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曲线动态模拟与分析
1
作者 李伟绮 孙建好 +5 位作者 李春杰 赵建华 汤莹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率比均呈竞争恢复的抛物线趋势,2种施肥处理的单作蚕豆均早于间作蚕豆达到最大生长速率,小麦成熟后对蚕豆的竞争减小,蚕豆的生长速率增强;相同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对蚕豆的生物量累积起关键作用,间作和氮缺乏的环境下,能激发蚕豆的生物固氮效应,促进蚕豆地下部生长和根瘤数量增多。综上所述,施氮和间作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的积累,在小麦间作蚕豆生长前期,小麦有较强的氮肥利用优势,进而对蚕豆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累积产生影响,反映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及对养分资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小麦/蚕豆间作 生物量 生长曲线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茶园套种牧草的生草性能及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2
作者 黄新 厉金炳 +3 位作者 姜俊芳 郑开之 杨波 郑会超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998-2001,共4页
在幼龄茶园套种美洲狼尾草、高丹草和白三叶,比较不同牧草在茶树行间套种的生物产量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茶园杂草的控制。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套种牧草处理中美洲狼尾草生物产量最高,达到597.0 kg·hm^(-2),套种牧草能有效提... 在幼龄茶园套种美洲狼尾草、高丹草和白三叶,比较不同牧草在茶树行间套种的生物产量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茶园杂草的控制。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套种牧草处理中美洲狼尾草生物产量最高,达到597.0 kg·hm^(-2),套种牧草能有效提高茶园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其中豆科的白三叶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幼龄茶园套种牧草不仅能整体提高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也可以抑制茶园的杂草危害。综上,茶园套种牧草是培肥地力、改善茶园生态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套种 牧草 生物产量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的产量效应及根系形态与土壤酶活性
3
作者 张辰煜 葛军勇 +5 位作者 褚俊聪 王星宇 赵宝平 杨亚东 臧华栋 曾昭海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9-469,共11页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7和1.08,且燕麦的偏土地当量比为0.63和0.72。间作模式的净收益与2种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产投比均大于单作模式。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均低于单作,但在灌浆期均高于单作;间作红芸豆根系形态参数在2个土层随生育期进程均由优势逐渐变为劣势。间作对燕麦各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红芸豆开花期和鼓粒期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土壤C、N和ALP获取酶活性。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燕麦的产量主要受到根系特性影响,而红芸豆主要受土壤酶活性影响。由此可见,燕麦‖红芸豆模式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提升系统生产力,且燕麦和红芸豆产量变化作用路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红芸豆 带状间作 产量 根系特征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不同人工植被修复及混播燕麦的响应机制研究
4
作者 刘哲荣 杨逸 +1 位作者 白文科 秦明森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植物根部共生微生物,能够提高植物生长和土壤稳定性。研究AMF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不同人工植被种类修复与混播燕麦的响应特征,有助于筛选高效修复植被、完善生态修复策略。【方法】设置7种牧草播种和混播燕...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植物根部共生微生物,能够提高植物生长和土壤稳定性。研究AMF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不同人工植被种类修复与混播燕麦的响应特征,有助于筛选高效修复植被、完善生态修复策略。【方法】设置7种牧草播种和混播燕麦,共14种人工播种修复样地。经过3年自然恢复,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植物生长和群落以及AMF群落。【结果】播种植物种类对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其中单播植物种类的效应大于混播燕麦。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指标中,仅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在红豆草和燕麦混播处理下更高。播种植物种类显著影响土壤pH、速效氮、总磷,而混播燕麦对土壤性质影响较小。播种植物种类对AMF的谱系多样性和丰富度,以及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而混播燕麦对AMF群落的影响不显著。土壤速效氮对AMF的亲缘关系指数的影响较强,而土壤pH对AMF的谱系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较强影响;同时,土壤pH、总磷和植物氮磷比与AMF群落组成呈显著相关。在人工植被修复中,混播燕麦能影响植物生物量、氮磷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组成,但单播植物的种类对土壤pH和速效氮,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均有影响,且对AMF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起决定作用;此外,土壤AMF群落组成还受土壤pH、总磷及植物氮磷比的影响。