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公湖-怒江洋中-晚侏罗世洋内初始俯冲与诱发机制
1
作者 李晨伟 李志军 +3 位作者 邓李涛 钱裕杰 王琳 曾敏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77-1796,共20页
古大洋的演化通常涉及多阶段与不同类型的俯冲过程, 并在俯冲上盘形成多类型的弧岩浆岩。因此, 系统整合弧岩浆岩的时空规律及岩石特征, 对重建古大洋的演化历史与解析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 古大洋的演化通常涉及多阶段与不同类型的俯冲过程, 并在俯冲上盘形成多类型的弧岩浆岩。因此, 系统整合弧岩浆岩的时空规律及岩石特征, 对重建古大洋的演化历史与解析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建立了自中侏罗世以来的完整弧岩浆数据库, 并选择缝合带西段狮泉河地区和日土地区侏罗纪弧岩浆岩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相学分析, 识别出南、北两套不同性质的弧岩浆系统。北带(169~147Ma)表现出大陆弧(科迪勒拉型)特征。南带(165~122Ma)表现为从高镁安山岩/闪长岩(包括赞岐岩和玻安岩)向成熟钙碱性弧岩浆过渡的洋内弧(马里亚纳型)特征。结合北带~165Ma的渐进式洋脊俯冲事件, 本文提出了一个诱发式初始俯冲模型。该模型不仅深化了对中特提斯洋消减历史的理解, 更为多阶段弧岩浆的演化过程及初始俯冲诱发机制提供了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俯冲 班怒带 弧岩浆演化 狮泉河 中-晚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豆荚状铬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博扬 熊发挥 +5 位作者 徐向珍 邱添 张承杰 何兰芳 王天泽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68-3392,共25页
东巧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北部,岩石组合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铬铁岩、辉长岩、辉石岩、玄武岩和少量的硅质岩。东巧铬铁矿石的铬尖晶石化学成分表明岩体内同时存在高铬型铬铁矿(Cr#值为60.7~79.8,Mg#值为57.2~68.1)和高... 东巧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北部,岩石组合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铬铁岩、辉长岩、辉石岩、玄武岩和少量的硅质岩。东巧铬铁矿石的铬尖晶石化学成分表明岩体内同时存在高铬型铬铁矿(Cr#值为60.7~79.8,Mg#值为57.2~68.1)和高铝型铬铁矿(Cr#值为56.4~59.6,Mg#值为67.2~72.7)。高铬型铬铁矿体多呈稠密浸染状,部分为致密块状,而高铝型铬铁矿体规模较小,兼具稠密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两种铬铁矿矿体的围岩都是纯橄岩,并且矿体以透镜状分布于方辉橄榄岩中。从纯橄岩包壳到条带浸染状铬铁矿石的过渡带中,铬尖晶石呈Cr#值增加(67.2~68.5),Mg#值降低(57.4~74.6)的特点,表明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可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熔-岩反应。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Fo值为91.2~92.3,铬尖晶石Cr#值为70.2~75.1;纯橄岩橄榄石Fo值为92.7~92.9,铬尖晶石Cr#值为75.4~76.6,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丁青、切里湖、依拉山等岩体较为相似,表明东巧地幔橄榄岩形成条件可能与其相近。东巧地幔橄榄岩具有弧前地幔橄榄岩稀土元素特征,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与Izu-Bonin-Mariana具有极高相似性,指示东巧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消减带上盘海底扩张环境。铬铁矿的铂族元素(PGE)配分模式与罗布莎高铬铬铁矿相似,具有富集IPGE、亏损PPGE的特点。对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平衡熔体进行分析,高铬型铬铁矿形成于俯冲带上岛弧环境(SSZ型)的弧前盆地,高铝型铬铁矿形成于洋中脊型环境(MOR型),并对比班-怒带毗邻岩体,指示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经历了MOR→SSZ的多期次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地幔橄榄岩 全岩/矿物地球化学 东巧铬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中西部布木错走滑断裂系的第四纪晚期地表变形特征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4 位作者 王世锋 高扬 张圣听 陆诗铭 张铭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13,共16页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怒带西段的布木错断裂系包括北东向布木错断裂和北西向纳屋错断裂,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明确了这两条断裂在第四纪晚期的构造特征和最新的地表变形特征。结果显示,两条断裂自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活动特征明显,并且近期都经历过一次大地震,产生了地表破裂。据此推测班怒带西段北西、北东两组断裂的最新活动强度接近,羌塘地块南部边界现今变形可能受控于两组断裂的共同影响,并已延伸至块体内部。以上发现进一步证明,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受中—下地壳流的驱动作用,通过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持续向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怒江缝合带 布木错断裂 纳屋错断裂 共轭走滑 地表破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巧—北拉地区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及对南羌塘盆地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勇 许强 +4 位作者 曹雨 熊绍云 刘思琪 谈轩宇 谭秀成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则开始出现来自羌塘地区的物质。这标志着北侧早侏罗世俯冲的东巧分支洋盆消亡,东卡错微陆块在中侏罗世与羌塘地块拼合开始形成初始周缘前陆盆地。接奴群的物源完全来自南羌塘地区,表明周缘前陆盆地在微陆块南侧北拉洋俯冲挤压下持续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7~141 Ma)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东西向全面碰撞,至早白垩世晚期(约120 Ma)南侧的分支洋盆北拉洋消亡代表碰撞结束。南羌塘地区受班公湖—怒江洋俯冲作用控制在早侏罗世发育由弧前—岩浆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一隆两坳”古地貌,并沉积了曲色组页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微陆块碰撞导致南羌塘盆地的隆起和海平面的下降,形成夏里组含膏质泥岩的潮坪相沉积。