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掌侧型Barton骨折复位与外固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09-110,共2页
目的:探讨掌侧型Barton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例患者,手法复位,超肘关节石膏固定治疗。结果:6例单纯骨折伴有腕关节半脱位者,复位良好,无再移位现象。2例粉碎骨折者及1例腕关节脱位者,复位不满意。结论:单纯骨... 目的:探讨掌侧型Barton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例患者,手法复位,超肘关节石膏固定治疗。结果:6例单纯骨折伴有腕关节半脱位者,复位良好,无再移位现象。2例粉碎骨折者及1例腕关节脱位者,复位不满意。结论:单纯骨折伴有腕关节半脱位的掌侧型Barton骨折,手法复位,超肘关节石膏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侧型 barton骨折复位 外固定方法 超肘关节石膏固定治疗 移位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PPO结合间接复位与微笑切口治疗锁骨骨折:功能恢复与美容效果对比研究
2
作者 屈立安 赵晓明 +3 位作者 李萌 姬文晨 刘凯 张银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6,共6页
目的对比“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系统评估该创新手术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速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8月间6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ORIF组,30例)和观察组(... 目的对比“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系统评估该创新手术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速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8月间6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ORIF组,30例)和观察组(MIPPO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观察组则应用MIPPO结合间接复位技术和“微笑切口”。评估指标涵盖手术创伤、功能恢复及美容效果。结果MIPPO组在术中出血量[(32.9±7.6)mL vs.(90.2±14.0)mL,P<0.05]、切口长度[(3.0±0.5)cm vs.(8.5±1.2)cm,P<0.05]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ORIF组。功能恢复方面,MIPPO组骨痂形成时间[(10.1±1.7)周vs.(12.8±2.0)周,P<0.05]、初步及完全生活自理时间、负重时间均明显缩短。Constant-Murley评分MIPPO组为91.5±5.1,显著高于ORIF组的82.4±6.0(P<0.05)。美容效果上,MIPPO组SBSES评分高达9.2±0.4,远高于ORIF组的3.0±0.7(P<0.05),其他美容指标如瘢痕显著度、色素沉着指数、瘢痕厚度等亦显著优于ORIF组。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术后恢复,并在美容效果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尤其适合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PPO) 间接复位技术 顺皮纹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3
作者 杨俊 高辉 +1 位作者 侯鹏程 周江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LHCF)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鹰潭一八四医院骨科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94例LHCF患儿临床...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LHCF)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鹰潭一八四医院骨科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94例LHCF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部位、受伤方式、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情况、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等。随访6~12个月,进行疗效判定,并根据是否出现针道感染、肘内外翻、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分为正常组(84例)和并发症组(1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LHCF的手术时间为(56.62±8.95)min,术中出血量为(2.34±0.36)mL,住院时间为(4.93±1.15)d。疗效优52例、良33例、可6例、差3例,疗效优良率为90.43%(85/94)。随访期间出现钉道感染4例,肘内翻1例,肘外翻2例,延迟愈合1例,关节僵硬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10/9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和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LHCF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好,并发症较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4
作者 俞皋 单斌斌 +5 位作者 邹承达 赵谈谈 高哲民 陈铭超 周玲玲 戴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8-353,共6页
目的 探讨早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治疗GartlandⅡ、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123例GartlandⅡ、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按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24 h)和延期组(>24... 目的 探讨早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治疗GartlandⅡ、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123例GartlandⅡ、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按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24 h)和延期组(>24 h),比较2组围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早期组手术时间[(22.9±11.3)min vs.(40.3±17.5)min,t=-6.116,P=0.000]、术中透视次数[(10.6±4.5)次vs.(17.4±5.5)次,t=-7.471,P=0.000]、住院时间[(3.3±1.0)d vs.(4.2±1.3)d,t=-3.866,P=0.000]、住院费用[(10 555.0±971.2)元vs.(10 972.4±938.9)元,t=-2.345,P=0.021]均显著少于/短于延期组。早期组解剖复位率显著高于延期组[79.0%(60/76) vs. 59.6%(28/47),χ^(2)=5.354,P=0.021]。2组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骨化肌炎、肘内外翻等严重并发症,早期组张力性水疱发生率[6.6%(5/76) vs. 23.4%(11/47),χ^(2)=7.265,P=0.007]、石膏松动发生率[22.4%(17/76)vs. 40.4%(19/47),χ^(2)=4.574,P=0.032]、针道感染发生率[2.6%(2/76)vs. 14.9%(7/47),χ^(2)=4.757,P=0.029]显著低于延期组。早期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主动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术后3、6个月随访Flynn肘关节评分显著优于延期组(Z=-3.469,P=0.001;Z=-2.961,P=0.003)。结论 早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更早恢复肘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闭合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精准复位提高髁突囊内骨折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5
