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汉骁 邢凤存 +1 位作者 谢武仁 钱红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加里东运动早期拉张—伸展作用导致四川盆地周缘坳陷加深,其后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碰撞挤...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加里东运动早期拉张—伸展作用导致四川盆地周缘坳陷加深,其后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碰撞挤压,形成了晚奥陶世以上扬子地区为中心,西北、西部、南部三面环隆的古地理格局。②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可划分出(混积)滨岸、碳酸盐缓坡、(混积)陆棚相等沉积相类型。宝塔组—临湘组主要发育碳酸盐缓坡相;五峰组沉积期海侵达到高峰,碳酸盐缓坡被淹没,发育(混积)陆棚相深水黑色页岩;观音桥组沉积期发生的海退导致大部分地区由深水陆棚转为浅海陆棚亚相;各时期古隆起周缘均有(混积)滨岸相发育,受物源影响部分地区具有混合沉积特征。③研究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格局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等因素综合控制,在沉积相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上均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滨岸 碳酸盐缓坡 (混积)陆棚 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宝塔组—临湘组 五峰组 观音桥组 晚奥陶世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及周缘上奥陶统白云岩成因
2
作者 文龙 谢继容 +11 位作者 罗冰 周刚 张本健 严威 易海永 杨岱林 蒋航 田兴旺 姚军 谭秀成 许强 唐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4,共14页
近期,四川盆地威寒1井上奥陶统宝塔组孔隙型白云岩测试获工业气流,取得了奥陶系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然而,目前对这套白云岩的成因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套储层后续的勘探开发。为此,基于老井资料复查和1∶20万区域调查图幅露头资料的重... 近期,四川盆地威寒1井上奥陶统宝塔组孔隙型白云岩测试获工业气流,取得了奥陶系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然而,目前对这套白云岩的成因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套储层后续的勘探开发。为此,基于老井资料复查和1∶20万区域调查图幅露头资料的重新梳理,并对岩屑、岩心和露头样品开展了镜下观察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测试,在查明白云岩岩石学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南部及周缘上奥陶统白云岩的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细中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主要发育于盆外的上奥陶统大箐组,粉细晶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主要发育于大箐组和盆内威远地区的宝塔组,宝塔组粉细晶白云岩发育晶粒自形程度高、晶间孔发育的层状孔隙型储层。②区内上奥陶统白云岩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镧正异常、铈负异常和钇正异常的特点,反映了白云石化流体的海源属性;白云岩氧同位素相对正常海水沉积明显偏重且发育石膏假晶,并分布在向上变浅序列上部和台洼、潮坪等受限环境中,表明白云石化流体可能为蒸发海水,其自上而下的渗入并白云化下伏地层是白云岩形成的主要途径。③研究区可识别出“潮坪卤水源型”和“潟湖卤水源型”2种白云岩成因类型,前者为蒸发潮坪沉积物孔隙间的重卤水下渗形成的白云岩,如盆内威远地区宝塔组白云岩;后者为局限潟湖下部堆积的重卤水下渗形成的白云岩,如盆外越西—彝良一带形成的大箐组白云岩。结论认为,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的宝塔组可能发育潮坪相白云岩,有望成为下一步风险勘探的重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奥陶系 宝塔组 大箐组 储层 白云岩 白云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复杂构造区古生界海相油气实现重大突破 被引量:25
3
作者 翟刚毅 包书景 +5 位作者 庞飞 任收麦 赵福平 张福 周志 王都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7-662,共6页
在对武陵山复杂构造带主要残留向斜油气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油气成藏主要参数的对比,提出了注重沉积与构造保存的选区评价思路,优选了安场向斜有利区并布署实施安页1井钻探工程。该井二叠系栖霞组油气显示活跃,含气层厚147 m;在... 在对武陵山复杂构造带主要残留向斜油气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油气成藏主要参数的对比,提出了注重沉积与构造保存的选区评价思路,优选了安场向斜有利区并布署实施安页1井钻探工程。该井二叠系栖霞组油气显示活跃,含气层厚147 m;在志留系石牛栏组钻遇多个高压气层,首次在南方该层系海相灰岩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并见到少量稠油;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钻获高含气黑色页岩近20 m,达到了页岩气商业勘探的标准,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南方页岩气商业勘探范围;在奥陶系宝塔组钻遇高压气层,首次在南方该层系获得天然气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 栖霞组 石牛栏组 五峰-龙马溪组 宝塔组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地区安场向斜“四层楼”页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64