随着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全面碰撞,南羌塘盆地从弧相关盆地卷入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中,发生差异埋藏和隆升剥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羌塘盆地曲色组烃源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发生快速埋藏,进入生油和白云石化阶段,成为南羌塘盆地最重要的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锆石U-PB定年 俯冲闭合过程 物源转换 南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丁青蛇绿岩早侏罗世堆晶斜方辉石岩的弧前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刘朋东 刘飞 +3 位作者 李观龙 龚小晗 牛晓露 冯光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81-3800,共20页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还存在争议,而洋壳底部的堆晶岩能够较好限定古洋盆的构造环境。本文在对丁青东蛇绿岩扎西觉测区开展1/5万地质填图过程中,识别出堆晶杂岩底部的伟晶斜方辉石岩与方辉橄榄岩...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还存在争议,而洋壳底部的堆晶岩能够较好限定古洋盆的构造环境。本文在对丁青东蛇绿岩扎西觉测区开展1/5万地质填图过程中,识别出堆晶杂岩底部的伟晶斜方辉石岩与方辉橄榄岩呈构造接触。伟晶辉石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89.56±0.46Ma。斜方辉石平衡温度为919.23~964.93℃(平均939.51℃),与角闪石的结晶温度(915.29~939.5℃,平均930.27℃)相似。伟晶辉石岩的形成压力大致在0.31~0.47GPa,结晶深度至少为13.53~18.44km,明显大于现代海域扩张脊的洋壳厚度。辉石岩的矿物和全岩地球化学成分以及计算的平衡熔体均与玻安质岩浆相似,结合辉石岩下部方辉橄榄岩具有弧前地幔橄榄岩和大陆岩石圈地幔这一特征,本文认为丁青东早侏罗世伟晶斜方辉石岩形成于洋-陆俯冲带的弧前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丁青蛇绿岩 斜方辉石岩 弧前 洋-陆俯冲 早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丁青蛇绿岩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的矿物化学和矿物包裹体特征及其对构造环境的指示意义
6
作者 李观龙 刘飞 +2 位作者 朱昕洋 刘朋东 杨经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53-3780,共28页
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是目前我国铬铁矿找矿最有潜力的成矿带之一,在我国铬铁矿找矿与铬资源供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丁青蛇绿岩作为班怒带中出露面积最大和铬铁矿矿点最多的岩体,同时发育高铬和高铝两种类型的铬铁矿。本研究以丁青... 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是目前我国铬铁矿找矿最有潜力的成矿带之一,在我国铬铁矿找矿与铬资源供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丁青蛇绿岩作为班怒带中出露面积最大和铬铁矿矿点最多的岩体,同时发育高铬和高铝两种类型的铬铁矿。本研究以丁青蛇绿岩中的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矿石及其围岩地幔橄榄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包裹体和矿物化学等分析与研究工作。研究显示,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矿石与围岩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的铬尖晶石的矿物化学、包裹体类型和组合及其成分等特征均表现出显著的不同。高铬型铬铁矿矿石中铬尖晶石的Cr^(#)值为70.51~73.51,NiO在0.05%~0.16%之间,TiO_(2)=0.05%~0.17%。高铝型铬铁矿矿石中铬尖晶石的Cr^(#)值为30.84~31.87,NiO=0.15%~0.27%,TiO_(2)=0.14%~0.28%。高铬型铬铁矿矿石中铬尖晶石的矿物包裹体以角闪石和单斜辉石为主,高铝型铬铁矿矿石中的铬尖晶石则以橄榄石和角闪石与单斜辉石的多晶矿物包裹体为主。通过铬尖晶石主量元素计算成矿母岩浆的组成,高铬型铬铁矿矿石及其围岩纯橄岩中铬尖晶石的母岩浆组成反映了弧前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而高铝型铬铁矿矿石及其围岩纯橄岩中铬尖晶石的母岩浆组成表现出拉斑玄武岩特征。高铬型铬铁矿矿石及其围岩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化学和矿物包裹体数据指示其形成于弧前的构造环境,而高铝型铬铁矿形成于俯冲初始阶段的弧前环境。结合丁青地幔橄榄岩具有较高的部分融熔程度和大陆岩石圈地幔的Re-Os同位素特征,暗示丁青蛇绿岩可能形成于陆缘弧前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丁青蛇绿岩 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 矿物包裹体 弧前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盐湖地区晚白垩世辉长岩: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后拆沉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
7
作者 周高宇 祁诚雪 +3 位作者 万牧钦 吴浩 黄煜奇 李宾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6-878,共13页
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两侧在晚白垩世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但其深部动力学机制至今仍存有较大争议。本文对藏北盐湖地区新识别出的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旨在为该缝合带... 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两侧在晚白垩世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但其深部动力学机制至今仍存有较大争议。本文对藏北盐湖地区新识别出的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旨在为该缝合带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约束。分析结果显示,辉长岩形成于~100 Ma,其地球化学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具有明显的Nb-Ta元素亏损,εHf(t)值介于6.60~8.33之间。这些特征表明,辉长岩具有板内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是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熔体混染地壳物质的产物。结合区域上近同期基性岩脉和大规模高Mg埃达克质岩浆活动,本文认为盐湖辉长岩的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是拉萨-羌塘地块碰撞后增厚榴辉岩相下地壳拆沉过程中,深部软流圈地幔上涌减压熔融的产物。盐湖辉长岩的发现为青藏高原中部晚白垩世碰撞后增厚下地壳拆沉模型提供了岩石学上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晚白垩世 辉长岩 岩石成因 拆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量:183
8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2 位作者 王立全 彭智敏 张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61-1274,共14页