作者 佘建祯 谢江徽 +7 位作者 王乐 曹锋 鲍涵 杨璐颖 徐晓莹 田磊 孔亮 蔡卜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通过与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T-ORIF)的髁突囊内骨折(ICFs)患者进行对比,评估辅助软组织精准复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PSTR-ORIF)对ICFs治疗效果的提升情况。方法:纳入行T-ORIF及PSTR-ORIF治疗的ICFs患者各20名,收集术前和术后... 目的:通过与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T-ORIF)的髁突囊内骨折(ICFs)患者进行对比,评估辅助软组织精准复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PSTR-ORIF)对ICFs治疗效果的提升情况。方法:纳入行T-ORIF及PSTR-ORIF治疗的ICFs患者各20名,收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全口曲面断层片、CT及MRI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评估颞下颌关节(TMJ)软硬组织的复位情况,用Helkimo指数评估患者TMJ的临床症状及主观症状。结果:PSTR-ORIF组26侧和ORIF组27侧术后6个月骨折段完全解剖复位率分别为96.15%和81.48%,各型ICF关节盘复位整体有效率分别为96.15%和74.07%,PSRT-ORI组对B型骨折患者术后下颌升支高度恢复更好(P<0.05)。术后6个月,PSTR-ORIF组的患者在张口度、下颌前伸距离和侧向运动的恢复程度上均较T-ORIF组有显著提升(P<0.05)。Helkimo指数显示,PSTR-ORIF在主诉症状指数评分和临床症状指数评分上均较T-ORIF组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与T-ORIF相比,PSTR-ORIF对TMJ关节盘及关节囊等软组织进行良好复位,促进髁突骨折愈合,更好地恢复术后TMJ的运动能力并减少术后关节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髁突囊内骨折 软组织精准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6
作者 谢晔 孙晟轩 +1 位作者 沈光思 周海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使用双螺纹螺钉(Herbert螺钉)或解剖锁定钢板(LCP)治疗的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9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使用双螺纹螺钉(Herbert螺钉)或解剖锁定钢板(LCP)治疗的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94例。年龄30岁~78岁(平均54.2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IB型65例,IIB型52例,IIIB 19型例。手术采用切开复位行单纯Herbert螺钉内固定或LCP固定。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前臂内外旋活动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获得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LCP组手术时间较Herbert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肢伸直角度、屈肘角度、前臂旋转功能Herbert组优于LCP组,MEPS LCP组较Herbert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IB型,采用外侧或后侧入路,螺钉及钢板均可选择。对于IIB型以及IIIB型,后侧入路更具优势,钢板可提供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骨折 Dubberley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螺钉 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的尸体标本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肖鸿鹄 赵春鹏 +5 位作者 卑明健 李波 朱罡 王豫 宋迎春 吴新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研究探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的效果。方法以4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股骨为实验对象(男2例,女2例),参考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8个股骨干骨折模型(依据AO分型:A1型1例,A2型...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研究探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的效果。方法以4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股骨为实验对象(男2例,女2例),参考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8个股骨干骨折模型(依据AO分型:A1型1例,A2型3例,A3型2例,B2型2例),使用本团队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完成标本骨的自动复位并记录术中配准时间、骨折复位时间、手术总时间。截骨与复位后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测量截骨前与复位后股骨长度和前倾角,利用Geomagic Qualify软件对术前和复位后股骨三维模型匹配,测量复位误差,以评价骨折复位精度和质量。结果8例股骨干骨折标本均通过机器人系统完成了有效复位。术中配准平均时间为(33.3±3.7)min,骨折复位平均时间为(34.8±3.3)min,手术总时间平均为(68.0±4.1)min。复位后与复位前的长度差为(1.6±1.6)mm,前倾角差为(4.1±3.5)°。8例标本的平均复位误差为(4.3±2.2)mm。结论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完成股骨干骨折的闭合复位,复位过程符合临床手术流程,具有较高的复位精度和操作可行性,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复位时间,避免了骨折端切开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同时也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放射线暴露,为股骨干闭合复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股骨干骨折 闭合复位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角锚复位钳与点式复位钳在髓内钉治疗长斜形或螺旋形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复位效果:一项前瞻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鑫 许新忠 +1 位作者 吴钟汉 李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981-1987,共7页