4
作者 翟刚毅 包书景 +5 位作者 庞飞 任收麦 陈科 王玉芳 周志 王胜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中国南方地区从震旦纪到古近纪发育多套烃源岩,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保存条件欠佳。60多年来,除四川、江汉、苏北等盆地外,盆外复杂构造区油气调查始终未获重大发现。文章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和系统的油气成藏条件研... 中国南方地区从震旦纪到古近纪发育多套烃源岩,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保存条件欠佳。60多年来,除四川、江汉、苏北等盆地外,盆外复杂构造区油气调查始终未获重大发现。文章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和系统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黔北安场向斜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热演化程度适中,石牛栏组储集性能较好,向斜翼部逆断层封挡,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油气富集成藏条件。在向斜西翼部署实施的安页1井,在栖霞组、石牛栏组、五峰—龙马溪组和宝塔组获得"四层楼"式油气显示。其中,石牛栏组获得日产超过10×104m3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南方油气勘查的新区、新层系和新类型。安页1井的突破,证实了黔北—渝东南盆外复杂构造区具有常规、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成藏条件,对邻区广泛发育的残留向斜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场向斜 安页1井 页岩气 油气 成藏条件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宝塔组灰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对“龟裂纹”成因的指示——以贵州桐梓县红花园乡宝塔组灰岩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禚喜准 陈骁帅 +2 位作者 张林炎 崔建军 熊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2-882,共11页
宝塔组灰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区,以独特的"龟裂纹"构造,成为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但"龟裂纹"形貌与岩石内部成分和结构的关系尚不明确。基于野外露头和定向切面观察,依据颜色和形貌,将该灰岩划分为"灰黑色网纹... 宝塔组灰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区,以独特的"龟裂纹"构造,成为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但"龟裂纹"形貌与岩石内部成分和结构的关系尚不明确。基于野外露头和定向切面观察,依据颜色和形貌,将该灰岩划分为"灰黑色网纹"和"灰白色基质"两种组分;垂直岩层的切面上,二者空间分布杂乱,"灰黑色网纹"并非"V"字形排列;平行岩层的风化表面与新鲜切面均呈网纹状,在形貌上基本一致。运用阴极发光、荧光、扫描电镜、TOC和硬度测试等手段,对"灰黑色网纹"和"灰白色基质"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前者颜色较深,为硬度较低的生物碎屑灰岩,有机质含量较高,荧光下可见沥青脉;后者颜色较浅,为硬度较高的泥晶灰岩,有机质含量较低,荧光不明显。两种组分在颜色、空间排列特征和抗风化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宝塔组灰岩在地表产生"龟裂纹"形貌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塔组 “龟裂纹”构造 组构差异性 抗风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龟裂纹灰岩”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劲薇 夏树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36-141,149,共7页
扬子区中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发育“龟裂纹灰岩”,对其龟裂构造的成因研究自二十年代以来基本上是沿用“干缩龟裂”理论。而刘特民、陈学时(1981)和盛莘天、姬再良(1984)则认为此“龟裂纹灰岩”是在开阔浅海比较安静的环境下,由生物碎屑灰... 扬子区中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发育“龟裂纹灰岩”,对其龟裂构造的成因研究自二十年代以来基本上是沿用“干缩龟裂”理论。而刘特民、陈学时(1981)和盛莘天、姬再良(1984)则认为此“龟裂纹灰岩”是在开阔浅海比较安静的环境下,由生物碎屑灰泥形成一种胶体状态,经由沉积期、成岩期的凝聚、失水收缩等作用所致。提出了所谓的“水下胶体凝缩纹”假说。笔者通过对湘西北慈利地区宝塔灰岩龟裂纹的研究,特别是对岩石薄片观察的成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水下胶体凝缩论尚不够令人信服,更为合理的解释仍是“干缩龟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裂纹灰岩 干缩龟裂 水下胶体凝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塔灰岩──中奥陶统密集段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泽中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5期18-21,共4页
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马蹄纹灰岩是中奥陶统一密集层段,其依据是:宝塔组沉积时水深最大,沉降幅度大,沉积速率低,分布广泛;在成岩早期可能是一种海底硬地,马蹄纹是海底硬地发生收缩的结果。这些特征与密集层段的特征... 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马蹄纹灰岩是中奥陶统一密集层段,其依据是:宝塔组沉积时水深最大,沉降幅度大,沉积速率低,分布广泛;在成岩早期可能是一种海底硬地,马蹄纹是海底硬地发生收缩的结果。这些特征与密集层段的特征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塔组 密集层段 灰岩 中奥陶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北梵净山地区沥青Re-Os同位素年龄 对油气成藏年代的约束 被引量:2