早古生代—泥盆纪,研究区沉积环境以陆棚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为主,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和特提斯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石炭纪—二叠纪,本区进入特提斯南、北缘弧盆系统演化阶段,龙木错-双湖带北部、金沙江带南部和冈底斯带分别在石炭... 早古生代—泥盆纪,研究区沉积环境以陆棚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为主,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和特提斯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石炭纪—二叠纪,本区进入特提斯南、北缘弧盆系统演化阶段,龙木错-双湖带北部、金沙江带南部和冈底斯带分别在石炭纪、二叠纪形成岩浆弧。中生代是特提斯南缘弧盆演化阶段,SSZ型蛇绿岩形成岩浆熔离型铬、镍、铂族金属矿床和热液型金矿。班公湖-怒江带特提斯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向南、北两侧俯冲并形成岩浆弧,该岩浆弧是重要的成矿带,形成斑岩铜矿、矽卡岩型磁铁矿和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北羌塘东段侏罗纪弧后前陆盆地有利于形成沉积型、沉积-热液改造型和热液型铁、铜、锑、金矿床。晚白垩世碰撞作用主要与热液型矿床有关,分布范围较大,也可能存在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碰撞阶段的斑岩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特提斯演化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被引量:37
9
作者 赵文津 刘葵 +9 位作者 蒋忠惕 吴珍汉 赵逊 史大年 熊嘉育 J.Mechie L.Brown T.Hearn J.R.Guo Seth S.Haines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23-635,共13页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印度大陆与拉萨地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先是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地层,仅在20Ma(?)以来才转变成挤压体制,形成多条逆冲断裂;纳木错-申扎逆冲的蛇绿岩片带代表着侏罗纪洋的主要缝合带位置,在其闭合过程中洋壳与陆壳一起向北发生俯冲,并形成班戈岩带所代表的岩浆弧,在岩浆弧后出现了拉张区;下地壳向北挤压增厚,物理性质不同的上、下地壳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了一条缓倾的剪切片理化带,南北长达300km,命名为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并使班戈岩片整体向南逆推上去,致使地壳分层增厚;在拉张期伦坡拉小地块向下运动,20Ma以后转变成压缩体制后又开始向上逆推,再加上后期的剥蚀,致使班戈深成岩体出露于地表;唐古拉山、各拉丹冬等年轻的火山岩浆带与地表显示的构造活动无直接关系,推测应是地壳深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纳木错-申扎缝合带 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 深部热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85
10
作者 李光明 段志明 +3 位作者 刘波 张晖 董随亮 张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6-1260,共5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块体与基质之间由透入性挤压面理或剪切面理分隔,为典型造山带大陆增生边缘的增生杂岩。这套增生杂岩形成于侏罗纪羌塘陆块南缘的侧向增生边缘,发育于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系之上,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壳侏罗纪时期向羌塘陆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侏罗纪—白垩纪羌多岩浆弧为在这套增生楔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火山-岩浆弧。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识别为正确认识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结合带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增生杂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斑岩铜金矿床 西藏多龙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雄梅斑岩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8
11
作者 曲晓明 王瑞江 +5 位作者 代晶晶 李佑国 戚迅 辛洪波 宋杨 杜德道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通过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遥感异常的实地检查,笔者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首次发现了一处斑岩铜矿。矿区铜矿化由孔雀石化花岗闪长斑岩和脱玻化英安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矿斑岩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K... 通过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遥感异常的实地检查,笔者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首次发现了一处斑岩铜矿。矿区铜矿化由孔雀石化花岗闪长斑岩和脱玻化英安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矿斑岩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同时,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岩体显示出埃达克岩的亲和性。锆石U-Pb LA-ICP-MS定年得出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6.07±0.48)Ma,MSWD=0.92,表明矿床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环境。雄梅斑岩铜矿距离班-怒缝合带西段的多不杂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有500 km之遥,但两者的含矿斑岩却具有完全一致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且成矿年龄相近,暗示着它们属于同一成矿系统。该矿床的发现表明,沿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确实发育有一条斑岩铜矿带,其找矿意义在于人们有可能在辽阔的藏北高原上找到更多的斑岩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 斑岩铜矿 含矿斑岩 成矿时代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雄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商旭造山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3
12
