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71通过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诱导BALB/c乳鼠骨骼肌损伤
1
作者 牛弘璘 杨木 +6 位作者 曹琳 邹欣宏 陈雨菲 石国欣 刘蕾 王柏欣 崔国利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3,共12页
目的观察EV71型肠道病毒(Enterovirus 71,EV71)诱导骨骼肌损伤的影响,探讨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在EV71诱导的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日龄BALB/c乳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60只、EV71感染组60只、caspa... 目的观察EV71型肠道病毒(Enterovirus 71,EV71)诱导骨骼肌损伤的影响,探讨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在EV71诱导的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日龄BALB/c乳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60只、EV71感染组60只、caspase-1抑制剂(EV71+VX-765)组15只。正常对照组及EV71感染组各随机分为5 d、7 d、10 d、14 d 4个亚组,每亚组15只。将25 mL/kg的EV71病毒液,腹腔注射到1日龄BALB/c乳鼠体内,连续注射3 d,建立EV71感染组模型。在病毒接种后6 h腹腔注射caspase-1抑制剂VX-765(20 mg/kg),连续10 d接种,直至取材,建立caspase-1抑制剂组模型。同时,正常对照组等体积注射含有5%DMSO+10%PEG300的生理盐水,6 h后注射2%的细胞维持液。造模成功后,记录各组BALB/c乳鼠体质量和疾病评分,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骨骼肌病理损伤,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肠道病毒71型病毒蛋白1(Enterovirus 71 viral protein 1,EV71 VP-1)、前体胱天蛋白酶-1(pro-cysteine-dependent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pro-caspase-1)、切割型胱天蛋白酶-1(cleaved cysteine-dependent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cleaved-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Collagen I)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组乳鼠体质量减轻,疾病评分升高;EV71感染组乳鼠骨骼肌组织HE染色可见炎性细胞大量浸润、肌束断裂溶解,肌肉组织横截面积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组乳鼠5 d、7 d、10 d骨骼肌组织匀浆中EV71 VP-1、IL-1β、α-SMA和Collagen I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与EV71感染组相比,EV71+VX-765组乳鼠体质量升高及临床疾病评分降低(P<0.01),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显示,caspase-1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EV71感染组乳鼠骨骼肌组织匀浆中EV71 VP-1蛋白表达(P<0.01),下调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IL-1β和Collagen I蛋白水平(P<0.001),抑制caspase-1减弱了EV71病毒对BALB/c乳鼠骨骼肌损伤作用。结论EV71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1/IL-1信号通路诱导骨骼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71 balb/c乳鼠 炎症 cASPASE-1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 A16型手足口病BALB/c乳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英莉 郭姗姗 +5 位作者 耿子涵 庞博 周利润 王雅欣 崔晓兰 时宇静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322,共7页
目的建立3日龄BALB/c乳鼠Cox A16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并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方法3日龄BALB/c乳鼠腹腔注射感染Cox A16型毒株,测定其50%致死剂量(LD50),观察其14 d内存活天数、临床症状打分。采用3LD50病毒攻毒,并观察其14 d内感染程... 目的建立3日龄BALB/c乳鼠Cox A16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并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方法3日龄BALB/c乳鼠腹腔注射感染Cox A16型毒株,测定其50%致死剂量(LD50),观察其14 d内存活天数、临床症状打分。采用3LD50病毒攻毒,并观察其14 d内感染程度、体重变化、死亡数,计算平均存活天数、死亡率,至感染第6天发病达到高峰时取材,采用CBA法检测血清中MCP-1、MIP-1α、G-CSF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后肢肌肉组织、心脏、脑、肠病毒载量,采用HE染色观察后肢肌肉、脑病理病变情况。结果Cox A16毒株感染3日龄BALB/c乳鼠,出现活动减少、后肢麻痹瘫痪、体重减轻、死亡,其病毒毒力为每毫升56 LD50。感染后14 d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乳鼠生存天数、死亡率、临床感染评分、体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感染后6d,血清中MCP-1、G-CSF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1)。后肢肌肉组织、心脏、脑、肠病毒载量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后肢肌肉组织病毒载量最高。HE染色病理观察表明,后肢肌肉组织有大面积萎缩、炎症,脑组织神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结论成功构建了3日龄BALB/c乳鼠Cox A16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为COX A16型手足口病药物评价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柯萨奇病毒A16型 手足口病 balb/c乳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源轮状病毒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乔洪图 周艳 +5 位作者 尹娜 陈林林 刘洋 苏婷 孙茂盛 李鸿钧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6,共5页