目的比较三角锚复位钳和点式复位钳在髓内钉治疗长斜形或螺旋形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8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复位方式,分为点式复位钳复位组(n=26)和三角锚复位钳复位组(n=... 目的比较三角锚复位钳和点式复位钳在髓内钉治疗长斜形或螺旋形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8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复位方式,分为点式复位钳复位组(n=26)和三角锚复位钳复位组(n=3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参加了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受伤机制的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角锚复位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点式复位钳组(P<0.05),而骨折复位质量则高于点式复位钳组(P<0.05),其余围术期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角锚复位钳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踝关节功能也优于点式复位钳复位组(P<0.05)。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三角锚复位钳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使用三角锚复位钳可以提高骨折复位质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有所减少,局部未见明显感染增加,是一种有效、可靠的复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复位 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段炼 李连永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2-577,共6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spica casting,SC)与弹性髓内钉(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FIN)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2~5岁学龄...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spica casting,SC)与弹性髓内钉(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FIN)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2~5岁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治疗方式分为SC组和FIN组,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合并损伤、创伤严重程度、相关时间指标、住院费用及影像学情况,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4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7.73个月(24~57个月)。SC组和FIN组各20例,分别有1例(5%)和8例(40%)合并其它损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别为9.0(9.0,9.0)分和10.0(9.0,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2.90±10.30)d和(53.05±10.8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0);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07.35±14.66)d和(102.50±22.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1.0,2.0)d和2.0(2.0,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住院费用分别为(12750.9±3790.4)元和(35196.9±4893.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组和FIN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以及末次随访三个时间点的冠状面成角分别为6.5(4.3,8.8)°、5.0(2.0,13.0)°、3.0(2.0,5.0)°和3.0(2.0,4.0)°、2.0(2.0,3.8)°、2.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个时间点矢状面成角分别为9.5(6.3,13.0)°、8.5(5.3,11.5)°、5.0(3.3,7.8)°和4.0(2.0,5.0)°、3.0(2.0,4.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双下肢长度差SC组为(5.30±3.26)mm,FIN组为(7.78±5.0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SC组和FIN组Flynn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和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且均为改良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并发症。结论在国内现有医疗模式下,SC和FIN两种方法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愈合过程无明显差异。与SC相比,FIN治疗花费更高,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关于两种治疗方式的远期疗效以及给家庭护理带来的负担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髓内 石膏 外科 儿童 学龄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联合天玑机器人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代永鸿 曾焰辉 +3 位作者 吴征杰 赵春鹏 王军强 吴新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3-772,共10页
目的探讨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Rossum Robot)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疗效,并分析其临床优势与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利用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 目的探讨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Rossum Robot)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疗效,并分析其临床优势与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利用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治疗的1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5例、C型14例。从受伤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2(10,14)(6~34)d。