作者 黄瀚霄 李光明 +5 位作者 刘波 张智林 马东 曲扎 肖万峰 刘洪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西藏双湖县商旭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矿体赋存于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浅变质复理石中,受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呈透镜体状、脉状,或者似层状产出;矿石矿物以自然金为主,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特征明显。... 西藏双湖县商旭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矿体赋存于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浅变质复理石中,受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呈透镜体状、脉状,或者似层状产出;矿石矿物以自然金为主,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特征明显。该矿床主要受地层及构造因素控制,矿区的构造、围岩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异常等可作为找矿标志。野外地质调查和矿床对比研究显示,商旭金矿床在矿物共生组合、蚀变类型、构造类型等方面,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相似,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商旭金矿床的发现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等贵金属矿产的地质找矿工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造山型金矿 木嘎岗日群 商旭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侧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13
作者 廖六根 曹圣华 +3 位作者 肖业斌 欧阳克贵 胡肇荣 冯国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带厘定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同时讨论了陆缘火山- 岩浆弧带的厘定在分析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陆缘火山-岩浆弧带 地球化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及古海洋盆地的演化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谢国刚 莫宣学 +1 位作者 赵志丹 董国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9,共9页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沉积与其南、北两侧大陆边缘沉积有明显差异;中特提斯海洋盆地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海(洋)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残余海盆消亡等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特提斯 盆地演化 侏罗纪-白垩纪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金(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锆石的LA-ICP-MS定年及意义 被引量:41
15
作者 吕立娜 崔玉斌 +3 位作者 宋亮 赵元艺 曲晓明 王江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4-242,共19页
嘎拉勒金(铜)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为夕卡岩型金(大型)铜(小型)矿床。矿区主要岩石为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与闪长玢岩。该矿床岩石样品的REE分异程度较高,Eu呈弱负异常,w(Al2O3)为14.45%~15.84%,铝过... 嘎拉勒金(铜)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为夕卡岩型金(大型)铜(小型)矿床。矿区主要岩石为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与闪长玢岩。该矿床岩石样品的REE分异程度较高,Eu呈弱负异常,w(Al2O3)为14.45%~15.84%,铝过饱和指数A/CNK为1.33~1.46,均大于1,表明为S型花岗岩。经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该矿岩体为板内花岗岩,形成期接近于同碰撞期。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巨斑状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131±17)Ma,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86.52±0.41)Ma,两个闪长玢岩的年龄分别为(88.59±0.45)和(88.09±0.41)Ma,其中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为非成矿岩体,其测年数据代表了成岩时代下限;矿体只产在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岩体与灰岩和粉砂岩夹硅质岩的接触带,为燕山期成矿。由测年结果可将该矿床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白垩世非成矿岩体巨斑状石英闪长岩岩体的侵入和晚白垩世成矿岩体的形成,发生在白垩纪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第4个阶段弧-陆碰撞造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嘎拉勒 LA-ICP-MS 夕卡岩型金(铜)矿床 燕山期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商旭金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被引量:13
16
作者 裴英茹 杨竹森 +4 位作者 赵晓燕 张雄 马旺 徐玉涛 毛敬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1-351,共11页
商旭造山型金矿床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侧,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石英阶段(S1)、石英—黄铁矿阶段(S2)、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3)和碳酸盐阶段(S4),金主要赋存于S2和S3阶段。该矿床的赋矿围岩为中—下侏罗统木嘎... 商旭造山型金矿床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侧,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石英阶段(S1)、石英—黄铁矿阶段(S2)、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3)和碳酸盐阶段(S4),金主要赋存于S2和S3阶段。该矿床的赋矿围岩为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J_(1-2)M)的深水复理石碎屑沉积岩。商旭金矿床S3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较为均一(δ^(34)S值介于-4.5‰^-1.0‰之间,均值为-3.1‰),与围岩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值一致,表明硫可能来自于矿区木嘎岗日群的深水复理石碎屑沉积。同时,该阶段δ^(34)S值满足δ^(34)S_(Gn)<δ^(34)S_(Sp),说明不同硫化物间硫同位素分馏基本平衡;闪锌矿—方铅矿硫同位素热力学平衡温度为197℃。S3阶段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18.35~18.69、^(207)Pb/^(204)Pb=15.64~15.70、^(208)Pb/^(204)Pb=38.57~38.98,μ值介于9.55~9.63之间,ω值介于37.75~38.15之间,表明其铀铅富集、钍铅亏损且铅源物质成熟度高的特点,暗示其铅来自于上地壳物质,可能有造山带中混杂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造山型金矿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 商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 被引量:60