【结论】牧草额外混播燕麦并不能显著改变土壤理化和AMF群落,而某种牧草的播种并不能同时提高土壤营养和AMF多样性,要根据生态修复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人工修复 混播燕麦 牧草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蚕豆水提物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王微 杨会先 王锐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2,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蚕豆水提物(FBWE)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以平均体重为(1230±76.24)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30尾,共450尾。CK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FBWE1、FBWE2、FBWE3和FB... 文章旨在研究蚕豆水提物(FBWE)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以平均体重为(1230±76.24)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30尾,共450尾。CK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FBWE1、FBWE2、FBWE3和FBWE4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20%、30%和40%的FBWE,预饲期7 d,正试期100 d。结果表明:与CK相比,FBWE1组的末重、增重率、肝体比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变化(P>0.05),FBWE2、FBWE3和FBWE4组的末重、增重率和肝体比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其中FBWE2和FBWE3组的生长性能处于同一水平(P>0.05),且显著优于FBWE4组(P<0.05)。随着FBWE添加水平的增加,各组肌肉的水分、粗脂肪和蒸失水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粗蛋白质、胶原蛋白和剪切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FBWE1和FBWE4组同CK处于同一水平(P>0.05),FBWE3组的变化幅度显著优于其余各组(P<0.05)。与CK相比,随着FBWE添加水平的增加,各组血清的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持续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升高。FBWE1组的抗氧化能力与CK处于同一水平(P>0.05),FBWE2和FBWE3组的抗氧化能力处于同一水平(P>0.05)且显著低于CK(P<0.05),FBWE4组的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FBWE3(P<0.05)。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肉质和抗氧化活性,草鱼饲料中FBWE的适宜添加量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水提物 草鱼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叶结缕草秋季交播的草种筛选与质量评价
6
作者 元合玲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13-2020,共8页
针对豫北地区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交播草坪冬季枯黄期长、春季返青期转换质量差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垂直切割+冷季型草种交播”的技术方案,采用5级5分制对交播草坪的密度、质地、强度、颜色、均一性、盖度等指标进行评分,采用... 针对豫北地区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交播草坪冬季枯黄期长、春季返青期转换质量差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垂直切割+冷季型草种交播”的技术方案,采用5级5分制对交播草坪的密度、质地、强度、颜色、均一性、盖度等指标进行评分,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一年生早熟禾(Poa annu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sa arundinacea)3种冷季型草种在交播系统中的适应性表现。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的特征值为3.524,贡献率为58.726%,综合评价得分较大的为质地、强度、颜色、均一性;第2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580,贡献率为26.333%,综合评价得分较大的为密度、盖度;平均得分值一年生早熟禾为0.78,多年生黑麦草为0.48,高羊茅为0.42。这表明在春季返青期内,一年生早熟禾对沟叶结缕草影响较小,而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抑制沟叶结缕草生长。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生早熟禾与沟叶结缕草在同一空间不同时段相互补充但不相互竞争,冬季能快速成坪常绿,返青期又能平稳转换、改善草坪品质,解决生长矛盾,为沟叶结缕草交播技术在研究区及类似区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叶结缕草 垂直切割 交播草种 枯黄期 返青期 综合外观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禾牧草间作下混合青贮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董霖 刘晓静 +2 位作者 蔺芳 汪雪 王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0-629,共10页
为解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禾本科牧草单独青贮营养不均衡的难题,本研究将紫花苜蓿分别和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燕麦(Avena sativa)、玉米(Zea mays)及甜高粱(Sorghum bicolor)进行间作种植并青贮,对青贮前后4种禾... 为解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禾本科牧草单独青贮营养不均衡的难题,本研究将紫花苜蓿分别和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燕麦(Avena sativa)、玉米(Zea mays)及甜高粱(Sorghum bicolor)进行间作种植并青贮,对青贮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显微结构、营养品质、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及体外消化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贮后牧草叶片表面出现大量褶皱,叶片表皮细胞排列凌乱,细胞边界不清晰;与鲜草相比,青贮处理经体外消化会产生大量破碎结构,从而使其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程度更高。4种混贮处理的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用价值比禾本科牧草单贮增加了23.79%~50.07%和9.44%~15.97%;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乳酸含量比紫花苜蓿单贮增加了5.38%~84.41%和38.14%~93.95%。4种混贮处理中,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的发酵品质和感官品质评分均为最高。综上,紫花苜蓿和甜高粱间作种植后进行混合青贮,既能均衡并保留营养成分,还可改善发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牧草间作 混合青贮 显微结构 青贮品质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模式下蚕豆诱导的草鱼肌肉脆化研究
