肼与该菌株不相容;其余6种杀虫剂的相容性较好。并且相容性随着杀虫剂浓度的降低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化学杀虫剂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扫描电镜及组织病理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邓彩萍 闫喜中 +2 位作者 刘红霞 郝赤 骆有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5-109,共5页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壁的过程以及寄主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48h,芽管平均长度达到3.08μm时即可侵入幼虫体表。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逐渐萌发生成新的分生孢子,...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壁的过程以及寄主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48h,芽管平均长度达到3.08μm时即可侵入幼虫体表。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逐渐萌发生成新的分生孢子,在后期菌丝间出现丝状物和网状结构,这2种现象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分生孢子多数以芽管方式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染。组织切片显示:侵染3天的幼虫腹部体腔中脂肪体组织变得模糊,细胞核不明显,马氏管出现空泡并变形。中肠围食膜被分解消失,肠壁肌肉层向内皱褶,排列紊乱,出现破裂,肠腔内变浑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光肩星天牛 侵染过程 病理变化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昆虫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田志来 阮长春 +2 位作者 李启云 谭云峰 孙光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6000-16002,共3页
从白僵菌的侵染途径、侵染过程及侵染过程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对白僵菌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致病机理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及对温室白粉虱的协同防效 被引量:19
19
作者 姜灵 洪波 +1 位作者 王新谱 贾彦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9-204,共6页
本试验测定6种常用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选取相容性高的杀虫剂在10倍稀释浓度下与球孢白僵菌复配对温室白粉虱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与10%吡虫啉WP的相容性最高,而与2.5%联苯菊酯EC和20%高氯&... 本试验测定6种常用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选取相容性高的杀虫剂在10倍稀释浓度下与球孢白僵菌复配对温室白粉虱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与10%吡虫啉WP的相容性最高,而与2.5%联苯菊酯EC和20%高氯·噻嗪酮EC相容性较差,在10倍稀释浓度下10%吡虫啉WP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2%和3.38%,产孢量为1.94×106个/mL。对白粉虱协同防效试验中,3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复配药剂的防效最高能达到85.19%,在防治3d后一直维持在80%以上,高于单独使用球孢白僵菌制剂和10%吡虫啉WP的防效。因此,在温室白粉虱的防治过程中,可利用生防真菌制剂与低浓度的化学杀虫剂复配,从而达到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化学杀虫剂 相容性 温室白粉虱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米固态发酵生产球孢白僵菌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谢翎 陈红梅 +2 位作者 樊美珍 汤强 李增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5-88,共4页
以孢子粉含孢量、含水量及活孢率为质量指标,以单位质量基质产孢数为产量指标,对大米固态发酵生产球孢白僵菌高孢粉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5%(v/w),初始基质含水量40%,培养温度25℃,环境湿度前4d为100%,中间3d... 以孢子粉含孢量、含水量及活孢率为质量指标,以单位质量基质产孢数为产量指标,对大米固态发酵生产球孢白僵菌高孢粉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5%(v/w),初始基质含水量40%,培养温度25℃,环境湿度前4d为100%,中间3d为80%,后3d为60%,培养10d。此条件下,孢子粉含孢量达到(1.93±0.08)×10^(11)g^(-1),含水量为(10.4±1.1)%,活孢率为(97.3±2.1)%,单位质量大米孢子粉产量达到(41.6±2.0)×10^(11)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固态发酵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