在Rossum Robot和TiRobot的联合介入下完成骨盆骨折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均进行骨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并拍摄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片,根据X线及CT影像测量骨盆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采用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记录透视频率、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导针调整次数、置入螺钉的数量及质量、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根据术后CT三维重建图像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记录术后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利用Majeed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Rossum Robot和TiRobot的联合介入下,19例患者都成功完成了骨盆骨折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位透视次数为28(18,55)(10~120)次,透视时间为25.2(16.2,33.0)(6.0~72.6)s,手术时间为206(203,212)(125~231)min,术中失血量为100(100,200)(50~400)mL,术中19例患者的导针调整次数一共为4次,平均每例患者调整0.21次。共置入67枚螺钉,螺钉置入位置的质量为优65枚,良0枚,差2枚。螺钉位置优良率为97.01%。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为(6.59±3.68)(1.21~13.00)mm。根据Matta标准,骨盆的复位质量:优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1%。18例患者获得17.00(12.75,20.00)(6.00~21.0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55(3.35,4.18)(2.80~6.40)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0%,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6.00±6.65)(74.00~98.00)分,其中优8例,良1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可以为大多数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完成智能、安全、精准、微创、均质的闭合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三维导航 弹性牵引 骨折复位 骨折内固定术 机器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超 孟真 +2 位作者 黄欣 杨群 赵逢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79-2286,共8页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后内固定治疗,但近年来采用闭合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报道渐多,但究竟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RPP)、...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后内固定治疗,但近年来采用闭合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报道渐多,但究竟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RPP)、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ORKF)在小儿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在内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01-01。筛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后,对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关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1165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RPP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ORKF组(MD=-11.81,95%CI=-15.04~-8.58,P<0.00001),术中出血量低于ORKF组(MD=-3.36,95%CI=-4.37~-2.36,P<0.00001),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ORKF组(MD=-3.92,95%CI=-6.80~-1.03,P=0.008),克氏针存留时间短于ORKF组(MD=-3.35,95%CI=-6.33~-0.38,P=0.03),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率低于ORKF组(OR=0.44,95%CI=0.25~0.76,P=0.006),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3,95%CI=0.19~0.56,P<0.0001),浅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9,95%CI=0.21~0.73,P=0.003);而两组深部感染、不良愈合、肱骨外髁缺血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P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无论从效果还是从整体并发症上均优于ORKF,但在具体并发症方面尚需更多高质量文献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肱骨外髁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儿童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OVCF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12
作者 胡铁楠 陈礼业 +7 位作者 秦大平 郑礼 李磊 张宏 杨芳芳 权祯 宋敏 张晓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843,共6页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有限元探讨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伤椎运动节段模型与骨质疏松模型应力应变差异,为临床双节段OVCF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防治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L1、L2双节段OVCF患...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有限元探讨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伤椎运动节段模型与骨质疏松模型应力应变差异,为临床双节段OVCF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防治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L1、L2双节段OVCF患者1名以及骨质疏松患者1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在模型下表面椎体以固定支撑,上表面加以垂直向下的500 N的力以模拟人体受到正常的重力,再以模型上表面施加X、Y、Z正负方向7.5 N·m的扭矩,以模拟轴向、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七种工况,对比分析各个椎体皮质骨、松质骨、骨水泥等组织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成功建立了骨质疏松和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OVCF双节段术后生物力学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经椎体强化术后双节段压缩骨折模型的整体力学效应与骨质疏松模型具有差异性,具体体现在等效应力大小与应力集中趋势方面。结论结合既往文献研究说明了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OVCF虽改善了脊柱力学稳定性,但与正常未骨折骨质疏松患者模型仍有一定差距,可能与骨水泥团块在椎体内的分布和骨水泥材质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伸复位 椎体强化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C型臂X线机透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对比