建立轮状病毒(rotavirus,RV) 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机制,为后续疫苗保护性评价奠定基础。用不同剂量的SA11毒株单次灌胃感染7 d龄的Balb/c乳鼠,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腹泻、活动能力及精神状态等生理指标,并解剖乳鼠... 建立轮状病毒(rotavirus,RV) 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机制,为后续疫苗保护性评价奠定基础。用不同剂量的SA11毒株单次灌胃感染7 d龄的Balb/c乳鼠,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腹泻、活动能力及精神状态等生理指标,并解剖乳鼠,取其心、肝、脾、肺、小肠及肾等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分布,HE染色观察小肠形态学改变,组织细胞原位凋亡检测观察攻毒后小肠绒毛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发现,高剂量和中剂量攻毒组在攻毒24 h后全组乳鼠即可发生明显腹泻,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乳鼠无腹泻发生。攻毒72 h后解剖乳鼠,高、中剂量攻毒组的乳鼠肠道可见明显充血及肠胀气,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小肠绒毛发生大量空泡变性及小肠绒毛顶端破损,小肠绒毛原位凋亡检测可见其顶端细胞发生大量凋亡,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乳鼠的小肠绒毛顶端及肾脏的肾小球位置均有RV抗原分布。成功构建了猴源轮状病毒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轮状病毒除感染乳鼠小肠绒毛导致其病变破损发生腹泻外,还可感染肾脏等肠道外器官,引起肠道外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动物模型 balb/c乳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a/C5aR信号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4
作者 伍雪梅 杨新 +5 位作者 原亚杰 尹艳玲 赖鹏 宋军科 史怀平 赵光辉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21-2632,共12页
旨在探究C5a/C5aR信号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过程中对宿主CD4+T细胞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为研究对象,以BALB/c乳鼠和C5aR抑制BALB/c乳鼠为感染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 旨在探究C5a/C5aR信号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过程中对宿主CD4+T细胞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为研究对象,以BALB/c乳鼠和C5aR抑制BALB/c乳鼠为感染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C.parvum感染前后乳鼠回肠组织中C5aR的表达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隐孢子虫HSP70基因和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细胞和Treg细胞)主效应细胞因子(IFN-γ、IL-4、IL-17和TGF-β)的转录变化,并通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乳鼠回肠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乳鼠相比,C.parvum感染可以引起乳鼠回肠组织中C5a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以及IFN-γ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C.parvum感染组乳鼠相比,C5aR抑制剂处理可引起C.parvum感染乳鼠回肠组织中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的主效应细胞因子IFN-γ、IL-4和TGF-β显著下调表达(P<0.05),以及Th17细胞主效应细胞因子IL-17显著上调表达(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抑制C5aR能显著改善C.parvum感染引起的乳鼠回肠组织的绒毛直径和黏膜厚度变化(P<0.05),但不能改善绒毛长度、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隐孢子虫HSP70基因的mRNA水平检测发现,抑制C5aR能显著影响C.parvum在回肠组织中的增殖(P<0.05)。C5a/C5aR信号可能通过动态调节CD4+T细胞亚群主效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参与宿主与隐孢子虫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深入理解隐孢子虫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balb/c乳鼠 c5a/c5aR信号 cD4+T细胞亚群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