17
作者 曹圣华 邓世权 +1 位作者 肖志坚 廖六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32,共8页
本文根据1∶25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 本文根据1∶25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经历了三叠纪—早侏罗世扩张,中—晚侏罗世往北、南双向俯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早—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中特提斯 多岛弧-盆系 构造演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忠恒 王永胜 +5 位作者 谢元和 孙忠纲 鲁宗林 曲永贵 李存直 姜雪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 构造环境 古洋壳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地区舍拉玛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5 位作者 许继峰 陈莉 赵文霞 刘函 彭头平 李小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05-1616,共12页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块状产于斜长角闪岩及变质辉长岩中,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确认,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大部分钠黝帘石化),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获得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时代为254±2Ma,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打开的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二叠世。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80-900℃和13-16k P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430-480℃和4.5-5.2k Pa,极有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发生高压麻粒岩相(甚至达到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现说明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部存在高压变质带,可能是大洋深俯冲的产物,这对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西藏洞错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美日切错组中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Sr-Nd-Hf同位素、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7
20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5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王勤 林彬 贺文 冯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50,共19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典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超大型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美日切错组喷溢相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源区属性、形成年代及...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典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超大型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美日切错组喷溢相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源区属性、形成年代及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尚不明确。本文对美日切错组安山岩及流纹岩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结晶年龄分别为108.2±2.6Ma(MSWD=0.39)和109.3±2.2Ma(MSWD=1.70)。矿区安山岩及流纹岩具高硅(SiO2=60.89%~72.00%)、富钾(K2O=3.08%~5.53%)、富碱(K2O+Na2O=6.88%~8.96%)、准铝质-过铝质(A/CNK=0.92~1.28)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及钾玄岩系列岩石。其明显均富集轻稀土(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K、Pb及Rb),亏损重稀土(HREE)及高场强元素(HFSE:Ta、Nb、Ti及Zr),稀土总量(ΣREE)为141.52×10-6~236.05×10-6之间,LaN/YbN为10.42~11.05,δEu为0.65~0.80,具有中等负铕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的特征。(87 Sr/86 Sr)i值为0.7050~0.7053,(143 Nd/144 Nd)i为0.5124~0.5126,εNd(t)值为-1.51~1.29,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流纹岩εHf(t)为+11.6^+15.5,平均值为+13.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288.0Ma;安山岩εHf(t)为+3.4^+8.0,平均值为+4.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813.1Ma;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美日切错组火山岩为班公湖-怒江新特斯洋洋壳向北的俯冲背景下,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玄武质岩浆,并在上升后,滞留在壳幔边界形成新生下地壳,新生下地壳与持续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混合而部分熔融形成。其形成于典型岛弧的构造背景下,暗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晚期(108~109Ma)仍正在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可能尚未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时限 岛弧火山岩 美日切错组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