13
作者 梁利川 刘列华 +4 位作者 赵晨 罗磊 李培 高永健 周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与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7~69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 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与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7~69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分为机器人辅助引导的观察组的和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的对照组。观察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7~69岁(52.1±8.8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7~69岁(50.9±13.2岁)。两组患者的病例数及男女比例、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行伤椎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3d的CT资料,根据Gertzbein-Robbins评分,评价置钉的优良率。记录术前及术后1d、3d、1个月的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前及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术前及术后数据。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90.71±9.52min vs 117.62±16.63min,P<0.05)、术中出血量(67.14±18.75mL vs 139.52±28.01mL,P<0.05)和透视次数(9.14±2.27次vs 18.86±2.86次,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共置入150枚螺钉,其中136枚位置优良;观察组共置入126枚螺钉,其中124枚位置优良,观察组螺钉置入优良率更高(98.4%vs 90.7%,P<0.05)。两组术后1d(2.67±0.57分vs4.00±0.70分,P<0.05)、术后3d疼痛VAS评分(1.19±0.68分vs 1.95±0.59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VAS疼痛评分(0.76±0.43 vs 1.10±0.53,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的Cobb角(6.08°±1.49°vs 6.09°±1.05°;6.26°±1.46°vs 6.28°±1.14°;6.78°±1.38°vs 6.91°±1.31°)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90.14±1.56)%vs (90.06±1.69)%;(89.62±1.56)%vs (89.44±2.12)%;(88.87±1.72)%vs (88.92±1.88)%]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透视次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机器人辅助 经皮复位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 被引量:24
14
作者 姚双权 张英泽 +4 位作者 赵昌平 王鹏程 张伯锋 任栋 王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134-1136,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4月,对12例术中闭合复位难以解剖复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在骨折部位做纵行小切口3-5 cm,持骨器、髌钳等钳夹不能复位的骨折块,使之解剖复位,... 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4月,对12例术中闭合复位难以解剖复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在骨折部位做纵行小切口3-5 cm,持骨器、髌钳等钳夹不能复位的骨折块,使之解剖复位,再行髓内钉插入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55.4 min;术中出血量150-400 ml,平均185 ml.术后X线示复位均满意,12例随访4-15个月,平均8.1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1-17周,平均14.2周,未见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松动、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等现象.骨折愈合后按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2例.结论对于闭合复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可达到最佳复位,获得较好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复位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61
15
作者 闫军 周劲松 +2 位作者 李雷 胡波 周立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2例。股骨干骨折按AO分型,A1型2例,B1型1例,B2型2例,B3型4例,C1型2例,C3型1例。术中利用牵引架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通过提拉钉纠正旋转及分离移位,再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于大粗隆顶点打入导针,根据股骨髓腔大小插入合适直径的PFNA主钉,近端打入螺旋刀片,远端静态锁定。结果手术时间62~155 min,平均86.4 min。术中出血量80~240 ml,平均92.3 ml。1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6~36周,平均24周;无螺旋刀片切割、退出,髋内翻畸形及下肢短缩等并发症;按髋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9%(10/11)。结论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是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并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辰 马信龙 +6 位作者 马剑雄 孟德旺 王颖 张弢 汪松 姜轩 吕广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5-278,共4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对股骨头坏死及骨折愈合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数据库所有关于股骨颈骨折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随机对照...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对股骨头坏死及骨折愈合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数据库所有关于股骨颈骨折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回顾性对照研究ease-controlled trial,CCT),截止到2014年4月。