8
作者 诸葛燕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12期1-5,19,共6页
开展了循环水养殖模式下蚕豆诱导的草鱼肌肉脆化试验。设置基础配合饲料组(CON)、蚕豆壳饲料组(TF)和蚕豆饲料组(FB),饲喂60 d,分析草鱼生长指标、肌肉组织结构及肌肉质构。结果表明,FB组和TF组草鱼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均大于CON组,... 开展了循环水养殖模式下蚕豆诱导的草鱼肌肉脆化试验。设置基础配合饲料组(CON)、蚕豆壳饲料组(TF)和蚕豆饲料组(FB),饲喂60 d,分析草鱼生长指标、肌肉组织结构及肌肉质构。结果表明,FB组和TF组草鱼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均大于CON组,背部肌肉的肌纤维和肌束比CON组更为紧密;FB组草鱼肌肉咀嚼性及剪切力均显著大于TF组和CON组(P<0.05),其中FB组草鱼腹部肌肉的咀嚼性及剪切力为CON组的2倍。TF组草鱼除背部肌肉剪切力与CON组无显著差异外(P>0.05),各部位肌肉咀嚼性及剪切力均显著大于CON组(P<0.05)。各组间肌肉弹性无显著差异(P>0.05)。指出,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添加蚕豆和蚕豆壳的饲料,可在保障草鱼快速生长的同时,促进草鱼肌肉胶原蛋白的合成与沉积,提升草鱼肌肉组织的硬度、咀嚼性和剪切力等质构参数,以及草鱼肌肉组织的食用口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功能饲料 肌肉质构 蚕豆 蚕豆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河谷区苹果园间作牧草对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管俊豪 叶彦辉 +2 位作者 邵小明 王瑞红 姜炎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调查期间共发现杂草17科31属33种,其中优势科为禾本科、豆科、蓼科和菊科,优势种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L.)Beauv.)、小头蓼(Persicaria microcephala(D.Don)H.Gros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2)牧草种植可以减少果园中杂草种类,降低优势杂草重要值,改变杂草群落结构,不同类型牧草在不同种植年限对杂草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3)不同间作牧草模式下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较对照有所降低,种植年限与种植模式对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4)间作牧草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果,其中禾本科牧草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豆科牧草,混播处理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单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牧草的选择应考虑牧草生长年限,一年生牧草在短期内杂草防控效果较好,多年生牧草适宜长期种草的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间作 牧草 多样性 杂草防治 杂草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作蚕豆对梨园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若涵 高丹娜 +6 位作者 张维玲 许林英 刘琼 祝贞科 鲁顺保 葛体达 张艳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3-1034,共12页
为探讨套作蚕豆对梨园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于蚕豆的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不套作(对照,CK)、套作苏蚕3号(CT1)、套作苏蚕4号(CT2)和套作慈蚕1号(CT3,本地品种)处理土壤,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进... 为探讨套作蚕豆对梨园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于蚕豆的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不套作(对照,CK)、套作苏蚕3号(CT1)、套作苏蚕4号(CT2)和套作慈蚕1号(CT3,本地品种)处理土壤,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套作蚕豆后苗期土壤硝态氮(NO_(3)^(-)-N)和有效磷(OlsenP)含量有所增加,开花期土壤电导率、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NO_(3)^(-)-N含量显著增加,pH和OlsenP含量显著降低;套作蚕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成熟期CT1和CT2土壤MBC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36%和51%(P<0.05);套作蚕豆还降低了与碳氮磷降解相关的水解酶活性。此外,套作蚕豆增加了细菌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和香农指数,其中增加了浮霉菌门(1.5~1.7个百分点)、厚壁菌门(0.9~3.4个百分点)、芽单胞菌门(0.7~1.1个百分点)和疣微菌门(0.3~0.5个百分点)细菌相对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1.3~2.7个百分点)、放线菌门(1.9~2.8个百分点)和酸杆菌门(0.1~1.1个百分点)细菌相对丰度。