8
作者 于宁 彭伟 +1 位作者 陈友智 马明哲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0,82,共8页
黔东北梵净山地区位于雪峰隆起西缘,前寒武纪-早古生代黑色有机质岩系发育,沥青显示广泛。该区在新元古代-中生代经历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及印支期-燕山期多幕构造变形,前人对后两期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响应关系研究较多,而关于晋宁期构造... 黔东北梵净山地区位于雪峰隆起西缘,前寒武纪-早古生代黑色有机质岩系发育,沥青显示广泛。该区在新元古代-中生代经历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及印支期-燕山期多幕构造变形,前人对后两期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响应关系研究较多,而关于晋宁期构造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匹配关系则鲜有报道。选取黔东北梵净山地区宝塔组灰岩溶蚀孔、洞内的沥青开展了Re-Os同位素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等时线年龄为(915±129)Ma。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表明,梵净山地区存在晋宁期原生油藏,在加里东期被改造形成次生油藏,古隆起控制了次生油气藏的分布。本研究丰富了雪峰隆起西缘油气成藏期次,同时也促进了复杂构造变形条件下次生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对我国南方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沥青 晋宁期 宝塔组 雪峰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宣恩地区牯牛潭组和宝塔组时代讨论:来自牙形石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华 何仁亮 +3 位作者 孟峥 刘力 潘龙克 毛启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5-140,共6页
鄂西南宣恩地区牯牛潭组瘤状灰岩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为整合接触,相变缺失了庙坡组。通过对牯牛潭组和宝塔组界线附近牙形石样品的采集和鉴定,发现代表庙坡组开始沉积的Pygodus serrus牙形石带的Eo.Foliaceaus亚带初现于牯牛潭组顶部瘤... 鄂西南宣恩地区牯牛潭组瘤状灰岩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为整合接触,相变缺失了庙坡组。通过对牯牛潭组和宝塔组界线附近牙形石样品的采集和鉴定,发现代表庙坡组开始沉积的Pygodus serrus牙形石带的Eo.Foliaceaus亚带初现于牯牛潭组顶部瘤状灰岩中,而消失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说明牯牛潭组为中奥陶世地层(O_2),宝塔组为中-晚奥陶世地层(O_(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牯牛潭组 宝塔组 地质时代 牙形石 鄂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的聚爆深度分析及其地质学意义
10
作者 彭庭祖 杨宇宁 +1 位作者 王冬梅 池祥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8,共16页
上奥陶统宝塔组是扬子板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因富含类型多样的头足类化石及发育特殊的网纹状构造而闻名。目前,有关宝塔组沉积时期水体深度的分析都是基于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定性推测,而且争议较大。笔者等在黔北尧龙山地... 上奥陶统宝塔组是扬子板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因富含类型多样的头足类化石及发育特殊的网纹状构造而闻名。目前,有关宝塔组沉积时期水体深度的分析都是基于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定性推测,而且争议较大。笔者等在黔北尧龙山地区宝塔组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根据它们的隔壁强度系数(Septal Strength Index,SSI)与聚爆深度的耦合关系,首次对这些头足类生活时的古海水深度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选取符合SSI分析条件的16块Sinoceras和12块Michelinoceras标本,系统分析了SSI分别与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SI随壳体长度及隔壁间距的增大而增加,随顶角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与内部构造单一参数的相关性不大,可能受到多个内部构造参数的共同制约。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共埋出现的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的SSI分别为5.564~10.829和11.432~19.532,对应的生态深度大约分别为128~169 m和228~280 m,表明两属头足动物生活时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的生态分层现象,古生物地理区系也出现一定的差异。不过,两个属内部不同种的生态深度没有明显差别。头足类的生态深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宝塔组沉积时期的水体深度可能大于280 m,远比前人分析的结果深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Sinoceras Michelinoceras 隔壁强度系数 生态深度 上奥陶统宝塔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