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4篇文献纳入标准,其中RCT5篇,CCT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率与两种术式有显著差异(OR=0.57,95%CI:0.38—0.86,P=0.008),而骨折愈合率与两种术式没有显著差异(OR=1.17,95%CI:0.79—1.75,P=0.43)。结论: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率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而骨折愈合率与两种术式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 内固定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东耀峻 张清彬 +2 位作者 杜昌连 孙国文 李祖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研制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用其指导手术复位,提高疗效。方法:视头颅为一整体,根据镜像对称性原理,制成由面弓、滑动定位尺、轨限、耳杆和额托等附件构成的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对40名成年人(男女各20人)颧骨... 目的:研制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用其指导手术复位,提高疗效。方法:视头颅为一整体,根据镜像对称性原理,制成由面弓、滑动定位尺、轨限、耳杆和额托等附件构成的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对40名成年人(男女各20人)颧骨、颧弓突点的测量。结果:建立了正常人群颧骨、颧弓突点测量均值(Ar-mp)男性:左11.09±1.20/右11.55±1.35 mm;女性:左13.38±1.40/右12.85±1.20 mm。(Ar-ztu)男性:左31.12±1.85/右31.6±1.88 mm;女性:左35.33±0.87/右34.97±1.04 mm。以该校正仪用于临床单侧和双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术中骨折块的复位,提高了准确性。结论:临床上该校正仪指导骨折块复位固定,对颧骨颧弓突点和颅面部对称性的恢复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骨折复位校正仪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生物力学与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林野 吴丹凯 +3 位作者 朱庆三 孙庆 吴丹华 刘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 :研究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解剖学因素及相关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采用新鲜胸 11(T11)~腰 3 (L3 )段脊柱 ,制备成腰 1(L1)爆裂骨折模型 ,记录椎间盘切断而后纵韧带完整 ,后纵韧带切断而椎间盘完整 ,后纵韧带和椎间... 目的 :研究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解剖学因素及相关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采用新鲜胸 11(T11)~腰 3 (L3 )段脊柱 ,制备成腰 1(L1)爆裂骨折模型 ,记录椎间盘切断而后纵韧带完整 ,后纵韧带切断而椎间盘完整 ,后纵韧带和椎间盘均完整三组在恒速纵向拉伸过程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过程中的位移变化 ,描记出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 :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在复位前期曲线上升平缓 ,所需纵向拉伸载荷按Ⅰ、Ⅱ、Ⅲ组的顺序递增。在复位期曲线急剧上升 ,纵向拉伸载荷及复位百分率均按Ⅰ、Ⅲ、Ⅱ组的顺序递增。在后复位期第Ⅲ组仍有明显的复位曲线存在。结论 :纵向拉伸载荷对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有重要影响 ,完整的椎间盘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在骨折块的复位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爆裂型骨折 骨块 复位 生物力学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治疗掌侧Barton骨折 被引量:4
19
作者 廖前德 钟达 +2 位作者 尹科 李人杰 李康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掌侧Barton骨折切开复位,T形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手术切开复位,T形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治疗18例掌侧Barton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平均13)个月,18例骨折全部愈合,采用Mehara关于掌侧Barton骨折功能评... 目的:探讨掌侧Barton骨折切开复位,T形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手术切开复位,T形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治疗18例掌侧Barton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平均13)个月,18例骨折全部愈合,采用Mehara关于掌侧Barton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1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达94.4%。X线显示掌倾角8~18(平均11.0)°,尺偏角16~26(平均22.4)°,桡骨轴向无短缩。结论:T形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治疗掌侧Barton骨折,可达到解剖复位,其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好,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腕关节功能,效果满意,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ton骨折 内固定 T型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术后不同复位质量的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颖 马剑雄 +9 位作者 柏豪豪 卢斌 孙磊 王岩 田爱现 董本超 秦国宁 靳洪震 李岩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术后不同复位质量的力学特性。方法选用Sawbones人工合成股骨模型3例,将2例造模成为PauwelⅢ型股骨颈骨折,并在骨折模型上以倒三角方式置入3颗空心螺钉,用以固定骨折,并保持不同复位质量(定义为模型1、2);另外1例模... 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术后不同复位质量的力学特性。方法选用Sawbones人工合成股骨模型3例,将2例造模成为PauwelⅢ型股骨颈骨折,并在骨折模型上以倒三角方式置入3颗空心螺钉,用以固定骨折,并保持不同复位质量(定义为模型1、2);另外1例模型为无骨折模型,即不进行任何造模操作(定义为完整模型);在力学试验机上对股骨模型进行垂直载荷加载。结果当股骨头位移达到4 mm时,完整模型和模型1、2承受的平均载荷分别为(236.30±5.35)、(196.57±3.56)、(69.50±2.95)N,3组载荷具有显著性差异。当股骨头位移达到5 mm时,完整模型和模型1、2承受的平均载荷分别为(276.7±3.40)、(232.93±2.64)、(80.83±4.54)N,3组载荷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后复位质量越差,股骨承受应力的能力越弱,术后康复过程中并发骨不愈合、再骨折、股骨头坏死的机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复位质量 空心螺钉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