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抗日根据地最艰难时期对敌军事斗争中的辩证思维
1
作者 翁有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1941年春到1943年是华北根据地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从1939年初50多个完整县,到1942年最严重时减少到7个县,其中冀南根据地村庄有些距敌人据点、碉堡极近,中间竟无一村之隔。在山东根据地,受到日伪严重蚕食,1942年... 1941年春到1943年是华北根据地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从1939年初50多个完整县,到1942年最严重时减少到7个县,其中冀南根据地村庄有些距敌人据点、碉堡极近,中间竟无一村之隔。在山东根据地,受到日伪严重蚕食,1942年底根据地面积比1940年时缩小约三分之一。在晋察冀边区,由于侵华日军对根据地连续进行“扫荡”“蚕食”和“封锁”,边区军民面临抗战开始以来最艰苦、困难和危险的时期。这表明,华北各敌后根据地均已面临着极端严重和极端危险的生存空间。为扭转此危机,各根据地运用抗战军事智慧、机制和谋略,以弱搏强,避实击虚,机智、灵巧、英勇但艰难地进行反“扫荡”。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过程中都各有出奇制胜的成功战例和奇迹,显示了我之劣势与敌之优势相互转换易位的辩证过程。而在反敌“蚕食”、反敌“囚笼”过程中,根据地所采用的敌进我进战略战术,更集中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精准运用,敌后武工队的纷纷出现,使敌后“一天两个世界,白天是日本人的世界,晚上是八路军的世界”。由此,敌人的军事优势逐渐消失,敌后根据地逐步度过最困难和危险时期,至1944年华北各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各根据地不仅战胜危机并获得了迅速恢复与发展,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持久坚守与支撑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敌后根据地 抗战最困难时期 军事战略战术 辩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后游击战方针的提出及其体现的战略远见
2
作者 罗平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7-44,共8页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红军必须适应由国内战争到反侵略战争的转变,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在数量上与日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严重落后于日军,唯有游击战方能在打击敌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红军必须适应由国内战争到反侵略战争的转变,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在数量上与日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严重落后于日军,唯有游击战方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保存和发展自己。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各部迅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相继开辟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与正面战场相呼应的敌后战场。游击战中“游”是手段、“击”是目的,“游”是为了更有力地“击”,认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游而不击”是罔顾事实的无理指责。没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的敌后游击战,就不可能有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坚持,而没有敌后战场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敌后游击战 人民武装 战略远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被引量:11
3
作者 包爱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7-99,共3页
抗战时期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敌后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分为在职干部教育与学校干部教育。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干部教育的开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
关键词 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职干部教育 学校干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与动员: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团体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效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开展群众运动的基础和经验为华中地区的民运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徐州会战前后华中的形势而言,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更有其迫切性。中共将组建群众团体作为群众工作的支撑点,新四军在华中进行了... 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开展群众运动的基础和经验为华中地区的民运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徐州会战前后华中的形势而言,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更有其迫切性。中共将组建群众团体作为群众工作的支撑点,新四军在华中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到1944年前后,根据地内900万人口被组织到群众团体中,占总人口的30%。最先组建农抗会,再在农抗会基础上组建青、妇、儿等其他各抗会,最后走向联合,是群众团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党的政治领导和群众团体自主性相结合是群众团体生机和活力的保证。组建群众团体的关键是深入民众为他们谋利益。群众团体是根据地民众动员的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群众路线 群众团体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图像的会通共振及其文化意义——以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学图像传播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雅坤 于广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3-207,共5页
1940年代至1980年代以来,敌后抗日根据地许多革命文学作品被改编成连环画,成为此类文学图像传播的重要形式。连环画吸纳了革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其故事和人物加以形象化,这对于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具有独立... 1940年代至1980年代以来,敌后抗日根据地许多革命文学作品被改编成连环画,成为此类文学图像传播的重要形式。连环画吸纳了革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其故事和人物加以形象化,这对于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艺术形式,叙事和抒情的连环图像,重塑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形态和价值生成方式。可以说,从文学成像的理据探索起始,通过图像再现文学文本,是图像时代最为活跃且重要的文艺创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后抗日根据地 连环画 图像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应对反共谣言的举措与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章征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5-151,168,共8页
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遭遇了各类反共谣言的攻击,这些反共谣言对中共领导敌后抗战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面对各类反共谣言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中共运用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必要的合理的手段予以应对和处... 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遭遇了各类反共谣言的攻击,这些反共谣言对中共领导敌后抗战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面对各类反共谣言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中共运用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必要的合理的手段予以应对和处置,从而化解反共谣言造成的危害,维护了中共的形象,改善了党群关系,教育了民众,实现了广泛的政治动员,对安徽敌后抗战形势的发展,乃至全国抗战最后胜利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共 应对 反共谣言 政治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述论
7
作者 何孔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5,116,共11页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建立了以皖西为核心的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新桂系借鉴治理广西经验,结合敌后抗战实际,加强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在敌伪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一直坚守至抗战胜利。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一定的战略...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建立了以皖西为核心的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新桂系借鉴治理广西经验,结合敌后抗战实际,加强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在敌伪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一直坚守至抗战胜利。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一定的战略震慑作用,牵制了日军兵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打击了日军有生力量。但由于国民党政权自身的局限性,根据地内党政协同不够、派系斗争激烈和民众动员工作的有限性,使根据地未能持续发展壮大,逐渐走向衰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党 大别山 敌后 游击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