Mantel和CCA分析结果显示,pH和NO_(3)^(-)-N是微生物活性的重要驱动因子,MBC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套作蚕豆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蚕豆 土壤养分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磊磊 李立军 +5 位作者 张艳丽 杨金虎 王佩佩 朱利华 王石清 赵国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2,共8页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饲用油菜单作和苏丹草单作分别提高了8.09%~13.93%和13.01%~58.02%。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使土壤细菌OTUs数目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表现不同,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门,Salinimicrobium、海杆菌属、革兰菌属为优势菌属;间作种植模式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革兰菌属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可知,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有益菌物种丰度,可作为改善沿黄灌区盐碱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饲用油菜 苏丹草 酶活性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林草间作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沛 张雷一 +4 位作者 纪署光 李卫 姚斌 郑广 李昭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9-1557,共9页
林草间作具有水源涵养、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优势,是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为了探讨林草间作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选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林草间作具有水源涵养、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优势,是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为了探讨林草间作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选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花椒+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间作及单作花椒3种模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花椒单作相比,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土壤pH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其中真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0-10 cm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10-20 cm土壤中有效磷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0-1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与有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pH显著负相关(P<0.05);10-2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与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数量与pH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和牧草构成的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模式在提高土壤养分、增加微生物数量方面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林草间作 土壤养分 微生物 植被恢复 退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一年生禾豆混播饲草叶片形态及产量对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廷旭 李菲 +4 位作者 林伟山 向雪梅 张琳 魏希杰 德科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51-3961,共11页
为了筛选出在高寒地区较优的混播方案,本文研究了在四种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黑麦(Triticale)+饲用豌豆(Pisum sativa)、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a)及单播对照处理组]的生产性能和叶片形态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单施... 为了筛选出在高寒地区较优的混播方案,本文研究了在四种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黑麦(Triticale)+饲用豌豆(Pisum sativa)、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a)及单播对照处理组]的生产性能和叶片形态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单施磷肥饲草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为27.80 t·hm^(-2),8.60 t·hm^(-2);禾本科叶片周长比不施肥、单施氮肥、氮磷混施处理提高了15.59%,13.93%,13.35%,差异显著(P<0.05),叶片长度提高16.41%,8.68%,11.65%,差异显著(P<0.05);燕麦+饲用豌豆处理鲜草和干草产量较优,为27.02 t·hm^(-2),8.30 t·hm^(-2),比单播饲用豌豆提高87.37%,219.77%,差异均显著(P<0.05);单施磷肥下燕麦+饲用豌豆组合中叶片形态特征均表现出较优趋势。综上,三江源地区禾豆混播草地单施磷肥处理的燕麦+饲用豌豆有更好的建植优势,适宜在三江源地区建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养分添加 一年生禾豆混播 生产性能 叶片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提高氮素吸收量的优势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晓怡 吴润娟 +4 位作者 杨欢 冯瑞 宋志姣 谢雯颖 任家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共8页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N2,N 180 kg/hm^(2))和高氮(N3,N 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氮素收获指数、系统氮素生产力及其氮素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基于ABT(aggregated boosted tree)和network分析,结合相关环境因子综合探讨其对间作促进氮素吸收利用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两年的间作小麦氮素收获指数平均增幅5.30%,间作蚕豆显著性增加15.55%,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均值达到66.47 kg/hm^(2)。不同处理下小麦和蚕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氮素种间竞争,其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0.83和-0.73,其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范围分别为0.087~0.11(小麦)和0.047~0.12(蚕豆),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间作互利效应,较蚕豆而言,间作小麦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力平均达到了0.43,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对于土壤环境因子和氮素种间关系指标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单作小麦和蚕豆的第一贡献因子均为速效钾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间作小麦的第一贡献因子为碱解氮和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间作蚕豆为碱解氮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氮素种间竞争的同时保持了体系的氮素互补作用以及小麦的氮素竞争优势地位,并通过改善土壤碱解氮以及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等因子的相对贡献,稳定了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氮素收获指数 氮素种间关系 AB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饲用玉米/高丹草彼此间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旵旵 师尚礼 +2 位作者 何龙 王文娟 武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03,共10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在探究三者间的化感效应关系,为轮作、混播或间、套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作物相互间均具有化感效应,其效应因受体植物种类、受体器官、组织浸提液浓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饲用玉米水浸提液浓度25、50 mg·mL^(-1)分别是促进紫花苜蓿、高丹草生长的最佳浓度,且均对种子活力的促进效果最佳,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分别为0.074、0.092;紫花苜蓿水浸提液浓度50 mg·mL^(-1)是促进饲用玉米生长的最佳浓度(SE=0.027),且对胚根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高丹草均为抑制效应(SE <0);高丹草水浸提液各浓度对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均为抑制效应(SE <0)。综上,紫花苜蓿宜与饲用玉米,不宜与高丹草轮、套作或混播;饲用玉米可作为高丹草的前茬作物,不宜作为后茬;以饲用玉米作为主要收获对象时,也不宜进行套作或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提液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轮作 间作 化感效应 饲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艳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5期146-147,150,共3页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力争玉米单产与清种基本相当,尽可能增加大豆产量,集成创新适合大城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实现作物带间轮作,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发生,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一季双收 稳粮增豆 带间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豆”套种模式下蚕豆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其产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邓榆川 文凤君 +1 位作者 任胜茂 方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29-37,共9页
【目的】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橘园套种蚕豆的生长、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明确橘园套种蚕豆适宜的栽培模式,为籽粒饲用蚕豆栽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蚕豆品种成胡15为材料,以4个播期(10月18日、10月28日、11月7日、11... 【目的】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橘园套种蚕豆的生长、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明确橘园套种蚕豆适宜的栽培模式,为籽粒饲用蚕豆栽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蚕豆品种成胡15为材料,以4个播期(10月18日、10月28日、11月7日、11月17日)为主因素,3个种植密度(15万株/hm^(2)、12万株/hm^(2)、9万株/hm^(2))为副因素,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蚕豆植株形态、分枝特性、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蚕豆植株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粒重、产量及籽粒淀粉、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后降,在播期10月28日播种表现最佳;随密度增加,蚕豆植株株高逐渐增加,分枝总数、结荚总数、产量及籽粒淀粉、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后降,在种植密度12万株/hm^(2)时表现最佳。【结论】播期、密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橘园套种蚕豆的生长、产量和籽粒品质,以种植密度12万株/hm^(2)、播期10月28日的处理组合表现最优,其蚕豆产量最高,达227.33 kg/667m^(2);植株形态最优,蚕豆籽粒可溶性蛋白、脂肪和淀粉含量适宜,可作为四川地区橘园套种蚕豆推荐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园 套种 种植密度 播期 蚕豆 形态建成 产量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缓解蚕豆连作障碍的根际微生态效应 被引量:41
18
作者 胡国彬 董坤 +4 位作者 董艳 郑毅 汤利 李欣然 刘一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0-1020,共11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蚕豆(92-24、云豆324、凤豆6号)与小麦间作对蚕豆产量、枯萎病病情指数、根际镰刀菌数量、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蚕豆相比,云豆324与小麦间作(YD324/W)和凤豆6号与...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蚕豆(92-24、云豆324、凤豆6号)与小麦间作对蚕豆产量、枯萎病病情指数、根际镰刀菌数量、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蚕豆相比,云豆324与小麦间作(YD324/W)和凤豆6号与小麦间作(FD6/W)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蚕豆地上部干重、籽粒产量和百粒重。YD324/W和FD6/W处理使蚕豆枯萎病发病初期病情指数分别降低57.14%和41.67%,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32.06%和29.88%,而92-24与小麦间作(92-24/W)处理蚕豆产量、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镰刀菌数量与单作蚕豆均无显著差异。YD324/W和FD6/W处理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使蚕豆根际真菌的AWCD值分别比单作蚕豆提高了61.75%和46.49%;YD324/W和FD6/W处理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而92-24/W处理对蚕豆根际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AWCD值均无显著影响,也未明显改变真菌的群落结构。不同发病时期,YD324/W和FD6/W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土壤的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92-24/W处理蚕豆根际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单作蚕豆均无显著差异。总之,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改变了蚕豆根际的真菌群落结构,提高了蚕豆根际真菌的活性、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土壤酶活性并改善蚕豆生长,增加了蚕豆产量。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改善了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降低了镰刀菌的数量,缓解了蚕豆连作障碍,但蚕豆品种的差异影响间作控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蚕豆品种 蚕豆枯萎病 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中的种间氮营养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6-400,共5页
通过根系分隔和15N标记土壤的盆栽试验,研究间作蚕豆和小麦对不同氮素来源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根系不分隔的处理小麦生长改善,其生物量、吸氮量都高于其它2种分隔方式;蚕豆的生长则表现被抑制,其生物量在根系不分隔时生物量和吸氮量... 通过根系分隔和15N标记土壤的盆栽试验,研究间作蚕豆和小麦对不同氮素来源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根系不分隔的处理小麦生长改善,其生物量、吸氮量都高于其它2种分隔方式;蚕豆的生长则表现被抑制,其生物量在根系不分隔时生物量和吸氮量皆最低。在尼龙网分隔的处理中,小麦植株体内15N%丰度高于其它2种分隔方式,而蚕豆则表现为根系未分隔的处理15N%丰度最低。表明小麦竞争肥料氮的能力强于蚕豆,小麦的竞争促进了蚕豆固定更多的空气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蚕豆 间作 土壤 根系分隔 氮素 生物量 吸氮量 生长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供氮水平对作物产量和大麦氮吸收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0
20
作者 肖靖秀 汤利 +1 位作者 郑毅 董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9-503,共5页
为给云南地区非豆科/豆科作物合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N0、N112.5、N225和N337.54个施氮水平(0、112.5、225和337.5 kg N.hm-2)下大麦/蚕豆间作作物产量及氮素养分吸收累积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大麦/蚕... 为给云南地区非豆科/豆科作物合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N0、N112.5、N225和N337.54个施氮水平(0、112.5、225和337.5 kg N.hm-2)下大麦/蚕豆间作作物产量及氮素养分吸收累积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大麦/蚕豆间作具有间作产量优势,4个施氮水平中N225的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13。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大麦产量表现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的趋势。与单作相比,间作大麦地上部和地下部氮含量平均提高5.8%~35.8%,地上部氮素累积吸收量及吸收速率提高7%~32.1%。在N0、N112.5、N225水平下,氮含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呈间作第一行〉间作第三行〉单作的趋势。单作大麦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以N337.5水平最高,分别为95.46 kg.hm-2和1.736 kg.hm-2.d-1,而间作大麦则以N225水平最高,分别为105.03 kg.hm-2和1.910 kg.hm-2.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蚕豆 间作 产量 氮吸收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